企業新聞報導更需要專家型記者

2021-01-07 人民網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隨著新技術運用日新月異的發展,國家對安全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為建設「美麗中國」,油氣田新聞工作者有責任通過媒體讓社會了解企業,通過報導國際國內石油石化重大事件,從專業角度剖析新聞事件和新聞現象,把握石油石化發展趨勢,為石油石化發展把脈。這就更需要練就一批精通油田專業知識並擅長油田新聞報導的專家型記者,講好中國石化故事,傳播好中國石化聲音。

【關鍵詞】油氣企業;專家型;油田科技;社會責任;主流媒體;影響力;新時代

新聞報導的多樣性、時間的突發性、工作的隨機性,要求記者有多方面的知識和寫作才能。作為中國石化油田企業新聞記者,在做好石化媒體內部的新聞報導、辦好《中國石化報》的同時,要積極做好對外宣傳,讓社會了解石化企業。

作為油田企業的新聞記者,要全方位刻苦鑽研油氣田勘探開發領域的專業知識,不說外行話,不斷提升油氣田新聞報導的質量和影響力。本文結合實際採訪寫作體會,就如何當好專家型記者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當好專家型記者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時代,可以被視作一個從精英走向大眾、由雅文化向俗文化轉變的「民主化」「世俗化」過程,新聞話語是一種載體,也必然要適應這一大眾化趨向,一些生硬拗口的專業術語,僵硬的政策性語言,很難被大眾所接受,因此,要轉化為通俗語言來表現新聞的意義和價值,成為新聞媒體的共同選擇。

油田企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油田企業改革的深入,員工轉崗分流,水電、供暖、物業等分離移交社會,企業與社會的聯繫更加密切,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適應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電子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適應這樣一個經歷著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期?石油石化行業記者不但要當好「雜家」,豐富社會知識面,還要選定方向。

另一方面,隨著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常見的大眾化語言構成的標題和內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受眾在接受、理解及運用新知識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因而更容易獲得讀者的青睞。具體而言,石油石化媒體記者更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做一名油氣行業的專家型記者,主動與社會媒體接觸,做好與社會媒體的深度融合,使報導內容更加符合社會媒體需求,擴大在社會媒體的報導份額,不斷提升企業的知名度。

二、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油企專家型記者

(一)學習掌握相關知識

作為新聞記者要做好油田的新聞報導,自己必須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自己搞清楚、弄明白,才能向別人講清楚,為避免出現專業表述錯誤,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學習。一是油企召開的各項專業技術研討會、培訓班,在方便時,儘可能參加,這不但能夠學習到不少專業知識,還可以從中發現不少新聞線索;二是儘量參加單位定期召開的生產例會及視頻會,從這些會議上可以了解企業生產動態,聽到專業術語,加深對專業知識的了解;三是向專業技術人員請教,熱心向他們學習,與他們交朋友,從中會有較大收穫。

(二)用形象比擬來解釋專業用語

油氣行業專業性強,科技含量高,免不了要提到既拗口又難懂的專業詞語,這些專業術語非專業人員就不一定明白,寫這方面的消息或通訊體裁的報導時,要做好翻譯工作,要把這些難懂的專業術語,翻譯成多數人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尤其是社會主流媒體面對的是全國各行各業的讀者,更要把專業術語翻譯得通俗易懂,讓讀者看得明白。

為此,記者平時應注意石油石化學科知識的積累,重點收集和學習有關知識和信息。在採訪過程中,當吃不準報導內容時,需要及時請教專業人士,與他們探討通俗化表述方式,做到既不說外行話,又要讓讀者看懂。

在寫作中,運用比喻、擬人、對比、雙關等修辭手法,將科技專業報導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進行翻譯解釋,可使深奧的石油理論通俗化、抽象的石油技術概念形象化。有時,這些形象的說法可以由專家、業內人士來提供,在專業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他們,或許就能深入淺出地講解。

(三)要了解社會科學知識

當前,我們油田企業隊伍中特別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法律、社會、倫理等學科知識的人才來加強這些方面的新聞宣傳工作。我們在培養、加強新聞隊伍時,眼光不能再僅僅停留在注重文字寫作能力上。在舉辦新聞記者培訓班時,要注意側重要求經濟學家、律師等給記者、通訊員講課,讓大家開闊眼界,了解社會動態和發展方向,這對提高記者綜合素質將產生較大影響。

(四)要選定一個主攻方向

油氣田企業現有的記者隊伍中,對不具備某一方面專業知識的記者,要鼓勵他們從自己現有的基礎出發,選擇一定的報導範圍定向發展。要注意適當調整新聞單位的機構設置和記者的分工方式,減少變動性,儘可能地將每個記者穩定在一定的崗位,以利於他們定向成長。還要根據記者各自的特長,如有的記者喜歡攝影、有的喜歡寫人物,儘可能滿足其愛好。

每個記者在都能運用各種新聞寫作技能的前提下,選擇一兩種適合自己情況的新聞體裁,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使自己成為擅長這方面技能的寫作專家,如消息專家、通訊專家、評論專家等。

(五)用新聞故事吸引讀者眼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說:「我們從小都愛聽人講故事,講故事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記者採寫新聞稿件,首先要掌握講故事的本領。」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誰會講好故事,誰就擁有了世界。許多人對有關IBM的報導不感興趣,如果從一位正提升的年輕經理成長過程的角度撰寫,有可能吸引讀者;許多人對失業率7.8%毫無感受,如果報導一位失業工人的故事,讀者可能想知道。

如何增強新聞作品的可讀性,一直是紙質媒體,特別是石油石化行業關注的課題,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作品的可讀性會有不同的理解,本人認為優秀的新聞作品首先要感動作者,然後感動編輯和行業內員工,最重要的是要感動讀者,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得到啟發,以達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收到這一效果,那就要在新聞採寫中挖掘故事,增強深度,添加文採。行家認為,記者要善於從零碎、單薄、片段、混雜的採訪素材中,組織出事件真相的大致面目。每個記者都在用他的筆盡其所能地對事實梳理、重構、完善、表達,真相的呈現有賴於記者的「再創」與「重現」。

故事,讓新聞吸引眼球,撩動心魄。新聞用事實說話,事實靠故事感人。新聞作品通過故事講述還原現場。新聞中的人和事,把它們逼真地再現,使新聞報導傳神、有形,使讀者仿佛親歷其境、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六)不同媒體說不同話

給不同媒體投稿,解釋專業術語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給自家人講述一件家人熟知的事情,就不必講述諸多的背景材料,而向不了解這件事的外人介紹時,肯定要講述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背景。

油企媒體記者在採寫企業的通訊報導時,給內部的媒體發稿與向外部媒體發稿,在解釋專業術語方面,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某油田具備典型的低滲透特性,在油田內部的《中國石油報》《中國石化報》上發稿,就不必過多解釋,企業內部員工絕大多數是明白咋回事的,而《人民日報》頭版頭題刊登長慶油田發展經歷的一篇通訊報導時,標題為「『磨刀石』裡找石油」,在解釋油藏開發難度時,說這些石油藏在磨刀石裡,屬於低滲透油層,開發難度極大。解釋低滲透,比喻這些石油好像藏在石頭裡,不易把它取出來,如果石油藏在海綿裡,就屬於高滲透,用手輕輕一擠壓就出來了。這樣的語言,相信全國人民都能看得懂。

三、做專家型記者應保持的精神狀態

一是要深入基層學習專業知識。不少專業性極強的作業,僅憑書本上看到或專家介紹是不夠的,只有到現場親眼所見,印象才會更加深刻,自己的理解才能更加準確,比如,對低滲透油藏的認識,一次在現場看到專業技術人員拿著從地下取出的圓柱狀石塊講解說,石油或天然氣藏在這樣的石頭裡,就是低滲透油氣藏。把這一比喻表述在新聞稿件中,就能較為準確地說清低滲透性,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二是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油田企業的基層單位,多數在荒山沙漠中,工作環境單調,尤其是在嚴寒的冬季,油氣田的作業仍然不會停止,到這樣的現場去採訪,要付出許多,要吃不少苦頭。有些記者到基層一線採訪,往往是走馬觀花,不能安心住下來,那就不可能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寫出有深度的報導。要寫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還是要多與基層一線員工接觸,與他們同吃同住,在現場觀察他們的作業流程,這樣才能寫出精品。

在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油企行業的新聞工作者,只要永葆激情與活力,長期堅持深入到基層一線,靠專業性發揮媒體的連接作用,在油氣田這片廣闊天地,肯定能做出不菲的成績來。

油氣田企業新聞工作者提倡當專家型記者,無疑是一件很複雜、很艱難的事情,不可能很快、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但是,作為記者的努力方向,我以為是確定無疑的。只要有信心、只要矢志不渝地努力,油氣田記者都可能成為專家型記者。

四、結語

石油石化行業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但讀者的知識背景與認知能力千差萬別,這就要求石油石化行業新聞在內容上的專業性與表現形式上的通俗性相統一,令行業內專業人士讀得過癮,讓社會上普通讀者看得明白。石油石化企業報如果僅僅滿足「誰寫誰看、誰編誰看、寫誰誰看」純粹企業報的需求,那麼報紙與社會讀者甚至與職工讀者的期待,與報人的新聞理想、新聞責任和新聞理念將會相去甚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表達語境的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表達主體多元化、表述訴求多樣化、表達渠道複雜化、表達秩序無序化。這就特別要求行業報記者發揮自己應有的社會作用,為行業繁榮和企業發展代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報紙的新聞報導需要適應時代變化,與時俱進。在報導內容、報導形式上要不斷創新、變革,以達到新聞傳播最佳化的目的。從社會讀者的角度進行敘事解析,用社會讀者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來提升石油石化行業的社會關注度,構建石油石化行業對社會的傳播話語體系,成就石油石化行業的社會價值認可,當是石油石化行業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作者為《中國石化報》駐華北局記者站副站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創新新聞教育理念培養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原標題:創新新聞教育理念培養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並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作為大批量培養新聞後備人才的新聞教育院系,理應擔當起這一時代重任。
  • 徵探財經周遠徵:記者一定要往專家型記者方向走
    記者節期間,為勉勵職業信仰,分享當下新聞人的困惑與榮光,深度營邀請到了眾多業界記者來進行線上講座,記者們講述了各自職業成長道路和心得體會,讓新聞學子看到新聞一線的風景。記者節系列推送已經結束,但講座還在繼續。
  • 媒體人要成為全能型專家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講輿論監督的針對性是統一的,新聞媒體直面工作當中產生的問題,同時發表批評性的報導要事實準確,要分析客觀。」 王田良表示,要正確認識和新媒體的關係,堅持辦好傳統媒體的同時也要推動新媒體發展,兩者互相借力,互相融合,共同發展。「傳統媒體的深度報導、專題報導、政務報導和社論評論,不是手機能解決的,新媒體的快捷和方便也不是傳統媒體可以替代的,所以要互相借力,融合發展。
  • 鍛鍊記者朝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轉型---晶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鍊,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這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新時期努力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工作注入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內涵,在提升新聞輿論工作高度的同時,更為所有新聞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 全球連線報導——來自國際新聞一線記者的聲音
    在美國時政報導中嶄露頭角的王冠,現為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首席記者。連線當時,他正在美國佛羅裡達棕櫚泉市的海湖莊園,準備2個小時之後的中美「習特會」新聞報導。連線中,他為同學們介紹了前一日報導「習馬會」現場的一些細節,當連線接近尾聲時,王冠和大家道聲再見,就匆匆掛斷連線趕往會場了。這讓身處傳媒大學的同學們也「身臨其境」地體驗了在重大國際新聞事件最前線進行籌備採訪報導的緊張氛圍。
  • 男女記者在報導衝突性新聞時有差異嗎?
    通過從8萬多篇文本中提取重複的語義模式,研究人員發現:男女新聞工作者傾向於以不同的方式解讀新聞專業性:當女性強調精確性和專業程度時,男性更注重確定性和提供導向性。此外,女記者往往在報導中給予不同群體更多的關注。這到底是怎麼研究出來的呢?且聽數輿君娓娓道來。
  • 對話式新聞訪談中記者角色探索
    對話體新聞訪談則是我們溝通交流、探索未知的重要方法,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全新的新聞體裁。對話體新聞,它在豐富報紙報導形式的同時,更對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記者面對對話體新聞時的心態、素質,對話體新聞對記者提出的要求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 中國電視「專家型」體育解說員培養路徑研究
    即曾經有過專業運動訓練的經歷,或者從小對體育有濃厚的興趣,有著較為豐厚的體育知識積澱,同時又接受過播音主持專業的相關訓練,有較為出色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進入廣電系統之後,擔任體育記者、配音或主持的工作,之後一步一步成為優秀的體育解說員,如蔡猛;四是還有一部分體育解說員,他們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播音主持訓練,而是憑藉著對體育的熱愛,從體育記者、編導等相關幕後的崗位上崛起,或是通過相關的體育解說比賽,進入到體育解說領域
  • 博物館事業發展需求 亟需專家型講解員
    原標題: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博物館事業發展需求 博物館亟需專家型講解員講解員是博物館與觀眾間的橋梁,是觀眾親近文物、傾聽歷史的紐帶。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講解員隊伍理應不斷壯大。記者從國家博物館了解到,國家博物館目前共有32位講解員,平均年齡約31歲,從2012年起,主要招收碩士以上學歷人員,這為講解的學術化提供了保障。同時這些講解員專業多樣化,如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播音主持、美術、音樂、新聞傳播等,既有知識見長的,也有技術見長的。
  • 新聞座右銘 | 兩位扶貧記者的真情告白
    報導刊發後五天,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做出批示,要在全省推廣黔南做法。隨後,甘肅、安徽等省也開始推廣校農結合的做法。這篇報導還先後獲得多個新聞獎項。得益於新聞座右銘的力量,我撰寫的新聞作品先後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全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中國教育報刊社總編輯特別獎等獎項;得益於新聞座右銘的力量,我也把我深入基層採訪的鮮活故事講給同行聽,獲得了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優秀選手;得益於新聞座右銘的力量,我先後策劃了「為了總書記的囑託」「牢記總書記的深情囑託」等重大選題,成為教育領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標誌性報導
  • 臺媒記者扮酒女「忍辱」報導 學者批販賣新聞花招
    (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中國臺灣網9月26日消息 據臺灣《醒報》報導,為揭開酒店業秘辛,臺灣《蘋果日報》女記者自願到酒店上一天班,並稱自己是「忍辱」完成該報導。對此,臺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認為,記者為發掘真相,採用特殊手段情有可原,但《蘋果》這篇新聞的價值並不高,記者為此冒險的作法並不足取。臺灣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則表示,該報導只是商人販賣新聞的花招,稱不上是調查報導。
  • 同時把口罩捐給中日兩國,大阪僑團和華人企業被《產經新聞》報導和...
    日本人也需要做好防護!在日本大阪,有這樣一些華人華僑團體和華人企業家個人,不僅僅開始這樣呼籲,也開始了行動,把口罩和募集到的捐款,捐贈給日本!一文,介紹了當天下午在日本大阪最繁華商業街之一的心齋橋商店街桜の舞心齋橋店舉行的捐贈物資交接儀式和新聞發布會!2月19日,「日本關西華文」的報導截圖這正是由大阪多個華人華僑團體、華人企業和華人企業家個人聯合發起的一次活動和發布會,並把他們倡議和募集到的口罩等分成兩批,分別捐贈給中國和日本。
  • 約翰.哈蒂眼中的「專家型教師」
    相比之下,我倒是贊同哈蒂教授的「專家型教師」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更能體現教師的專業發展,而「名師」,似乎更加看重影響力,也就是知名度,忽略了專業性。下面,筆者試著以哈蒂教授的五個維度來看教師專業發展,記錄下自己的思考。
  • ...網和網易新聞的報導——基於對「深圳山體滑坡」專題報導的分析
    網易新聞在本次報導中,從多方的採訪和角度對安全事故背後的力量提出質疑,有利於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四)專業自律:二者都有深入追蹤報導。人民網有更多的原創內容,並且更能從人文關懷出發,報導災後建設,幫助災民恢復生活。網易新聞出現錯別字。 作為一名新聞從業者,需要具有專業的素養和新聞敏感度。在災難面前,深度追蹤報導和原創的報導的價值不可估量。
  • 出鏡記者如何駕馭現場直播報導
    出鏡記者是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採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總稱。[1]在電視新聞報導中,無論是時政新聞還是民生新聞,記者出鏡已成為常態報導行為。特別是直播連線,作為融媒體環境下提升新聞競爭力的有力武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 新聞報導不僅要就事論事,也應就事論「勢」
    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導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導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導也要講導向。」這就告訴我們,凡是黨領導下的新聞媒體所報導(含廣告)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實踐中要處理好「事」與「勢」的辯證關係。
  • 「專家型」書記聯項目更給力,華菱湘鋼上半年利潤排名躍居全國行業...
    作者 | 記者 蔡立平 通訊員 胡佩生 曾文平 來源 | 國資瀟湘融媒 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這家公司「書記聯項目」的突出特點,是二級單位的黨委書記普遍來自技術、生產、設備等專業崗位,「專家型」書記牽頭項目攻關,更有突破力,更見大成效。 技術質量部黨委書記羅登,還擔任著華菱湘鋼鋼鐵研究院院長,主管板材產品研發。在「書記聯項目」中,他牽頭的項目是「420MPa級別海工用鋼的研發與推廣」。
  • 【媒體管家】新聞發布會邀請媒體記者到場具體流程
    很多的公司在新品發布會或者是有某項重大事件的時候,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於,一般的企業而言,對媒體邀請記者到場這方面的流程與資源信息都是比較生疏的,但是,對於一個企業活動來說,媒體記者的到場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直接影響到整個新聞發布會活動的傳播效果,在資源欠缺,流程不熟悉的企業,新聞發布會媒體記者該怎麼去邀約,大部分的企業會選擇請媒體公關公司
  • 記者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由脫貧攻堅主題報導實踐引發的思考
    通訊全景展示和謳歌了我黨領導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勝利,彰顯了與黨中央治國理政相適應的新聞人的精神風貌和新聞作品的宏大力量。  他們在體會中寫道:「沒有什麼比得上一場偉大決戰更能鍛鍊一支隊伍。對記者而言,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深入採訪、真實記錄一場史詩般的大決戰更為之驕傲、催人奮進?
  • 【為什麼還需要國際傳播之三】國際新聞報導的細節意識
    所以,在一個陌生的地區或者國家,採訪國際新聞的工作者還會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細節意識,這是是所有的新聞採寫都會強調的重要原則。但在部分教學中都將細節視為一種術,一種職業工作的要求。實際上,細節意識是國際新聞工作者的視野,更是記者的情懷。 我不完全是個情懷黨,新聞工作也不是用情懷換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