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需要國際傳播之三】國際新聞報導的細節意識

2021-02-09 清新國新

為什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為在新聞報導中,細節的力量無窮大,而我們的視野又相對有限。所以,在一個陌生的地區或者國家,採訪國際新聞的工作者還會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細節意識,這是是所有的新聞採寫都會強調的重要原則。但在部分教學中都將細節視為一種術,一種職業工作的要求。實際上,細節意識是國際新聞工作者的視野,更是記者的情懷。

我不完全是個情懷黨,新聞工作也不是用情懷換飯吃。但是國際新聞的特殊性在於,大多數細節不可驗證,堅持細節意識需要保持國際新聞的職業倫理和職業榮譽。否則,國際新聞的細節編造,要比國內新聞容易多了。

【細節意識彌補宏大敘事】

通俗的說,細節意識的重要性體現在幾個方面。總體上看,在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中,簡單地複述新聞已經不再是國際新聞報導的優勢所在。一者,細節意識是強化新聞職業化的體現。新聞的職業化必須要準確還原事實,客觀呈現事物發生發展過程,細節意識在國際新聞中就體現為見人所未見,奇人所不奇。

再者,細節意識還是彌補宏大敘事的一種重要工具。國際報導的一個特點,是新聞常常遭遇宏大敘事。記者用有限的篇幅描述異域故事的時候,常常因為重視引語、關係和政策,忽視了易讀性或者通俗性。國際社會的波詭雲譎,也需要報導者用細節展示分量、嚴重性和致命程度。

還應當認識到,細節意識也是轉變陌生感的手段,它讓陌生和冰冷的國際新聞變得親切,讓讀者有理由繼續閱讀和收看。能否充分挖掘細節,才是國際報導和讀者觀眾發生直接關係的一個理由。否則,在一個無法想像的國度,發生了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對於讀者來說簡直就是無法想像的。

【細節的轉化、挖掘、放大和講述】

細節不是孤獨的,它是國際新聞的伴隨產物,是去除了形容詞、副詞之後我們還能夠看到的鏡頭化產品。對細節意識的開發,也不是孤獨的。

首先,要重視新聞性的可轉化的細節。在國際新聞的報導過程中,當各家媒體獲取信息總量相似,獨家性缺失的時候,可轉化為新聞的細節,就成為了開發的關鍵。當年柯林頓時期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喜歡胸針,每次都以佩戴不同胸針顯示她自己的心態,這種細節的挖掘,本身就能夠轉化為新聞。我國赴獅子山的醫療隊目前有數名醫療工作者正在被隔離,隔離區域的位置、隔離環境、被隔離人員此前的最後一個手術情況等細節,往往能夠傳遞出更加

其次,重視背景性的可挖掘的細節。國際新聞報導的背景知識,常常因為高度重複或者敘述複雜,被記者或者媒體忽略。人們常常從連結中,去尋找背景或者彌補的不足。其實細節可以完成這個工作。例如在所有的巴以衝突報導中,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一再被提及,是因為其奠定了今天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亂局特點。但是在普裡馬科夫、託尼·朱特等多位作者對當時的描述中反而出現了一種觀點,當時的埃及領導人納賽爾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打這一仗的決心。哪些細節今天仍然在影響巴以亂局,一樣需要答案。

對於很多國際新聞來說,記者和專家總是試圖尋找因果關係、發現源頭,在大多數時候是對的,但是這個世界有的時候是偶然的。生活在偶然的世界裡,幸運之處就是報導者總有可以講述的題材,而不幸之處就在於,我們往往難以回答自己的追問。

還有,重視差異化的可放大的細節。對細節的比較,是國際報導的優勢所在。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不確定的一個特徵,就是國際熱點的不斷重複再現。伊拉克打了又打,利比亞打了又打,朝鮮沒打又沒打,伊朗沒打又沒打。其實在國際報導的審美疲勞中,細節的差異化是有意思的。目前利比亞的國內衝突,和上一次卡扎菲下臺時的內戰區別在哪裡。甚至我們可以問問,2011年時我們曾經嘲笑過的利比亞雙方大規模會戰7天打死6個人的場景,在今天的利比亞國內衝突中是否再現。而飛臨ISIS上空的美國無人機和艦載機的數量規模,又曾經與哪一年出現在哪個國家上空的美軍空襲規模相似。

其實,也應該重視國際報導中的地標、路線、裝備、動植物等可以講述的細節。這些都是國際新聞報導中的沉默的朋友,但它們忠實地講述了發生在它們面前的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風雲。對於環境的細節描寫,既是重要的旁證,又是容易忽略的事實。誰會知道今天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正在擴建的道路,21年前正是聯合國維和部隊救援美國黑鷹墜落時走過的路,又是武裝分子拖曳美軍屍體遊行的路;2013年在土耳其總理府門口設置路障的警察,不知道還記不記得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前設置路障的前輩。

【以細節讓歷史無可撼動】

細節,是鏡頭化的對異域的再現,也是對一個新聞工作者國際觀的再現。我們經常因為媒介形態,而忽略了媒體報導共同能產生的內容,那就是想像。無論文字、視頻、動畫、語言講述,最精彩的效果就是能夠讓受眾的腦海中產生一幅畫面。這個畫面越接近真實,說明講述的效果越好。而細節,正是在這樣的講述過程中,國際報導者能夠提供的真愛所在。

歷史的精彩在於,敘述方式可以被篡改,但細節卻永遠存在。一個領導人可以辯白自己在決策時的複雜心理,但鏡頭卻忠實記錄他雙手緊握、語言直接。歷史很長,但細節很短。正是這些短到稍縱即逝的細節,真實記錄了那些無可否認的新聞發生過程。歷史需要蒙太奇,也需要特寫。甚至我們的一生來不及看完一個蒙太奇,卻能夠從不同的特寫中找到新聞的信仰。在風雲際會的每一個歷史關頭,或許語言蒼白,但細節永存。

相關焦點

  • 五四時期國際新聞報導的特徵與當今借鑑
    在此之前,無論是林則徐的「採訪夷情」還是嚴復的「通中外之故」,我國報界雖意識到了國際消息的重要性,但國際新聞的來源只是依賴於對西方報社、通訊社消息的翻譯,加上當時政府對在華外刊的保護使得「中國對國際宣傳方面必須完全仰外人之鼻息」[2]。
  • 全球輿觀|面對全球大變局,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際新聞報導?
    而當世界遭逢百年未有之變局,在網絡空間充斥著碎片化,乃至真偽難辨的信息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國際新聞報導向受眾傳遞可靠的信息,儘可能呈現完整的圖景,勾勒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是對全球媒體人的另一考驗。本文從學者角度,反思所謂「對單點刺激做出應激反應」的報導,能否回應讀者了解事件的需求?新聞事件自有其發展節奏,在不同時間節點需要有不同的報導形式。
  • 全球連線報導——來自國際新聞一線記者的聲音
    我是王冠,我現在是在佛羅裡達棕櫚泉市的海湖莊園,報導「習特會」的進展。」當六位駐外記者的畫面,跨越12個時區,通過視頻電話,同時出現在投影上時,現場200多名學生發出一陣歡呼。這一幕發生在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的國際新聞採編課堂上。
  •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致力於培養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擁有一支朝氣蓬勃的具有跨學科跨文化視野的師資隊伍。專職教師均獲得國內名牌大學或國外一流大學的博士、碩士學位,先後在國外高等學府訪問和深造,能夠熟練使用英語講授新聞傳播專業課程。與此同時, 該系還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以及媒體專家和記者擔任兼職或客座教授,其中有兩名新華社資深記者長期在我系兼職。
  • 策略性敘事中的國際新聞馴化:印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導分析
    這可以算作是「馴化」一詞在新聞傳播學界出現以前,關於國際新聞生產所進行的較早的一種表述。1991年,古雷維奇等人首次在文章中提到了「馴化」的概念,將其闡釋為「為使本國受眾關心發生在遠方的事件,新聞工作者需要改變這些事件的『野生狀態』、進行意義重建並使之與本國受眾發生關聯。」
  • 中國電視英語新聞20周年論壇暨首屆全球新聞傳播研討會(三)
    我講的題目是《網絡時代的新聞時效性與我國的國際傳播》。與周笑老師的題目相比是比較傳統的題目,但是,在新聞傳播領域裡傳統的題目也是需要的。我把摘要說一下,分三部分展開。新聞傳播必須迅速及時,注意時效性,這是中外傳媒學術界和業界的共識。
  • 【人文夏令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碩【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推免招生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以下簡稱「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媒介與傳播系的「全球媒介與傳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雙碩士學位項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Po)創新與管理學院的「傳播、媒介與創意產業」(Communication
  • 微博平臺上國際新聞編譯的現狀分析
    這些理論在微博平臺上的國際新聞傳播中依然適用(劉海龍,2008)。 一方面,媒體通過對報導主題、內容的關注,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報導興趣。新浪網「@微天下」更關注歐美發達國家的新聞,「@參考消息」主要翻譯外媒關於中國的報導,而「@中新網國際」則是沒有地域上的偏好,哪裡有奇聞異事,哪裡就有中新網的身影。
  • 構建以「媒介事件」為核心的城市形象國際傳播
    傳播學者韋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傳播學概論》中稱其是有意安排的事件——主要是被製造出來供媒介作報導的事件。換句話說,聰明的人不是隨著新聞的潮流行動,而是學會了怎樣去推動新聞本身。按照這一說法,可以將現時代的「媒介事件」定義為:媒體自身或與外界合作而產生非自然發生的事件;或者介入正在發展的客觀事件之中,對客觀事件施以重要影響,由此形成「媒介事件」。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碩【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2021年推免招生簡介
    這三個項目實行全英文教學,學制二年。前兩個項目第一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或巴黎政治大學學習,第二年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習,墨爾本雙學位第一個學期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習,第二、三學期在墨爾本大學學習,最後一個學期回到復旦。畢業後可同時獲得合作雙方的碩士學位。除了專門的項目課程設計,上述三校還為學生提供除了英語之外的所在國語言(法語、英語)的學習課程。
  • 《河南日報》與《大河報》國際新聞比較研究
    國際新聞報導是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是爭取國際話語權、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渠道。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先生就曾經說過:「國人的國際知識愈充足,其議論將更有價值;倘輿論有勢力而無知識的根據,它一定會成為一種暴力,這是很危險的。
  • 2020清華財經新聞論壇線上共話疫情下的國際媒體新聞報導
    本次論壇主題為「新冠疫情下的國際媒體應對與經濟新聞報導」,論壇分設兩個議題:新冠疫情下的媒介組織管理以及國際媒體對全球供應鏈議題的報導。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學者與業界專家,從國際傳播與財經新聞報導的角度,圍繞新聞教學與實踐展開了分享與討論。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經濟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杭敏主持。杭敏教授為大家介紹了今年論壇的組織背景,她指出,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疫情帶來的影響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
  • 中國國際傳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同時,不斷增加中外交流以及與中國有關的國際事務的內容。在具體報導中,更加注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國內外事務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謂「國際表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指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方式、接受習慣、信息需求等,有針對性地設計傳播形式;二是儘可能地通過國際人士、傳播對象國家人士的視角表達和解讀中國內容;三是借用國際慣例和規則等對中國事務和問題進行解釋和說明。
  • [學子論文]客觀報導對新聞傳播的意義
    摘要:傳播報導特別強調客觀報導的重要性,因為新聞傳播主要是向公眾傳播一件事情,它不需要新聞編輯人員在報導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在裡面。客觀報導受西方新聞界的影響,傳入中國被廣大新聞媒體所應用。本文就客觀報導的緣起、客觀報導的含義、客觀報導的功能進行了分析闡述,確立了客觀報導的理念內涵價值和判斷標準。
  • 廣西日報社厚植東協元素 用「三大定位」校準國際傳播經緯度
    這是廣西日報社加大中國—東協博覽會及峰會在東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介力度的創新之舉。此舉拓展了報導範圍、提升了對外傳播力度,在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上取得了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賦予「三大定位」,即構建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 淺論CCTV-NEWS的國際傳播
    摘 要:新聞頻道的國際化傳播是21世紀電視新聞傳播的大趨勢。隨著多國面向國際受眾國際頻道的相繼推出,構建好的國際傳播新平臺,用中國視角、國際眼光做新聞,我國才能在這場國際傳媒影響力及話語權的爭奪戰中脫穎而出。
  • 國際新聞傳播教育聯盟理事會在上海成功舉辦
    理事會由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國際新聞傳播教育聯盟理事會秘書長李喜根教授主持。上海大學國際部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劉義致歡迎辭,他代表上海大學師生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上海大學國際化教育發展情況,希望大家以國際新聞傳播教育聯盟為紐帶,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為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 廓清中國軍隊形象的國際傳播誤區
    提 要:國際戰略猜忌、文化差異、對華偏見和反華勢力抹黑是中國軍隊形象國際傳播面臨的四個現實問題,但在國際傳播工作中,對這四個問題的認知還存在誤區。
  • 民族企業(新聞)扶持計劃選題報導——「立習得國際英語」
    原標題:民族企業(新聞)扶持計劃選題報導——「立習得國際英語」近日,山東尼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順利通過民族企業(新聞)扶持計劃選題,正式開始節目錄製播出流程。
  • ——第二屆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
    其次,推動判決的互相承認與執行,讓中國裁判走出去,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藉此傳播中國司法。再次,針對熱點問題的國際傳播,國家應當統一布局、謀劃長遠。  中央電視臺《法治在線》製片人劉美佳分享了工作經驗與心得體會。首先,在報導案件時,注重圍繞法庭焦點,全面展示了原、被告雙方的觀點。其次,在報導涉外案件時,需要注意相關國家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