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客觀報導對新聞傳播的意義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摘要:傳播報導特別強調客觀報導的重要性,因為新聞傳播主要是向公眾傳播一件事情,它不需要新聞編輯人員在報導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在裡面。客觀報導受西方新聞界的影響,傳入中國被廣大新聞媒體所應用。本文就客觀報導的緣起、客觀報導的含義、客觀報導的功能進行了分析闡述,確立了客觀報導的理念內涵價值和判斷標準。

關鍵詞:客觀報導;新聞傳播;意義

新聞媒介中比較常用的報導手段,客觀報導在中國新聞媒體的應用中還尚未成型,一方面是中國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報導一件事情上必須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是中國對外來文化的接受不能很快結合自身情況將其運用到新聞報導中。不能進行客觀的報導,新聞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對於公共沒有公信力。因為,新時期的新聞傳播必須從客觀公正角度進行報導。

一、客觀報導的緣起

客觀報導作為一種新聞報導方式,對於新聞傳播增強自身社會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從西方引進過程中受到了新聞界的重視,同時也受到社會反對人士的批評。在西方發達國家,新聞傳播中的客觀報導已經成為新聞報導中必須遵守的原則。然而在中國新聞界中,由於受到自身種種原因的限制,導致新聞報導中始終不能很好的運用客觀報導這一原則。但不管怎樣,客觀報導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新聞行業進行報導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因此要想更好的將客觀報導運用於新聞傳播中,要先知道它的由來,從根本上進行了解、掌握。

關於「客觀」、「客觀性」很久以來存在,但是關於新聞的客觀報導這一名詞一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19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新聞界對客觀報導並不重視,而且還加以諷刺。因為那個時候美國的報紙都是為政黨門做宣傳的,他們對於新聞的報導只是站在政黨的角度去宣傳政治思想,完全不考慮新聞的真實性,把捍衛黨派的利益作為自身職責所在,而且在新聞報導的內容上也都是關於政治話題,完全是政党進行鬥爭的第二個場地,不管公眾關心的話題。後來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進步,相關進步人士開始逐漸將新聞報導轉到公眾所關心的話題上,客觀報導在二十實際出的時候得以體現,從而延續至今。

二、客觀報導理論的基本特點

從一般的意義上說,就是按照新聞事實的本來面目去考察並反映、力戒主觀偏見,它要求記者在報導新聞時必須做到真實、公正、平衡、中立[1]。但是,記者雖然作為新聞的傳播者,可是他同樣是新聞的第一個聽眾,因此,他們對於新聞的報導中或多或少會參入自身的感情在裡面,他們有時候對於事件的認識可能會含有錯誤的認識,在新聞中體現自身的喜怒哀樂。因此,新聞專家學者們在進行客觀報導的研究構成中,也充分考慮到新聞工作者對事實的認識,把他們對新聞的態度融入到研究中。首先,客觀報導要具有公平公正原則。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傳播過程中,不能因為事件發生所面臨的群體不一樣,就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可能在一個事件發生時,對於在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身上,新聞工作者可能會加入讚美之詞來進行報導,嚴重影響新聞的公平公正原則。其次,客觀報導要具有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所處的角色應該是中立的,在新聞報導中不存在黨派之見,不含有個人色彩,甚至對新聞事情不做太多的價值判斷,儘量做到不使自身的觀點建議影響公眾對新聞的理解。最後,客觀報導內容要具有真實性。新聞傳播中要求進行客觀報導對於內容的要求是實事求是,不誇大、不隱瞞,讓公眾能夠最為直接的、真實的了解新聞事件。因此,客觀報導所含有的特點,對公眾是否能夠對新聞事件有全面的了解非常重要,它對公眾起著正確的導向作用。所以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進行客觀真實的報導。

三、客觀報導對新聞傳播的意義

客觀報導理論在西方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需要下提出來的,它反映著公眾對新聞事業的基本要求,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第一,客觀報導的意義在於明確新聞報導的職能和任務。客觀報導理論認為,報紙應是「純粹的新聞工具」,應該以向廣大受眾傳遞真實的新聞為己任,向受眾提供多方面的信息[2]。《紐約時報》中曾經報導過一篇文章關於客觀報導適用一切新聞的方針,一方面,該文章明確反映出新聞報導應體現的基本職能和根本任務,同時也進一步確立了客觀報導這一理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該篇文章的報導對於報紙與黨派理論明確劃出界限,提出了報紙的作用是向公眾傳播事件的真相。

第二,客觀報導體現新聞事實、忠實記錄新聞事實的新聞理念。客觀報導要求新聞傳播過程中禁止對報導中的內容隨意評述、扭曲事實;強調了新聞是記錄事實的,肯定了新聞的客觀性,否定了用主觀意見代替客觀事實的錯誤觀點,這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3]。客觀報導理論的提出對於新聞報導中唯物主義觀點確立起著重要作用,對聽眾獲取真實、可靠的新聞信息有著積極的影響。

第三,客觀報導倡導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可讀性。客觀報導中要求新聞記者對於事件報導和自身意見分開進行描述,只注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導,對於新聞事件不進行評述,讓讀者和聽眾自身對事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做,既體現了新聞報導中的新方法,又體現了對公眾的信任。客觀報導理論在新聞實踐的應用中要求新聞工作者應注意的事項,如: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導中,只是進行事件的傳達,不要直接發表自身的觀點和意見;要對新聞事件的闡述沉著冷靜,不要誇大其詞,加入感情色彩進行描敘;在新聞事件報導之後,要註明消息的來源;對於事件報導中要體現不同人員對事件的不同看法。這些方法的提出,對新聞傳播媒體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四,客觀報導理論是保護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有力武器。客觀理論強調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傳播要具有客觀公正性,對於涉及具體的新聞事件,交代新聞信息的來源,同時對新聞的報導中不摻雜自身的情感色彩和看法。這些要求對於新聞工作者在涉及到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和當事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敏感問題時,客觀報導理論和客觀報導手法可以排除記者的責任,起到保護他們的作用[4]。

報導理論中的客觀性原則是依託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件的客觀報導中體現出來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傳播出來的新聞作品就是客觀性的具體體現,它只不過是新聞報導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已。筆者認為,新聞的根本目的在於信息傳播,新聞傳播的價值在於能夠對公眾的生活和價值取向形成正確引導。因此,要求新聞工作者在今後進行新聞報導過程中充分將客觀報導理論融入進去,將自身的見解和新聞事件內容分開來進行闡述,給公眾對新聞客觀公正判斷的權力。

(作者系:長安大學 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新聞系)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新聞的客觀性——真實與客觀形式的統一[J].新聞記者,1999,10(09):56-59.

[2]程道才.西方客觀報導的理論與實踐[J].當代傳播,2003,12(06):42-46.

[3]俞莉霞.新聞客觀性原理的哲學反思[D].新疆大學,2008.

[4]楊楊.關於「新聞客觀性」的歷史認識[D].遼寧大學,2011.

相關焦點

  •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揭曉
    本次獲獎論文緊緊圍繞當前聞傳媒業改革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選題新穎,內容紮實,視野開闊,體現出我國高校新聞學子較高的理論素養和研究能力。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獎勵辦法第四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歷時一年,於2008年
  • [學子論文]血腥悲劇事件新聞傳播的倫理學辨析【2】
    三、血腥悲劇事件新聞傳播應遵循的倫理規範 對於媒體而言,「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固然應當堅守。但從公眾的角度來講,全面、公正、客觀地報導事實真相才是「以公眾利益為重」。 第四,新聞傳播應從傳播思維、價值取向、報導手法、文本呈現、落實監督等方面改進。[13]「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是從業人員對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為傳媒贏得較多的有彈性的活動空間。為了避免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14]媒體在及時、客觀報導惡性案件的時候,不要過度地渲染和炒作,以免細節的報導或比較血腥場面的報導,刺激少數人本來已經就變態的心理,起到示範或誘發的作用。
  • [學子論文]電視時政報導的數據可視化應用
    這一定義雖然簡潔明了,但是未免太過籠統,單純從字面意義試圖解讀數據新聞,無法凸顯新媒體時代的數據新聞,和以往藉助數據進行新聞報導的區別。 也有學者認為數據新聞是精確新聞的產物。根據菲利普邁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精確新聞的概念,即:通過對事件精確地客觀描述讓新聞的受眾真實的感知事件的發生和發展狀況。
  • [學子論文]新聞報導策劃視域下的體育新聞採寫
    [2]體育新聞的特點有多種,按照新華社王俊璞的總結歸納,其具有「六性」:就是受眾廣泛、題材廣闊、激勵人心、專業性強、競爭激烈和隱含政治等特質。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指出:「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胡總書記強調「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
  • [學子論文]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運作與特點
    網絡的普及帶動了網媒的發展,利用網絡的平臺性優勢,融合新聞報導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呈現。本文將以新浪網新聞中心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特別報導為例,主要結合結構的融合、信息採集的融合、故事敘述呈現的融合幾個方面,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特點和優勢。 【關鍵詞】融合新聞 新浪 十八大 互動 一、什麼是融合新聞?
  • 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從期刊到論文
    「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現場 人民網7月22日電(趙光霞 鄭廣嘉 李明哲)7月16日下午,首屆「中國大學生傳媒節」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的系列活動「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
  • 中國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報導實踐研究
    數據新聞被廣泛所知是源於《衛報》和《紐約時報》對於維基解密所公布的伊拉克戰爭的數據進行的報導,《衛報》把伊拉克戰爭傷亡士兵的數據製作成動態地圖,客觀清晰的向讀者展示了每一個地區的傷亡情況,這個報導也導致了英國從伊拉克戰場撤兵的決定。自此數據新聞報導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 [學子論文]中美媒體關於中共十八大報導的框架分析
    【摘要】 中共十八大對國內和國際社會未來發展的意義重大,成為世界觀察今日中國的窗口。本文擬通過對《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在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關於中共十八大的報導進行橫向比較,以構架分析為研究方法,運用新聞框架理論對報導的內容及形式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探析兩國媒體不同的報導框架,對兩國媒體在報導思路、話語邏輯上存在的差異進行探究,努力尋求走出跨文化傳播現代性困境的方法,為優化新聞報導、真實全面呈現中國形象提供理論參照。
  • [學子論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2】
    三、韓亞空難事件的微博傳播研究發現 7月7日發生的韓亞空難事件,引發各界的關注,網民積極參與、媒體及時報導和跟進,#波音777墜機#話題討論量達1,071,267條。僅7月8日,就有70多家媒體對@徐達S微博直播進行報導。
  • 淺談泛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構建
    新聞傳播的職責之一就是將新近發生的事情真實、客觀地報導出來,與此同時,還要行駛相關的輿論監督,這是新聞傳播的職責。這就要求新聞傳播要確保真實可信,真正履行其功能。第三,追求崇高。即新聞工作者要保持清正廉潔的良好作風,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這也是受傳者需要遵循的原則。
  • [學子論文]對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自主性研究探討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對2011年學界關於新聞傳播自主性研究反思相關論文的回顧,梳理了學者總結的自主性研究缺乏的表現,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新聞傳播學研究應遵照學科之間理論互通、方法互用、邊界清晰、問題自產、邏輯自明的原則,生產屬於本學科的理論知識,使之對新聞傳播實踐有更多指導意義,對其他學科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 [學子論文]淺析新聞倫理與新聞傷害
    可是現實社會中,有關傳媒人的新聞倫理失範和對新聞當事人及受眾所造成的新聞傷害的事件卻頻頻發生。「深圳聯防隊員強姦案」的報導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本文通過對此案報導的分析,探析新聞倫理失範原因,並探討相關應對策略。
  • "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優秀論文及項目獲獎名單
    「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優秀論文獎頒獎儀式 人民網廈門11月10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由廈門大學和人民網聯合主辦的「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今天在廈門大學舉行。為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教學科研不斷深化,本次論壇面向全國排名前50的新聞傳播學院開展了「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優秀論文和優秀項目的徵集評選活動,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通過專家評審和論壇組委會定評,分別評選出了優秀論文11篇和優秀項目獎8個。
  • 2022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碩參考書目|分數線|歷年真題
    近三年來題型沒有發生變化,考察的板塊有新聞理論、傳播學、網絡傳播、廣告、新聞業務(材料的分析與業務實踐)、報導策劃等。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334注重考察傳播學和網絡傳播,緊密結合當下熱點,在傳播學中注重對國際傳播的考察。
  • 人民日報:海外學子學術誠信瑕不掩瑜—新聞—科學網
    這種情況短期內很難解決,它從客觀上給中國留學生舞弊起到了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作用。 筆者採訪了多個留學生,他們都認為留學生學術誠信問題不像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據他們觀察,身邊大部分朋友在學習中都是踏實認真的,並且他們相信「90後」是素質較高的一代人。
  • [學子論文]新聞標題「擬題視角」探討
    所謂新聞標題的「雙重屬性」,第一是新聞標題的「從屬性」,它是指新聞標題植根於新聞之中,是新聞的派生物,是新聞的縮影和事實的精髓。第二是新聞標題的「獨立性」,它是指新聞標題具有獨立的傳播價值,讀者只看標題不看內容也能了解大致內容或者重要內容,其信息量大小獨立於新聞而存在。
  • [學子論文]淺談網絡新聞融合報導的原則——以新華全媒頭條為例
    關鍵詞:網絡新聞;融合報導;新華社;內容為王;常態化 網絡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平臺,從最初的將傳統媒介的內容複製,到對內容重新編輯;從單純依附於傳統媒體,到自身生產新聞;從與傳統新聞媒介競爭,到內容共享,網絡新聞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發展戰略。
  • 山西大學MJC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2012-2019年真題(網絡版)
    2、新聞寫作中處理觀點和材料關係的方法3、新媒體下新聞採訪的意義什麼是全球傳播?如何理解全球傳播?3. 在新聞報導中如何保護他人的隱私權?三、分析題給了兩段材料,判斷報導是什麼新聞文體,並指出這兩種文體的區別。
  • [學子論文]氣候傳播中《人民日報》的角色定位【2】
    因此,媒體在傳播中要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建構PM2.5知識的報導框架,讓普通受眾了解相關問題,明確在問題的解決中應採取何種態度與行為。 首先,在以PM2.5為報導主體的文章中,《人民日報》主要從PM2.5的基本情況、數據監測、產生原因、影響體現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報導。此類告知性的傳播內容,對保障受眾對PM2.5的知情權有重要作用。
  • 心懷善意、秉持專業,客觀全面報導中日關係
    在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的媒體分論壇上,12位來自中日兩國媒體界的資深從業者和研究新聞傳播的學者,圍繞「媒體對未來中日關係的思考」這一議題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和坦誠的交流。偏離事實的報導,帶有偏向性和選擇性的報導都是媒體的大忌。」人民中國雜誌社總編輯王眾一以最新發布的「熊貓杯」青年交流問卷調查結果為例,強調了媒體報導客觀全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