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俗話說的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好師父所起到的表率作用,對徒弟以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金庸武俠小說中,體現的尤其明顯。江南七怪武功雖然不咋地,但在江湖上助危扶困,俠肝義膽,每每提起名號來,無不讓人敬佩。七怪信守承諾,遠赴大漠,收郭靖為徒,對郭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沒有當初江南七怪含辛茹苦的悉心培養,就沒有後來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大俠。繼往開來,天賦異稟的一代宗師張三丰,對他的每個徒弟都做到了因材施教。自創「倚天屠龍功」,傳於精通書法,悟性很高的張翠山,殷六俠擅長劍法,俞三俠會玄虛刀法,俞蓮舟的太極,使得那叫一個頂呱呱。武當七俠,在江湖上俠名遠播,絕非是浪得虛名。
當然了,有好師父,自然也會有壞的令人髮指的師父,如成昆之於謝遜,李莫愁之於洪凌波。今天要說的是在金庸小說中,那些盛名之下,言過其實的師父們。
二
《連城訣》中,好人不多,關於梅念笙這個人物是好是壞,歷來飽受爭議,他的所做所為,又實在經不起推敲琢磨。梅念笙是江南武林名宿,江湖上人稱「鐵骨墨萼」,又被描述成大俠,正人君子,在嶽老三看來,卻未必如此。
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三個人,一個比一個壞的冒泡。巧合的是,這三個人,居然都是出自於梅念笙門下,可見梅念笙當年,收徒眼光,選人標準,是多麼差勁。
三個極品徒弟,啥脾氣德性,時間久了,梅念笙心裡再清楚不過了。梅大俠當時是怎麼想的,不得而知,但他既沒有將三個心術不正的惡徒逐出師門,又沒有選擇為江湖除害,清理門戶。而是繼續交給他們本事,將「唐詩劍法」的精妙劍招,改得面目全非,增加了許多中看不中用,花哨而不實用的招數,傳給了他的三個「好「徒弟。
縱觀後來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三個人的武功,在那個狹小的江湖上也只能算是二流高手,遠遠不如「落花流水」等人。這倒不是因為他們三個資質不行,天賦不夠,而是因為梅念笙藏私。梅念笙沒有傳《神照經》給三個徒弟,這是肯定的,而且梅大俠還不傳授給三個徒弟內力與劍法相輔相成的武學道理,並且還故意引他們三個走上了只注重花哨劍術招式的歪路。
這種只學華而不實的劍招,而沒有足夠內力相支持,發揮不了真正威力的武學道理,連狄雲這個笨小子,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哎,他們大家都不懂,單學劍招變化,若無內功相濟,那有什麼用?半點用處也沒有,真是奇怪,這樣淺的道理,連我這笨人也懂,他們個個十分聰明,怎麼會誰也不懂?難道是我自己胡塗了?(三聯版《連城訣》)
面對三個不孝之徒,避免他們以後為禍武林,梅念笙選擇不傳給他們真本事的理由,充分但不合理。
梅念笙或許早就知道了天寧寺裡大寶藏的真正秘密,並且時不時有意無意的在徒弟們面前翻看《唐詩選集》,恐怕就是為了引起三個惡徒,對寶藏的興趣,讓他們到時候因為寶藏而自相殘殺,避免自己直接對徒弟趕盡殺絕,而落個不仁不義的江湖罵名吧。
這等藏私算計,實非江湖大俠該有的風範。梅念笙過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難怪會被三個心術不正,狼子野心的徒弟在三鬥坪所暗算。只是不知道梅念笙所學的劍法,當年有沒有被他的師父給故意藏私「改良」過?他身上《神照經》的來歷又是如何?連老好人狄雲,都不得不起疑他這個師祖當初的真實用意。
丁典何其無辜,梅念笙臨死前是好心也好,有意也罷,傳給丁典的「連城口訣」和《神照經》,將丁典原本與世無爭的一生,徹底推向了被人追殺算計的深淵,造就了丁典的悲劇人生。
梅念笙,已經是提前給他的三個惡徒挖好了墳墓,判了死緩。他的三個徒弟為了寶藏,以後勢必會像丁典討要數字序列,雙方拼的你死我活。要麼死於神功大成的丁典之手,要麼因為人性的貪婪而自相殘殺,要麼就是摸到寶藏後中毒而死。
梅念笙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與江湖名宿的身份不匹配,這師父做的,也太有心機了。至於「大俠」的江湖稱號,也真是盛名之下,言過其實了。
三
《倚天屠龍記》中的渡厄,也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為人師卻言過其實的高僧。
渡厄師兄弟三人,當初受到成昆的算計挑撥,選擇和明教陽頂天約架,他們是三對一群毆陽頂天也好,還是渡厄單挑陽頂天也罷,反正最後結果,少林寺方面輸了,渡厄還被陽頂天打瞎了一隻眼睛。
行走江湖的人,按理說打打殺殺,動手比武,有一方受傷總是難免的。楊左使的一段話已經得到了天下英雄的極大認同。
楊逍昂然道:「咱們行走江湖,過的是刀頭上舐血的日子,活到今日,哪一個手上不帶著幾條人命?武功強的,多殺幾人,學藝不精的,命喪人手。要是每殺一個人都要抵命,嘿嘿,這廣場上數千位英雄好漢,留下來的只怕寥寥無幾的了。(三聯版《倚天屠龍記》)
渡厄身為武林前輩,少林名宿,一大把年紀了,三十多年過去了,按理說和陽頂天約架打輸了,那是自己技不如人。在江湖上也不算是太丟臉的事情。這段仇恨也應該隨著時間慢慢淡去。但是渡厄等人並沒有忘記,他們執念太深,放不下仇恨,選擇閉關修煉「金剛伏魔圈」,以圖復仇。
「屠獅大會」前, 三渡在三棵松樹之間,抬手便取人性命,崑崙四人為屠龍刀,擅闖「金剛伏魔圈」,渡厄等人一句話都沒說,轉眼之間,便結果了人家性命,這難道是佛家的慈悲為懷?同樣的坐枯禪,渡厄等對武林至尊屠龍刀,少林寺天下第一的各種所謂虛名,都沒有放下,看得太重。這等枯禪境界,可比大理天龍寺枯榮大師的境界,差太遠了。
佛家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到了謝遜這,為何開始行不通?謝遜的所做所為,縱然是大奸大惡,三渡為何卻一開始就提議一刀殺了便是?蕭遠山掌斃玄苦,丁春秋害死玄痛等人,也沒見少林寺讓他們償命啊。渡厄此等食古不化,小肚雞腸,難道是一個少林高僧該具備的佛法修養?驚聞陽頂天的大名,渡厄幾句話中,所含的沉痛和怨毒卻顯然既深且巨。戒嗔,戒痴,渡厄的佛法修行,真可謂白鑽研了!
死者為大,人死債消,陽頂天作古已經三十多年了,所謂的舊仇心恨,卻又為何讓張無忌一人來承擔?趙敏手下害死空性,渡厄等人要報仇,早幹嘛去了,如今又全部把罪責扣在張無忌頭上。知道中了圓真的算計,還不提前告訴空聞,早做準備,為少林清理門戶,反而繼續一錯再錯。若不是明教仗義出手,險些讓諾大的少林寺毀於成昆的圖謀,渡厄幾十年的佛法,真是「修煉到家」了!
渡厄難道是笨人,沒學到佛法精髓和為人處世?也不盡然,知道憑藉單人實力,打不過張無忌,一聲「阿彌陀佛」後,選擇三人群毆張無忌,可知渡厄等絕對不是空性那種不通事務,渾渾噩噩的人。渡厄怒喝成昆,訓斥他,出家人不打誑語,不能欺騙謝遜。張無忌揭露成昆的罪行和謝遜的苦衷,渡厄最先回過味來,選擇相信,收招罷鬥。張無忌與三渡互拼內力,時間長了,非死即傷,又是渡厄,先撤功力,可知渡厄,絕對是個明白人。他一語警醒謝遜,讓廢去武功一心改邪歸正的謝遜歸他門下,體現出了渡厄,對佛法的認知研究,不可謂不深。
成昆當初逼的謝遜家破人亡,謝遜最後選擇了手下留情,以德報怨,留成昆一條性命,今後你瞧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單憑放下仇恨的這份心胸,謝遜可比他的佛家師父渡厄,寬廣的多。面對天下群豪,謝遜大徹大悟,甘願受辱,真心悔過,視江湖虛名如糞土,這份佛法境界,又比他的師父渡厄,高出了太多。不知道選擇常伴古佛左右的謝遜,是渡厄交他佛法,還是謝遜交渡厄佛法境界?他們倆最後的佛法成就,孰優孰劣!
謝遜這一生也是夠悲催的,前期遇上了坑的自己家破人亡的「名師」,後期歸於我佛,這個佛家高僧,名師渡厄,恐怕也教不了謝遜什麼,甚至於佛法領悟,渡厄這個師父,以後都未必有徒弟謝遜領悟的多。
妄稱高僧的渡厄,有這麼個優秀弟子,也許是老天爺,對他瞎了一隻眼睛的補償吧。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嶽老三,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