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導
疫情暴發以來,為避免人群聚集,全國的醫院普遍實施限流,或僅開放有限門診。然而,一些醫院的生殖中心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開啟一周七天工作日模式,開設「夜間」網際網路門診,初診患者優先安排專家號……生殖中心加班加點背後,是亟待滿足的輔助生殖服務需求。
隨著婚育年齡推遲及由二胎政策推動高齡孕產婦人群不斷增加,加之新生兒缺陷問題對於優生優育的迫切需求,輔助生殖技術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
作為目前治療不孕不育的主要方法之一,輔助生殖技術通常採用醫療輔助手段使不育夫婦妊娠,包括人工授精(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術(即俗稱「試管嬰兒」),前者妊娠成功率約15%,後者則能達到50%以上。
有機構統計預測稱,2023年中國輔助生殖服務市場規模將增至500億元以上。
巨大的市場想像空間,吸引了各路資本跑馬圈地尋求分羹。前有錦欣生殖(01951.HK)赴港上市成為「輔助生殖第一股」,後有漢商集團(600774.SH)斥資7130萬元入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在輔助生殖服務機構實行準入牌照制的當下,各路資本伺機而動。
搶奪入場券
「擁有較為稀缺的輔助生殖牌照」。在今年以來的數起醫院投資併購中,上述論述頻頻出現。1月,北京美中宜和醫療管理有限公司收購北京寶島婦產醫院後合併運營;6月,麥迪科技(603990.SH)宣布擬收購北京國衛生殖健康專科醫院有限公司不低於20%的股權;7月,錦欣生殖宣布以3.2億元收購武漢黃浦中西醫結合婦產醫院75%的股權;近乎同時,漢商集團斥資7130萬元收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31%的出資份額。
上述出手闊綽的投資併購背後,各家公司正為布局輔助生殖賽道的「入場券」摩拳擦掌。
所謂「入場券」便是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批發放的輔助生殖牌照,包括「經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經批准設置人類精子庫」兩類。
一直以來,輔助生殖技術屬於限制性應用的特殊臨床診療技術。其應用除醫學問題外,還涉及社會、倫理、法律等諸多問題。因此,政府對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的監管非常嚴格,牌照審批十分謹慎。據國家衛健委官網公布的最新輔助生殖機構名單,截至2019年12月31日,獲批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累計有517家,經批准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僅有27家。
其中,獲批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其準入技術包括夫精人工授精技術(AIH)、供精人工授精技術(AID)、常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T-ET)、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ISCI)以及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技術(PGD)共5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等少數機構實現「大滿貫」,上述5項技術均獲批准入。更多的醫療機構往往獲批准入其中1~3項技術。一般而言,獲批夫精人工授精技術(AIH)、常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T-ET)、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ISCI)3項技術,就可以實施完整的試管嬰兒治療周期(下文簡稱「IVF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517家獲批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中,大多數為公立醫療機構。例如,湖北省28家獲批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中,26家為公立醫療機構。僅武漢康健婦嬰醫院、武漢黃浦中西醫結合婦產醫院2家為民營醫療機構。這也成為錦欣生殖對武漢黃浦中西醫結合婦產醫院發起收購的主要動因。
錦欣生殖近年來頻頻對民營輔助生殖機構發起收購,旗下的三家輔助生殖醫療機構中,兩家是收購而進。由此,錦欣生殖2019年一舉成為「輔助生殖第一股」。「通過專注於收購已具備常規IVF-ET及ICSI牌照且位於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地理位置的目標輔助生殖服務供應商來拓展平臺」,更成為其發展戰略。IPO募資所得28億港幣中,錦欣生殖計劃將40%募資淨額用於收購。然而,在以民營醫療機構為併購對象的擴張戰略下,錦欣生殖所能尋覓到的併購標的愈發稀缺。上市一年後,錦欣生殖首起收購最終落地。
記者就收購後的業務整合安排進一步向錦欣生殖方面採訪詢問,其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以公告信息為準。
技術護城河
獲得「入場券」後,醫院每年的試管嬰兒(IVF)周期數及移植妊娠率,既是業績「度量衡」,更直接決定市場份額。
易凱資本的輔助生殖行業研究報告顯示,IVF從初診建檔開始到最後驗孕要經歷初步建檔、制定方案、取卵取精、胚胎培養移植等12步。IVF整體妊娠率在40%~60%。單個IVF周期內的費用主要包括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藥物、檢查、保胎驗孕四部分。據Frost&Sullivan統計,單個IVF周期價格為3萬~5萬元,其中一半費用為IVF技術支出。
據錦欣生殖最新年報數據,2019年的IVF周期數為2.79萬個,總體成功率(即妊娠率)平均達到54.8%。公司2019年實現整體銷售收入約16.5億元,淨利潤約為4.2億元,毛利率為47.9%~49.5%。其中八成以上的收入來自輔助生殖服務。
可供對比的是,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2019年完成5萬餘個IVF周期,整體妊娠率超60%。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近三年完成IVF周期5.25萬個。
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首席科學家盧光琇此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提到,輔助生殖技術需要經過長時間一點點去摸索研究應用。好的治療技術才能體現醫者仁心。醫者仁心與好的醫療技術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實際上,醫療專家團隊的技術水平,更成為資本布局輔助生殖服務領域的優先考量因素。綁定技術團隊,也意味著入場後的持續發展。
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醫療」)2002年投建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時,中信醫療注資2900萬元控股58.04%,盧光琇團隊則以技術成果持股24.5%。
技術團隊持股模式,也為越來越多的入場者採納。例如,錦欣生殖收購武漢黃浦中西醫結合婦產醫院75%股權時明確推出「醫生合伙人制度」,通過發放股權激勵的形式,引進在輔助生殖領域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學科帶頭人、武漢當地頭部輔助生殖醫院的明星醫生加入醫生團隊。
招銀國際在最新研報中稱,錦欣生殖的武漢項目目前每年產能4000個IVF周期,通過升級之後,產能可達每年6000個周期以上,預期併購之後醫院運營效率將有所提高,2021年、2022年及2023年預測的IVF周期能達到1000/2000/3000個。同時,預期武漢醫院均價能在2021年至2022年,以每年5%~10%上升。
藥械難替代
隨著輔助生殖產業鏈下遊醫療機構的IVF周期數逐年擴容,對於產業鏈上遊的輔助生殖藥物、檢驗試劑、器械供應商而言,市場前景廣闊。
據易凱資本的輔助生殖行業研究報告,目前輔助生殖類藥物基本上是寡頭市場,國外廠家默克雪蘭諾、默沙東、輝凌把持了大部分市場,麗珠集團(000513.SZ)則以近兩成的市佔率成為國內輔助生殖藥物行業龍頭。
輔助生殖藥物是指在一個完整輔助生殖周期中所使用到的藥物,包括降調節藥物(降調節可以更好地控制刺激周期,而且有助於預防早熟排卵)、促排卵藥物(促進卵泡的生長和發育)、誘發排卵藥物(可促進卵泡生成和成熟,並可模擬生理性的促黃體生成素的高峰而促發排卵)、黃體支持物(使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做好準備)。
據麗珠集團2019年年報顯示,化藥製劑銷售收入是49.31億元,其中用於輔助生殖的促性激素重點製劑銷售收入18.2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2.99%。
在輔助生殖耗材市場,包括進行各項婦科內分泌檢查的檢驗試劑,以及培養皿、取卵針、導精管等器械。瑞典Vitrolife、日本加藤、美國Origio等國外廠商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
「我們現在用的幹細胞培養皿、試管這些器械大部分是進口的。我們也擔心,萬一將來供應被卡脖子了該怎麼辦。所以,我們現在也在逐步找可替代的供應商。」盧光琇曾對記者說道。
事實上,無論是國內藥企還是耗材生產商,想要通過用國產產品替代單個進口產品來攻佔市場其實很難實現,因為輔助生殖過程屬於閉環形態,其中需要藥物、耗材、器械等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