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人打完仗,為何即使再熱也不能脫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2021-02-22 創意生活知識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在古代戰爭中,軍人往往要穿著沉重的盔甲作戰。區別於平時穿的衣服,盔甲可謂是冬冷夏熱,穿著很不舒服。至於冬天還好說,到了盛夏,那才真是戰爭中的抵禦。金屬容易傳導熱量,導致盔甲變成烤爐本身,讓穿著它的人生不如死。在對付敵方重甲士兵時,將軍往往會故意不出戰,好讓他們暴曬於太陽之下,讓他們不戰自潰。

穿盔甲雖然熱,但是古代的將軍或軍醫們總會嚴正警告軍人們:「結束戰鬥後,決不能立即脫掉盔甲,否則就有暴斃的危險。」

從將軍方面來說,他們注重的是戰術上的安全。這是因為戰鬥表面看起來結束,但並不意味著敵軍不會捲土重來。若貿然脫掉盔甲,就難以抵擋敵人的奇襲。在冷兵器時代,沒有盔甲就與自殺沒什麼分別。

就軍醫們來說,他們之所以不許將士們立即脫盔甲,是因為軍營內存在著一種可怕的疾病——卸甲風。

相傳,明初大將開平王常遇春,就是死於卸甲風。眾所周知,常遇春體壯如牛,是一個萬夫難擋的猛將。雖然身經百戰,卻也沒聽說有什麼疾病。但在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40歲、正值壯年的常遇春卻突然暴卒於柳河川。一時間舉國皆驚,朱元璋聽了此消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麼身強體壯的常遇春到底是如何暴死的呢?相傳,常遇春就是得了卸甲風。

所謂「卸甲風」,就是軍人在長時間穿甲戰鬥之後,由於沉重的鎧甲導致身體散發的熱量和汗液無法及時排出,身體得不到降溫。加之戰鬥過程中腎上腺激素飆升,心跳急劇加快,致使血液流動速度加快,血管膨脹。尤其是表層毛細血管血液流量,會為了讓身體降溫而在短時間內增加。

同時戰鬥的疲勞還會消耗大量氧氣,使得人容易出現缺氧的情況。大量的流汗,同時也加劇了體內微量元素的流失。

戰鬥結束後,常遇春迫不及待地脫去悶熱的盔甲,想要涼快一下。雖然軍醫們知曉卸甲風的危害,但是誰又敢親自去勸這位殺人如麻的猛將?就這樣,常遇春犯下了軍人的大忌,最終自取滅亡。

常遇春脫去盔甲後,汗津津的身體遇上了草原上的冷風,汗液的大量蒸發會導致體溫急劇下降,身體突然受冷因此血管收縮,他的心臟無法及時調節血液流動,同時身體的供氧量不足。不僅會給肺帶來嚴重的負擔,更讓他的血管出現了血栓,乃至於罹患中風。

眾所周知,腦卒中是一種可怕的疾病,若搶救不及時,成為植物人都是輕的。以古代的醫療條件,根本沒法對常遇春進行有效搶救。而這個橫掃天下,大破蒙古騎兵的絕世猛將,就這樣窩囊地死在了卸甲風之下。

中醫有雲「功後一身汗,避風如避箭」。古代中醫對此多有論述。如《混俗頤生錄》就曾說:「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陶真人衛生歌》:「嘗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當預防患,況因食後毫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孫真人衛生歌》:「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中風,風才著體成災咎。」

而清代中醫石天基在其著作《傳家寶》中也寫道:

「風邪之傷心也,入筋透骨,如油拌麵,進易出難。所以古語云:『避風如避箭』,極言其害大,謹防也。」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人打完仗,再熱也不能脫盔甲?一位名將不信邪,當場暴斃而亡
    卸甲風,也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將軍抑或是將士們打完了仗,往往會脫去鎧甲吹風,在吹完風以後,便有可能得這種病,也就是所謂的「中風」。在中醫看來,這種病就是卸甲風,若是放到西醫那邊,也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腰背肌筋膜炎」。
  • 古代打完仗後,戰士們大汗淋漓為何卻不脫盔甲?想死就脫
    這種病多發生在秋冬季,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在劇烈運動後,或者猛然受到寒風侵襲,導致大腦溢血,致人昏迷,由於不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大腦內部會出現缺氧狀態,從而對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因此在古代經常會有比喻說寒風如利劍一般會對人造成傷害。
  • 古代將士打完仗,不管天氣多麼熱都不能脫掉盔甲?
    在古代戰爭當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兵器方面幾乎拉不開差距,你能生產的我也可以,因此取決於戰爭的基礎是兵力以及戰鬥力,除此之外就是防禦力,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的傷亡,士兵都會穿上盔甲,雖然盔甲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傷亡,但是也有劣勢那就是太重並且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汗流浹背,渾身不舒服,即便是這樣士兵也不能脫掉盔甲,如果脫掉後果有多麼嚴重呢
  • 徐達常遇春都是農民出身,為何會精通兵法?其實原因很簡單
    說起明初,那真的是中國古代史上群英璀璨的時代,可以說這是一個輝煌不亞於漢初的大時代,漢初有蕭何、韓信、張良等,而明初的文臣戰將也可以堪稱是豪華,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劉基,有朱元璋稱之為「不亞於蕭何之才」的李善長,也有給朱元璋定下九字攻略的朱升
  • 某網友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我想說: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
    中國古代實在太過輝煌了一點,如果真的要說名將的話,加上事跡等,說上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能說出十之一二;所以對於古代名將的排名,自然爭議頗多,畢竟對手水平不一樣、時代不一樣、士兵裝備及素質不一樣等等,實在難以比拼。
  • 楊過怎麼死的?書裡早有暗示,來看看常遇春的死因你就懂了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古往今來任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尋常百姓,任你是大奸大惡之輩還是積德行善之人,都難逃一死,當真是「蒼天饒過誰」,楊過武功蓋世,但畢竟是凡人,怎能不死?那麼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世間死法有很多種,要麼遭意外而死,要麼壽終正寢,楊過屬於哪一種呢?
  • 盤點古代正史中的8大猛將,三國呂布排第三,明朝常遇春排第七
    盤點古代正史中的8大猛將,三國呂布排第三,明朝常遇春排第七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之家。青少年時期,不甘心於老死田間,因而隨人習練武術。後因遂州被西川將領李仁罕攻破,自刎而死,贈太師、齊國公。TOP、5 蕭摩訶
  • 回老家結婚是什麼梗 打完這場仗就回老家結婚立flag出處
    最近在網上以及B站上面經常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梗,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回老家結婚」的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不是單純的回老家結婚?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雪豹》打完仗後,老版本真實代入感十足,新版讓人意想不到
    周衛國起初看清了當時國家的現狀,作為一名大丈夫只有參軍保家衛國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改名為「周衛國」。《雪豹》無疑是年輕一輩人的喜愛,周衛國身上的那一股勁也是得到大家的讚揚。包括劇中文章扮演的周衛國卻是讓很多觀眾朋友們印象深刻,深深的刻在每一個看過這部電視劇的觀眾心裡。
  •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朱元璋與功臣畫像那麼問題就來了,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又沒有受教育和學習兵法的機會,他們為什麼會調兵遣將,又為何會精通兵法,總打勝仗呢?常遇春自詡能帶兵十萬,所以江湖人人送外號「常十萬」,在徐達領導的很多次大戰中,常遇春都是徐達的副手,當然也是功不可沒,而在攻打徐達攻打陳友諒和攻破元大都的戰役中,常遇春都有參加,可以說這兩人打仗的水平那是常人難及,那麼這兩位農民出身的人,為何就那麼會打仗呢?不可否認的天才本領。
  • 此人一生就打了一場仗,漢朝卻強大幾百年,一句名言讓人熱血沸騰
    每當提到古代的名將們的英雄事跡時,總會讓人熱血沸騰。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西漢的名將,可能很多人立即想到橫掃匈奴的「西漢雙壁」衛青和霍去病。的確,衛青和霍去病的縱橫大漠的事跡千古流芳,尤其是霍去病的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讓後世人感動不已。
  • 徐達和常遇春明明出身草根,也沒學過兵法,為何卻能成為絕世名將
    歷史上像徐達、常遇春這樣的人有很多,明明原本出身底層、平平無奇,卻偏偏一朝從軍,便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譽滿天下的名將。就像大國家黨衛青一樣,其父親是平壤後的助手小李。即使回到明朝西達和上猶春,兩人都是平民出身,家境與朱元璋相比也不太好。《明史徐達傳》記錄:「瑞、賈天德、浩仁、世業農。幾乎沒有什麼大意思,又高又廣,是講課舞蹈。」徐達組三代都是正兒八經的農民。他的父親叫徐五史,爺爺叫徐四七,和朱元璋的情況相似。朱元璋的父親叫朱小史,爺爺叫朱楚一,都是貧窮農民的典型名字。22歲的時候,真的活不下去了,徐達在投郡,在朱元璋手下。
  • 常遇春忍不住摸了丫鬟的手,後來的一串事情把常遇春嚇病了?
    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有很多非常勇猛的手下,最著名的兩個大將軍就是徐達和常遇春,據說常遇春不僅精通騎射,還無人能敵,只不過他卻非常害怕自己的老婆,是個妻管嚴,在野史當中,還記載了關於他跟母夜叉老婆的故事。
  • 小兒推拿李波:天氣再熱,寶寶的這兩個部位也不能受涼
    小兒推拿李波:天氣再熱,寶寶的這兩個部位也不能受涼!夏天是大人孩子都熱得不要不要的季節了。夏天雖然熱,但對於抵抗力不如成人的寶寶們來說,過度貪涼是不可取的!我們可以讓寶寶穿少點、可以給寶寶吹風扇、可以讓寶寶吹空調,但是注意,別讓寶寶這兩個部位受涼了!
  • 古代只有皇帝穿龍袍,為何包拯每次查案時,也敢公然穿龍袍上街?
    龍袍作為封建皇帝的權力象徵,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如果封建社會在誰的家裡發現了「龍袍」,是要誅九族的。而如郭威、趙匡胤發動兵變,之前就必須準備好一身「黃袍」,其實就是龍袍,「黃袍加身」就意味著你是光明正大的「自立」了。但是為什麼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經常看到包拯穿著「龍袍」呢?
  • 軍人退伍後,為何連子彈殼都不能帶回家?看完就懂後果多嚴重了
    導語:軍人退伍後,為何連子彈殼都不能帶回家?看完就懂後果多嚴重了大多數的軍人們在服役期間已經和戰友們結下深厚的情結,所以當分別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不舍。有的軍人們想要拿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帶回家,一般來說,很多東西只要不是違禁品都可以帶走,不過子彈殼卻不能帶走,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就是我國實行嚴格的槍械武器管控條例,在市面上禁止子彈、槍械一類的武器和彈藥流通。在軍營裡,槍械和彈藥等等一系列的武器也是嚴格管控的,平時訓練的時候借出槍械和彈藥都要進行申請和登記,訓練完以後再歸還。
  • 古代打仗,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無疑,為何還要往前衝?
    但是他們知道會就死一生,為什麼還是義無反顧的往前衝呢?他們的心裡在想什麼?其實這其中的原因無非就是以下三點。PART01古代的戰爭往往都是非常殘酷的,若是在平地上兩軍對峙還好一點,至少不會有一方直接死傷太多。
  •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時間:2020-12-21 18:5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常遇春的二兒子跟朱元璋有什麼矛盾?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統一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帶領北伐軍揮師北上,兵鋒直指元大都。
  • 常遇春見到一美女,摸了一下手,卻發生一連串事情,把他嚇病了!
    說常遇春一生南徵北戰,英勇無敵,卻膝下無子(其實歷史上的常遇春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做常茂,《大明英烈》等演義小說將他神話成幽默風趣的無敵神將)。朱元璋對常遇春十分器重,見他膝下無子,十分可憐,於是便將自己宮中兩個貌美如花的宮女賜給了常遇春,希望他多多努力,能夠早日生下個一男半女,了卻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