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芸茜 天津、北京報導
6月11日,天津濱海新區發布了《關於天津市支持重點平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旨在解決企業及其職工的落戶、購房、入學、就醫、投融資、財政收入與統計指標分配等方面的後顧之憂。
值得注意的是,《實施細則》中針對來津工作落戶政策做了兩點重大突破:一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職工落戶突破年齡限制;二是30周歲及以下中職畢業職工不需社保、不需技能證即可落戶。
雖然該政策針對的僅是天津濱海新區轄內,但是落戶政策在天津局部地區再度放鬆,還是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2018年5月天津市啟動「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放寬落戶限制後,曾出現了一夜萬人排隊落戶天津的盛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楊光透露,「海河英才」行動計劃以來,截至今年4月底,累計引進「海河英才」26.9萬人。
7月1日,《華夏時報》記者在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的北方人才市場看到,與2018年徹夜排隊的盛況相比,如今這裡可謂門庭冷落,整個大廳裡前來辦事的人員不超過10人。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受疫情影響,來辦事的人一直不多,不過電話諮詢落戶政策的人還是不少,但是與2018年相比仍大幅減少了。
落戶政策再放鬆
2月初,家住北京的楊女士通過北方人才網公眾號查詢到,自己的存檔及戶籍信息顯示為「開通」,這也意味著她的戶口已經正式落戶天津,而從她開始辦理到最終落戶,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
據楊女士介紹,她和老公在北京居住,老公在北京工作,但是二人都沒有北京戶口,有了孩子之後,為了孩子將來的上學考慮,他們便打算落戶天津。
2018年5月16日,天津正式公布「海河英才」計劃人才引進政策,主要包括學歷型人才、資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創業型人才、急需型人才5種落戶政策。其中學歷型人才落戶政策規定,全日制本科生一般不超過40周歲;碩士學位的研究生一般不超過45周歲;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年齡不受限制,在外地沒有社保,即可落戶天津。
看到自己各方面均符合落戶條件,楊女士便按照相關流程去天津辦理。「當時人特別多,我排了一上午隊,才在北方人才拿到了一張商調函。」楊女士說。不過後來聽說落戶後兩年內要在天津購買房產,楊女士猶豫了,「我們剛剛在北京購買了房產,兩年內在天津再買一套,感覺不太可能,所以落戶的事情就暫時擱置了。」楊女士說。
一年以後,楊女士聽身邊已經落戶的朋友說,落戶天津沒有指定時間內購買房產的要求後,她又一次來到天津辦理,這一次很順利,按照要求提交完所有資料後,很快楊女士便查詢到自己已經落戶天津。
《華夏時報》記者從天津河西區行政許可服務中心了解到,幾乎每天都有前來諮詢和辦理「海河英才」落戶的人員,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資格和落戶條件上。現場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很多人都問落戶後是否要求一定時間內必須購買住房將戶口轉為居民戶口,我只能說,政策中從來沒有對這方面的要求和限制,這都是大家的誤讀。」
而楊女士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感覺與2018年相比,天津落戶政策有所放鬆了。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在2018年引進各類人才13.3萬人後,2019年天津「海河英才」計劃進一步豐富、完善,門檻順勢繼續放寬。而根據今年天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天津市將持續強化人才支撐,「升級『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優化放寬『企業提名單、政府接單辦』人才引進政策條件。」於是,今年天津又單獨針對技能型人才發布通知,加碼放寬對技能型人才落戶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近日出臺新政,大幅優化了「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才落戶流程。
6月1日,天津市人社局、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政務服務辦發布《關於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人才引進落戶全流程網上辦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對「海河英才」行動計劃人才引進落戶全流程網上辦理工作作出安排。
《通知》稱,為深入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優化引才落戶流程,決定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人才引進落戶全流程網上辦理。全流程網上辦理自2020年6月8日起試運行,7月8日起正式運行。
而到了6月11日,天津人才引進政策進一步放鬆,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職工落戶突破年齡限制;30周歲以下及中職畢業職工不需社保、不需技能證即可落戶天津濱海新區。
搶人大戰又起
天津進一步放鬆落戶政策的背後,是各地對於人口紅利的渴望。
《華夏時報》記者查詢公開數據獲悉,2018年天津「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進各類人才13.3萬人,平均年齡31歲,其中技能型、資格型人才4.7萬人。也就是說,2018年6.5個月的時間引進13.3萬人,平均一個月引進2萬人;2019年,「海河英才」計劃共引進10.7萬人,平均一個月引進0.89萬人;2020年前4個月的時間,「海河英才」計劃引進2.9萬人,平均一個月引進0.73萬人。由此可見,落戶人數呈現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其他城市為了「搶人」,也都陸續公布了購房補貼政策。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6月的前10天,先後有14個城市發布了購房補貼政策。從本科生購房每月補貼1500元到最高購房補貼達300萬元,再到產業人才最高購房補貼提升至500萬元,此外還有租房補貼3年,或依據學歷不同,租房給予每個月不同補貼額度等,各種配套吸引人才的購房補貼政策扎堆式發布。
由2018年興起的搶人大戰,至今仍硝煙瀰漫。
「今年年內,全國已經有超過80個城市發布過購房優惠補貼政策,超過百城密集發布人才政策,但主要集中在二季度以來推出,大部分購房或者租房補貼政策都與人才政策相關,其中有些城市購房補貼政策涉及額度上限可達百萬元量級。」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本報記者表示,嘗到「搶人大戰」甜頭的城市繼續加碼,人才標準降低,「無門檻落戶」、「先落戶再就業」、「親屬可投靠」是三大關鍵詞。此外,在安居方面,有些城市給予合理的購房資格、購房補貼,有些則提升購房補貼額度,爭取搶到更「高精尖」的人才。
以天津為例,今年3月在疫情期間,就發布了四個放寬落戶政策——3月2日,「兩個中關村」落戶、購房政策放寬;3月6日,人才引進政策升級,符合條件可以直接落戶;3月12日,人才引進政策技能型人才落戶政策放寬;3月30日,積分落戶取消總量限制。到了4月,天津更是將積分落戶申報分值由140分降為110分,同時租房也可積分。
搶人,不僅僅是搶人才,更意味著人口、消費、產業……大勢所趨之下,落戶政策將在更多的城市放鬆。而處於經濟轉型陣痛中的天津,這兩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遠低於深圳、廣州、杭州、寧波等城市,因此,GDP主動「擠水分」後的天津,一方面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平抑房價,另一方面則通過新基建、引人才助力產業升級。
見習編輯:方鳳嬌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