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壽衣到底有什麼用?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很多人年輕人不懂

2020-12-20 熟史明智

前言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少,總所周知,古人的壽命比較短暫,只有很少一部分老人能夠活到七十,「前除幼年後除老」除去幼年兒童和老年,中間能夠奮鬥和拼搏的時間實在不多,然而這一段時間又充滿了「炎霜和煩惱」。時光易逝,盛年難再來,人們難免充滿了擔心和無奈,因此唐寅這樣開解人們: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裡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這種開解人的詩句也算唐寅獨一份了,若是想得開的人還好,想不開的人讀了難保不會更加發愁,在他看來我們周圍,每年都有人被黃土一抔掩去,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留戀,總之,人都只能活這麼就。至於那些總惦記身後事的,有多少人去世了連個祭奠掃墓的人都沒有,人生到頭一場空啊。

他說的倒也是事實,本意是勸人們看淡世事無常,把這輩子過得瀟瀟灑灑,只是這樣直白的說出來反倒沒幾個人能接受了,畢竟每個人經歷的事情和性格都不一樣,何況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婚喪嫁娶看成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尤其是葬禮,因為人們追求來生,為此制定了許多喪葬禮儀,其中有一項就是壽衣。那麼過世的人為什麼要穿壽衣?其中又有哪些忌諱呢?

一、壽衣件數

壽衣又叫「老衣裳」,和棺材一樣,都是子女在父母生前就會準備好的,在農村可以看到,有老人的家裡都會擺上棺材,有些不能接受,覺得人還在就準備這些東西不吉利,實際上這是兒女孝心的一種體現,連老人自己都沒有意見,甚至到了一定年齡後會督促兒子儘早為自己準備。一般來說過了60歲,這些東西就該準備起來了,畢竟這種事情誰也說不好,老人身體的不確定因素有很多,真的臨到頭了再準備難免匆匆忙忙。

壽衣也不是隨隨便便買兩套衣服就可以,雖然如今有很多壽衣店都有賣的,但會做兒女的還是要親手縫製,尤其在古時候從頭到腳必須是女子親手做,要麼是女兒要麼是兒媳。一整套壽衣包括帽子、衣褲、鞋襪,而且衣褲的套數一定要是單數,不能是雙數,起碼有個三套才行,不過在南方某些地區則是取偶數,也就是八件套。

二、顏色布料

布料顏色上也有講究,就像選墓地一樣,選墓地人們習慣找風水先生來看一眼,據說墓地選得好,對後代子孫大有裨益,甚至興旺一個家族,古代很多這樣的傳說故事。壽衣同理,在古時候,壽衣外衣的裡子得是紅色,帽子上也要有紅頂子,寓意後人紅紅火火。外衣的顏色分男女,男子大多是杏黃色,女子則多為青藍色。

布料顏色上也有講究,就像選墓地一樣,選墓地人們習慣找風水先生來看一眼,據說墓地選得好,對後代子孫大有裨益,甚至興旺一個家族,古代很多這樣的傳說故事。壽衣同理,在古時候,壽衣外衣的裡子得是紅色,帽子上也要有紅頂子,寓意後人紅紅火火。外衣的顏色分男女,男子大多是杏黃色,女子則多為青藍色。光是顏色上有講究外,顏色圖案的款式也要協調,這是人這一輩子最後的體面,切不可應付了事,衣服褲子的圖案要協調呼應,如五蝠捧壽、八仙等等。另外到了現代後壽衣又分中式和西式,如中山裝、西裝之類,中式的旗袍、唐裝配一雙皮鞋肯定是不行的。至於布料的選擇上,儘量不要使用皮草類,因為老人相信轉世投胎,如何用動物的皮毛,下輩子就會變成這種動物。

綢緞之類的布料雖然穿著舒服,製成衣裳也好看,但是活人穿就可以,做壽衣是不行的,因為「緞」和「斷」的讀音一樣,害怕以後斷子絕孫,這種說法聽起來迷信,不過也是出於善意。那麼製作壽衣最佳的布料是什麼呢?就是絹布和棉布,有「眷戀」、「緬懷」的意思,也是家人表達哀思的一種方式,縫製壽衣不僅僅是用到布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壽衣都是非常厚的,裡面塞著棉花,因為人在安葬後,屍體會流出液體,壽衣也有防滲漏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要非常注意,那就是整套壽衣上都用布條帶子代替紐扣來固定衣服,大家也知道古人比較重男輕女,認為只有兒子可以傳承香火,一次布條帶子的寓意就是帶來兒子,這樣家族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當然現在已經沒這個必要了,基本上壽衣都是有扣子直接固定的。

三、穿戴

關於壽衣的設計其實還和一個歷史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吳三桂,據說當年吳三桂向滿清稱臣,其行為令人不齒,清朝皇帝頒布法令要求「改冠易服」,並且是強制執行,漢人和一些少數民族自然是不願意接受的。然而不接受就可能丟掉姓名,因此吳三桂也特意向清朝皇帝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求朝廷允許漢人在生前穿清服,死後穿明服,因此傳統的壽衣多少與明朝日常服飾有相似之處。

那麼穿戴壽衣的時候有什麼講究呢?首先要將逝者的身體洗淨,逝者的年紀越大則穿得越多越厚,然後將換下來的衣服燒掉,注意這期間的速度一定要快,扶著身體僵硬後就很難穿了。老人去世後兒女必定會很難過,然而不管多麼難過,在為死者穿壽衣的時候都不能哭,眼淚不能滴在衣服上。

這也是有說法的,一種說法是死者在黃泉路上聽到親人的哭泣聲會迷路,這樣他的靈魂就沒有歸宿了。有研究表明,人在斷氣後殘留的最後一絲對外界的感知就是聽覺,或許是為了讓死者的最後一程安心吧,還有一種說法是,淚水會讓死者出現走屍的事故,這就純屬無稽之談了,不信也罷。

壽衣穿戴完畢就要為死者整理儀容,有些地方會剪下死者的一縷頭髮,然後用麵團包住放進死者袖口,最後還有用麻繩把袖口和褲腿口紮緊,接下就是停靈了。一般來說老人過世都要要停靈,基本上是三五天左右,根據自家情況和季節來定,冬天的話時間長一點可以,夏天就不行了,放的時間長了有味道也不好,扎進衣服口子也能起到隔絕味道的作用。可見壽衣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殯葬習俗,還有一定的實用性咋在裡面。人們往往對死亡的話題諱忌莫深,但是又把身後事看得非常重,不得不說也是對兒女孝心的一種考驗了。

參考文獻

《一世歌》

相關焦點

  • 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別讓親戚說你無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別讓親戚說你無知!大家好!歡迎來到「獵奇大本營」,帶你了解更多最新資訊,如果想持續了解最新資訊,關注小編的每天動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清明節祭祀要磕頭?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別讓親戚說你無知!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而上墳是清明節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五千年傳統文明。
  • 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民間習俗,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
    在我國農村人去世之後的喪葬習俗非常的講究,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規矩,比如說在人去世的時候要穿壽衣,那麼各地在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有什麼講究呢?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下面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傳統喪葬習俗。洗澡的時候必須用艾草泡水,當然不是真的全身洗澡,主要是用艾水擦拭一下,讓老人乾乾淨淨的上路。這件事情必須是剛剛咽氣之後馬上就開始做,因為這個時候老人的身體還是軟的,沒有變得很僵硬,否則的話如果身體一旦冷了變硬了,就不好操作了。因為洗完艾水澡之後,馬上就要給他們穿壽衣。
  • 「來客不擺三道菜」是什麼待客之道?老祖宗的講究,不懂會很尷尬
    而我們中國人是出了名的熱情,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來者皆是客」,不管是誰來我們家中做客,我們都是會很熱情的接待。雖然我們經常會說,不能夠浪費糧食,但不管有多少客人來到家中,即使再吃不完,我們都是會做上滿滿一桌子的食物來招待的。大家應該也都知道,我們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講究禮儀的國家,不管是在吃飯的時候,還是接待客人的時候,都是會有很多的規矩需要遵循的。
  • 在農村有老人去世,為啥要穿壽衣呢,有什麼講究嗎?看完明白了
    在農村,有很多的規矩也是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傳承下來了,在農村裡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婚喪嫁娶了,這些也是農村裡比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農村裡的喪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不管在什麼時候,村裡的喪事也是一種墨守成規的事情,一旦有人去世了,那麼可以說是有來往的或者是能說上話的都會去幫忙,這個就是農村的一個規矩,那麼對於在農村,有人去世時要穿壽衣買壽材都是農村裡的一個規矩
  • 老祖宗留下來的飯桌規矩,你知道多少
    民以食為天,每日三餐是我們每天重要的事,但現在的人對於吃飯覺得再簡單不過了,平時很少有人知道飯桌上的一些規矩。尤其是逢年過節時家人聚在一起更沒規矩,老的沒上桌小的就吃上了,有時會說句這麼沒規矩呢?是啊,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飯桌規矩有哪些呢,簡單歸納幾點第一,坐下的時候一定要讓長輩坐在首位,然後夫妻兩個一定要挨著做,這樣坐是家庭合美,尊重長輩。家合才能萬事興。第二,坐好以後不要拿著空碗來回亂走。第三,坐下吃飯不要抖腿,不要斜眼看人,這對人不禮貌。第四,吃飯的時候一定要端著碗吃,不要一邊吃著飯,手也不扶的放在桌子底下。
  • 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戴玉的規矩,一定要遵守!
    要知道佩戴玉石的那些規矩是老祖宗留下的,不可以隨便對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佩戴玉石的那些需要注意的禁忌和規矩。1、新玉挑人很多人買玉的時候都講究「眼緣」二字,因為這些玉都是挑人的,在剛戴上新玉的時候,有部分人會有輕微身體不適的感覺,這是新玉和人的磨合期,只要過了這段時間,玉飾就能正常和你相處了,這就是所謂的「人養玉,玉養人」的一個過程!
  • 老人去世後,子女不懂穿壽衣怎麼辦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是誰也逃不掉的命運安排。老人去世後,作為直系親屬的子女,自然是要為逝者穿壽衣的。可是,作為80、90後的子女,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為老人穿壽衣呢?更不用說壽衣穿戴的講究了。那麼,老人去世後,子女不懂穿壽衣怎麼辦呢?作為從業十餘年的殯葬人,接下來給大家談一下,老人的壽衣誰給穿?什麼時候穿?如何穿的問題。【壽衣誰給穿】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老人的壽衣應該子女給穿。其實,子女給穿壽衣,也是有講究的。
  • 在農村有老人去世,白事的講究很多,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在農村,有很多的規矩也是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傳承下來了,在農村裡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婚喪嫁娶了,這些也是農村裡比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農村裡的喪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不管在什麼時候,村裡的喪事也是一種墨守成規的事情,一旦有人去世了,那麼可以說是有來往的或者是能說上話的都會去幫忙,這個就是農村的一個規矩
  • 在農村,人去世之後要穿壽衣,老人留下的規矩,年輕人還知多少
    在我的農村老家,有一種風俗,說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最好是提前準備壽衣。究竟為什麼要提前準備壽衣,說法不一樣。有人說越是提前準備了壽衣,人活的年齡越大。也有人說是為了防止人去世的時候來不及穿衣服,所以要提前準備好。
  • 人死後為何都穿壽衣,而且不能露手?原來是這樣
    從古至今咱們中華民族對親人的後事都是主張辦的妥妥噹噹的,是十分講究,也是十分看重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包括穿壽衣,選墓地,入殮,辦追悼儀式,火化,落葬等等。可是在最後瞻仰儀容時,我們會發現逝者的手總是藏在袖子裡的,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人去世後穿壽衣,而且不能露出手呢?原來是這樣。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
  •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穿壽衣,有些講究你也應該了解一下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穿壽衣,有些講究你也應該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規矩的國家,這些規矩的觀念都是從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國家有國家的規矩,家族有家族中的規矩。現在比起古時候來說,規矩還是比較簡單一點的。古時的規矩、禮儀啥的都特別講究,還特別麻煩。從看古裝劇和一些歷史知道,古時的祭祀活動就特別講究,祭祀需要的祭品還有著規定,貧民百姓祭祀的時候用什麼動物的肉,達官貴人用什麼肉作為祭品。今天就來講講一直流傳至今的規矩,就是人去世後穿壽衣的規定吧!都知道,人的壽命總會有終結的時候,只是去世的方式不一樣。
  • 俗話說:「人怕老祖宗,豬怕白糧食」是什麼意思,它有什麼含義?
    俗話說:「人怕老祖宗,豬怕白糧食」是什麼意思,其中又包含了哪些道理?在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俗語,它們大多來自於農村,看上去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但了解下來卻非常的有趣。很小的時候不懂這些俗語,只覺得老人們講的故事很好聽,也很神奇今天小編留給大家說說「人怕老祖宗,豬怕白糧食」是什麼意思,他到底蘊含了什麼道理?其實我們大家應該還知道一句話: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話就是人出名了到哪都會受到關注,做什麼都有人知道,想藏一點隱私都很難。
  • 老祖宗留下的「禁忌」,清明掃墓這3件事別做,很多人都不注意!
    老祖宗留下的「禁忌」,清明掃墓這3件事別做,很多人都不注意!清明節馬上就到了,對於我們上班族來說,終於可以放假休息3天了。在這個假期裡,很多人會選擇回老家去給祖先掃墓祭祀。中華民族本是禮儀之邦,在給祖先掃墓祭祀時當然會有很多「規矩」要遵守,而這些所謂的禁忌事宜也都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這一塊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塊來了解下:清明掃墓千萬別做這3件事,老祖宗留下的「禁忌」,很多人都不注意!第一件事: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
  • 使用筷子的10個注意事項,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快過年了正好學著!
    使用筷子的10個注意事項,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快過年了正好學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距今已經50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段歷史長河中,展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十分的重視禮儀傳統,做人那一定就要有禮節,相信大家,從小家長就教育我們,一定要注重於生活禮儀,尤其是在飯桌上的禮節。我國自古以來所使用的餐具就是筷子,筷子稱得上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了。筷子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的簡單,又極其的方便。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哈嘍,大家好,我是大廚江一舟。今天又到了給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農村俗語流行的這句話,相信很多山東以及東北的人都聽說過吧!都知道山東人好客,那麼在這些禮節上,自然是特別恭敬的。無論是在家裡請客吃飯,還是去飯店裡吃大席。坐在桌子上,吃飯都會有一定的規矩的。比如飯桌上的飯菜,從來不會擺三盤菜的。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其他含義嗎?今天大廚就和大家普及一下這類的知識。話不多說,直接給大家上乾貨了。第一種原因:風俗習慣不同。
  • 在農村,人去世後穿壽衣時要遵守這三個習俗,不然會被村裡人恥笑
    想必很多人認為人老人尚在世就準備這些東西,那不是非常的晦氣詛咒老人家嗎?其實恰好相反,壽衣中的「壽」就是長壽的意思,人們提前準備還有為老人增添福壽的意思,有的老人身體不夠好,提前準備還能為老人家衝衝喜,下面小編給大家講解人去世後穿壽衣時要遵守這三個習俗,不然會被村裡人恥笑。第一個習俗、壽衣為單數。
  • 規矩是老祖宗定的,老祖宗說「食不過三」
    這事情在非常看重規矩的皇宮,是不可思議的。就連老司機剪秋姑姑都覺得是「活久見」:越級晉封,有違宮規。大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君權在雍乾盛世達到頂峰,但大多數人的思想裡還是很依賴一個東西的,那就是「老祖宗的規矩」。
  • 老祖宗告誡「逢人且說三分話」,啥意思?年輕人不懂,容易吃大虧
    文/當年一木自古以來,與人相處都是一門學問。遺憾的是,很多年輕人往往在這一塊兒吃了虧。相反,很多老人卻精於此道,與人相處起來能夠左右逢源,正如一句話所說的,「薑是老的辣」。「逢人且說三分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老祖宗在告誡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要一股腦地把話全說了,即使自己心裡有10句話想說,我們也只能說出3句。那麼,為什麼只能說出三分話呢?它的下半句給出了解釋,「未可全拋一片心」。
  • 婚後第三天回門有什麼講究?年輕人不懂長,輩還是要知道
    婚後第三天回門有什麼講究?年輕人不懂,長輩還是要知道結婚對於每個人每個家庭來說都是特別喜慶開心的一年事情,在中國關於婚禮有很多的習俗有很多婚前的,也有許多婚後的規矩都需要兩個新人來遵守,婚前的比如說結婚以前一個月兩個人新人不可以見面,還有婚後的三天兩個新人一起回門,我就是回新娘的娘家。那麼有什麼講究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
  • 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別到時不知所措
    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別到時不知所措清明節上墳,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但凡是上墳必然是一種隆重的儀式。在小編的家鄉,每年上墳,都得不遠千裡的回來進行這一隆重的儀式。對於中國人而言,清明節是為了祭祀先祖,對先祖有一種敬畏之心。既然是祭祀祖宗,那麼就避免不了磕頭。磕頭在我國是非常崇高的禮儀,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磕頭法。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磕頭源於原始社會一種行為方式,可能是用來表示「屈服」。後來,磕頭上升為一種文化需要,更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在封建社會,磕頭可以上升到國君的尊重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