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別到時不知所措
清明節上墳,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但凡是上墳必然是一種隆重的儀式。在小編的家鄉,每年上墳,都得不遠千裡的回來進行這一隆重的儀式。對於中國人而言,清明節是為了祭祀先祖,對先祖有一種敬畏之心。既然是祭祀祖宗,那麼就避免不了磕頭。磕頭在我國是非常崇高的禮儀,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磕頭法。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
磕頭源於原始社會一種行為方式,可能是用來表示「屈服」。後來,磕頭上升為一種文化需要,更是一種重要的禮儀。在封建社會,磕頭可以上升到國君的尊重和認同。倘若在封建王朝,見君不拜,那是「欺君之罪」,可能是要砍頭的。在廟堂磕頭重要,在民間也是一樣的重要。在中外交流歷史中,因磕頭而引發的外交爭議,莫過於最出名的乾隆接見馬噶爾尼。可見,我國對於這個磕頭的禮儀還是非常重視的。
到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禮儀不需要用磕頭來表達。然而,在民間一些重要的場合,依舊要採用磕頭的方式來表達對先祖的尊重。尤其是在清明節上墳這樣的儀式中,磕頭則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在清明節上墳中的磕頭,不同於其他場合,不是江湖拜把子,隨便一磕頭玩事了。那樣是對先祖的不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究竟清明節上墳怎麼一個磕頭法?老祖宗還是留下了不少規矩。
一般來說,這種場合下,老祖宗定下了3種規矩。第一種是重複3個「一跪一叩」,就是合掌而跪,然後後退半步,依次重複三次,稱之為「三拜三叩」。第二種規矩,就是「三跪九叩」。這一種與「三拜三叩」一樣,只不過一拜是三叩而已。第三種規矩比較繁瑣,就是重複三次「三跪三叩」,中間不用起立。清明節上墳,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現在清明節上墳都是比較的簡單。人們對於老祖宗留下的規矩,進行簡化,使用「一拜三叩」,也就是跪一次磕三次頭。其實,現在清明節上墳,大多都是這種模式,心意盡到了就行,並沒有像以前那麼繁瑣。現在有不少地方,用鞠躬來代替磕頭,看著西化了,卻少了點傳統文化的味道。所以,清明節上墳還是要按照傳統文化的要求,恭恭敬敬的向先祖三跪九叩。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規矩,還是希望年輕人能夠知道。要不然真到了清明節上墳的時候,不能茫然不知所措。
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小編在上文中,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有所收穫,可以感受一下清明節中的一些傳統文化。磕頭雖然簡單,可也是有一定的規矩,這些真到了清明節上墳的時候,最好別到時不知所措。那樣在長輩面前,就會顯得沒有修養。正所謂「入鄉隨俗」,不僅僅要求遵循習俗,還要尊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