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在表達愛意的方式、行為上不斷變遷,8月5日安徽商報通過幾組家庭的故事,展現了這個變化的過程。而在近些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人們對於愛的理解與追求,也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奮鬥成為新時代的主旋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雖然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已極大豐富,但更多的人們相信,不斷奮鬥的過程使愛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即便在家 兩人也在交流工作】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這是舒婷《致橡樹》裡的詩句,就如同來自合肥的民警李振宇和民警郭銳的愛情一樣,他們並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並肩站在一起,共同守護這座城市的平安。
相識相愛相守11年
李振宇是合肥瑤海公安分局一名刑偵民警,郭銳則是包河公安分局一名戶政民警,今年兩人已相識11年。2008年,郭銳來到安徽警官職業學院讀書,在這裡她認識了早她一年前來的同系師兄李振宇,2009年兩人確定了戀愛關係。
2012年,郭銳畢業後進入派出所,此時李振宇已成為一線刑警,因工作關係,相戀的兩人聚少離多,見面都很少就更別說約會了,「經常要出差,一年大概有300多天都在工作。」李振宇笑著說,最終他們還是堅持下來,步入了婚姻殿堂。
兩名警察,婚後的生活彼此依然很忙,即便是在家,兩人也時常就工作上的事情進行交流,「一年也難得一起出門幾次,有時約好了臨時又有任務。」李振宇說,不過兩人從沒有抱怨過,他們覺得可以共同為守護這個城市出力,也是種緣分。
遺憾女兒出生不在身邊
雖然與愛人可以相互理解,可對於孩子,兩人都覺得有些虧欠。女兒出生時,李振宇原本陪在醫院,可是臨時接到緊急任務不得不離開,等到他匆忙趕回醫院,到達醫院大門口時,女兒出生了,「很遺憾,沒能第一時間見到她。」
對於一個雙警家庭來說,加班是常有的事,兩人很少能騰出時間來照看孩子,於是年幼的女兒多數時間都是交給爺爺奶奶照看。但只要夫妻二人能騰出點時間,基本上都是用來陪伴照顧孩子。
後來,夫妻倆又有個兒子,這下兩人的壓力更大了,「主要是我們時間本來就不多,兩個孩子更帶不過來。」李振宇說,好在此時女兒也大了一點,因此自己只要不是出差,就將女兒帶在身邊,「她也算是在警營裡長大的了」。
十年了,他們是夫妻,也是戰友,雖然聚少離多,但彼此都在堅守著那一份信念,同樣的工作,同樣的誓言,就如常人說的那樣,嫁給警察需要勇氣,警察嫁給警察需要雙倍的勇氣,也因為是雙警,才更懂彼此,他們站在一個戰線上,一同守護者千家萬戶的平安。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李萌
【夫妻紅臉也會因工作馬上和好】
過了40個七夕節,但對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團醫院的醫生王家米和護士孫雯而言,只是平常的工作日,他們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爭分奪秒地挽救患者。昨日他們說,對於他們而言,七夕節不需要特別的儀式感,也不需要啥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愛意表白,「一輩子平平淡淡的相守、理解、體諒就好。」
舍小家為大家相互都很支持
「我倆是1978年農曆8月18日結婚的,婚房是單位宿舍,床、柜子、桌子都是公家的,新添置的日常用品,用幾個紙箱就搬進來了。」王家米說。據了解,王家米出生在一個農村貧困家庭,因小時候親歷了農村相對較差的醫療條件,所以立志當一名醫生,改善這種狀況。而當年,孫雯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農村的醫療條件……相似的理想讓兩個熱血青年很快走到了一起,一走就是40多年。
醫生是個特殊的職業,而王家米又是科室的「頂梁柱」,「加班是常態,手術連臺做。」有時一個急救電話,半夜就要往醫院趕;有時幾臺大手術趕在一起,24小時不休息也很正常……但為了挽救病患的生命,王家米只能「舍小家顧大家」。而這個時候,做護士的孫雯便給了他極大的支持和包容。王家米說,以前醫院的條件比較差,趕上大手術錯過用餐時間,孫雯會做好飯,用保溫桶帶到醫院。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已記不得有多少個節日我們是在醫院度過的了。」兩人唯一的女兒年幼時,也會常抱怨王家米工作忙,沒時間帶她玩。孫雯則一邊安撫女兒,一邊把女兒帶到醫院寫作業看書。學習之餘,女兒也親眼目睹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艱辛,不再對父母抱怨。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女兒雖然不是一線醫護人員,但兒時的經歷讓她至今操作起清創等流程都是相當專業的。
喜歡為對方做對方喜歡的事
在4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王家米和孫雯也有鬧彆扭的時候,但不超過兩三小時肯定會和好。「醫生是個關係到生命的職業,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家中的瑣碎事分心。夫妻間難免有磕磕碰碰,我們最底線的原則就是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特別是他,作為手術臺上的主刀醫生,更是責任重大,絲毫不能分心。」孫雯表示,結婚這麼多年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職業和使命,家庭生活中所有的不開心不愉快都能很快煙消雲散。「也可以說,職業是我們夫妻生活的調解劑。」
如今,退休後的王家米和孫雯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旅遊、攝影也成他們共同的新愛好——「她喜歡到處看看,我就陪她遊山玩水。」「他喜歡拍照片,我就做他的模特。」未來的日子,72歲的王家米和65歲的孫雯還將繼續書寫他們平平淡淡的愛情故事。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通訊員 蘇潔
【逛博物館是工作又是約會】
今年32歲的董哲是中科院的在讀博士生,同時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的研究員。8月7日,農曆七夕節的傍晚,做完手頭上的研究工作,他決定和妻子一同去逛逛街「過節」。而此前從認識女友到結婚,這位從事舊石器研究的考古博士,更多是在博物館裡和愛人度過中國傳統「情人節」。
河北人董哲,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讀於吉林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前一年,他正式向一位遼寧女孩表白。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比他小三屆的學妹欣然接受了他的告白,從此兩人確定了戀愛關係。研究生畢業後,董哲選擇了到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做一位研究舊石器的考古工作者,而女友則在吉林大學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求學深造,在從美國留學歸國之後就職於西北大學。
董哲說,其實考古是個辛苦活,因為要經常在野外發掘,有時為了趕工期,即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也必須一連好幾個月都吃住在工地。不過,因為愛好,苦是苦些,但自己也快樂著,尤其是發掘取得一些突破性進展時,更是覺得滿滿的成就感。此時,他也會第一時間將自己的快樂和異地的女友分享。「她最能理解我!」
雖然長期「異地戀」,但只要有機會,他們就見面。「她讀書時暑假會到我這裡參加研究工作。」董哲表示,而一旦有了假期,因為相同的研究方向,兩人會到處逛博物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幾乎被他們跑了個遍。女友在國外學習的一段時間,他們更是把握機會,把能逛的博物館都逛了。「雖然她喜歡一些化妝品等小禮物,但更多的是博物館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去年,董哲和女友完成了身份轉換,正式登記結婚。而董哲從事本職考古工作的同時,就讀於中科院繼續博士學位學習深造。
一個在學界,一個在業界。董哲倆人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凝結在文物考古上。作為安徽東至華龍洞遺址、巢湖流域舊石器等多處考古遺蹟的研究人員,董哲和女友見面交流更多的是考古研究。「最近我們關注了巢湖流域的舊石器文化,她便是作為一名大學研究代表跟我們從事研究。」而在董哲看來,正是這一份難得的交集,會讓他和妻子的愛情愈加長久。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陶偉
【夢幻城堡圓了一個浪漫「公主夢」】
結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盛典。現如今,新人不再追求喜宴的數量,更加注重婚禮品質的提升。昨日記者了解到,日前,在合肥翡翠湖舉辦的首個戶外城堡定製婚禮引爆全城,新娘變身公主乘坐馬車來到現場,伴隨著輕緩的音樂,人們都為這樣童話式的婚禮送去祝福。此外,創意婚禮尤其受到合肥市民的青睞,由國外引進的「first look」(初見)也開始在合肥走俏。
定製婚禮受到追捧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一定是『夢想成真』。」家住合肥市的莉莉(化名)日前舉辦了婚禮,而在此之前,他們曾為婚禮儀式絞盡腦汁。「希望我們的婚禮可以像童話故事一樣,把我們的夢想搬到現實。」最終根據莉莉的設想,婚禮現場最終在翡翠湖畔以城堡的形式展現出來,無論是主舞臺的背景板,還是嘉賓席,相關物品全部採用歐式童話風格。籤名冊、餐檯、伴手禮,每個環節中都有城堡相伴在側,既夢幻又華麗。
「這場城堡婚禮從今年2月份開始就進入策劃階段,中間一直在不斷地修改,希望能夠呈現出最好的狀態。」婚禮策劃師方穎表示,這場戶外城堡婚禮是他們首次嘗試,婚禮設立在翡翠湖戶外棧橋,根據新娘的設想,把城堡+迪士尼相結合,主題突出夢幻的童話世界。「需要準備的東西太多了,大到布置道具的定製,小到一個籤到本的手工製作,婚禮現場所有粉色的城堡都是同事用手工搭建的。」方穎介紹說,如今合肥的婚禮不再注重一桌婚宴有多少道菜,男女雙方共宴請多少賓客。「現在新人更傾向於自助餐,更喜歡小型婚禮模式,所有的流程都在簡化。」從事婚慶設計多年,方穎在年輕人的身上看到了變化。
婚禮更加注重情調
「隨著90後結婚人群的來臨,婚禮儀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如今新人更注重簡約莊重的儀式,更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合肥某婚禮設計中心市場部總監任俊介紹說,中西合璧已開始成為現如今婚禮的一種新時尚,新人會把西方婚禮第一時間帶到國內,讓自己的婚禮變得更不一樣。「first look在合肥開始走俏,新娘第一次穿婚紗的樣子,新郎不參與,所以婚禮當天新人第一次見面保留了新鮮感和驚喜感。」除了傳統環節上的改變之外,很多細節在技術上也做了突破。「我們從婚禮布置到婚禮風俗,各個區域都使用3D設計圖,各個流程的時間規劃、場地需要多次測量規劃。」雖然婚禮費用提升不少,但是仍然受到很多新人的青睞。
「回歸真實的情感是現如今婚禮的精華!」任俊表示,無論再好的創意都無法脫離真實的情感,走心的婚禮比較深刻。據了解,想自己所想、做想做的事已成為一種新型婚禮表達方式,「人們的婚禮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感受,以前司儀喜歡調侃和搞笑,現在都倡導自然舒服,司儀大方的主持婚禮就好,不需要刻意去煽情和搞笑。」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年輕人更加崇尚個性,婚禮也越來越多元化。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周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