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讓整個世界震驚。面對獲獎者「田中耕一 」的名字,眾學術泰鬥,和往屆諾獎得主都不知道該人是何許人也。
這種諾獎獲得者在學術界「查無此人」的情況,除了田中耕一以外,絕無第二人。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事還有更多:本科學歷,一個普通工程師,與學術界沒有任何交往,從不參加升職考試,因一次實驗的「常識性錯誤」而最終獲獎。
面對各路媒體的狂轟濫炸和圍追堵截,低調羞澀、不善言談的他,被推崇為「工薪族的榜樣」。最近,在日本NHK電視臺的一期,名為回顧30年來科學成就的紀錄片中,消失了17年的田中耕一,再次回歸到大眾的視野裡。
如果說初獲諾貝爾獎的時候,他還被嘲弄運氣太好。那17年過去了,人們終於看到他的執著與努力。也終於明白:「所謂的運氣,不過是努力的代名詞。」
人們嘲笑他學歷低,那是因為他不在意學歷
人們嘲笑他職稱低,那是因為他不在意職位
人們嘲笑他論文少,那是因為他不熱衷名聲
世俗在意推崇的功名利祿,他一樣也不追逐
因為他深知作為研究者,需要堅守的是什麼
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決定,將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開發生物大分子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人。約翰 • 芬恩教授、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和庫爾特 • 臺裡奇教授。
其中,田中耕一是第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一位戰後出生的獲獎者。宣布該獎項時,田中耕一43歲,這使他成為繼湯川秀樹教授之後第二年輕的人,湯川秀樹教授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42歲。
此外,田中是第一個沒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就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他大學畢業後沒有進入研究生院就成為了一名研究員。該獎項在日本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因為獲獎者本人,甚至他的同事都很難相信會頒獎給他。
而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離奇的地方是,田中耕一連獲得諾獎提名的研究,也是因為意外才成功的。用他的解釋就是:「操作中,我手誤加錯了試劑,不小心把甘油滴進了鈷試劑之中。考慮到鈷試劑挺貴的,丟了太浪費了,所以也同樣拿來做了次測試。」
以往,科研人員在分析蛋白質類的大分子時,必須採用雷射照射的方法,但雷射直接照射大分子,就會導致大分子的破碎。於是,田中的偶然性失誤,讓使用質譜分析法來分析生物大分子成為可能,也徹底解決了這一歷史性難題。堪稱是一次十分離奇的經歷。
田中本人也十分慚愧的表示:「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次失敗卻創造了讓世界震驚的發明,真有些難以啟齒」。雖然低調謙遜的田中,一直將自己的成功歸於意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他依然因為諾貝爾獎被推上了炙手可熱的位置。
無數媒體開始去搜索關于田中的個人資料,又一次驚呆了,他的人生履歷說起來,竟然比他獲得諾貝獎,還要讓人震驚,或者說,他這樣的生活習性和工作履歷,竟然能夠攀上諾貝獎的高峰,簡直是不可思議。
他出生一個月時母親卻因病去世
毫不知情的他被過繼給親人撫養
大學讀著與化學毫無關係的專業
卻在得知真相後立志於獻身科研
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挽救無辜生命
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於日本富山市。1983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學士學位,現任職於京都市島津製作所,為該公司研發工程師,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
田中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專業,與化學、生化等領域完全無緣。田中的母親在生下他後一個月後便因病去世,自幼過繼給叔父叔母。當他在念大學時才被告知這一事實,他感到非常震驚。
從此立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挽救更多像母親那樣的病人。
進入京都市島津製作所後,他懷著極大的熱情埋頭於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和名譽升遷統統置之度外。
從報紙上透露的隻言片語來看,田中是通過相親才娶了一個媳婦。另一方面,他的頭銜也只是個主任(不過這與中國的主任頭銜完全不同)。
據報導,田中為了能在實驗室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自己拒絕了所有升職考試。他說:「我從小就喜歡研究,就職後,多次拒絕升職管理層任職的機會,因為想要留在研究部門進行研究。今後,我也將繼續研究。我有興趣,也喜歡搞研究。」
與中國企業一樣,日本企業的工資也是與職務掛鈎的。每年工資普調的額度很小,大致為月工資的2-3%。可以想見,他在經濟上不會有多少餘裕。
因此也可以說,田中幾乎處於日本企業社會的最底層。這可能就是他在公司內部被稱為 「怪人」 的原因。
不僅如此,田中幾乎沒有發表過什麼論文。僅有的幾篇也只是發表在不是很重要的會議和雜誌上。他與日本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交往。以至於前天晚上獲獎的消息傳來時,日本學術界措手不及。
在電視臺採訪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古屋大學野依良治教授時,該教授透露他剛與2000年的獲獎者白川英樹教授聯繫過,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許人也。
最後,該教授只能結結巴巴地說:「這說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學術界活躍也能得到諾貝爾獎」。
與田中有一面之交的另一位教授也找不到話來稱讚他,只是籠統地說:「人很老實,工作熱心」。再問如何相識時,原來教授也只是因為買了島津製作所的分析儀器,聽過一次田中展示的產品介紹。
日本教育部總是認為諾貝爾獎得主,都會是在他們掌管的學界範圍內。他們年年都會列出一大串可能榜上提名的科學家。但是,像田中耕一這麼一個局外人得獎,可說是意外中的意外。
而田中耕一的獲獎,卻像令人喜悅的晴天霹靂一般。據說,在獲悉田中獲獎消息的那一天,日本教育部內一片混亂。因為在他們的日本研究生命科學學術界的資料名單中,根本找不到田中耕一的名字。
在這經濟低迷、前途黯淡的日子裡,諾貝爾物理、 化學獎的雙雙獲獎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一陣短暫的欣喜。不過,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卻有了新的困惑:「難道以後要叫他(田中)先生了嗎? 」
註:先生這個漢字詞組,在日本只用於從事特定的令人尊敬的職業的人,如教師、 醫生。
日本在對學界人士的評價上,有著極其封建的意識和人為標準。
田中耕一和日本社會權威科學家有著兩個極大的不同點:一,他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二,他年輕,才40出頭,不如一般權威日本科學家,都是年邁資深。
獲諾貝爾獎後的田中耕一,在一夜間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職業研究員,成為日本全國爭寵的人物。
一向和國內獎狀無緣的他,得獎後不到一個月內,卻一連獲得頒發好幾個市民榮譽獎。日本政府也在諾貝爾獎之後,頒發的日本最高榮譽日本文化勳章中,急急忙忙補上他的名字。
諾貝爾獎主導了田中耕一在日本的一切。一次採訪中,當被記者問及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時,他坦然的回答:「讓我一個人待著。」
許多人以為這只是田中的戲言,但之後的許多年裡,他果真淡出了大眾的視線。
直到十七年後,他再次攜帶豐碩的成果,重新被電視報導時,人們才發現,十七年前那個被笑話是錦鯉附身的諾獎得主,不是憑藉運氣拿下大獎的,而是憑藉實力。
在所有的學者醉心於通過考研考博,提高學歷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學術價值時,田中卻在拿下東北大學 「榮譽博士學位」 時,幽默的表示:
「我當初決定不考大學院,原因是因為討厭學校要我考德語。如今,不用考外語就能夠獲得這個博士學位。可是,我想博士名義也只有在我定飛機位置時才拿出來用。因為能夠免費升坐商務艙。」
當所有人都追求他的成功秘籍時,他只回答說「興趣」。並且表示將會謝絕外界的一切職位,專注於研究,做出讓自己滿意的成績。
17年過去了,從滿頭黑髮變成滿頭白髮的他再次取得成功,也再次提醒那些積極追名逐利的人們:
學問的源頭是興趣,活得越純粹的人,有時越是能取得極高的成就。上帝不會虧待那些披星戴月,一路前進的人們。你只管負責努力,剩下的交給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