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都市,看慣了城市車水馬龍的喧鬧,吃厭了一日三餐的家常,但有一種麵食,卻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魂牽夢繞,日思夜念,那就是家鄉的味道——扶風臊子麵。
可以說,在如今的大陝西,扶風臊子麵、扶風一口香,已是大品牌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本人生性就愛走親戚,不論是到舅家或姨家,或那個親家,只要看見那清亮斑斕的臊子湯麵,便會兩眼放光,滿心歡喜!那誘人的臊子麵裡飄菜濃厚,肉香菜美,就是聞一下便會醉入心脾,嘗一口便覺香入骨髓了!
扶風臊子麵有五大特點:煎、汪、稀、光、鮮!
臊子麵全憑一碗湯,湯裡有貨,不能清淡無味,不能只有湯沒有菜,要實實在在,麵湯裡透露著扶風人的憨厚和實誠,如果去誰家吃臊子麵,發現菜少,就會給別人學說道:「吃的啥飯嗎,清湯寡水的麼」,讓東家臉紅脖子粗,下次再也不敢怠慢了!
岐山臊子麵講究一個「辣」,而扶風臊子麵,不放辣子,只求的是一個「鮮」,岐山臊子麵的湯裡,漂菜一般為韭菜或蒜苗,而扶風臊子麵的漂菜湯裡一般為蔥花。菜必須是新鮮多樣的,湯必須是鮮亮有味的,這是與岐山臊子麵的最大區別。
扶風臊子麵不單單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更是一種文化!
就拿臊子麵待客來說吧, 待客時需按輩分、年齡大小入座,輩分高的,年齡大的老者須上座,其次才是輩分和年齡稍微低者下座,至於輩分小,年齡小的年輕人,無論你是身價千萬的巨商,還是達官顯貴,只能是坐下面了。
待臊子麵上桌後,主人便會禮貌地面朝上座的長者說聲:請,待長者拿起筷子放入碗中,桌上其餘客人才會拿起筷子開始吃飯,否則,上坐的長者不動碗筷,其餘的小輩們,那也是不會動筷子的,這充分體現出關中西府人人平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而主家則會在飯桌的端飯口位置坐下來,陪著客人們一起吃臊子麵,負責應酬,主人家的小孩兒,這時,則會主動承擔起給客人端飯的差事來,第一次給桌子上臊子麵,須用木盤端上去,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木盤放置六碗為宜,寓意「六六大順」,待木盤撤下時,方才用手去一碗一碗的端其餘臊子麵上桌了。
而這時的廚房,早已是熱氣騰騰,忙得團團轉了!做扶風臊子麵,廚房一般為四人,一人專職燒火,一人負責下麵條入鍋,一人負責撈麵條,一人調湯澆臊子,負責端飯的小輩們守候在櫥窗前,嘴裡催促著「快些啊,快些啊」,然後迅速的端走,整個流程分工明確,無縫銜接,緊張有序,不亞於工廠流水線的車間作業。
客人們這時吃喝正酣,主人則會故意問一句「娃她姨,你感覺調和咋樣」,娃她姨們一手端碗,一手拿筷,正吃的津津有味呢,忙連連答道「好呢,好呢」一頓飯下來,不吃個二三十碗,客人是不下宴席的,如果遇上一個不懂扶風當地風俗的外鄉人,一定會驚地目瞪口呆的!
待到客人們打著飽嗝,一個個離席之後,主人家的主婦小孩兒們,便才會圍坐在桌子旁開始吃飯了,而有的主婦為了節省時間,圖個省事,便會在廚房裡,用臊子調和一碗乾麵,一吃了事,畢竟客人為先嘛!只要客人高興,自己湊合吃些,倒也無所謂了。
記得,我小時候,總會主動承擔起給客人端盤子的差事,待客人走後,便會自己在廚房做一大老碗臊子乾麵,囫圇吞棗的二三下吃完,然後,再轉身去收拾滿盤狼藉的桌椅,這種現象,也算是扶風人熱情好客,待人實誠,民風淳樸的真實寫照吧!
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鄉人,去外地創業打工了,我也經歷了求學,打工創業的艱難歷程,早已定居西安多年了,但扶風臊子麵,依然是我們這些外地遊子的最愛,只要一想起扶風臊子麵,我便會覺得牙根發癢,滿口流饞,如果我出門,走在大街上,只要看見扶風臊子麵的招牌,就會倍感親切。
那一汪清亮鮮美的臊子湯裡,不單單有我最愛吃的麵條,更有一股早已刻印在骨子裡的濃濃鄉愁!
作者簡介:
琳青原名趙鵬,西安作家協會會員,西安民建會員,有多部文學作品刊登於省內外刊物及網絡媒體,其中作品《故鄉》《老師頌》曾榮獲「中華情」全國詩歌大賽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