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電子科技大學張勇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組報導了基於Prime Editing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新系統

2021-02-16 植物科學最前沿

2020年3月26日,Molecular Plant 在線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題為「Plant prime editors enable precise gene editing in rice cells」的研究工作,報導了」Prime Editing(PE)」策略介導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新系統,基於水稻基因組多基因多位點通量數據分析基礎上,對其編輯活性、編輯特性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解讀,為PE基因組編輯系統在植物中的有效應用提供了基礎工具及實施方案,進一步拓展了植物基因組編輯工具箱。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072-1

自2012年以來,基於CRISPR-Cas的基因組編輯系統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影響了生命科學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實踐,但目前主要的基因組編輯類型依然是在CRISPR-Cas定向剪切基因組DNA後,基於非同源末端連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修復途徑實現的序列缺失、插入突變。由於大部分多細胞真核生物,特別是高等植物細胞另一DNA斷裂修復途徑,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效率較低,基於CRISPR-Cas編輯系統的精準序列替換編輯事件實現較為困難,極大限制了基因組編輯技術有效應用。近年來,通過融合不同類型脫氨酶結構域,研究者開發了」C to T」、」A to G」的CRISPR-Cas單鹼基編輯工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基因組編輯工具的短板,但並沒有有效解決對全基因組無差別精準編輯的實際需要,因此開發更加高效且廣譜的精準基因組編輯工具一直是研究者努力的重要方向。

2019年末,研究者以CRISPR-Cas9系統為基礎,將M-MLV RT逆轉錄酶與Cas9蛋白(Cas9-H840A:切割PAM位點所在DNA鏈)融合,並在sgRNA序列3』端增加一段RNA序列(修訂後的sgRNA命名為pegRNA),使得Cas9(H840A)::M-MLV RT逆轉錄酶融合蛋白可以在pegRNA的PBS元件(引物結合位點)引導下,在PAM位點所在DNA鏈切口3』末端引發逆轉錄,並依據pegRNA中RT序列(RT:逆轉錄模板,攜帶有目標點預設編輯序列)進行DNA新鏈合成,進而基於DNA切口修復途徑將預設的編輯鹼基引入基因組,在人源及小鼠細胞中實現了無需DNA模板的全部類型單鹼基替換及多鹼基精準插入、刪除(Anzalone et., 2019)。

基於PE策略可以實現非DNA模板依賴全類型單鹼基替換及多鹼基精準編輯,無疑為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由於動、植物在基因組結構、表達特性及生存環境等的明顯差異,該系統是否可以在植物基因組編輯中有效使用,進一步的編輯效率、編輯模式、位點偏好等植物基因組編輯重要信息均需明確闡釋。電子科技大學張勇教授、馬裡蘭大學YiPing Qi博士課題組,基於此前高效CRISPR-Cas9、CRISPR-Cas12及CRISPR-Cas12b植物基因組編輯系統開發基礎上, 構建了3種不同類型的植物PE基因組編輯新系統(PPE3/b-V01、PPE2-V02、PPE3-V02),在水稻基因組中明確檢測到pegRNA導向的目標位點全類型鹼基替換、刪除及插入編輯,基於原生質體瞬時編輯系統及高通量測序分析策略,對基於PE策略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活性、編輯特性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解讀。

該研究工作,首先針對人源細胞中編輯效率較高的PE3系統,構建了植物Prime Editor版本01(PPE3-V01),其中基於水稻密碼子偏好的Cas9(H840A)::M-MLV RT融合蛋白由ZmUbi1 Pol II啟動子驅動轉錄,pegRNA及nsgRNA小分子RNA由OsU3、OsU6 Pol III啟動子分別驅動轉錄(圖1A)。針對水稻4個內源基因的5個不同編輯位點,在PBS、RT均為13nt時,基於PPE3-V01系統扼水稻原生質體瞬時表達及高通量測序(HTS)分析,檢測到較低但明確的基於PE策略的編輯活性(0.05-0.15%)(圖1B、1C),初步證實了PE編輯策略在植物細胞中的可實現性。進一步分析HTS測序結果,發現編輯細胞中存在較高比例的長片段缺失編輯事件,推測其可能是由於PE3系統中同時由pegRNA及nsgRNA配對產生了2個切口造成的副產物(圖1C)。

為使此類缺失編輯副產物最小化,並提升PE系統中基於RT模板序列的精準編輯,作者採用PB3b策略,針對水稻5個內源基因,採用多元PBS及RT設計參數(13nt-23nt、不同編輯事件類型),再次明確檢測到基於PE策略的精準編輯事件,基於PPE3b-V01系統的最高編輯效率較PPE3-V01提升了3倍(圖1D),且進一步實現了編輯位點處多鹼基、不連續類型的複雜編輯(圖1E)。

在明確證明植物細胞中PE編輯策略的可實現性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編輯效率,作者從Cas9(H840A)::M-MLV RT融合蛋白密碼優化、表達調控及細胞定位、egRNA及nsgRNA小分子RNA轉錄控制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基因工程優化,構建了Prime Editor版本02的兩個植物PE系統(PPE2-V02、PPE3-V02)(圖1F)。

針對水稻2個內源基因的25個不同編輯位點,進一步測試了不同PBS長度、RT長度、編輯事件類型、nsgRNA等因素對PE編輯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相較PPE3/b-V01,PPE2-V02及PPE3-V02編輯系統明確提升了水稻內源基因PE編輯效率,最高PE編輯位點效率為1.55%,但不同位點PE編輯效率明顯受PBS、RT設計參數影響(見上圖1G-1I、1M、1O)。值得注意的是,相較PPE3/b-V01系統,PPE2-V02及PPE3-V02系統在提升PE編輯事件效率的同時,都明顯降低了非PE策略的刪除編輯副產物(圖1J-1L、1N)。進一步,考慮到M-MLV RT可能需要較高溫度體現最佳活性,作者測試了37°C下PPE3-V02系統編輯活性,但與研究中32°C水稻細胞培養條件相較,並未發現編輯效率有明顯提升(附圖2)。

 基於以上研究工作,作者構建了3種不同的植物PE編輯系統(PPE3/b-V01、PPE2-V02、PPE3-V03),進而基於水稻原生質體瞬時表達及HTS通量數據分析,針對水稻基因組多基因多位點,明確證明了PE編輯策略在植物細胞中的可實現性,並對PE編輯系統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活性、編輯特性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解讀,拓展了植物基因組編輯工具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基於該研究工作,一方面提供了與人源細胞類似的結果(如:目標位點編輯效率明顯依賴PBS、RT、編輯類型、nsgRNA等變量因素),另一方面也明確說明植物系統中PE編輯策略實現存在一定程度特殊性(如:PE2、PE3、PE3b編輯策略對應的編輯活性與人源及小鼠細胞中的結論並不一致),為進一步系統工程優化植物PE基因組編輯系統,提供了明確信息及材料基礎。

 

電子科技大學張勇教授、馬裡蘭大學Yiping Qi博士為該研究工作通訊作者,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唐旭、馬裡蘭大學Simon Sretenovic、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任秋蓉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

掃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 :Molplant2019

www.cell.com/molecular-plant/home

相關焦點

  • 通過分生組織從頭誘導可實現植物基因編輯
    通過分生組織從頭誘導可實現植物基因編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8 13:24:40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Daniel F. Voytas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Mol Plant| 復旦黃建勳/馬紅組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形態和分子創新
    然而,由於目前葫蘆科系統發育研究主要依賴葉綠體基因和有限核基因分子標記,科內主要分支、屬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晰,尤其是最早分支和近期分化分支之間關係還存較大分歧,這些問題亟待解決。此研究通過分析葫蘆科52屬(覆蓋全科90%物種多樣性)136個物種的轉錄組與基因組數據,篩選出多個低拷貝同源基因集,獲得了葫蘆科族水平可靠的系統發育關係。
  • Mol. Plant|復旦大學等單位利用轉錄組學揭示葫蘆科植物關鍵祖先性狀的演化
    在2015年黃三文課題組在研究黃瓜卷鬚的分子調控機制時,發現CsTEN基因只在卷鬚原基特異表達,而在葉原基、側芽原基和花原基中沒有檢測到該基因的表達。根據該基因在野生型和突變體中的表達模式,CsTEN的主要作用是阻止卷鬚發育成側枝,因此,葫蘆科植物的卷鬚屬於側枝的同源器官。
  • 拓展Cas12a基因編輯系統並優化其基因編輯效率 | Genome Biology
    Genome Biology 作者:Fei Teng†, Jing Li†, Tongtong Cui†, Kai Xu, Lu Guo, Qingqin Gao, Guihai Feng, Chuanyuan Chen, Dali Han, Qi Zhou and Wei Li 發表時間:2019/02/05 數字識別碼: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因此,迫切需要在植物中可使用的新型基因組工程方法。在此之前,美國哈佛大學的David R. Liu和他的同事們開發出一種新的稱為引導編輯(prime editing)的基因組編輯方法。這種方法使用工程化的Cas9切口酶(H840A)-逆轉錄酶(RT)融合蛋白和引導編輯嚮導RNA(prime editing guide RNA, pegRNA),可在人細胞中進行所需的編輯。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在疫情防控新常態形式下,為了讓更多對基因組學研究感興趣的科研工作者能夠同步學習各位報告嘉賓的科研成果,此次會議特採取了線下會議&線上直播的形式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焦遠年研究員以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 and plant adaptive evolution為主題分享了植物多倍化的起源研究和近期的研究成果,發現了植物進化過程中一些難以被發現的古基因組加倍事件
  • 項目文章|接踵而來,西南科技大學羅學剛團隊再發多組學植物鈾毒性...
    點擊查看【多組學深度解讀】客戶文章 | 西南科技大學運用多層組學整合分析對植物鈾毒性機制研究。羅教授團隊針對數據的深入挖掘,2020年5月研究成果又喜登此刊。鈾被有機體攝入時具有持久的化學毒性,例如植物毒性。目前關於鈾植物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對鈾毒性的生理反應上,關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水平上對鈾毒性的反應機制的報導很少。之前的研究中,作者報導了鈾的植物毒性機制之一是高鈾暴露導致植物礦物質中營養代謝的失衡和植物激素信號傳導途徑的功能失調。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真核生物基因組的線性組織並不是隨機的,相鄰的基因通常具有比較相似的功能和表達模式,並表現出相近的進化速率。近年來隨著三維基因組的發展,基因組在空間上的組織及其功能開始被逐漸揭示,然而對於空間上相近的基因以及其他DNA片段是否也像線性相鄰的基因一樣呈現共進化的模式並不清楚。
  • Nature:新一代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誕生,或為人體細胞提供多種功能
    2019年10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開發了一種新的CRISPR基因組編輯方法,能夠進一步提高基因編輯的效率與準確性。該系統稱為「prime editing」,能夠以精確,高效和高度通用的方式直接編輯人體細胞。
  • 楊力研究員與合作者受邀發表基因編輯技術系統性綜述論文
    例如,早期的基因組編輯系統ZFN和TALEN,分別是將ZF或TALE作為locator與Fok IDNA內切酶作為effector結合,可以對基因組DNA進行操作。近年來,利用細菌的CRISPR/Cas免疫系統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基因組編輯技術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突破。
  • 「雙劍合璧」——李大力組開發新型雙鹼基基因編輯器
    因此,開發新的鹼基編輯器能高效地同時產生兩種不同鹼基的突變,這既是概念上的創新,也將極大地豐富鹼基編輯工具,在基因治療,物種改良和分子進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較高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單鹼基編輯系統迅速應用於多種動物、植物以及人類基因組的編輯研究,並且逐漸與動物模型結合進行遺傳疾病研究與治療的探索,為多種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目前較為成熟的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包括CBEs (C→T)與ABEs (A→G)兩種,都源自哈佛大學David R.
  • 北京林業大學提出林木基因組解析新策略
    原標題:北京林業大學提出林木基因組解析新策略   林木生長周期長、雜合性高,對其遺傳研究十分困難。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鄔榮領帶領團隊,針對林木異交特性,系統提出林木基因組解析的新理論、新方法,可望對林木基因組研究產生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3篇論文形式發表在《生物信息學簡訊》《植物科學發展趨勢》等。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始末: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簡歷照片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  11月26日,一篇名為《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  報導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田誌喜團隊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該研究突破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它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田誌喜對《中國科學報》說,「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打破了傳統基因組對遺傳信息的線性記錄方式(ATCG按照鹼基序列順序排列到染色體),是一種結合了傳統基因組和圖論的新型基因組存儲方式。其優勢是突破了傳統基因組只能存儲一個個體遺傳信息的局限性,可以存儲、展示某類群中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從而真正代表一個類群的遺傳信息,而非特定個體的遺傳信息。」
  •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增產基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玉米增產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6 14:23:38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田豐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來自大芻草(teosinte)的葉舌等位基因能夠縮小植物結構,並增加高密度玉米產量。
  • Cell論文揭示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具有基因編輯潛力
    Frontiers 總部位於瑞士,是全球領先的開放獲取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結合基因編輯等技術,高精度和高通量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有望進一步解析減數分裂、單倍體誘導等重要生物學現象的分子機制。而DNA甲基化、蛋白質–DNA互作和三維基因組上的單細胞研究可以加深對植物重編程、分生組織發育和染色質重塑等重要生物學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變化的理解。未來,基於植物樣品的技術優化並構建多組學的植物細胞圖譜有望大大促進植物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
  • Mol Plant|浙江大學樊龍江團隊發表孤兒作物研究綜述封面文章
    本文重點概述了孤兒穀類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雜草)的基因組學研究情況。目前獲得了至少12種孤兒穀類作物和/或其野生近緣種的基因組序列(圖2),部分孤兒穀類作物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研究。基因組序列的獲得極大地推動了孤兒作物的研究,在主要作物中應用的基於基因組的一些育種技術在孤兒作物中逐漸開始利用,如基因組選擇和基因組編輯技術;重要農藝性狀相關基因或QTL逐漸得以鑑定;孤兒作物起源與演化得以不斷解析。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構建高置信度的系統發育關係不僅是生物分類的基礎,也是闡明物種起源、擴散、進化、揭示物種形成機制的前提。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早期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常常基於單個或少量基因。但考慮受到譜系不完全分選(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旁系同源基因(Paralog)、飽和替換(Substitution saturation)、生物雜交(Hybridization)等因素的影響,基於單個基因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有時並不能真實反映生物的進化歷史。此外,對於一些難以解析的進化節點,少量基因的分析也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
  • 科學家繪製1000種綠色植物的轉錄組圖譜
    描繪了綠色植物的1000種轉錄組和系統基因組學圖譜。 作為「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對1124種植物的轉錄組進行了測序,這些物種在廣義上屬於植物(Archaeplastida),包括綠色植物(Viridiplantae)、灰藻(Glaucophyta)和紅藻(Rhodophyta)。研究人員的分析為研究綠色植物的進化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植物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