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誌喜團隊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2020-12-2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7日晚23時,《細胞》在線發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研究進展。

該研究突破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它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分析示意圖

傳統方法「心力不足」

「此研究方向的實踐目前剛剛開始。」田誌喜對《中國科學報》說,「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打破了傳統基因組對遺傳信息的線性記錄方式(ATCG按照鹼基序列順序排列到染色體),是一種結合了傳統基因組和圖論的新型基因組存儲方式。其優勢是突破了傳統基因組只能存儲一個個體遺傳信息的局限性,可以存儲、展示某類群中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從而真正代表一個類群的遺傳信息,而非特定個體的遺傳信息。」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基礎。在種質資源的群體變異與性狀挖掘研究中,通常需要藉助一個參考基因組,通過將重測序數據比對到參考基因上來鑑定個體間的遺傳變異。

這種變異鑑定方法受制於參考基因組序列及其與檢測個體間的相似性,參考基因組沒有的基因組序列和個體間差異較大區域的信息將無法在群體中鑑定。同時,大片段的插入、缺失、拷貝數等變異類型也無法有效鑑定。

然而,這些基因組信息往往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單一參考基因組在揭示種質資源豐富變異的研究中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

2898份大豆種質資源地理分布與系統發育樹

讓數據獲得「第二次生命」

我國大豆需求量大,對外依賴嚴重。因此,加強大豆研究,提高大豆產能迫在眉睫。

此前,田誌喜團隊完成了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大豆品種——「中黃13」的黃金版大豆參考基因組的組裝和注釋。

然而,研究人員在對大豆種質資源的深度重測序和群體遺傳學分析中發現,不同大豆種質資源之間存在較大的遺傳變異,單一或少數基因組不能代表大豆群體的所有遺傳變異。

大豆基礎研究和分子設計育種亟需能夠代表不同大豆種質材料的全新基因組資源。

田誌喜等人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梁承志和朱保葛團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斌院士團隊、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黃學輝團隊等,對來自世界大豆主產國的2898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和群體結構分析,挑選出26個最具代表性的大豆種質材料,包括3個野生大豆,9個農家種和14個現代栽培品種。

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組裝策略,對26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高質量的基因組從頭組裝和精確注釋。

在此基礎上,結合已經發表的中黃13等基因組,開展了系統的基因組比較,構建了高質量的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挖掘到大量利用傳統基因組不能鑑定到的大片段結構變異。

深入分析發現,結構變異在重要農藝性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HPS基因的結構變異調控大豆種皮亮度變化;野生與栽培大豆CHS基因簇的結構變異是導致種皮顏色由黑色向黃色馴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基因結構變異導致了其在不同種質材料中基因表達的差異。

此外,研究還鑑定到15個結構變異導致了不同基因間的融合,這為新基因的產生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高質量圖形結構泛基因組的構建不僅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同時為過去已經開展的大量重測序數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分析平臺,將使得這些數據獲得「第二次生命」。

泛基因組及核心基因組分析

助力大豆「綠色革命」

上世紀60年代,以降低農作物株高、半矮化育種為特徵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使得全世界水稻和小麥產量翻了一番,解決了溫飽問題。

然而在過去的60年裡,大豆平均單產相對其他主糧作物而言尚無明顯突破,大豆生產亟須「綠色革命」。

該研究所選用的大豆種質材料不僅在遺傳多樣性上具有代表性,且具有重要的育種和生產價值。

其中滿倉金、十勝長葉、紫花4號等種質材料作為骨幹核心親本已各自培育出了上百個優良新品種;黑河43、齊黃34、豫豆22、皖豆28、晉豆23、徐豆1號等都是各個大豆主產區推廣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

專家認為,該基因組和相關的2898份種質材料遺傳變異的發布為大豆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源和平臺,將大力推進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助力實現大豆「綠色革命」。

雲南師範大學祝光濤教授認為,該研究是作物學研究領域群體數目最多、基因組組裝質量最好的泛基因組解析,從大數據的整合到重要生物學性狀的解析均達到了新高度。

作者:小柯生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5.023

相關焦點

  • 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繪成
    基因組學研究迎來新突破!來自中國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大豆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Mol Plant|電子科技大學張勇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組報導了基於Prime Editing的植物基因組編輯新系統
    ,基於水稻基因組多基因多位點通量數據分析基礎上,對其編輯活性、編輯特性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解讀,為PE基因組編輯系統在植物中的有效應用提供了基礎工具及實施方案,進一步拓展了植物基因組編輯工具箱。基於PE策略可以實現非DNA模板依賴全類型單鹼基替換及多鹼基精準編輯,無疑為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由於動、植物在基因組結構、表達特性及生存環境等的明顯差異,該系統是否可以在植物基因組編輯中有效使用,進一步的編輯效率、編輯模式、位點偏好等植物基因組編輯重要信息均需明確闡釋。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中科院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今天分享一篇本月初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Flexible genes establish widespread bacteriophage pan-genomes in cryoconite hole ecosystems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本網訊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的拓展應用上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這個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首次!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細胞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團隊成員馬三垣副教授說,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通過構建定位群體,研究人員發現了調控麥穗脆性表型的基因組區域,並最終推測馴化小麥含有的TtBtr1⁃A和TtBtr1⁃B等位基因變異可能引起蛋白質功能喪失,導致麥穗不易破碎。同時作者還檢測了二粒小麥中可能受到選擇的馴化區域,發現與野生二粒小麥相比,栽培二粒小麥間遺傳多樣性僅略微降低。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原標題: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 武漢植物園完成肯亞兩種吊蘭屬物種葉綠體基因組的解析
    新一代測序技術使得基因組測序成本急劇下降,每年都有大量物種的葉綠體基因組信息被揭開,數據被廣泛應用於植物系統學研究。當前,吊蘭屬葉綠體全基因組數據有限,在NCBI資料庫中僅有C. rhizopendulum一種,制約了本屬植物的系統發育研究。
  • 基因結構預測新利器-ONT全長轉錄組
    真核生物基因在結構分為外顯子和內含子,在轉錄過程中會修剪內含子,並拼合外顯子最後形成轉錄本。正是由於這種剪切形式的存在,造成了真核生物基因可以採用不同的剪接形式(可變剪接),形成不同的轉錄本,從而發揮更加廣泛且精準的作用,這也導致了真核生物基因結構注釋難度較大。另外基因組中大量非編碼區域的存在也嚴重影響基因的定位,造成精準注釋的困難!
  • 劉莉:喚醒植物體內的沉默基因
    原本只是對生物學有淺顯了解的劉莉,在那次報告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價值與趣味所在,而這場令劉莉頗為震撼的報告便成了她科研道路的啟蒙,使她在進行大學專業選擇時毫不猶豫選擇了生物系,通過在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轉化組林擁軍教授團隊多年的研究歷練,劉莉於2008年獲得了華中農業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
  • 南農大完成植物重複基因資料庫
    新華社南京3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近日從南京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張紹鈴教授團隊系統鑑定了梨等141種植物基因組的不同類型重複基因,構建了植物重複基因資料庫,揭示了重複基因進化的普遍規律。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博士生喬鑫介紹,重複基因即基因複製產生的兩個同源基因,植物通過複製基因,能夠豐富自身基因庫,抵禦外界複雜多變的環境,還能增加進化變異的機會,實現物種分化和多樣性。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伊廷雙作為成員參加的國際豆科系統發育工作組(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即LPWG)基於葉綠體matK序列數據,構建了一棵迄今為止取樣最全(約
  • 學術頭條:新冠家庭中傳染性非常高,腿越細血壓越高,暗物質探測器或...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Lowe和Michel Sadelain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通過設計選擇性靶向衰老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 cells,發現其在體內外都具有良好的特異性裂解衰老細胞的能力,在衰老相關病理小鼠模型中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