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刻一硯創世界紀錄,國家級端硯大師柳新祥:已不忍回顧那艱難歷程

2020-12-25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周安娜 張俊學 汪鵬翀

柳新祥端硯藝術館坐落於廣東省肇慶市的中國硯村。走進大廳,抬頭看到是一尊直徑210釐米、高95釐米的宋坑石鼓形端硯,只見蛟龍遊走鼓身,獅首銜環兩側,氣勢磅礴,令人心生敬畏。

今年62歲的柳新祥就是這尊端硯的創作者。他花了十年時間,打造了這方重7噸,雕56條祥龍、融合(宮作、蘇作、廣作)三種流派的《龍騰盛世硯》,也打破了世界紀錄。

十年一硯,歷程已不忍回顧

每個藝術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領域留下傳世之作,柳新祥也不例外。2000年,45歲的柳新祥覺得機會已然成熟。他足足花了3年時間找到一塊重達30噸的宋坑端硯石料。

面對這塊原石,各種雕刻題材在柳新祥腦海中不斷浮現、又不斷否定。2003年春天,他帶領14個弟子開始艱苦創作。

2013年,此硯榮獲扛旗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硯"。也是中國硯雕歷史上第一個以"鼓"為造型的端硯。

但直到現在,每每談到這款硯的製作過程,柳新祥不禁鼻頭一酸。"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他用這三個詞概括十年的心路歷程。

按照設計方案,柳新祥計劃這方硯要在5年內完成。但面對一塊30噸的石料,困難遠比他想像中要多。最早的設計是做人物山水硯,後來被他自己推翻。工程量和工程難度是一方面,資金的短缺則更為現實。

"兩年做下來,這塊硯基本上沒動。第五年的時候,才做了一半。"但這時,柳新祥的財力已難以為繼。不得不停工。後來有人提出以500萬資金買下這方半成品硯,但前提是要求他繼續將之完成。

收回部分成本還是繼續投入?柳新祥陷入兩難境地。甚至連家人都勸過他放棄,但柳新祥最終還是選擇拿起刻刀繼續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他去銀行貸款,抵押了自己住的房子,甚至借高利貸來保障項目資金。"這樣一段苦難經歷,我至今根本不敢回想,這塊硯當初是怎麼完成的。"柳新祥感慨,"創作這樣的作品,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

十年期間,團隊共用各種刻刀15000餘把,其中用廢刻刀6000餘把,電動機械工具120多臺,各種硯雕配件10000餘件,先後投入資金超過3000多萬元。

對於如此大的投入,柳新祥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打造一個能代表自己工藝水平、代表肇慶"中國硯都"的作品。2013年,專家為《龍騰盛世硯》估價3.5億人民幣。

從首都到硯都,匠心40載成大家

柳新祥出生在江蘇泰興,17歲高中畢業後就跟著同村木雕名師學習手藝,三年勤奮學習,讓他很快掌握了設計製作木家具的雕刻技藝,在泰興城內外小有名氣。

1978年,北京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招聘紅木家具雕刻師傅,經過考試,柳新祥脫穎而出。時年20歲的他就這樣第一次來到首都,專門設計製作宮廷類家具。

沒過多久,好運再次向他招手: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了"中國硯文化研究所",需要招收硯雕技術人才。通過考試,柳新祥順利入選,開始接觸我國歷代古硯、宮廷御用硯以及名家藏硯的仿製、修復和研究工作。

上至秦漢南北朝,下到唐宋元明清的國寶級文物,令柳新祥嘆為觀止。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古代硯雕技藝,深刻觀察宮廷硯流派的特點。尤其是"四大名硯"之端硯,巧奪天工的嶺南硯雕藝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北京的五年,為他將來的硯雕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隨後,他又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1983年,肇慶為了發展端硯產業,把他作為技術人才引進到肇慶,在一家知名硯廠工作從事端硯設計製作。

就這樣,他帶著濃厚的"宮廷硯"雕刻風格,從首都來到硯都。

初來肇慶時,語言不通、嶺南硯雕風格的迥異都讓柳新祥頗不適應。他此前鑽研的宮廷硯雕講究規矩方整、嚴謹對稱,而嶺南的硯雕風格更講究因材施藝,根據石品花紋特點去構思創作。在不斷學習和交流中,柳新祥很快將兩種風格融會貫通。

1994年,柳新祥自己創業,篳路藍縷,每一步路都歷盡艱辛。創業初期,因為客源少,資金周轉困難。為了生計,柳新祥將作品打包走遍了全國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地貨攤、古玩市場、文物商店、博物館、珍品館,年復一年,風雲不改。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有了起色,作品也開始暢銷。

這些實用性強、欣賞性佳的硯也獲得韓國、日本及港澳地區客商的關注,紛紛前來訂貨,這也讓柳新祥的工作室從一徒、一桌的小作坊逐漸發展成一個工廠,後來成立端硯藝術公司、最終建成肇慶市首個集研究、創作、參觀展示、教學培訓於一體的大型民間端硯藝術館。

40多年的耕耘,為柳新祥帶來"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全國技術能手"等諸多頭銜。

傳承,靠理論也靠創新

如今,柳新祥在設計端硯之餘,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寫作上。他書房桌面,堆起了半人高的手稿。10多年間,他寫了5本端硯方面的專著。

"端硯歷史悠久,內涵深厚。把這門藝術更好地傳承、弘揚,這是我們大師的責任。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端硯創作提升理論基礎,再以理論推動創作,提高創作水平。"

多年間,柳新祥已經收了將近百餘個徒弟,很多人已經成為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柳新祥舉例,在2018年的肇慶市職業技能大賽前十強中,他的弟子包攬了前7名。

柳新祥的兒子柳飛子承父業,從事端硯創作。談到兒子,柳新祥也甚是驕傲。「他的作品有一種新鮮感,一種時代氣息。」在創作中,柳飛將硯石與茶文化、香文化藝術擺件等相結合,兼具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性,打破了受眾人群,更多地面向年輕人提供精美藝術作品。

從小耳濡目染,讓柳飛對這一行業有著超出同齡人的理解。"不單要傳承發展,更要去創新,通過網際網路、新媒體、大數據平臺、線上線下結合,去推廣宣傳端硯文化,我們的'柳門硯雕'品牌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父輩的殷殷目光下,以柳飛為代表的新一代端硯藝術傳承人們,正躍躍欲試,躊躇滿志。

相關焦點

  • 高1.2米端硯現身!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佛山開展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黎紅玲攝影報導:12月15日,「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在佛山市文化館開展,展出55方現代精品端硯和28方仿古硯,其中包括高1.2米、寬1.03米的大型精品端硯。展覽將展至12月19日。
  • 端硯當代誤區:「以工代藝」
    清代陳齡總結了端硯水巖的「八德」:「一曰歷寒不冰,質之溫也;二曰貯水不耗,質之潤也;三曰研墨無泡,質之柔也;四曰發墨無聲,質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豔,質之細也;六曰護毫加秀,質之膩也;七曰起墨不滯,質之潔也;八曰經久不乏,質之美也。具此八德,質已邁常,信為古今之瑰寶,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正因為端硯如此之美,文人形容:以手摩挲端硯,「溫潤如飛燕之膚、玉環之體」。
  • 一硯一江湖
    友人送端硯一方,我不事書畫,束之高閣。去了多次肇慶,見了許多的所謂高低貴賤之端硯,越發喜愛這冷冷的石頭。今日收拾書房,我將高閣之硯從匣中取出,靜置桌面。思頓後,將筆墨、紙張擱其側。一瞬間,山水氤氳。風雨飄搖,岸邊蘆葦低垂,戴鬥笠的釣魚老人氣定神閒,小篷船靜定,魚竿虛置。我用手慢慢地摩挲硯石,冷石漸漸溫潤,質感越發細膩。
  • 端硯漸成瘋狂的石頭_經濟臺_中國網絡電視臺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的看法是:  「價值決定需求。一是政府對稀缺資源的保護,1998年,肇慶市政府開始對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硯坑進行封閉,禁止開採。二是人文價值,端硯是一項手工藝創造性的勞動,隨著端硯製作工藝越來越精緻,製作人工成本也就越來越高。三是我國藝術品市場收藏熱的不斷升溫,端硯收藏投資正日漸被人們所關注,其經濟價值在逐年攀升。」
  • 肇慶端硯製作技藝入選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
    其中,「傳承端硯技藝,打造非遺品牌——肇慶市端硯的傳承與發展」(端硯製作技藝)榜上有名。黎天慶攝端 硯位列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肇慶端硯最為稱著。「中國硯都」稱號。2006年,端硯製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該技藝先後認定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6名、市級13名,另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5名、中國制硯藝術大師21名,省工藝美術大師31名。
  •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墨池硯賞:此石得時 天下可理
    2007年,西泠拍賣推出中國首屆歷代名硯專場,以硯之形式,展現文人雅趣,獲得業內關注。2009年,西泠秋拍一方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以548.8萬成交,創文人硯拍賣的世界紀錄,自此文人硯不再是式微的小門類,得到藏家的珍視。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墨池硯銘文:墨池之珎,佐我文史。潤比羚羊,細逾龍尾。
  • 端硯文化原石到端硯的華麗轉變-端硯的製作過程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 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 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 最佳。1、採石:端硯製作極其重要的一環,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名坑質優之硯石, 加上制硯高手製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端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 硯石,故採石這道工序極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來都以手 工開採,勞動強度大,採石技術高,故有 " 端石一斤,價值千金 " 之說。
  • 硯不能言卻可人|宣德巖|宋坑_鳳凰時尚
    清代陳齡總結了端硯水巖的「八德」:「一曰歷寒不冰,質之溫也;二曰貯水不耗,質之潤也;三曰研墨無泡,質之柔也;四曰發墨無聲,質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豔,質之細也;六曰護毫加秀,質之膩也;七曰起墨不滯,質之潔也;八曰經久不乏,質之美也。具此八德,質已邁常,信為古今之瑰寶,可遇而不可求者也。」正因為端硯如此之美,文人形容:以手摩挲端硯,「溫潤如飛燕之膚、玉環之體」。
  • 端硯投資收藏五大攻略
    攻略二:購硯「六忌」   硯過大無硯味,硯過小不實用   一忌優柔寡斷。遇到真正的佳硯,若價格適中甚至稍高於市場價,而自己的經濟情況亦允許,要果斷買下,以免日後追悔莫及。好的硯臺,硯主一般不會輕易脫手,硬要買,老闆就會開出一個高於正常市價的價格,若不是高得離譜,最好還是把它買下來。
  • 廣東這個山明水秀的「中國硯都」,了不起!
    如今他有著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肇慶市非遺傳承人等傲人的頭銜,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品共獲70多個獎項,榮譽等身。但褪去這些標籤,他的本質還是一名樸實無華的匠人。端硯被認為是肇慶乃至廣東的一張文化名片,肇慶已形成"硯村、硯坑、硯島"的文化產業鏈。其中,硯村以傳統制硯和銷售為主,國內以端硯為主題的最大博物館也坐落於此。記者走訪時,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博物館門前的旅遊大巴絡繹不絕。
  • 彭祖述藝術館:一品松花石硯 盡享靜水流深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彭祖述創作的「松花石百硯」以及編制的松花石「石譜」,便在此靜待世人。  創彭氏風格藝術融書法詩文篆刻  「松花石百硯」是彭祖述十年間的潛心力作,涵蓋宮廷硯、微刻硯、篆刻硯、書法硯、天籟硯、奇石硯、文玩小硯、傳統硯等八大系列,包括姊妹篇在內共有108方松花石硯臺。
  • 創世界最長剪紙紀錄的大師,又剪出了震撼人心的抗擊疫情圖
    記得在去年,他用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創作了定西剪紙長卷《古絲綢之路全圖》,創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長的剪紙長卷世界紀錄」。▲ 共克艱難即將過春節時,由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接著開始在全國蔓延。他在電視上和手機新聞APP中看到疫情後,再也坐不住了,決定開始創作反映疫情的剪紙。
  • 「匠心抱樸 紫雲追夢——端硯精品珠三角城市巡迴展」在江門市文化...
    為加強硯製作技藝傳承人群對外交流,促進端硯製作技藝傳承發展,積極拓展珠三角城市在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提升珠三角城市人民的文化認同,12月8日下午,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肇慶市文化館、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肇慶市端硯協會共同主辦,江門市文化館、廣州市文化館、深圳市文化館等單位承辦,珠三角城市文化館聯盟協辦的
  • 硯界公益拍——《獨坐深山》日本赤間硯
    《獨坐深山》日本赤間硯 【規格】:15.5×14×3.6cm 【描述】:赤間石硯,又稱赤間硯,為日本硯臺中的最高級品
  • 廣東民間文創精品亮相首都 為民間工藝大師精品
    在3600平方米的展廳中,22個門類、150位民間工藝大師攜近400件精品亮相。其中,「中國硯都」肇慶帶來的最大一件端硯《光輝歷程》長寬達1米,重量達100多公斤;陽江市國之瑰寶工藝館選送的大型木雕十二柱大龍床,長3.18米,寬2.88米,高2.9米,床梁、床柱上刻有99條騰龍,成為眾多參觀者拍照的對象。
  • 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亮相
    當天,活動參與者參觀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在日前舉行的2018·廣東(江門)振興傳統工藝推介活動上,展示了超過800件(套)工藝精品。工藝精湛、造型精美的工藝作品吸引了眾多市民群眾的眼球。其中,最光彩奪目的,莫過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
  • 一硯一世界
    可研墨、或掭筆,硯自唐宋以來成了文人墨客書桌的「座上賓」,更被奉為珍品收藏。有著上千年文化積澱的硯臺製作,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後人的傳承與拓展。  德山腳下,就有這樣一位民間業餘制硯師符興輝,他做的素硯不加工藝點綴,純粹研墨,給人以簡靜大方之氣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帶著好奇心走近符興輝的硯臺世界。  「石有石品,人有人格。
  • 韓天衡藏印、硯在豫園展出 精選經典印章90餘枚
    東方網7月19日消息:《文房雙清———韓天衡美術館藏印藏硯精品展》昨起在豫園聽濤閣舉辦。該展精選經典印章90餘枚;歷代名硯30方。   展出的印章中,不僅有文人篆刻開山鼻祖之一何震的代表作「柴門深處」,還有西泠八家中的黃易、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