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硯一世界

2020-12-25 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

  愛書法者,必藏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樣不能少。

  可研墨、或掭筆,硯自唐宋以來成了文人墨客書桌的「座上賓」,更被奉為珍品收藏。有著上千年文化積澱的硯臺製作,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後人的傳承與拓展。

  德山腳下,就有這樣一位民間業餘制硯師符興輝,他做的素硯不加工藝點綴,純粹研墨,給人以簡靜大方之氣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帶著好奇心走近符興輝的硯臺世界。

  「石有石品,人有人格。人與人,人與硯,其際遇,皆隨緣。」在一個由廚房改造的簡陋工作室,36歲的符興輝身著淺黃色外套、牛仔褲,神情專注,手持一把小鏟刀在一塊鳳山石上用力來回鏟動,一方蟬形硯雛形初具。

  談起硯臺製作工藝,符興輝頭頭是道:先是整胚,將石料6面在大油石上手工磨平,6面皆成直角;再是畫線,畫線的比例決定硯臺的形制,淌池的肚的形狀和位置一定要先設計好;接著是挖池,用鑿刀把池四周的邊線鑿出,用鑿刀、角磨機、直磨機,把池和堂的初步形狀挖出,再用大鏟刀鏟堂,初步剷平後,再改用小圓刀鏟邊線;最後是打磨,用油石磨池的邊線、池、堂,然後打磨池邊和硯的四周,再用砂紙從粗到細依次打磨。如此,一方硯臺便成形了。

  說起來這麼複雜,做起來就更不簡單了。「石頭磨成硯,有如鐵杵磨成針,靠的還是功夫深。」多年制硯,對於硯臺製作所需的功力與耐力,符興輝深有感觸。為了磨一方好硯,在常德經開區某單位工作的他放棄了無數個雙休日、假日,整天埋頭工作室,一坐就是七八小時,手磨起泡,眼睛發脹,卻不肯歇息。寒冬酷暑,工作室滿是石灰,不能開空調、風扇,一股對硯臺的熱情催使他從早磨到晚,不知疲倦。

  符興輝在桃源縣泥窩潭鄉一個農民家庭出生長大,當地多石匠、木匠,傳統手藝是當地人的傳家寶。符興輝記得,四五歲時,家裡請一位石匠打一個狗缽,整整花了兩天,饒有興趣的符興輝在一旁觀察了兩天。

  小學二年級的符興輝對書法情有獨鍾,沒有紙、墨、硯,他用毛筆醮水在石頭上寫大字。1994年,他在常德供銷學校攻讀文秘專業,利用暑假跟書法老師臨帖學習書法。多年來,他長期泡在人氣頗盛的文房論壇——書法江湖網,與同道中人切磋書法。他的筆名子邑,源於《桃花源記》。

  對書法的摯愛,催生了符興輝對硯臺的無比興趣。2007年,他花100多元網購一方歙石,一周內,用一把小小篆刻刀製作出一方長、寬10釐米的硯臺。享受到制硯樂趣,他竟一發不可收拾起來,漸至痴迷。

相關焦點

  • 遼之硯:一硯一故事
    千年歷史 曾為宮廷御硯「關東山裡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遼硯,真品獨秀四寶齋。」遼硯,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因深得蕭太后的厚愛,遼硯曾被封為御硯。發源本溪 養墨群硯之首遼寧本溪是遼硯的發源地,本溪特有的地質地貌,形成紫雲石和青雲石,青藍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纓紫紅色的紋理,似藍天紅霞凝於硯臺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聯翩,這為遼硯的創作和雕刻提供了寶貴的天然資源,做出的硯臺有「滑而不流墨,澀而不磨筆,養墨為群硯之首」的美譽。
  • 一硯一江湖
    今日收拾書房,我將高閣之硯從匣中取出,靜置桌面。思頓後,將筆墨、紙張擱其側。一瞬間,山水氤氳。風雨飄搖,岸邊蘆葦低垂,戴鬥笠的釣魚老人氣定神閒,小篷船靜定,魚竿虛置。我用手慢慢地摩挲硯石,冷石漸漸溫潤,質感越發細膩。此硯為一本書的大小,色為深豬肝紅,由不規則的一塊石頭打磨刻成,基本為長方形。
  • 一硯梨花(小說)
    歐陽黎明寫了這麼多年的作品,他只是愛好,真正示人的作品並不多,一硯梨花能這麼認可他,誇讚他,還是第一個,著實令他有點激動。內心似乎和一硯梨花已成為了知己,也就有了想見見一硯梨花的衝動。荷塘明月:你真是我們鄉泉的嗎?哪幾個服裝店是你開的?一硯梨花:怎麼?想買衣服了,帶著你媳婦來吧!
  • 十年刻一硯創世界紀錄,國家級端硯大師柳新祥:已不忍回顧那艱難歷程
    他花了十年時間,打造了這方重7噸,雕56條祥龍、融合(宮作、蘇作、廣作)三種流派的《龍騰盛世硯》,也打破了世界紀錄。十年一硯,歷程已不忍回顧每個藝術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領域留下傳世之作,柳新祥也不例外。2000年,45歲的柳新祥覺得機會已然成熟。他足足花了3年時間找到一塊重達30噸的宋坑端硯石料。
  • 澄泥硯:一硯多色 細如凝脂
    從唐代起,它便和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為「四大名硯」。其還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非石制硯,在唐代更是被奉為「眾硯之首」。它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為多種顏色,有的還一硯多色。澄泥硯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由於它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故其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特點。
  • 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
    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之一:華燈初上夜渲染得美輪美奐霓虹點靚旖景都市交匯字裡行間捧一掬詩魂繾綣纏綿夢境邊緣夢裡縈迴眼神無盡甜蜜縈念不由自主猶如枝頭鸞鳳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之二:你將我遺落天涯,我踏著別夢穿越,有你的地方便是我心靈追隨的方向:春暖花開桃紅綠柳三月風輕柔別樣舒適
  • 「美麗保山」「一硯青華」我守護
    走訪了解後,紀工委把情況反饋到社區,社區與物業及時協商建起了充電樁,「一硯青華」美麗天際線再無飛線汙染。水清岸綠,山水詩意的生活同樣堅定了四方社區的「愛美之心、護美之行」,社區居民自發成立了管委會,規範停車、愛護環境,注重庭院衛生的文明公約頻頻出臺。
  • 茂名高州市花重金修建墨硯湖公園,重塑一筆一硯一山出狀元的奇景
    公示圖片相傳高州讀書人多,出秀才是因為有文光塔(筆)、學硯塘(硯、墨)以及筆架山(筆架)這「文房三寶」。學硯塘又名硯池、墨硯塘,在高州中學校園內。據清《茂名縣誌》載,相傳古人藏寶硯於學硯塘內,故使塘中水色甚黑,宛若藏滿墨水的大墨池。爾後因該塘之寶硯被人取去,墨色才稍減。但因曾藏寶硯於塘內,所以時至今日,學硯塘之水仍呈淺黑色。自建文筆塔於枕頭嶺後,每逢日出時,文筆塔影投入學硯塘中,此時於塘畔觀之,既像巨筆擺醮池中「墨」,又似池中洗筆,可謂奇觀妙趣。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遇見嫏嬛|回到一本書《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時間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網絡虛擬的世界像魔法一樣攝魂奪魄,你近在咫尺卻已心遊天外。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此本為庚辰本,全書一函八冊。
  • 硯界公益拍——《獨坐深山》日本赤間硯
    《獨坐深山》日本赤間硯 【規格】:15.5×14×3.6cm 【描述】:赤間石硯,又稱赤間硯,為日本硯臺中的最高級品
  • 御賜張居正硯,雕刻精巧細緻,是中國古硯中難得的眉子紋象硯珍品
    張居正(1525一1582),明代著名政治家,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今屬沙市)人,嘉靖進士,萬曆年間任首輔,前後主政十年。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他曾以「得盜即斬」的手段鎮壓農民起義,同時積極推行改革,改變賦稅制度,使政府的財政情況有所改善。
  • 毛筆書法:文房四寶——紙與硯篇
    一、書法用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可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時至今日,造紙業已經高度發達,市場出現了各種各樣用途的各異、質量各異的紙。此篇筆者主要講的是書法朋友們書寫時用的書法用紙。
  • 明正德碧海騰蛟銅暖硯
    不過,充滿智慧的古人隨之發明了暖硯,就是為了用硯溫墨,防止筆墨凍結,以便揮毫流暢。最早記載暖硯的文字是唐人張說在《張燕公集》中的《暖硯銘》:「筆鋒曉凍,墨池夜結,香炭潛燃,推寒致熱。」唐明皇有一方製作精巧的暖硯,《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內庫中有七寶硯爐一所,曲盡其巧。每至冬寒硯凍,置於爐上,硯冰自消,不勞置火。冬月帝常用之。」
  • 脂硯齋批語的語體特徵
    一、「囫圇語」的脂批   原因在於,脂硯齋的話不適合考證。因為,脂硯齋沒有這種準備,他只是在很自由地欣賞著《紅樓夢》,並不管前言後語的照應,也不服務於我們今天的考證。脂硯齋,應該叫脂硯齋們,我們不能完全分清哪些話是哪一個人的。換個角度,從外在形態上說脂硯齋批語都是囫圇語。
  • 清代制硯名家顧二娘,她做的硯臺流芳傳世,平生制硯不過百塊
    根據《吳門補剩》等書籍記載,顧二娘本姓鄒,嫁到世代以治硯為業的顧家。她的公公是順治年間姑蘇城裡有名的制硯高手顧德麟,他製作技藝十分高超,做出的硯臺鐫鏤精細,人們稱讚他的硯臺頗有古硯的「自然典雅」之風,因而在當時的蘇州城裡非常有名。顧德麟去世以後,將制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娘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不幸早早地離開人世,為了生計,顧二娘便繼承了制硯工匠的活計。
  • 彭祖述藝術館:一品松花石硯 盡享靜水流深
    創彭氏風格藝術融書法詩文篆刻  「松花石百硯」是彭祖述十年間的潛心力作,涵蓋宮廷硯、微刻硯、篆刻硯、書法硯、天籟硯、奇石硯、文玩小硯、傳統硯等八大系列,包括姊妹篇在內共有108方松花石硯臺。  早在《石頭記微刻》面世之時,便有權威媒體稱其作品可謂書法、篆刻、雕塑、詩文「四門藝術集於一石,使其交相輝映」,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尚屬首創。在雕刻「松花石百硯」時,彭祖述更是將微刻融入其中。這比《石頭記微刻》的難度要大得多。  彭祖述說:「微刻都刻在印石上,硬度低;松花石硯石要比印石硬一倍左右,一般的刻刀刻下去就崩了,所以每一個字都要一手拿刀一手推,愣是這樣摳出來的。」
  • 唐長樂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
    太宗痛失愛女,悲痛欲絕,下詔將公主葬於昭陵主峰之下,其墓葬西北距昭陵僅一千米。在太宗諸多子女中,長樂公主墓葬距離昭陵最近,呈繞膝承歡之狀,太宗對其寵愛可見一斑。1986年,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直徑31.5釐米,高18.5釐米,由硯臺和硯蓋兩部分組成。
  • 硯不能言卻可人|宣德巖|宋坑_鳳凰時尚
    刻得精、刻得細的,並不等於就是好硯作。工藝上的難度,並不等同於藝術上的高度。硯不能用,價值為零硯的天職,就是供人磨墨用的,所以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有地方磨墨。不但要有地方磨墨,還要千方百計、儘可能讓人磨得舒服,而不是製造各種各樣的障礙,專與用硯的人過不去。有人說:「現在還有多少人磨墨呢?」能不能磨墨是一回事,人家磨不磨墨又是一回事。
  • 文房墨寶-「天壇硯(盤古硯)」
    天壇硯,又名盤谷硯或盤硯,因其硯石主要產於濟源市王屋山天壇峰至太行山盤谷一帶而得名,於2011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濟源市是天壇硯(盤谷硯)的唯一產地。天壇硯(盤谷硯)享有「中國文房四寶十大名硯」「河南省名牌工藝美術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河南省老字號」等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