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墨寶-「天壇硯(盤古硯)」

2020-12-24 華豫未來

天壇硯,又名盤谷硯或盤硯,因其硯石主要產於濟源市王屋山天壇峰至太行山盤谷一帶而得名,於2011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濟源市是天壇硯(盤谷硯)的唯一產地。天壇硯(盤谷硯)享有「中國文房四寶十大名硯」「河南省名牌工藝美術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河南省老字號」等稱譽。

天壇硯(盤谷硯)作為文房用具由來已久,以濟源仰韶文化時期的研磨器為硯的前身來說,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從濟源1986年漢墓出土的四龍戲珠硯看,距今也有2000餘年。

而見之於有文字描述的最早記載是韓愈的《天壇硯銘》,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天壇硯(盤谷硯)是中國當今少數幾個僅有的傳承歷史在千年以上的石硯雕刻技藝。天壇硯(盤谷硯)形式多樣,題材內容廣泛,石品特徵豐富,花色品種更是千變萬化。

天壇硯(盤谷硯)的硯石採用我國地質年代最古老的蘊藏於距今約6億年的寒武紀斷帶地層的石質,是在漫長年代深山泉水浸潤和高山重壓的環境下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有黏土、石英、白雲石、絹雲母等礦物質,硯石紋理緻密,溫潤如玉。

石品有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柳芽黃、三彩石、瓜子石、玄珠石等十餘種,其形狀有墨跡、冰紋、金線、玉帶、刷絲等。天壇硯(盤谷硯)的石材決定其使用性能,石品的特色與雕刻設計的巧妙配合更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天壇硯(盤谷硯)製作需掌握辨石識品、書畫描繪、設計雕刻乃至工具打造等多種技能。「硯堂硯池」為其實用部分,「硯額硯邊」部分多雕刻紋飾供人賞玩。天壇硯(盤谷硯)的製作工藝流程為:採石、選料、制坯、圖稿設計、雕刻、打磨、上蠟、配匣等。

雕刻用具為高碳鋼打制的鑿刀、鏟刀、平刀、圓刀、弧形刀等。

天壇硯(盤谷硯)的基本內容可以歸納為硯石和雕刻兩個部分。

①硯石:天壇硯(盤谷硯)石屬板巖,具有層理構造,因此有不滲水的特性;硯石總硬度3.5,並含有複雜的礦物質成分,適當的石英和絹雲母含量使硯石剛柔相濟,發墨既快又細;礦物質成分含量的不同使硯石呈現不同的色澤和石品特徵,更具觀賞性。硯石開採艱難,石材珍稀。所以硯石的識別、選擇和運用是天壇硯製作的重要內容。

②雕刻:天壇硯(盤谷硯)雕刻有線刻、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技法,視圖案設計要求可單獨或配合運用。旨在使圖案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線條流暢,氣韻生動。天壇硯的設計製作多隨石賦形,因材施藝,造型古樸,布圖雅潔。

天壇硯(盤谷硯)形制多樣,有隨形、正方、長方、正圓、橢圓、六角、八角、扇面、菱形等。圖案多以喜慶吉祥、歷史典故及地方人文景觀為題材,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且有恬淡的生活小趣,既有傳統式樣,也不乏創新之作。

其風格既有江南纖巧玲瓏之秀,更具中原民族雄強豪放之氣,展示了我國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天壇硯(盤谷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既屬於書畫器具,又具很高的審美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天壇硯(盤谷硯)製作採用的器具有:

①開採硯石使用的風鑽、鋼釺、鐵錘、斫子等工具。

②切割硯石使用的小型帶鋸。

③雕刻工具分平刀、圓刀二類,刀寬1~20mm的不同規格約十幾種;還有錘子、磨石和金剛石切、磨、刻等工具,可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

④硯盒採用核桃木、梨木等優質木材;塗料用大漆、高檔聚酯類漆。

天壇硯(盤谷硯)歷史悠久,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縱觀其歷史沿革和發展歷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①天壇硯(盤谷硯)藝人依據硯石資源和手工技藝世代相傳,具備原生態的文化特徵。

②天壇硯(盤谷硯)石品豐富,紋理縝密,色澤晶瑩玉潤,所制硯臺研磨墨汁發墨保溼不損毫端,其石材不易採掘,具有稀世的特徵。

③天壇硯(盤谷硯)雕刻隨石賦形,因材施藝,造型典雅,古色古香,融書畫雕刻於一體,保留著古老的文化記憶,傳遞著多元的文化信息,其技藝精湛,製作考究,特色鮮明,獨具魅力具有格調高雅的特徵。

天壇硯(盤谷硯)傳承地位於濟源市北部太行山南邊的村落,主要有西許、東許、南莊等地。《壽石齋硯譜》載:「濟源縣西北西許村人,皆以硯為生。」

濟源制硯藝人依憑獨有的硯石資源世代相傳著這門手藝,其中尤以克井鎮的牛姓與張姓最為出名。成書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距今已200多年的《謝氏硯考》中即有「盤谷硯工牛世臣」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以前出名的硯工有牛修成、牛老聾、牛修顯、牛松山、牛修正等人。

1957年,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下,濟源縣政府手工業管理局組織藝人集體生產,牛修顯、牛修正進入工廠。牛修顯曾代表天壇硯(盤谷硯)出席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

1972年,國務院指示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出口創匯。河南省二輕工業廳撥款30萬元給濟源二輕工業局,恢復了天壇硯(盤谷硯)的再生產,並成立濟源縣盤硯廠,聘請制硯老藝人牛明忠、牛明初、牛樂仁、張懷貴等帶徒傳藝。

當時,天壇硯(盤谷硯)作品曾第一次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亮相,隨後走出國門,生產和經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後的1990年,天壇硯(盤谷硯)在對古老技藝研究和傳承的同時,也呈現出了多元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

#硯臺#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看古代的文房用品有多精緻?
    因此,作為讀書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佔據了重要地位。我們常知的就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但除此之外,文人們的文房用具還有許多,這些具有各類用途的文房用品,共同組成了十分具有中華傳統特色的文化寶藏。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而這四寶大致應該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是必需品。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明人文震亨將文人生活中用以自樂的雅室景象如此描繪:「小室內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狹邊書幾一,置於中,上設筆硯、香盒、薰爐之屬,俱小而雅。別設石小几一,以置茗甌茶具;小榻一,以供偃臥趺坐,不必掛畫;或置古奇石,或以小佛櫥供鎏金小佛於上,亦可。」此皆謂之書房,或稱之為書齋。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明正德碧海騰蛟銅暖硯
    不過,充滿智慧的古人隨之發明了暖硯,就是為了用硯溫墨,防止筆墨凍結,以便揮毫流暢。最早記載暖硯的文字是唐人張說在《張燕公集》中的《暖硯銘》:「筆鋒曉凍,墨池夜結,香炭潛燃,推寒致熱。」唐明皇有一方製作精巧的暖硯,《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內庫中有七寶硯爐一所,曲盡其巧。每至冬寒硯凍,置於爐上,硯冰自消,不勞置火。冬月帝常用之。」
  • 除了「筆墨紙硯」 古代書房裡還有40多種文房用品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 一硯一世界
    可研墨、或掭筆,硯自唐宋以來成了文人墨客書桌的「座上賓」,更被奉為珍品收藏。有著上千年文化積澱的硯臺製作,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後人的傳承與拓展。  德山腳下,就有這樣一位民間業餘制硯師符興輝,他做的素硯不加工藝點綴,純粹研墨,給人以簡靜大方之氣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帶著好奇心走近符興輝的硯臺世界。  「石有石品,人有人格。
  • 屹藏藝術網:墨寶閣澄泥荷塘硯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
  • 澄泥硯:一硯多色 細如凝脂
    原標題:文房至寶澄泥硯  始於漢、盛於唐宋的澄泥硯,為我國傳統工藝品和文房用具之一。從唐代起,它便和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為「四大名硯」。其還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非石制硯,在唐代更是被奉為「眾硯之首」。它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為多種顏色,有的還一硯多色。
  • 文房小品:中國文人的精神花園
    文玩是書房文化的衍生品,明清以前,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明清以後,文房用具的品類架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出現了與傳統「文房四寶」相配套的各種文具,譬如筆架、筆洗、墨床、硯滴、水呈、臂擱、鎮紙、印盒、印章等等。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歷來,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視作珍玩藏品之選。但是這方硯臺從何而來,為何會驚現潘家園?上面鐫刻著「稼軒」二字,是什麼出處呢?從查閱資料到實地考證,再請相關行業專家鑑定,用了兩年時間,終於有了眉目。   為何是宋硯?
  • 青島市博物館攜手方所書店 「五進」宣講「文房中的墨與印章」受歡迎
    隨著資深志願者劉澎老師的講解、一頁頁課件的展開,《文房中的墨與印章》為觀眾們揭開了一個個弦機,讓觀眾們逐步了解和認識了墨、硯的發展簡史,印章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8月29日下午,青島市博物館攜手方所書店,讓「五進」宣講《文房中的墨與印章》走進書店,為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堂精品文化課,有三十多位讀者朋友參加了這次講座活動。
  • 觀展|在「文房」中見識古代文人的雅室閒情
    二者的不同,固然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導致,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分別,正在於前者是在與日常生活相隔離的「工作室」中做出來的,帶有課題公關性質的成果;而後者,則在於是在日常生活的「文房」中有感而發的體悟,而且,這個「文房」,不僅包括了居家的書齋,也包括了外出的舟車、旅舍。
  • 不負時代 不負期盼——寫給楊光三和他的《水衝石硯》
    該石制硯細膩溫潤、紋理天成,發墨不傷筆毫,其石層夾有硫鐵礦金色結晶體,金光閃爍,更顯石材石硯的華麗富貴,有「夏不涸不燥、冬不冰不凍、儲墨經久不幹」的描述和「黃金硯」之美譽。石材珍貴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產物,石硯雕琢是人類情感的創造性體現。據考,明朝即有人在此取石制硯。硯為中國「文房四寶」之一,硯有了文人雅士的參與就會靈光一現進入書房。
  • 茂名高州市花重金修建墨硯湖公園,重塑一筆一硯一山出狀元的奇景
    公示圖片相傳高州讀書人多,出秀才是因為有文光塔(筆)、學硯塘(硯、墨)以及筆架山(筆架)這「文房三寶」。學硯塘又名硯池、墨硯塘,在高州中學校園內。據清《茂名縣誌》載,相傳古人藏寶硯於學硯塘內,故使塘中水色甚黑,宛若藏滿墨水的大墨池。爾後因該塘之寶硯被人取去,墨色才稍減。但因曾藏寶硯於塘內,所以時至今日,學硯塘之水仍呈淺黑色。自建文筆塔於枕頭嶺後,每逢日出時,文筆塔影投入學硯塘中,此時於塘畔觀之,既像巨筆擺醮池中「墨」,又似池中洗筆,可謂奇觀妙趣。
  • 【盛世大拍】 時代夾縫中,我們尋找的一絲文房清韻
    這裡的筆筒,文人常伴左右的文房清供,是文房書齋中不可忽視的一絲清韻。 Lot 093  清早 黃楊竹節工樹瘤筆筒而桌案上那一抹硯屏,往往就描繪著屬於你的精神面貌。  Lot 087  清 黃花梨端石插屏
  • 說文解字: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筆、墨、紙、硯
    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今天我門一起來說說:筆、墨、紙、硯。據考證,書寫工具的發展是聿、隸、筆、筆。相應地,書寫也分四個階段:用刀刻畫、墨跡塗寫、無鋒筆書寫、有鋒筆書寫。筆不是筆的簡化字,兩者不是同一事物。有鋒筆出現在東漢,後來才有了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說文解字》:筆,秦國稱之為「筆」。
  • 以及被誤解的「貴妃捧硯」
    從孫沔知杭州時,斧嘗自京城至杭謁見,求為其《青瑣高議》作序一事可知,劉斧生活在北宋中葉,與編撰《新唐書》的宋祁、歐陽修是同時人,《青瑣高議》敘李白事有「貴妃捧硯」而《新唐書》為李白立傳卻對此隻字未提,也說明「捧硯」乃沒有的事。
  • 中國文人最愛的文房清供:花中第一雅,小隱隱於野,大隱於市
    當然,作為傳統文人心目中最後的港灣,書房裡不只有這些,還有文房清供。所謂文房清供,不過是中國傳統文房輔助用具的一種雅稱,也稱文房雜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藝造型和極具觀賞性的器物組成,而又被稱為文玩。文房清供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如筆筒、筆插、筆匣、筆掭、筆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鎮紙、臂擱、裁刀;硯滴、硯屏、印章、印盒、帖架、文具箱等,可謂包羅萬象、琳琅滿目,既點綴了書案、又能賞玩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