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硯,與筆、墨、紙並稱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石硯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兼具觀賞、收藏價值。我國石硯種類繁多,產於遼寧本溪的遼硯便是其中之一。
千年歷史 曾為宮廷御硯
「關東山裡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遼硯,真品獨秀四寶齋。」遼硯,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因深得蕭太后的厚愛,遼硯曾被封為御硯。
儘管歷史悠久,但在很多年裡遼硯一直被統稱為「松花硯」,直到1929年在西湖博覽會亮相併獲得大獎,才得以正名,並從宮廷走入尋常百姓家。
發源本溪 養墨群硯之首
遼寧本溪是遼硯的發源地,本溪特有的地質地貌,形成紫雲石和青雲石,青藍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纓紫紅色的紋理,似藍天紅霞凝於硯臺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聯翩,這為遼硯的創作和雕刻提供了寶貴的天然資源,做出的硯臺有「滑而不流墨,澀而不磨筆,養墨為群硯之首」的美譽。
遼硯的雕刻技藝,要求根據石材的天然色彩施以刀工。雕硯先是從掏堂開始,硯堂要求平滑細膩,邊緣不留死角。青雲石材堅硬,圖案又非常精細,用力小了石料紋絲不動,用力大了又很容易把旁邊的紋路破壞,沿著畫好的圖案向前走刀,要又穩又準。一般的圖案要雕幾天,複雜的圖案更需要幾個月之久,才能達到遼硯美色、美工、美觀的要求。
創新技藝 一方硯一故事
從奇石到遼硯,從傳統到創新,遼硯國家非遺項目第四代傳承人章永軍始終在探索創新,不斷為遼硯注入新活力。
「傳統的遼硯技法是方圓或以浮雕為主,我從設計角度去提高,將詩、書、畫集為一體,融合了故事,賦予遼硯新的含義。」章永軍說。在雕刻技法上,章永軍綜合運用線雕、浮雕、鏤雕技法;獨創石上飛刀新技法,即刀刻書法,逆鋒行刀;精選石材,巧用俏色,因材施藝,一硯一故事,使遼硯石雕的藝術更具衝擊力,具備了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匠心堅守 傳承遼硯文化
在大量收集閱讀遼硯相關文獻資料,走訪遼硯工藝製作大師的同時,章永軍還對遼硯的雕刻工藝、硯臺的造型等進行了全面研究,並編寫雕刻藝術教材,成立雕刻藝術學校,促進遼硯的雕制工藝發生巨大變化。
在章永軍看來,非遺傳承,不只是傳承手藝,還要將非遺產品產業化,走進尋常百姓家,這樣非遺才能夠更好地存活下去。因此,1998 年他開辦了本溪遼硯廠,後來又成立了遼硯藝術館供人免費參觀。「我會盡我所能把遼硯的文化傳承發揚下去。」章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