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之硯:一硯一故事

2020-12-25 新華社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硯,與筆、墨、紙並稱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石硯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兼具觀賞、收藏價值。我國石硯種類繁多,產於遼寧本溪的遼硯便是其中之一。

千年歷史 曾為宮廷御硯

「關東山裡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遼硯,真品獨秀四寶齋。」遼硯,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因深得蕭太后的厚愛,遼硯曾被封為御硯。

儘管歷史悠久,但在很多年裡遼硯一直被統稱為「松花硯」,直到1929年在西湖博覽會亮相併獲得大獎,才得以正名,並從宮廷走入尋常百姓家。

發源本溪 養墨群硯之首

遼寧本溪是遼硯的發源地,本溪特有的地質地貌,形成紫雲石和青雲石,青藍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纓紫紅色的紋理,似藍天紅霞凝於硯臺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聯翩,這為遼硯的創作和雕刻提供了寶貴的天然資源,做出的硯臺有「滑而不流墨,澀而不磨筆,養墨為群硯之首」的美譽。

遼硯的雕刻技藝,要求根據石材的天然色彩施以刀工。雕硯先是從掏堂開始,硯堂要求平滑細膩,邊緣不留死角。青雲石材堅硬,圖案又非常精細,用力小了石料紋絲不動,用力大了又很容易把旁邊的紋路破壞,沿著畫好的圖案向前走刀,要又穩又準。一般的圖案要雕幾天,複雜的圖案更需要幾個月之久,才能達到遼硯美色、美工、美觀的要求。

創新技藝 一方硯一故事

從奇石到遼硯,從傳統到創新,遼硯國家非遺項目第四代傳承人章永軍始終在探索創新,不斷為遼硯注入新活力。

「傳統的遼硯技法是方圓或以浮雕為主,我從設計角度去提高,將詩、書、畫集為一體,融合了故事,賦予遼硯新的含義。」章永軍說。在雕刻技法上,章永軍綜合運用線雕、浮雕、鏤雕技法;獨創石上飛刀新技法,即刀刻書法,逆鋒行刀;精選石材,巧用俏色,因材施藝,一硯一故事,使遼硯石雕的藝術更具衝擊力,具備了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匠心堅守 傳承遼硯文化

在大量收集閱讀遼硯相關文獻資料,走訪遼硯工藝製作大師的同時,章永軍還對遼硯的雕刻工藝、硯臺的造型等進行了全面研究,並編寫雕刻藝術教材,成立雕刻藝術學校,促進遼硯的雕制工藝發生巨大變化。

在章永軍看來,非遺傳承,不只是傳承手藝,還要將非遺產品產業化,走進尋常百姓家,這樣非遺才能夠更好地存活下去。因此,1998 年他開辦了本溪遼硯廠,後來又成立了遼硯藝術館供人免費參觀。「我會盡我所能把遼硯的文化傳承發揚下去。」章永軍說。

相關焦點

  • 一硯一江湖
    今日收拾書房,我將高閣之硯從匣中取出,靜置桌面。思頓後,將筆墨、紙張擱其側。一瞬間,山水氤氳。風雨飄搖,岸邊蘆葦低垂,戴鬥笠的釣魚老人氣定神閒,小篷船靜定,魚竿虛置。我用手慢慢地摩挲硯石,冷石漸漸溫潤,質感越發細膩。此硯為一本書的大小,色為深豬肝紅,由不規則的一塊石頭打磨刻成,基本為長方形。
  • 一硯一世界
    可研墨、或掭筆,硯自唐宋以來成了文人墨客書桌的「座上賓」,更被奉為珍品收藏。有著上千年文化積澱的硯臺製作,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後人的傳承與拓展。  德山腳下,就有這樣一位民間業餘制硯師符興輝,他做的素硯不加工藝點綴,純粹研墨,給人以簡靜大方之氣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帶著好奇心走近符興輝的硯臺世界。  「石有石品,人有人格。
  • 一硯梨花(小說)
    歐陽黎明寫了這麼多年的作品,他只是愛好,真正示人的作品並不多,一硯梨花能這麼認可他,誇讚他,還是第一個,著實令他有點激動。內心似乎和一硯梨花已成為了知己,也就有了想見見一硯梨花的衝動。荷塘明月:你真是我們鄉泉的嗎?哪幾個服裝店是你開的?一硯梨花:怎麼?想買衣服了,帶著你媳婦來吧!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硯界公益拍——《獨坐深山》日本赤間硯
    《獨坐深山》日本赤間硯 【規格】:15.5×14×3.6cm 【描述】:赤間石硯,又稱赤間硯,為日本硯臺中的最高級品
  • 澄泥硯:一硯多色 細如凝脂
    從唐代起,它便和端硯、歙硯、洮河硯並稱為「四大名硯」。其還是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非石制硯,在唐代更是被奉為「眾硯之首」。它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為多種顏色,有的還一硯多色。澄泥硯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由於它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故其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特點。
  • 「美麗保山」「一硯青華」我守護
    走訪了解後,紀工委把情況反饋到社區,社區與物業及時協商建起了充電樁,「一硯青華」美麗天際線再無飛線汙染。水清岸綠,山水詩意的生活同樣堅定了四方社區的「愛美之心、護美之行」,社區居民自發成立了管委會,規範停車、愛護環境,注重庭院衛生的文明公約頻頻出臺。
  • 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
    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之一:華燈初上夜渲染得美輪美奐霓虹點靚旖景都市交匯字裡行間捧一掬詩魂繾綣纏綿夢境邊緣夢裡縈迴眼神無盡甜蜜縈念不由自主猶如枝頭鸞鳳研一硯香墨,染盡流年之二:你將我遺落天涯,我踏著別夢穿越,有你的地方便是我心靈追隨的方向:春暖花開桃紅綠柳三月風輕柔別樣舒適
  • 脂硯齋批語的語體特徵
    一、「囫圇語」的脂批   原因在於,脂硯齋的話不適合考證。因為,脂硯齋沒有這種準備,他只是在很自由地欣賞著《紅樓夢》,並不管前言後語的照應,也不服務於我們今天的考證。脂硯齋,應該叫脂硯齋們,我們不能完全分清哪些話是哪一個人的。換個角度,從外在形態上說脂硯齋批語都是囫圇語。
  • 明正德碧海騰蛟銅暖硯
    不過,充滿智慧的古人隨之發明了暖硯,就是為了用硯溫墨,防止筆墨凍結,以便揮毫流暢。最早記載暖硯的文字是唐人張說在《張燕公集》中的《暖硯銘》:「筆鋒曉凍,墨池夜結,香炭潛燃,推寒致熱。」唐明皇有一方製作精巧的暖硯,《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內庫中有七寶硯爐一所,曲盡其巧。每至冬寒硯凍,置於爐上,硯冰自消,不勞置火。冬月帝常用之。」
  • 文房墨寶-「天壇硯(盤古硯)」
    天壇硯,又名盤谷硯或盤硯,因其硯石主要產於濟源市王屋山天壇峰至太行山盤谷一帶而得名,於2011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濟源市是天壇硯(盤谷硯)的唯一產地。天壇硯(盤谷硯)享有「中國文房四寶十大名硯」「河南省名牌工藝美術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河南省老字號」等稱譽。
  • 清代制硯名家顧二娘,她做的硯臺流芳傳世,平生制硯不過百塊
    根據《吳門補剩》等書籍記載,顧二娘本姓鄒,嫁到世代以治硯為業的顧家。她的公公是順治年間姑蘇城裡有名的制硯高手顧德麟,他製作技藝十分高超,做出的硯臺鐫鏤精細,人們稱讚他的硯臺頗有古硯的「自然典雅」之風,因而在當時的蘇州城裡非常有名。顧德麟去世以後,將制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娘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不幸早早地離開人世,為了生計,顧二娘便繼承了制硯工匠的活計。
  • 御賜張居正硯,雕刻精巧細緻,是中國古硯中難得的眉子紋象硯珍品
    張居正(1525一1582),明代著名政治家,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今屬沙市)人,嘉靖進士,萬曆年間任首輔,前後主政十年。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他曾以「得盜即斬」的手段鎮壓農民起義,同時積極推行改革,改變賦稅制度,使政府的財政情況有所改善。
  • 毛筆書法:文房四寶——紙與硯篇
    一、書法用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可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時至今日,造紙業已經高度發達,市場出現了各種各樣用途的各異、質量各異的紙。此篇筆者主要講的是書法朋友們書寫時用的書法用紙。
  • 貢品雪浪硯,石韻砣磯島
    貢品雪浪硯,石韻砣磯島 2021-01-11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茂名高州市花重金修建墨硯湖公園,重塑一筆一硯一山出狀元的奇景
    公示圖片相傳高州讀書人多,出秀才是因為有文光塔(筆)、學硯塘(硯、墨)以及筆架山(筆架)這「文房三寶」。學硯塘又名硯池、墨硯塘,在高州中學校園內。據清《茂名縣誌》載,相傳古人藏寶硯於學硯塘內,故使塘中水色甚黑,宛若藏滿墨水的大墨池。爾後因該塘之寶硯被人取去,墨色才稍減。但因曾藏寶硯於塘內,所以時至今日,學硯塘之水仍呈淺黑色。自建文筆塔於枕頭嶺後,每逢日出時,文筆塔影投入學硯塘中,此時於塘畔觀之,既像巨筆擺醮池中「墨」,又似池中洗筆,可謂奇觀妙趣。
  • 唐長樂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
    太宗痛失愛女,悲痛欲絕,下詔將公主葬於昭陵主峰之下,其墓葬西北距昭陵僅一千米。在太宗諸多子女中,長樂公主墓葬距離昭陵最近,呈繞膝承歡之狀,太宗對其寵愛可見一斑。1986年,公主墓出土的白瓷闢雍硯,直徑31.5釐米,高18.5釐米,由硯臺和硯蓋兩部分組成。
  • 「舊硯新銘」孫家潭 |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刻銘
    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刻銘文/孫家潭清捫參厲井成語典故硯。硯正方形,開井字渠,周邊刻回字紋與星座圖。整體端莊肅穆,方正有度,蔚為大觀。清捫參歷井成語典故硯銘,自書自刻,自拓自跋。注釋:1、捫參歷井[mén shēn lì jǐng]:自秦入蜀途中,山勢高峻,可以摸到參、井兩星宿。2、參、井:皆星宿名,分別為蜀秦分野。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即便是從事這項業務研究的大多也是作為附帶項目去搞的,並未把它當做一門獨立的學科去進行深入系統的鑽研。實際上,古硯是一個大可探求的知識領域。對它的研究,涉及到歷史、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等各個方面。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不少文房用具,積累了大量資料。
  • 宋代文人如何選一方佳硯
    如米芾在《硯史·樣品》中就對嘉祐末出現的心凸硯、墨池如鬥的硯批評道:「嘉祐末,硯樣已如大指粗,心甚凸,意求渾厚,而氣象益不古。純鬥,故勒深,滯墨難滌。心凸,故點筆不圓,常如三角簇。……觀墨色,則凸高增浮泛之勢,援筆則非便也。」米芾批評的有兩種硯:其一,硯心高凸的。缺點在於「援筆則非便」,點筆不圓,常如三角簇,不便作書;其二,墨池如鬥的「端樣」硯。因鬥池勒深,「滯墨難滌」,不便清洗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