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確的秒,更同步的世界時:日意用宇宙信號比較兩地原子鐘

2020-12-08 澎湃新聞

一秒鐘的官方定義是什麼?乍一眼看上去可能一頭霧水:無幹擾情況下銫 133 原子(133Cs)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輻射的 9192631770 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

但即使是如此精密複雜的定義,在新一代原子鐘的技術進步面前也不斷受到衝擊。目前,銫原子鐘能把8000萬年的誤差控制在1秒內,而鍶原子鐘的穩定度和準確度已提高了4-5個數量級。為了迎接更精確「秒」定義的到來,我們還需要更精確的手段對全世界的時鐘進行同步。

來自日本國家信息與通信技術研究所(NICT)、義大利國家計量研究所(INRIM)等機構的33位天文學家和時鐘專家首次利用射電望遠鏡觀測遙遠的恆星,將不同大陸上相距8700公裡的光學原子鐘連接起來,提出了一種維持全球時間同步的新方法。相關論文近日發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雜誌上。

INRIM量子計量和納米技術部分負責人Davide Calonico表示:「目前,新一代光學原子鐘正在推動大家重新審視秒的定義。這條路必須面臨的挑戰是,在洲際尺度上更好地比較全球時鐘。」

射電望遠鏡與原子鐘

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但在現實操作上可沒那麼簡單,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一板一眼、節奏均勻。因此,人們逐漸把時間這個概念和頻率聯繫在一起。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提出,在地面表面,擺長1米的單擺一次擺動的時間約為1秒。

到了石英鐘時代,鍾內部有一個可以輸出特定頻率信號的石英晶振,也可以說這個晶振每秒鐘會產生特定次脈衝。所以數特定次脈衝,就算過了一秒鐘。

如此,我們再來看一遍原子鐘時代的一秒鐘的定義。銫 133 原子在吸收特定頻率的能量之後,就會從某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這個特定的頻率,就是一秒鐘「擺動」9192631770次。

從這個定義,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探測的頻率越高的話,得到的「秒」會更精確。隨著原子鐘從微波頻率進入到光學頻率,精度已經提高了5個數量級左右。

單個鐘是越來越準了,那如何保證世界各地的時鐘都「同步」地準呢?

相比起突飛猛進的原子鐘來,用以比較不同地區的原子鐘、從而計算得出民用國際時間UTC(協調世界時)的衛星鏈路卻顯得跟不上了。法國國際計量局時間部門的物理學家Gérard Petit表示,要充分利用光學原子鐘來生成協調世界時,必須改進全球時鐘的比較方法。

在這項新研究中,高能的銀河系外射電源取代了衛星鏈路,作為參考信號。這些信號來自於數十億光年之外的類星體,由重達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驅動,從地球上看可以視作天空中的固定點。

為此,聯合團隊設計部署了兩臺特殊的射電望遠鏡,分別部署在日本和義大利,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技術保證兩者接收到的頻率信號之間的相位一致同步,從而將日本和義大利的兩個光學原子鐘實現連接。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原子鐘的原子種類都不是銫。日本使用的是鍶,義大利使用的是鐿。它們都是未來國際單位制用以重新定義「秒」的候選原子。要知道,鍶、鐿原子的躍遷頻率比銫 133要高上3-4個數量級,在新一代冷原子和光學操縱技術的加持下,光鐘的精確度也大幅提高。

研究使用的射電望遠鏡天線盤直徑僅為2.4米,便於運輸。NICT的SEKIDO Mamoru團隊想借用這個實驗說明寬帶甚長基線幹涉測量不僅在地測和天文學方面十分有用,也在計量學上大有潛力。「在國際計量學界和地測學界的合作下,我們可以實現一個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連接的全球光鍾網絡。」

當然,這樣精準的一秒鐘對於上班打卡沒有什麼意義,但在軍事、航天等領域富有價值。此外,這種全球基礎設施網絡也是研究基礎物理和廣義相對論的新工具,將助力探索地球引力場、甚至是物理基本常數的變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一起來了解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
    據美國雜誌《自然》中關於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顯示,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即宇宙生命),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內。自人類文明意識到時間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他們所說的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的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能足夠靈敏以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論計時準確性,原子鐘的名號想必大家不陌生。 據外媒報導,日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者們打造出號稱是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該原子鐘獨特地藉助量子糾纏現象製備,也就是設計核心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而是圍繞量子糾纏原子。具體來說,350個鐿原子(稀土元素)糾纏在一起,以和可見關相同的頻率振蕩,比其它原子鐘使用的銫原子,每秒振蕩頻率高出100000倍。
  •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論計時準確性,原子鐘的名號想必大家不陌生。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原子精確而可靠的模式振動,以至於你可以根據它們來設置手錶——這正是原子鐘的作用。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原子鐘,量子糾纏原子鐘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可以使用雷射來測量原子的震動,原子以恆定的頻率震動,它們的精度極高,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那麼到現在,這些原子鐘只有不到半秒的誤差時間。科學家們對此誤差範圍還是不滿意,未來的原子鐘可以更精確。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原標題: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若持續運行 140 億年,誤差不到 0.1 秒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專家最新設計出一種新型原子鐘,它非常精確,如果讓它持續運行 140 億年(相當於當前宇宙的年齡),其誤差竟然不到 0.1 秒。研究人員解釋稱,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原子振蕩時產生的不確定性,能夠精準計時。 原子鐘可以揭曉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難以捉摸的 「暗物質」,也可以用於研究引力對時間的影響。該論文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師愛德溫 · 佩德羅佐 · 佩那菲爾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 1 秒內達到更高精度。」
  • 銫原子鐘的實驗室:一秒有多長?
    《科學》雜誌近日刊登了美國天體物理學聯合實驗研究所(JILA)葉軍教授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設計的原子鐘頻率準確度誤差不超過10-18。  如果這口鐘在宇宙誕生之時就存在,當它晝夜不停地走到今天,產生的誤差都不到1秒。  在漫長的歲月裡,人類發明了日晷,也用過需要有人日夜蹲守的水鍾。
  •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重新定義原子鐘(更加精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量子糾纏可以使原子鐘更精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等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他們說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引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會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等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以靈敏到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新型原子鐘:1秒內達到更高精度
    據外媒報導,美國專家最近設計了一種新型原子鐘,這種原子鐘非常精確。他們使用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特殊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緊密相連。研究人員解釋稱,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原子振蕩帶來的不確定性,能精確計時。原子鐘可以揭示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也可以用來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該論文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師愛德溫 · 佩德羅佐 · 佩那菲爾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內達到更高精度。」就像大型落地擺鐘利用鐘擺的擺動來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動,這是目前科學家能觀測到的最穩定的周期事件。
  • 新型微型原子鐘,能讓宇宙飛船在深空中實現自動駕駛?
    在A點以光速發送信號,並測量到達B點所需的時間。就能知道A和B之間的距離。從另外兩個位置再發送兩個信號,就會有足夠的信息來確定B點在三維空間中的確切位置(手機上的GPS就是這樣工作的:通過不斷檢驗不同軌道衛星廣播的時間信號微小差異)。為了導航太空,NASA目前依靠的是一個類似但不太精確的系統。大多數原子鐘和廣播設備都在地球上,它們共同形成了所謂的深空網絡。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當增加原子數時,所有這些原子給出的平均值將產生具有正確值的東西。當前的原子鐘從數千個超冷原子中進行測量,這些原子被雷射束縛在一個光學「陷阱」中,並由另一種雷射探測,其頻率類似於被測原子的振動頻率。但是,這種方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量子不確定性的影響。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天奧電子:北鬥+5G高精度時頻龍頭|北鬥|5g通信|天奧電子|原子鐘|...
    在時間頻率產品中,頻率產品以原子鐘和晶體器件為核心產生穩定的頻率信號,頻率組件及設備對頻率信號進行合成、變換、濾波及放大等處理,產生和輸出電子系統所需的各類頻率信號,擴展了頻率覆蓋範圍。時間同步產品採用原子鐘或高穩晶振作為頻率源,產品類型包括板卡、模塊、設備及系統。時頻板卡及模塊可嵌入各用戶設備和系統中,並與時間同步設備共同組成時間同步系統。2.
  • 宇宙中存在一個基本時鐘?
    比如在宇宙的空間中,處處都瀰漫著希格斯場,粒子通過與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就能獲得質量。那麼有沒有可能粒子通過與某種會周期性振蕩的場發生相互作用,而體驗到了時間?其中振蕩的場的振蕩周期就像一次有規律的「滴答」聲,宛如現實世界中會擺動的時鐘那樣。
  • 美國微型原子鐘可大大縮短軍用GPS設備解碼時間
    DARPA的研究人員設計的原子鐘的尺寸僅僅只有1立方釐米,可以直接安裝在電路板上。它的計時非常精確,可以幫助作戰部隊快速重捕衛星導航信號,同時也可以提高跳頻電臺的發送頻率以增加通訊帶寬。一種尺寸只有食糖顆粒大小的微小裝置將會給傳感器和軍事通訊技術帶來巨大的變革,它就是微型原子鐘。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現在人們用雷射幹涉儀探測引力波。幹涉儀通過雷射的幹涉效應,測量兩臂的長度差(圖1)。事實上,在每個臂上,雷射都要來回反射多次,拉長有效路程。引力波通過時,會引起兩臂長度差隨時間振動,成為引力波的信號。
  • 你知道世界上最精準的原子鐘是如何工作的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時間旅行者團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前言帶珍惜時間的你一起來感受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是如何工作的~從人類意識覺醒開始,「時間」便如影隨形。鍾,是人類為了精準度量時間而發明的儀器。
  • 更精確的量子計算機!生活在量子世界的邊緣
    阿爾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新研究工作可能會帶來精確的量子計算機。研究人員報告表示:他們在一個定製設計的叫做transmon電路中控制量子現象。將transmon晶片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千分之幾的溫度就會產生量子態,晶片的行為就像一個人造原子。研究人員感興趣的量子特性之一是,transmon的能量只能取特定值,即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