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了解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

2021-01-21 物理佬初九

據美國雜誌《自然》中關於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顯示,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即宇宙生命),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內。

自人類文明意識到時間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從古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設計出最初的計時工具日晷、到15世紀後擺鐘和發條為核心的機械錶,再到石英表、再到後來的原子鐘。原子鐘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穩定的計時儀器,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原子鐘。

計時的「時鐘」

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計時工具無非就是機械錶和石英鐘等。其實計時的原理相對簡單,無非就是數數。當一個物質現象出現一個可測量的穩定的周期性變化的物理量,那麼理論上我們就可以用作「時鐘」。

比如一個石英手錶內部有一個石英晶振,這個晶振輸出10MHZ的信號,意味著這個晶振輸出的電壓每秒改變一千萬次,於是做一個計數器對輸出電壓計數,一千萬次了就讓秒針動一下,這就是進行計時測量的時鐘了。

當然時鐘準不準?那麼就得看電子輸出電壓的頻率精確度與穩定性,在長時間的工作中如果出現輸出頻率不準,那麼就會導致時鐘時間出現偏差。因此保持周期性變化的穩定性就決定了「時鐘」的精確度,而原子鐘就具有這樣的優質特性。

原子鐘的誕生

20世紀3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伊西多-拉比和他的學生們在實驗室裡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特性。在其研究過程中,拉比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磁共振的技術,依靠這項技術,他便能夠測量出原子的自然共振頻率,他還獲得了1944年諾貝爾獎。

次年,拉比提出這些共振頻率的準確性如此之高,完全可以用來製作高精度的時鐘。1949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氨分子作為振動源的原子鐘。隨後1952年,第一個銫原子所謂振蕩源的原子鐘誕生。

1967年,在第十三屆度量衡大會上基於銫原子定義了1秒時間,人類從天文曆書時正式進入了原子時代。

原子鐘的原理

原子物理學中,我們知道原子是按照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到更低的「能量態」時,就會釋放出電磁波。這種電磁波的頻率是不連續的,人們稱為共振頻率,也是原子鐘計時的依據。

同一種原子的共振頻率是一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目前被用於原子鐘的常見原子包括銫、銣、氫等鹼金屬。因為鹼金屬原子內部只有一價電子,較多價電子體系相對簡單。經過長期的實驗發現,銫原子又是這其中最為穩定的,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 1 秒。銫133原子的共振頻率為每秒9192631770周。有了這一穩定的周期性物理量,通過使用雷射來測量出它的共振頻率,由此作為標準進行校正,就能實現精準的計時了。

為了更精確的時間測量,原子鐘必須完成對單個原子振蕩的跟蹤,換言之就是通過大量的原子求出其平均的振蕩頻率,才能得出相對穩定的數值。而麻省理工科研人員就在發現了當原子被糾纏時,它們的單個振蕩頻率將被收緊,與不被糾纏的原子相比,偏差較小。通過這種技術,原子鐘測量的平均振蕩將具有超出標準的精度,達到了所需精度的4倍。由此可大幅提升原子鐘的精確度。

由於採用了最為準確的衡量標準,原子鐘不僅在計時領域,在量子物理學、電學以及航空衛星定位等多個領域都有重要的運用。隨著科學技術和研究儀器的不斷更新,人類在對時間測量的探究歷程中不斷地變革出新,由宏觀世界逐漸走向微觀領域,由開始的「天文秒」到如今的「原子秒」,計時測量等精確度也在逐漸走向極限。

相關焦點

  •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論計時準確性,原子鐘的名號想必大家不陌生。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原子精確而可靠的模式振動,以至於你可以根據它們來設置手錶——這正是原子鐘的作用。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
  •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打開APP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萬南 發表於 2020-12-18 11:52:16 論計時準確性,原子鐘的名號想必大家不陌生。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原子鐘,量子糾纏原子鐘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可以使用雷射來測量原子的震動,原子以恆定的頻率震動,它們的精度極高,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那麼到現在,這些原子鐘只有不到半秒的誤差時間。科學家們對此誤差範圍還是不滿意,未來的原子鐘可以更精確。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建立了他們所說的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的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能足夠靈敏以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新型原子鐘:1秒內達到更高精度
    據外媒報導,美國專家最近設計了一種新型原子鐘,這種原子鐘非常精確。他們使用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特殊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緊密相連。研究人員解釋稱,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原子振蕩帶來的不確定性,能精確計時。原子鐘可以揭示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也可以用來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該論文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師愛德溫 · 佩德羅佐 · 佩那菲爾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內達到更高精度。」就像大型落地擺鐘利用鐘擺的擺動來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動,這是目前科學家能觀測到的最穩定的周期事件。
  •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重新定義原子鐘(更加精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量子糾纏可以使原子鐘更精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等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他們說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引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會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等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以靈敏到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美國微型原子鐘可大大縮短軍用GPS設備解碼時間
    DARPA的研究人員設計的原子鐘的尺寸僅僅只有1立方釐米,可以直接安裝在電路板上。它的計時非常精確,可以幫助作戰部隊快速重捕衛星導航信號,同時也可以提高跳頻電臺的發送頻率以增加通訊帶寬。一種尺寸只有食糖顆粒大小的微小裝置將會給傳感器和軍事通訊技術帶來巨大的變革,它就是微型原子鐘。
  • 新型原子鐘:若持續運行 140 億年,誤差不到 0.1 秒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專家最新設計出一種新型原子鐘,它非常精確,如果讓它持續運行 140 億年(相當於當前宇宙的年齡),其誤差竟然不到 0.1 秒。研究人員解釋稱,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原子振蕩時產生的不確定性,能夠精準計時。 原子鐘可以揭曉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難以捉摸的 「暗物質」,也可以用於研究引力對時間的影響。該論文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師愛德溫 · 佩德羅佐 · 佩那菲爾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 1 秒內達到更高精度。」
  • 銫原子鐘的實驗室:一秒有多長?
    相比之下,銫原子鐘的穩定度要高得多,持續運行時間很長,摔一摔、碰一碰都行。  對一個守時鐘而言,穩定性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如果使用一會兒就要停下來,調試一下,這是肯定不行的。」程鵬飛說,銫原子鐘也是目前主流的計時工具,這也有賴於過去幾十年裡微波器件的快速發展。  相比於鍶原子鐘動輒需要數十平方米的空間存放,銫原子鐘體積小,兩個書桌就能鋪開。
  • 人類從最原始到最高級的計時歷史
    此外,它不涉及人們的運算---在國際上不存在爭論「誰的太陽最權威」的可能性,人們不必對它的運轉或調節負任何責任。然而,這個古老而光榮的「鍾」也有嚴重的缺陷。其中一個事實是:太陽鍾與更精密的標準鐘相比,並不是一個很穩定的鐘。火,使人類開始吃上熟食,火給人類帶來光明,火也被人們用來計時,這就是古代的火鍾。
  • 科普丨從日晷到電波鐘表,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 你知道世界上最精準的原子鐘是如何工作的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時間旅行者團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前言帶珍惜時間的你一起來感受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是如何工作的~從人類意識覺醒開始,「時間」便如影隨形。鍾,是人類為了精準度量時間而發明的儀器。
  • 更精確的秒,更同步的世界時:日意用宇宙信號比較兩地原子鐘
    但即使是如此精密複雜的定義,在新一代原子鐘的技術進步面前也不斷受到衝擊。目前,銫原子鐘能把8000萬年的誤差控制在1秒內,而鍶原子鐘的穩定度和準確度已提高了4-5個數量級。為了迎接更精確「秒」定義的到來,我們還需要更精確的手段對全世界的時鐘進行同步。
  • 一起來見識一下世界上最「高冷」的鐘
    每兩年一次的世界時頻大會都在這個小鎮召開,所以那裡聚集了人類歷史上最精確、最好的一些時鐘。大家看這台鐘,這是它的正面和背面。像這樣的一台鐘,精度就非常高了。它能高到什麼程度呢?高到10 -8這個量級。換句話說,一年也就誤差一兩秒。當然,現代人不可能每家都有一臺這樣的鐘。
  • 原子鐘到底有多厲害?
    撰文 / 李鑑(北京天文館) 霍智慧(天津市薊州區第一中學)工業革命之後,由於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商業開發、社交活動還是收發電報,人們對計時的要求越來越高,精度開始突破秒的量級。與此同時,隨著精確計時工具的發明,天文學家發現從天文觀測定義的秒長竟然並不均勻。由於地球的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公轉速度並不均勻,自轉速率也不均勻,時快時慢,導致一年當中日長的變化幅度可以達到千分之二秒。另外,由於日、地、月相互吸引、潮汐摩擦等因素,也使得地球自轉有長期變慢的趨勢。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沒有什麼比原子種計時更精確了。但即使是振動的原子核,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
  • 「時間工匠」趙杏文:耗時八年研發「銫原子鐘」 「北京時間」將由...
    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目前,由他們所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這也意味著,今後,「北京時間」將不再由美國銫鐘來保持,真正實現了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這個,可能是歷史上最簡單的鬧鐘
    今天,科普君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計時工具的前世今生。日晷:看影子,知時間遠古時期,人們對計時精度並沒有多大需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的位置便是他們評判時間的唯一依據。但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對「標準時間」的需求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