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潮溼的天氣容易給病毒細菌提供加快繁殖的有利環境,客觀上更易引起各種潛伏疾病的產生。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季溼氣和病菌最容易「入侵」消化系統等關鍵部位,如果在陰溼天氣時出現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症狀,那就證明你體內的溼氣太重了。
節後市民各自回到工作崗位,結果卻發現患上了「節後症候群」。更糟糕的是,從春節前到節後,陰冷寒溼的天氣一直沒有改變。這就讓人更加煩躁。儘管已經過了立春,但清遠的天氣還是陰沉沉,這幾天還霧氣重重,空氣裡彌散著一股暖中帶臭的溼氣,讓人很難受。因感冒和腸胃疾病前往醫院就診的人數並不比春節期間少,有的醫院接診人數甚至有所上升。「主要是天氣忽冷忽熱,體質較差的人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原來患有腸胃疾病的人,受到溼氣影響,往往就讓腸胃疾病有復發之機。」清遠市中醫院急診科劉主任解釋道。
也就是說,在這個季節,清遠地區溼度大的不僅是室內的空氣,還有人身體內的溼氣。如果身體內溼氣淤積,更會誘發風溼、腸胃炎等疾病。
入春:消化科患者增多
「春季來消化科就診的患者數量明顯增多,這不僅與天氣的多變、溼氣重有關,還與病毒細菌的增多關係密切。」清遠市中醫院急診科的劉主任告訴記者,由於春天天氣變化反覆無常,溼熱天氣增多,隔餐飯菜容易受到細菌汙染而發生變質,加之現代人的腸胃處於亞健康狀態,稍微不注意飲食,就容易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從最近就診的患者來看,因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確實不少。
記者在市區多家醫院了解到,春節期間因為腸胃疾病引起的腹瀉、腹痛幼兒人數明顯增加。「主要是節假日期間,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監管,孩子飲食上出現無規律、無節制的情況,尤其是一些家長隨意給孩子吃生果和零食,這樣就容易導致腸胃紊亂,引起腸胃疾病。」
祛病:多喝茶水少吃高鹽食物
春天多雨潮溼,老人家容易犯風溼關節痛。其實這個季節不僅是老弱者,即使是年輕強壯人士,也較易感腰背酸痛、四肢無力,又或膚質變差。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溼症有內外之分,潮溼氣候引致的,稱為外溼;而內溼是指體內溼氣重。這種溼氣對於老弱者而言會較為嚴重,但年輕人也都會因內外溼而有以上病徵。除了特別留意飲食,還要儘量多飲清水。
由於春天又溼又凍,身體血液運行較差,體質亦較弱,容易引起流感,以及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所以應提高個人身體抵抗能力。當發現有發燒、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就應立即求診。
除了一般腸胃病,皮膚和關節也較容易出現毛病,例如俗稱的風溼,其實就是痛風症,多在又溼又凍的天氣時發病,原因是身體血液循環較差,會令病情惡化。至於皮膚方面,也會誘發溼疹或小瘡,有些人以為是暗瘡,其實可能是因為溼毒而引發的。
養生專家建議可多喝茶或水,避免體內毒素積聚,儘量減少吃高熱量及鹽分高的食物,平日也可多吃魚類,因魚類當中的Omega 3對關節有益。
建議:北風起時保持室內通風
其實,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溼氣誘發內溼,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養生專家提醒市民,在潮溼天氣裡,應該關窗關門,把溼氣拒在外面,否則室內的家具和家電很容易吸溼。另外,別穿潮溼不幹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吹乾頭髮。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溼氣包裹著身體,如果地板溼了,還得立即拖幹,免得溼氣滯留。
一旦吹北風時,或天氣好轉,溼氣減少時,就應該及時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溼氣。如果外界溼氣仍然很重,建議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內環境太溼才是主因。養生專家稱,中醫認為脾胃主溼,所以,在溼氣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如涼拌食品、酸奶、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得禁口,因為「甜膩化溼」。另外,春季祛溼可以選擇薏米、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把這些配料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還有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溼,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
中藥泡澡或
湯水食療化溼
■連結
預防急性胃腸炎,吃東西一定要注意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雖然這是很多人都聽出老繭的「老生常談」,但卻是降低消化系統患病風險的「不二法門」。另外,劉友章提醒說:春天「溼困脾胃」,易造成人體消化系統「工作效率低下」,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通過泡澡或湯水食療來化解
●泡澡化溼:取生薑、菖蒲、藿香各50克,艾葉100克,放入大鍋,加滿水,煮開後再熬10分鐘;用紗布濾去藥渣,加入適量的熱水,泡澡15-30分鐘,有助於全身的化溼滅菌。
●湯水化溼
1、白胡椒豬肚湯
材料:白胡椒20-30粒,豬肚1個,生薑3-5片,鹽少許。
做法:翻開豬肚,用少許鹽和生粉搓洗,衝乾淨後用沸水燙去異味;瀝乾後,將搗碎的白胡椒和薑片填入豬肚內,置湯煲中並加入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兩個小時;撈出豬肚,切塊,調味後即可喝湯吃肉。
功效:溫陽散寒健脾胃。
2、五指毛桃土茯苓燉瘦肉
材料: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各100克,瘦肉一斤,陳皮5克,鹽少許。
做法: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洗淨後浸泡片刻;瘦肉洗淨切成塊,汆水撈起備用;用湯煲煮水,沸開後加入所有食材,武火煮10分鐘再轉文火煲一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祛溼,益氣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