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阿里淘咖啡、Take go等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對比詳解

2020-12-15 36kr

亞馬遜去年推出的Amazon Go無人商店,其「即拿即走,免排隊」的超前購物體驗一經發布便廣受業界矚目,一時之間,無人商店儼然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的新趨勢,筆者將全球九大無人商店方案進行匯總整理,並對其所採用的技術進行了解讀。

國際電商巨頭亞馬遜去年推出Amazon Go無人商店,其「即拿即走,免排隊」的超前購物體驗一經發布便廣受業界矚目,一時之間,無人商店儼然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的一種新趨勢。

反觀國內市場,新零售勢頭正方興未艾,行業對新技術、新應用尤為饑渴,加上國內市場堪稱全球領先的行動支付態勢,一時之間,無人商店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筆者將全球九大無人商店方案進行匯總整理,並對其所採用的技術進行了解讀。

大名鼎鼎的Amazon Go

亞馬遜推出的Amazon Go,除了顧客無需結帳,即買即走,免去了顧客排隊的苦惱外,Amazon Go跟普通的零售店幾乎沒有區別,其商品擺設與普通零售店亦基本一致,主要銷售即食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每天新鮮的小點心。此外還包括麵包、牛奶、手工奶酪和本地製作的巧克力等。

Amazon Go的購物流程較為簡單,消費者在進入Amazon Go進行購物時首先需要一個亞馬遜帳號,並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上安裝亞馬遜的應用軟體,用戶打開手機並進入商店後,在入口處會對顧客進行人臉識別,確認用戶身份。當消費者在貨架前停留並選擇商品時,攝像頭會捕捉並記錄顧客拿起或放下的商品,同時,置於貨架上的攝像頭會通過手勢識別判斷顧客是否將貨物置於購物籃還是只是看看然後放回原處。

對於用戶購物信息的統計,則是通過貨架上的紅外傳感器、壓力感應裝置(確認哪些商品被取走)及荷載傳感器(用於記錄哪些商品被放回原處),用戶所採購的商品數據會實時傳輸至Amazon Go商店的信息中樞,不會有任何延遲,顧客付帳時直接離店就可,傳感器會掃描並記錄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同時自動在消費者的帳戶上結算出相應的金額。

Amazon Go最大的亮點是顧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時,用戶手機裡的系統(該系統與Amazon Go商店的信息中樞無延遲地同步進行更新)會自動更新清單,然後用戶直接離開商店即可。

從技術上講,Amazon Go主要運用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和傳感器融合技術,這三項技術幾乎都是當下最為熱門前沿的技術了,筆者認為,這些前沿技術的大規模實施肯定會造價不菲,相信這也是當前Amazon Go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原因之一(Amazon Go原定於今年7月落地的計劃因技術原因被延期)。

據悉,早在2013年、2014年,亞馬遜就提交了兩份核心專利,即「偵測物體互動和移動」(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和「物品從置物設備上的轉移」(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現在看來,正是這兩項專利技術促成了Amazon Go的誕生。

一般而言,如果從顧客的角度來判斷購買行為顯然會非常複雜,但從貨架的角度來看就要簡單得多,此時的核心動作只有兩種,即拿走或放回,Amazon Go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貨架前的攝像頭會採集用戶手在進入貨架平面前的圖像,當用戶手在貨架上拿上商品離開時,此時的圖像亦會被採集,然後將兩次採集的圖像進行對比,判斷出用戶是拿出貨物還是放入貨物。

前述只探討了物品的拿出與放回,那麼如何判斷被拿出或者放回的物品是什麼呢?對被拿走的商品,可分兩種情況,即物品處於原本所在的位置上,此時商品直接被標識於系統中,只需利用傳感器即可感知到該物品被拿走;當商品與原本位置不一致時(通過圖像識別該位置與現有商品不一致時),儘管Amazon Go系統會對錯放商品進行圖片對比檢索(與資料庫內的圖片進行比較)識別,但Amazon Go此時往往無法很好地對商品進行識別,這是Amazon Go的一個BUG,當然出現這種情況時,Amazon Go會提醒工作人員將商品放回正確的位置了。

最後,Amazon Go內的商品是如何實現與人關聯的?這就需要依靠室內定位技術。Amazon Go定位依靠的是圖像分析以及音頻來實現的,首先通過店內的攝像頭檢測用戶及其方位,同時商店貨架或者天花板內的多個音頻根據各聲音時差分析出用戶的位置,此外,用戶手機的GPS以及WIFI信號亦能協助定位的實現。

需要說明的是,Amazon Go目前定位上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比如較多顧客擁擠在一個區域時,此時的圖像分析會對系統GPU形成高負荷,而其他定位技術亦會因精度問題導致誤差,此時定位的可靠性會大打折扣,這也是後續Amazon需要持續解決的問題。

Amazon Go採用的機器視覺識別、深度學習算法和傳感器融合等技術都是目前最前沿的新興應用技術,Amazon在無人商店領域的技術積累可謂全球領先,但正是這些領先技術的加持,使得Amazon Go造價不菲(據業內專家透露,一個Amazon Go可能需要千萬美元級別的投入),儘管如此,Amazon Go依然存在如前文所言的諸多缺陷亟待解決,因此,Amazon一再宣布延遲Amazon Go的落地時間。

講到這裡,有人可能要問了,Amazon Go為什麼不採用RFID呢?這樣的話,Amazon Go的諸多BUG就被很好解決了,聰明如Amazon這般,不可能沒有想到過利用RFID技術,之所以沒有,Amazon肯定有自身的戰略考量,箇中緣由,恐怕得去問傑夫·貝佐斯了。

任小楓

順便八卦一下,目前,Amazon Go的項目負責人任小楓已從Amazon離職,加盟阿里巴巴在西雅圖的分部,擔任iDST首席科學家和副院長,英雄所見略同,阿里巴巴顯然也在加大在無人商店領域的布局力度!

阿里淘咖啡

說到了亞馬遜,阿里巴巴恐怕也不得不提及了。作為阿里實驗室籌劃已久的「無人零售計劃」中的第一個應用場景,「淘咖啡」將在7月初的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亮相,「淘咖啡」是一個佔地200平方的線下實體店樣板,集商品購物、餐飲於一體。

下面不妨來看看「淘咖啡」的購物過程是怎樣的。

消費者進入淘咖啡的整個購物過程大致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進店,用戶首次進店需打開「手機淘寶app」,掃碼獲得電子入場碼,同時籤署數據使用、隱私保護聲明、支付寶代扣協議等條款,顧客將手機放在認證閘機上方以通過驗證即可開始購物,之後全程無需再掏手機。

接著是選購,用戶可在店內拿起任何一件或者多件商品,或者在餐飲區點餐,這個過程與日常的購物並無二致。最後是支付,支付的過程是通過一道結算門完成的,離店前,用戶必須經過這道結算門。結算門由兩道門組成,當第一道門感應到用戶的離店需求時,它便會自動開啟,用戶走出這道門後,系統會自動對顧客所買的貨物進行識別與結算,結算完成後,會有語音提示顧客此次購物所花金額,隨即第二道門便會自動打開,顧客離店。

阿里的這套無人零售技術主要涉及三大核心技術,即生物特徵自主感知和學習系統、結算意圖識別和交易系統及目標檢測與追蹤系統。

生物特徵自主感知和學習系統主要解決在開放空間裡對消費者身份的識別問題,將顧客的生物特徵與淘寶ID進行綁定,以實現對顧客的身份確認。

對商品的識別是如何實現的?主要依賴結算意圖識別和交易系統來完成,如前文所言的結算門,它是由兩道門組成,對商品的識別過程就是在這兩道門之間完成的,阿里的這套系統究竟是通過RFID技術還是機器視覺識別來完成對商品識別的,目前還不能十分確定,筆者以為機器視覺識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目標檢測與追蹤系統則主要是追蹤消費者在店內的行為及運動軌跡,該功能主要依賴多路監控攝像頭。通過捕捉消費者的行為判斷其對特定商品的態度,或通過對諸多消費者在店內的運動軌跡、或在特定貨架前的停留時間來指導商家調整貨品的陳列方式等。

會不會覺得阿里的淘咖啡與Amazon Go非常相似?確實如此,Amazon Go的研發負責人任小楓目前已帶領團隊加入阿里,與Amazon Go相似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淘咖啡與Amazon Go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結算技術上,前者的結算是在一個特定區域,即結算門中完成對商品的識別與結算(同時完成了對顧客身份的識別),後者則在貨架上即對商品進行識別,這就更容易出現張冠李戴問題(更多詳情見本文Amazon Go部分的介紹),因此,淘咖啡在一定程度上可算是Amazon Go的一個改進版。

Take go

近日,娃哈哈早期創始人宗澤後對外宣布與深蘭科技達成戰略合作,籤下了三年10萬臺無人商店,預計總金額高達近百億人民幣,並計劃在未來十年間擴大到百萬臺的規模,此事在零售界引起廣泛關注。

那麼深蘭科技是何方神聖?其正是take go無人商店的研發企業。早在今年2月份,阿里系下的芝麻信用便與深蘭合作推出快貓無人值守智能門店和「拿了就走,免現場結算」的take go信用結算系統,本次再與哇哈哈合作,說明深蘭科技在無人智能零售店領域的技術已得到認可。

Take go系統之所以能實現「拿了就走」主要應用了卷積神經網絡、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慧領域前沿技術,這其中涉及兩個關鍵的技術,一個是生物識別技術,從take go的應用場景視頻中可以看到,顧客進入take go無人店需要手掌按在生物識別讀寫器上,這個識別器不是掌紋或者指紋識別器,應該是靜脈識別器,靜脈識別技術要比指紋識別精確很多,也更大程度地避免了被冒用的可能性,很好地確保了用戶資金的安全性。

另外一個關鍵技術是基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卷積神經網絡技術,該技術主要用於對整個無人零售店內物品的監測、識別與跟蹤。其中,對商品的識別是通過機器學習,然後對圖像進行識別,也就是說每次商店進貨新品類時,都需要對該商品進行機器學習,將該商品的一些特徵數據信息記錄到資料庫中,然後圖像識別系統依據特徵數據信息對該商品進行識別。

當顧客走進take go無人零售門店並拿起商品時,不管商品的位置是在顧客手上、懷中、口袋還是背包內,系統都能監測與識別,顧客離開商店時會收到對應的帳單,並被系統自動扣款。Take Go還有人店對話系統,通過定向聲源原理和算法,Take Go零售店還可以向顧客一對一進行語音產品推薦,根據顧客之前的購買記錄判斷出其喜好、偏向,向其推薦類似商品。

從take go的宣傳視頻來看,似乎比Amazon Go還要先進,筆者嘗試與深蘭科技方聯繫以向其了解更多的技術細節,截止目前未有回應。Take go似乎同樣也沒有採用RFID技術,可以肯定的是,官方宣稱的基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卷積神經網絡技術可能是一系列技術的融合,相信其包含了視頻/圖像識別技術、定位技術等。

同時筆者有理由對take go的防盜技術感到憂慮,儘管顧客進店需要進行靜脈識別,但當門處於開啟狀態時,倘若顧客直接進入並拿走商品,這個過程不會有任何阻礙,同時這類無人零售店的SKU肯定不會很多。

繽果盒子

歐尚、大潤發相繼在上海推出無人零售商店繽果盒子,一時之間,繽果盒子儼然成了零售業界的「超級網紅」,其背後的研發公司中山市賓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亦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入口

繽果盒子的購物流程較為簡單,首先顧客進入商店需要掃描二維碼,目前只支持微信掃描,暫不支持支付寶,如果微信沒有實名認證,同樣無法進入。用戶在商店內選好商品後,需將商品整齊放置於收銀臺檢測區,然後,檢測臺邊上的顯示屏會自動顯示一個收費二維碼,用戶可以利用微信或者支付寶掃描二維碼即可完成付帳,然後離店即可。

收銀臺

就購物體驗而言,繽果盒子顯然無法做到像Amazon Go、take go及淘咖啡那樣「即拿即走」的購物體驗,它採用的技術相對簡單,但可靠。繽果盒子主要採用了RFID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等。店內商品包裝上皆貼有RFID標籤,這就避免了像Amazon Go、take go那樣需要進行複雜的圖像識別過程,內置的全視角視頻監控,可有效震懾顧客在店內的作弊行為(比如破壞商品、撕毀RFID標籤等),當然,一旦出現作弊行為,系統會自動報警,相關人員會及時趕到現場處理。

繽果盒子購物體驗不及前三者,相對傳統便利店,繽果盒子的優勢是減輕了對人的依賴,提升管理效率。據官方介紹,4個人可完成40個盒子的管理(盒子最大的SKU為800),這個相對優勢在Amazon Go及take go未被大規模普及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當然繽果盒子也有其不足,比如一旦有顧客作弊,在相關工作人員趕來前的這段時間,作弊者有足夠的時間離開,這也是目前繽果盒子多數被安置在封閉的中高端小區的原因了。

便利蜂

便利蜂之所以備受業界關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幾位創始人:從7-11北京大區經理職位離職並創建鄰家便利店的前董事長王紫及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

便利蜂的自助購物與繽果盒子相似,流程稍有不同。其入口是便利蜂app或微信內的便利蜂小程序,通過app或者小程序掃描二維碼,接下來是連接門店WIFI/掃描門店二維碼,手機掃描商品二維碼(自助模式下最多支持9件商品),然後線上利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後續還需掃描支付憑證,經確認後即可離開。

由介紹可知,便利蜂無人店比繽果盒子的技術含量還要低些,基本上與目前常規超市的差別並不大,對商品的識別是通過二維碼進行的,而非繽果盒子所採用的RFID。相對而言,便利蜂無人店的購物過程已經較為繁瑣了,其優勢可能更多是體現在渠道及供應鏈上面。

Wheelys

來自瑞典的初創公司Wheelys在上海開設了一家無人零售商店,該商店主要由應用程式控制,首先,顧客需要在智慧型手機上安裝一個允許訪問該無人商店的應用,進入商店後,顧客只需要掃描想要購買貨物的條形碼,離店時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

該無人商店由AI控制——稱為「Hol」的全息商店助理,可幫助客戶進行購買或提供使用服務的說明。此外,無人店的屋頂還配備了4 臺無人機,顧客可通過app訂購,無人機就會帶著商品送至你家(跟京東正在嘗試的送貨方式相當,但這個功能仍在測試中)。

防盜防損方面,該門店主要採用攝像機監控+入店進行身份驗證,此外還有Wheelys公司的一些專利授權技術的加入,Wheelys公司的盈利大頭很可能就是向第三方零售商授權該技術,至於具體是何種技術,Wheelys公司並沒有透露更加詳細的信息。

Wheelys公司的這套無人商店技術同樣處於測試階段,Wheelys公司對一系列核心技術的遮遮掩掩,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該技術似乎並無太多亮點,能不能在國內大範圍推廣尚未可知,況且國內已有這麼多的無人商店競爭者了。

羅森無人商店

全球第二大便利店連鎖機構羅森即將在國內推出無人零售店,目前,該無人零售店尚處於內測階段。

羅森無人零售店主要有三個入口,即火星兔子app、微信公眾號及羅森點點app,用戶通過上述入口進入後,系統會自動定位到顧客當前所在的門店,顧客通過掃描所選商品的二維碼後,將商品加入到購物車內,確認所選的商品後,系統會自動進入支付頁面,此時界面會自動顯示商品的促銷價和會員價,然後用戶可選擇支付寶或者微信進行支付,支付後每個顧客會有一個聚合碼,將聚合碼給工作人員掃描後即可離店。

可見,該套無人系統與前述的便利蜂有相似的地方,便利蜂最多一次可購買九件物品,但羅森的這套系統一次只能購買五件。

羅森的這套系統,嚴格來說還算不上是無人零售,它只是將原本需要工作人員來完成的掃描與結帳流程下放到顧客自己來進行,同時在購物的最後環節,還需要工作人員的參與才行,但它又比傳統的流程稍微先進了一步,並且整套系統的升級造價並不高,還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了。

據悉,羅森(Lawson)和松下電器公司合作,正在日本本土進行更為先進的無人商店試驗,其特色是發明一個特別功能的購物籃,顧客只要將物品放進籃內,裡面的掃描器就會自動閱讀物品上的電子標籤,結帳時,只要將籃子放在自動化櫃檯上,籃裡的貨品就會自動滑入塑膠袋,可為顧客節省裝東西的時間,更為詳細的技術介紹,合作雙方尚未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RFID標籤在這套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7-11

既然談到了羅森,7-11當然也要提及一下了。作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連鎖機構,7-11同樣展開了自己在無人零售方面的布局,該無人商店大致的流程是,首先顧客要綁定自己的信用卡或者銀行卡,進入無人店後,只需將所購商品裝進購物筐,然後將其放到專用的機器收銀臺上就可瞬間完成結帳,可見,7-11的無人零售方案與羅森在日本的解決方案頗為相似,7-11的無人零售方案相信也引入了RFID標籤技術,據7-11相關人士透露,如果該技術方案成熟的話,被全球的7-11便利店推廣應用也是可能的。

7-11在技術及理念上一直頗具遠見且較為激進,這點在無人機的商業應用中可見一斑。據悉,7-11與Flirtey無人機公司合作,在內華達州雷諾市已成功完成了77次無人機商業遞送服務,這甚至是像亞馬遜與谷歌這些技術巨頭都尚未做到,相信在無人零售店領域,7-11同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黑科技。

整體而言,像7-11、羅森這樣的國際巨頭,在無人零售店領域的布局並不激進,這恐怕與其根深蒂固的傳統企業基因有較大的關係,技術不是他們的強項,像亞馬遜、阿里巴巴這樣有網際網路血統的企業則相對激進些,不管怎樣,技術在下一輪的零售行業較量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小e微店

號稱企業員工「身邊的便利店」的小e微店,目前,其主要分布在高端寫字樓、科技園區等區域,其入口主要是官方app、微信公眾號及微信小程序,用戶通過上述入口掃描門店二維碼進入無人店,與此同時,實際上也完成了門店的定位,用戶選好商品後,用手機掃描商品的二維碼,進行結算支付,然後離開。

筆者在與小e微店方溝通時,對方透露目前只支持微信支付,未來是否會支持支付寶尚不確定。小e微店與便利蜂一樣,都採用了低成本的二維碼解決方案,二者的購物流程也有頗為相似。

顯然,無人商店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的新風口,甚至可說是全球零售業一個新的戰略高地,誰能夠在第一時間佔據無疑會具備先發優勢,這也是目前像亞馬遜、阿里巴巴這些巨頭涉足的最大原因,但它距真正全面落地尚需時日,技術是其最大的瓶頸!

目前,真正對無人零售技術及趨勢探討的大會很少,深圳國際零售智能化創新應用大會是一個,該大會將於2017年8月17日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主辦方物聯傳媒廣邀零售界知名企業代表、業界專家、行業資深人士及政府權威機構代表共同探討包括無人零售技術等諸多零售業最新、最熱門技術及其應用,相信對零售行業人士而言會有頗多助益!

總結

目前無人商店在技術上大致可分為三個流派,Amazon Go、淘咖啡及take go可劃為一個流派,三者用的都是目前大熱的前沿技術,比如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技術、卷積神經網絡、生物識別等,三者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沒有採用RFID技術,這點頗值得深思。

第二個流派則主要是指繽果盒子、7-11、羅森日本無人店,這幾家主要利用了RFID標籤技術,RFID在對貨物的識別與防盜上更具優勢,該方案由來已久,技術上也較為成熟了;

第三個流派則是像便利蜂、小e微店等,主要是利用二維碼來完成對貨物的識別,優勢是成本低,與傳統零售較為接近。

目前來看,所有的無人商店皆存在諸多缺陷,應該說Amazon Go、淘咖啡所提倡的「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才是理想的無人零售,但其所採用的一系列前沿技術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目前尚無法保證,像Amazon Go對錯位商品的識別、商店人流量大時的身份確認等都亟待技術的再發展;像第二及第三流派所言的無人零售,特別是第三流派,與傳統的零售存在較多相似處,但減少了人的參與度,提升了效率,別小看這一點點改進,在Amazon Go尚未落地前的這段技術空擋期,它們一旦規模應用,其創造的效益同樣會非常驚人!

相關焦點

  • 豈止Amazon Go!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詳解
    亞馬遜去年推出的Amazon Go無人商店,其「即拿即走,免排隊」的超前購物體驗一經發布便廣受業界矚目,一時之間,無人商店儼然已成為全球零售業的新趨勢,筆者將全球九大無人商店方案進行匯總整理,並對其所採用的技術進行了解讀。
  • 豈止Amazon Go!全球九大無人零售方案詳解(附技術解讀)
    反觀國內市場,新零售勢頭正方興未艾,行業對新技術、新應用尤為饑渴,加上國內市場堪稱全球領先的行動支付態勢,一時之間,無人商店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筆者將全球九大無人商店方案進行匯總整理,並對其所採用的技術進行了解讀。
  • 亞馬遜「Plus版無人超市」來了! 新冠疫情下,無人零售商店能否升級...
    消費者偏好帶來的商機自助結帳和無人值守商店(如Amazon Go)的熱潮使消費者擺脫了他們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大排長隊。儘管還不是主流,但這種「拿完就走」的體驗還是令許多購物者著迷的。Wirecard在2019年12月對全球成年人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希望使用哪種零售技術時,大多數受訪者選擇了無現金自助結帳體驗。
  • 詳解無人便利店的技術和模式(以Amazon Go為例)
    Enjoy it自2016年亞馬遜宣布其無人便利店項目Amazon Go準備問世以來,無人便利店便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內巨頭及初創公司紛紛入場,出現了F5未來商店、繽果盒子以及淘咖啡、天貓超市等等一大批不同形態的店家。
  • 央廣《王冠紅人館》財經報告:Amazon Go高調開張,無人超市如何玩轉...
    三、前瞻--無人商店何時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內企業紛紛試水無人商店,核心技術仍有差距  Amazon Go此前處於內測階段時,"無人零售"的概念傳到中國,反倒在國內掀起了一輪前所未有的無人店熱潮。
  • 一個Amazon Go有上百個攝像頭:詳解無人便利店的技術和模式
    導 讀 自2016年亞馬遜宣布其無人便利店項目Amazon Go準備問世以來,無人便利店便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內巨頭及初創公司紛紛入場,出現了F5未來商店、繽果盒子以及淘咖啡、天貓超市等等一大批不同形態的店家
  • 延遲一年 亞馬遜無人結算便利店Amazon Go告別內測
    在技術方案尚未成熟時,漫長的內測階段降低了開發者的壓力,而亞馬遜龐大的員工數量又保證了內測的樣本基數。Amazon Go此前處於內測階段時,「無人零售」的概念傳到中國,反倒在國內掀起了一輪前所未有的無人店熱潮。資本、創業公司、網際網路巨頭、零售集團等角色爭先恐後搶佔這個所謂的「風口」,推出各種形式的無人店。
  • 亞馬遜推出首個無人零售日雜店Go Grocery 規模為Amazon Go五倍
    據外媒報導,亞馬遜已瞄準城市日雜店市場,準備推出規模更大的無人零售店Amazon Go。本周二,亞馬遜將在西雅圖總部附近的國會山(Capitol Hill)旁邊開設首個日雜無人零售店Go Grocery。
  • 被科技圈膜拜的Amazon Go,零售界卻不太Care,後者在聚焦什麼?
    智能技術爆發的2017年,發生了兩件讓科技界和零售界為之震顫的事件:阿里巴巴224億港幣入股高鑫零售亞馬遜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阿里和亞馬遜布局線下零售多年,但像2017年這麼重的下手力度,在過去,絕無僅有。但這一切,既讓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 亞馬遜Go無人超市滿滿黑科技,卻被馬雲們的新零售甩開一條街
    然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人類早已有許多解決方案了,至少許多美國超市包括沃爾瑪已經實現無人結帳,顧客可以自己拿著商品到收銀臺一個個掃描,然後刷卡支付走人,全程沒有任何人工參與——這是我兩年前去矽谷就體驗過的零售流程。相信隨著行動支付技術在中國的普及,這樣的購物體驗也會到來,無人零售領域已有一些創業者。
  • 無人商店會顛覆傳統零售嗎?
    實際上,像F5未來商店這樣的無人零售創業項目已經開始在北上廣深遍地開花。7月3日,宣稱「全球第一款可規模化複製的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的繽果盒子獲得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隨後,7月7日,阿里旗下的首家無人超市「淘咖啡」也開始正式營業。
  • 中小學英語重點短句:go,tell和take的重點短句,你知道多少?
    有關go的地道口語短句:1. Just let it go. 別想了。   2. Way to go!  幹得漂亮!3. Go ahead with your plan.  繼續你的計劃吧。4. How did it go?  事情進展如何?
  • 日本NHK記者探訪Easy Go無人便利店
    近段時間,無人便利店的「龍捲風」已經刮進北上廣一線城市的街頭:阿里巴巴在杭州的「淘咖啡」,上海街頭的繽果盒子,廣州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無人便利店EasyGo……經過最近半個月的一輪爆發,國內無人便利店的品牌已從上述幾家,擴張到十數家,其中大部分已經拿到風險投資,行業迅速進入紅熱狀態。
  • 無人商店是零售新未來?錯!未來零售可能不再有有人店、無人店之分
    跟此前的新零售一樣,人們看待無人便利店的態度也涇渭分明:擁躉者視之為「零售革命」,質疑者看到的都是問題。特別是實體零售業者,吐槽、看衰者不少。  阿里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任小楓說,「技術發展得很快,無論採用什麼解決方案,從技術角度而言都不會花太長時間,在商業實踐上會更久一點」。  此前看過一篇報導,有技術專家介紹,無人店的技術是由多項子技術組成,單個地看,每項技術都很成熟,之所以人們的體驗還不夠好,是因為這些技術集成在一起還不夠完備。
  • 探秘上海街頭無人智能便利店 買東西不用結帳、拿了就走!
    原標題:探秘上海街頭無人智能便利店 買東西不用結帳、拿了就走!  人民網上海7月10日電 最近上海的天氣一天熱過一天,比天氣更火熱的,是近期的無人零售店,尤其是7月8號亮相杭州淘寶造物節上的阿里無人超市「淘咖啡」更是被各大媒體熱炒。也是7月8日,Take Go無人智能店宣布經過試營業後正式亮相上海。
  • 116秒丨掃碼開門買東西 這樣的無人超市你見過嗎
    淘咖啡閃現 電子標籤讓顧客無需掃碼就能付款前一段時間,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淘咖啡」,在「2017淘寶造物節」上高調亮相,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這個2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可同時容納約50人購物,是一家「自動識別、即走即付」購物與餐飲相結合的無人零售店。當時,很多市民爭相趕到杭州會展中心去體驗這種購物之後自動結算的快感。
  • 疫情當下無人零售勝利了 盤點2020年無人超市全國十大品牌
    受疫情的影響,無人零售的「無接觸」服務應勢而火了,相比嚴格控制分散時間段去人多的大型超市購物,人們更願意選擇智能無人貨櫃、自助結算設備或者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為主的實體零售中無人值守的超市,減少接觸而又更加便利購物。
  • Amazon Go噱頭大於實際,不如中國玩家用「近創新」改變零售業
    然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人類早已有許多解決方案了,至少許多美國超市包括沃爾瑪已經實現無人結帳,顧客可以自己拿著商品到收銀臺一個個掃描,然後刷卡支付走人,全程沒有任何人工參與——這是我兩年前去矽谷就體驗過的零售流程。 相信隨著行動支付技術在中國的普及,這樣的購物體驗也會到來,無人零售領域已有一些創業者。
  • 那些還沒死透的無人零售,能教給瑞幸咖啡些什麼?
    當天,其CEO錢治亞還發布了一臺無人咖啡機和一款無人售貨機。據華經情報網預計,2020年無人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657億。這個數字只比瑞幸咖啡的市值多一丟丟,但你不得不承認它算得上一個新故事。只是不知道,那年繽果盒子裡的甜甜圈在融化時,錢治亞坐在哪裡喝咖啡。
  • 瑞幸咖啡宣布進軍無人零售 已成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1月8日,瑞幸咖啡召開戰略發布會,發布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luckin coffee EXPRESS)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luckin popMINI),進一步密布網點、貼近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