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到底歷經了多少年?他們勢力範圍有多大?為什麼他們要遷8次都呢?

2020-12-18 小野聊國學

從滅夏立商開始,到本身也被周滅掉,商朝年曆是多少年?歷史學家們討論了幾千年,至今沒有定論,有認為600年的,有認為500多年的,有認為496年的。史記也沒有商朝的年曆,略如夏代,有帝王的名字世次,無年數。

大體上說,認為商朝的壽命在500~600年左右的比較集中。

夏、商、西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歷來懸而未決,費掉過專家學者的諸多筆墨。中國大陸在1995年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 被了解其中曲折者稱之為「杯具」, 一是國際學界不認可,同宗同源的臺灣也不予採信;二是國內負責任的學者不認可,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古史考》第九卷,將之全面推翻。

不進此「杯」也可了解商朝,忽略它好了。應該知道的是商朝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600~1700年左右開始的。

商朝的地望

商朝的地望也是考古學家、史學家們爭論的話題,也是沒有結論的題目。

夏朝=夏直屬國+諸侯各國,商朝=商直屬國+諸侯各國,那麼「商」還是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它在哪裡呢,在夏朝權力中心的東面,「夏」直屬國的東面,不是隔壁鄰居,是隔、隔壁鄰居,甚至於隔、隔 、隔壁鄰居。

安陽殷墟博物館

夏朝建在黃河上遊,到了商朝取夏而代之,權力中心就移到了「商」的地盤。商朝建在黃河之下遊。

商朝開立伊始,定都於亳,故址很可能在河南省商丘市。在成湯定都之後,商朝歷經幾次遷都,又回到毫,但是後來的毫不一定是原來的那一個,《帝王世系》說:「亳殷,今偃師是也,然則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為南亳,即今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者。」

《帝王》也是一家之言,因為後世還在不斷為此爭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古部落的遷徙,經常把地名也帶上走,比如商朝的首都為「毫」,在這裡的是毫,到了其它地方再建一個都邑還是命名為毫,毫地就有了好幾個,此毫經常非彼毫,哪個是哪個,不是當事人通常就搞不清楚了。

不是大問題,大致的地望到了殷墟出土之後就知道了,商朝的後期,它的都城在河南的安陽縣。

商朝的世系

商朝的世系,從成湯開始到商紂王結束,一共歷經31個君主。他們是:太乙(成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商紂王)

商朝的形態

談商朝的歷史,不能不再提一提這個「朝」,不是如今概念裡的大一統帝國,商朝和夏朝一樣,也是天子統領天下相對較獨立的諸侯國。

大禹時代的塗山大會,「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有一萬多個諸侯國代表參加,眾多的邦國並非整齊地集合在天子的旗幟之下,而只是奉夏為「天下共主」。

夏朝的先君大禹功勳聲望極高,在世時統領群龍,比如調解相鄰國家的糾紛、牽頭開個會議什麼的,是當仁不讓的領袖。夏為宗主,擁戴它的眾多小國就為諸侯。

而夏本身,其實也是眾多國家中的一員,有自己的一份國土;不同的是它的地位有點特殊,如果把中原比作一個大教室的話,有點像一個班的學生在教室裡生活,夏是學生中的班長。

諸侯國也被稱之為方國。

商原來是夏的眾多方國中的一個,叫商方。孟子說:「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商方國的大小也就是這麼區區的70裡方圓。

如今商取夏而代之,「班長」就是商國了。

諸侯各國有義務「來朝」,向宗主國敬獻財物,與宗主國保持友好往來。

同時,方國的內政由國君自行管理,宗主國一般不能干涉──一萬多個方國活動在中原地帶,可以想像得到國家的袖珍。不過既是國家,地位還是獨立的。

但是,如果諸侯國君不修德或敗德,幹涉是要來的。天子就要帶領天下諸侯的聯軍,或者責令德高望重的大諸侯國,領聯軍去匡正那個諸侯的國政,甚至廢黜當事國君,另立賢德的君主,甚至於滅掉這個國家。

當「班長」並不容易,萬國對共主的服屬,往往是因為宗主國君王的德高望重,一旦此王德行修為有瑕疵,失去諸侯的尊重,「班長」的日子就比較難過,諸侯離心離德,不來朝見。

《史記》將之稱為「衰」。以後我們將看到,商「衰」過好些次。

成湯建立了商朝,中原依然是邦國並存的局面。只是商從方國變身為宗主,管理的方式和前朝一樣,還是一國統領多國的國家聯盟。

有一點不同,大禹時代,諸侯國有一萬多個,到了成湯時代,天下只有三千諸侯了。還有七千多諸侯哪裡去了?400多年的時間裡,被滅的、自然消亡的、合併的……確定成湯踐王位的就是 「三千諸侯大會」。

前八後五 不常厥土

商族早期從發源到成湯立朝,「自契至成湯八遷」,400多年的時間裡,先商的君王們領著族人進行了八次的遷徙。商朝成立後的約200年,也遷了至少五次。

商朝勢力圖

西漢的張衡給他們做了一個總結:「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意思是商族人屢屢遷都,商朝建立前遷了八次,商朝建立後遷了五次,地名為相的居住地被河水毀壞了,就遷到耿地去,不常在一個地方居住。

整個部落的遷徙,是個浩大的工程,糧食輜重不用說,鍋碗瓢盆要帶上,扶老攜幼浩浩蕩蕩,安頓下來還要祭祀、造房等等。搬過家的人都知道搬家多累人,商族人平均50年搬一次「國」。

商族人為什麼這麼愛遷徙,是個很令人困惑的問題,遷居的背景和原因,幾千年來的研究者還沒研究出統一答案來。商人善遷倒是真實不虛,先商階段算是小試身手,到商朝終結,他們箕子一遷就遷到朝鮮半島去了,建立了「箕子朝鮮」;商紂王的十萬大軍也遁跡了,三千年後,考古學家發現商王室後人在美洲祭拜祖先……

從契祖到成湯建朝的八遷,遷都的地望,現在有據可查的有四次。範圍基本是在如今的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會的地帶,每次往外遷徙後商族都又回到了商丘附近。

遷到第八次,成湯定居於亳。

說這前八遷是因為得說毫。就像介紹美國歷史就得提到費城一樣。亳貫穿了商朝前期的150~200年,是商族人的吉地。成湯把都邑遷至亳,是為了追隨先王的足跡。他為此寫了《帝誥》,向遠祖帝嚳報告遷回故地的情況。

此後歷經六代11王,商都一直在亳,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城邑。在商朝歷史上,定都時間最長的是殷,僅次於殷的就是亳。

毫在哪裡?沒有標準答案。一般認為就是河南省的商丘。

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也可以看作吉祥地。商朝建立後,又有過五次大遷徙,這些有文字記載,也沒離開商丘太遠。那是後話了。

中國人有句俚語:「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谷。」直譯是從上邊的房間搬遷到下邊房間,會找不到一籮筐穀子。意思是搬一次家的損失是很大的。這俗語對商族人不適用,他們在一次次的遷徙中,疆土越來越大,國力越來越強盛。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本文出自百家號作者無風起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商朝遷過幾次都?
    從湯到盤庚,又遷都五次,但遷都的時間和地點各書記載不一。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一書列有異目表:《竹書紀年》:仲丁由亳遷器;河亶甲遷相;祖乙遷庇;南庚遷奄;盤庚遷殷。《尚書序》:仲丁由亳遷器;河亶甲遷相;祖乙遷耿;盤庚宅殷。
  • 商朝為什麼冒著巨大風險先後13次遷都?
    國家遷都的意義卻遠比我們搬家要重要得多,但即便如此,我國歷史上的諸多朝代裡卻仍然數見不鮮。歷史上第一個遷都的王朝是商朝,他為什麼敢冒著巨大的風險做出這種前無古人的事情呢? 滅亡夏朝的便是後來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商朝,商朝的第一個國君叫商湯。而商湯的名字歷來頗有爭議,因為商朝除了商湯外的其他君王都是以天幹命名,好比戊丁,中丁以及後世經常唾棄的紂王本名也叫帝辛。不過從周朝歷史中發現湯的解釋是「除殘去虐曰湯」,結合湯的事跡來說卻也非常符合。不過這是周朝開創的諡號照此推斷湯可能是後世追加的諡號。
  • 帝武乙重啟商朝遷都的惡習,是為了躲避天災?還是避開人禍?
    帝武乙又要開始遷都了一說到遷都,恐怕大家都習以為常了,畢竟商朝這些君王跟有傳承似的,前前後後遷了十幾次都,以至於後世學者都認為他們是遊牧民族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就要來看看咱們這次的主人公帝武乙了。要知道,當初先王帝盤庚之所以極力要遷都,一個因素就是商朝由於多次遷都,已經遠離了發祥地河南,而跑到了河北。所以他要遷回先祖的龍興之地,使得商朝中興。可帝武乙卻反其道而行,又遷到了河北,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大多數史書記載了這次遷都,但並沒有給出原因,筆者在翻看《釋氏稽古略》時似乎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 「盤庚遷殷」是第幾次遷都?為什麼當時要不斷的遷都?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盤庚遷殷」是歷史上商朝的著名事件,也是殷商的第五次遷都。那麼,有人會問殷商為什麼要不斷遷都呢?這個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按照遷都的君王來統計,商朝一共遷都五次,從史料推測可能是政治和環境因素導致的。具體我們在下面探討。
  • 中國歷史上盤庚是商朝最後一次遷都,可是他為什麼要遷都呢?
    盤庚繼承王位的時候,從商湯開始的商朝經過了二十個王。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從中丁到陽甲,商王朝的發展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史記·殷本紀》云:「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 商王廩辛推行的制度,取得進展,武乙繼位後又把商朝推向火坑
    在廩辛剛剛繼位的時候,羌方部落又按耐不住自己內心激動的心情,開始不斷騷擾商朝邊境了。羌方,蠶叢還有西戎這些方國或者部落總是擔心商朝過得太安逸,不夠刺激。他們一般會選擇一些特殊時期來騷擾。例如說,領導人換屆,朝政不穩定之類的,看來他們也是有戰略的,不是一味地胡攪蠻纏,或者隨意攻打。
  • 涪陵到底有多大?涪陵一發言,他們都不說話了!
    大涪陵到底有多大?涪陵一發言,他們都不說話了!▼▼▼▼涪陵到底有多大?涪陵到底有多大?涪陵到底有多大?……請恕小編無法用手指比劃出這樣的面積涪陵大不大,你往下看就知道了!涪陵到底有多大?▼▼百度百科說:涪陵總人口116.67萬人(2014年末數據)涪陵到底有多大?
  • 商紂王的兒子到底有多厲害 商朝差一點就被復國成功了
    在歷史上,商紂王以「荒淫無道、殘暴無德」而著稱,但商紂王有記載的兒子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武庚;而周文王卻是一副完美聖君姿態,但周文王有記載的兒子卻有十八個之多。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商紂王究竟是不是昏君,周文王是不是虛有其表的問題,主要說的是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歷史上對商紂王的這個兒子記載其實並不多,但就是這麼個人物,卻在周武王死後,差點推翻周朝,重建了商朝。
  • 商朝有哪些祭祀手段?他們人祭時,用的是戰俘還是本國貴族?
    ——《禮記》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獨特的朝代,其主要特點就是神權和王權既合作又制衡,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既統一又對峙。這兩種權力的平衡模式就是祭祀,而大部分祭品都是活人。商朝的祭祀手段有兩種:人殉、活祭。人殉很好理解,王室或者貴族成員死後,要用人作為配置品一直隨葬墓地,這在現代考古得到了很多的印證,比如著名的商朝婦好墓,就發掘出了很多人殉遺骨,而且分門別類,殉葬人數很多,種類也不少,有男性,有女性,還有兒童。
  • 黃帝故裡,商朝國都:鄭州何以成華夏文明發祥地?有何歷史淵源?
    尤其是商朝在此建立都城之後,鄭州在被稱為亳都時,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因為商朝前後共歷經554年,而在這554年之中亳都,成為了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朝都城亳都即現代鄭州的歷史沿襲1.「殷人屢遷,前八後五」據東漢張衡《西京賦》中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實際上從表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殷商這個朝代屢次遷都,而「前」則是指「先商」時期,一共遷都八次。而「後」則是指成湯滅夏,一直到商朝滅亡這段歷史時期,此時一共遷都五次。
  • 商朝頻繁遷都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關於商朝遷都的史料十分缺少,我們現在能了解到的最早是在《尚書》中的《盤庚》三篇裡:「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大意就是殷人遷都很頻繁,商朝初期遷了八次,商朝後期遷了五次。從《史記》可知:商朝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於公元前十一世紀覆滅。這與《竹書紀年》稱商朝「用歲四百九十六年」相距不遠。按現在史學界的分法,商朝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從成湯滅夏到盤庚遷殷以前為第一階段,稱為早商時期。
  • 商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第一課:龜甲上的文字第二課:斧鉞下的生靈第三課:商朝的戰爭第四課:商朝人的種系和族源 第五課  商朝的社會組織結構 我們說了一些商朝的故事,但是商朝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特殊,商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從宏觀上能不能做一個描述?
  • 八百年江山 周朝是如何取代商朝的?
    從崛起到興盛,周人歷經了無數的磨難。 商朝末期的社會性質 商朝末期的中國,依舊是以部落為主導地位的部落聯盟制的社會。與此種觀點相對的,便是商朝末期已經有了民族、一統的思想觀念。學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歷史是很難蓋棺定論的。也許你今天有了確信的觀點,明天又出來一批新的文物來否決你的觀點。
  • 商朝都城百年遷徙8次,歷史被周武王篡改,紂王是真的殘暴麼?
    商朝都城為躲黃河屢次遷徙,紂王殘暴竟是一種天賦?要說起大商朝,很多人都多少有一些了解,當時在位的是夏朝最後一位帝王:桀,要說桀,人家那可是壞蛋的祖宗,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反正各種能想到的負面詞就可勁往上按,準沒錯。
  • 夏朝就是「下」朝,商朝就是「上」朝,那周朝呢?
    至今我們有俗語「北上南下」,所以夏朝的勢力範圍應該在南方,南方五行屬火,對應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夏季。夏,中國之人也。——《說文》夏的本義:古代漢民族自稱。從造字法來看,夏是會意字。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 xié),人頭。臼( jù),兩手,攵( suī),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比如大禹治水的漢代畫像石形象。
  • 千年疑團:周朝建立後,討伐東夷的商朝主力軍哪去了?
    牧野之戰是繼遠古時期的黃帝炎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後,有文字記載的第二次神州大戰。涿鹿之戰是中華三祖擺開陣勢發動的一次戰役,原屬蚩尤九黎部落一方的炎帝歸順黃帝,黃帝部落勢力雖然大大增強,那場爭霸戰爭仍打的異常艱難。黃帝一方險些輸掉。而牧野之戰,從後人角度看來,實在是有點不公平的。
  • 為什麼他們歷經坎坷,卻還如此高壽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商朝的建立和都城的變遷
    契的母親簡狄是次妃,所以契是庶出。二、玄鳥生商商人的開國史詩《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有一天,契的母親簡狄和她兩個姐妹在玄丘河裡洗澡。三、契與弟弟實沈「參商離別」的傳說簡狄有四個兒子。契是庶長子,長子稱伯,所以被稱為閼伯(è bó)。老四叫實沈。老大和老四天生犯衝,見面就打。所以他們的老爹帝嚳沒有辦法,就把他們兄弟兩個給分開了。
  • 商朝為什麼會敗亡?眾叛親離有多可怕,看商紂王就一目了然
    ——《孟子》武王伐紂滅商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然而,周朝在當時只是商朝諸侯國裡比較強大的一個。周武王最終會通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得天下,迫使商紂王自焚於摘星樓,一夜之間江山易主。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周武王有準確的情報收集系統。
  • 清朝時的八旗旗主,他們的官職到底是有多大?有點不敢相信
    清朝時的八旗旗主,他們的官職到底是有多大?有點不敢相信。清朝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朝代,你在什麼位置,就要履行什麼職責,這一點毋庸置疑,熟悉清代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清朝的八旗制度非常盛行,所謂八旗,主要是統領著滿,蒙,漢這三大軍,每旗中都有一位旗主,但是他們的實力卻不盡相同,我們今天暫且不論這八旗旗主相互之間的實力到底怎樣,而說一說在清朝,八旗的旗主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