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華民族是來自「星星」的民族,從夏商周和漢族的命名就可看出!
【引子】眾所周至,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原型來自司南,傳說黃帝發明過指南車。根據《尚書》記載,中國古人至少從堯時開始就對天文曆法有過具體的觀測,並把北鬥鬥柄的指向與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比如鬥柄指南,天下皆夏。直到現在,英文單詞的「南」South,依然有「夏」的發音。
漢字是目前全球唯一從古至今流傳應用的文字,但許多司空見慣的漢字,其本意卻並不被知曉,就像《易經》,人人日用而不知。
俗話說,天文地理,最初的文字應該與天、自然、宇宙有關,比如八卦,就是八個卦象,上天垂象。而上古時期,有夏、商、周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的命名與天有關,與星辰有關,與方位有關。
第一,夏,就是「下」。
傳說夏的開創者是大禹,大禹治水,根據《尚書·洪範五行》利有疏導的方式治理水患,人類得以從山上下來,進入平原和盆地生產生活,所以「夏」朝就是「下」朝,當時人們信奉的《易經》是神農炎帝發明的《連山易》。至今我們有俗語「北上南下」,所以夏朝的勢力範圍應該在南方,南方五行屬火,對應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夏季。
夏,中國之人也。——《說文》
夏的本義:古代漢民族自稱。
從造字法來看,夏是會意字。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 xié),人頭。臼( jù),兩手,攵( suī),兩足。合起來象人形。
比如大禹治水的漢代畫像石形象。
甲骨文和金文的「夏」字都像是一個人觀察太陽,或者對太陽的祭拜,可見夏朝是對太陽崇拜的朝代,夏朝人通過對太陽等天體運行規律的觀察,發明了曆法,這一點很像傳說中的瑪雅人,農曆也被稱為《夏曆》。
這從自認為夏朝後裔的銀川西夏王陵金字塔和瑪雅金字塔的造型上也能看出,二者或許有著統一源頭。
距今約1000年的銀川西夏王陵金字塔
(說明:西夏祖先党項族(羌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遷居陝北。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信仰「天」,祖先為羌族(炎帝神農氏),三苗後裔,崇拜火神、太陽神,最早有牛羊等有角動物圖騰,這與印度和埃及的圖騰崇拜很像)
距今1100年的墨西哥瑪雅金字塔
夏曆雖然在月份劃分上與瑪雅歷不同,但二者都屬於陰陽合曆——是朔望月、回歸年的有機統一。夏曆定節氣明了四季,定朔望以合天象,定冬至以至歲時,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夏正),置閏月調和朔望月(白道)和回歸年(黃道)之間的差別。
夏曆,比如二十四節氣,以及擇日擇吉等秘術仍流傳至今。
第二,商,就是「上」。
公元前1600年,商湯帶領著商部落滅掉了夏朝。
《尚書.湯誓》說:「夏王(夏桀)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hé何時)喪,予及汝皆(一作偕)亡。』」
用《尚書》的話說,夏朝的滅亡來自與夏王桀對百姓的壓榨,雖然夏桀自稱太陽,但老百姓仍然希望與這個毒日同歸於盡,由此也側面反映出,夏朝是崇拜太陽的民族,這與埃及和瑪雅文化很相似。
為什麼說,商朝就是「上」朝呢?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
商朝都城在夏朝北部,我們說「北上南下」,也就是商(上)在夏(下)的上方。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黃河流域的商地(今河南商丘),商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定都亳(今河南商丘)。
其次,從天文星宿來看。
商,本意是二十八星宿的商星,屬東方青龍星系,天蠍座,心宿二,是河南商丘一帶地區的分野星。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高辛氏(帝嚳,黃帝曾孫)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 閼伯 於商丘,主辰, 商 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 實沉 於大夏,主參, 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
後來杜甫有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說的是「三皇五帝」的第三位皇——帝嚳有兩個兒子,誰也不服誰,經常爭鬥,於是帝嚳酒吧老大遷到河南商丘,對應天上「商星」的位置,這就是商朝名字的由來。
商星,位於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也稱「大辰」、「大火」、「龍星」,是天蠍座的最亮星。
《宋史·天文志三》:「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
商朝定都「商丘」也有夏桀失天下民心,而商湯「天下歸心」的用意。
另外,「商人」、「交易」等與生意有關的詞彙也是來自商朝。
【周禮·天官·大宰】九職,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易經·兌卦】九四,商兌未寧。
【易經·復卦】商旅不行。
行商坐賈,商人擅長交易,貨通天下,是現在生意人的祖師爺。
商,從外知內也。——《說文》
商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上下結構,由上「舌」或「音」,下「內」組成,可見商字說明、介紹、廣告、營銷、推廣有關。
商,章字發音,成語「出口成章」,說明商人是擅長推銷、營銷的民族。
第三,周,就是「周天」、周而復始。
知周乎萬物。——【易經·繫辭】
周天下。——《禮記·月令》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者,武王伐紂,為了向天下昭示其合法性,將最高統治者定義為「天子」,天帝的兒子,代表天來統治天下黎民百姓,周人用《易經》治國,史稱《周易》,「周」,有天道循環,周而復始之意。
甲骨文、金文的「周」字為「圍攏造田」,與田地、農業有關,延伸為封建。
成語有滄海桑田,相傳周族的祖先后稷,又名棄,是農業始祖,他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說,舉為農師,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被稱為「農業神」,類似炎帝神農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