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新解:商朝繼承夏朝禮儀制度,增減內容非常明顯

2020-12-16 教育思享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孔子說:「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

孔子回答道:「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由誰來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就是一百代以後,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本章講的是禮的傳承特性。

「十世可知也」:「十世」,古代三十年為一「世」,所以「十世」也就是三百年的意思,當然若是把「十世」理解為「以後的十個朝代」也求償不可;「可知」,即可以預測的意思。

子張這一句話,問得頗有些莫名其妙,畢竟未來還沒有到來,以後的事情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會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又或者只能簡單地回答個「不能」,但孔子卻是根據子張的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殷」,即殷商;「因」,因襲、沿用、繼承的意思;「夏」,即夏朝;「禮」,即禮儀制度;「損益」,即減少或者增加。孔子這一句話是告訴子張,商朝與夏朝之間的禮儀制度是一脈相承的,雖然肯定會有些增減,但其變化卻是可以推測出來。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即周朝,此處指的是西周。此句與上句相似,其解釋也相同。孔子如此再次進行舉例,目的是為了通過夏、商、周三朝之間傳承的關係,來論證自己關於「可知」判斷的事實依據。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其」,指的是以後繼承的朝代或國家;「或」,可能的意思;「雖」,縱使、縱然的意思;「百世」:即三千年以後,不過孔子此處並非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時間,而是指很長的時間。

孔子這一句話,是給自己前面的事例作的一個結論,目的是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一句話,也是整篇文章最為核心的一句話,有點題歸納之效。

從本章孔子回答子張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對於夏、殷、周三代的變革,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一個「禮」字。這個「禮」,不但兼顧了一切制度規定,而且還包含了社會風俗、人心內在等其他的內容。

從本章的內容可以得知,孔子對於改革之事,並非持著一成不變的思想。即使有所「損益」,也是在前一個朝代的基礎之上,即便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範等所增減、變革,但更為重要的卻是一定要有的繼承。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孔子對於「損益」變革之事的贊同還是有著一定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絕對不能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也只有在這個條件之下,孔子的「可知」也才能真正實現。

相關焦點

  • 誰說夏朝不存在?此國在商朝甲骨文中有記載,延續了1500多年
    我國眾多史料和古文獻都記載,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可仍有一些考古愛好者,以商朝甲骨文中沒有出現「夏」字為依據,否認夏朝曾經存在的歷史。眾所周知,商朝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那麼,商朝甲骨文中究竟沒有關於夏朝的內容?答案是確定的。雖然還沒考證出「夏」這個文字,但卻記載了夏朝的後裔,一個神秘的諸侯國——杞國。
  • 古人推崇儒家,為何效仿周朝,而不選擇更古老的夏朝和商朝
    漢朝時我國國力空前強大,不過漢朝期間也發生了改革事件,那便是王莽篡漢,在西漢末年,王莽掌握了大權,因此建立了新王朝,並且頒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王莽的新政完全是按照《周禮》來制定的,包括車服、禮儀、刑罰等,甚至連地名也是使用周朝的地名來命名,為何王莽會選擇周朝的禮制,而不選擇更為古老的夏朝和商朝呢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總結就是尊重、公平、互助。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於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幹活。 【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中國歷代都城-夏朝商朝(三)
    慶祝國慶的旗幟在空中飄揚,我非常願意相信,三千多年前,這裡曾是一個王朝的都城,那時的人們和現在一樣,在這個季節裡享受著暖風,享受著收穫。那次的河南之行,我父母的計劃還包括去參觀著名的北宋官窯瓷器,汝瓷和鈞瓷的窯址。汝窯的窯址位於寶豐縣,鈞窯的窯址位於禹縣。傳說舜帝曾封禹為夏伯,當時禹的領地叫夏邑。傳說禹的兒子啟以夏邑為都城,建立了夏王朝,啟的登基儀式在夏邑的鈞臺舉行。
  • 來稿 王凱立:《論語》「天命」概念新解
    關鍵詞:天命;整體面向的含義;個別面向的含義;有待向度;無待向度 《論語·為政》記載了一段孔子的生命獨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此為了解孔子的重要材料,亦為了解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材料。」
  • 從漢字看夏朝國號的來源,這4種觀點均有理有據
    我國歷史學家發現,雖然《夏小正》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按照每月的氣候和星象確定農業生產內容,但還沒有出現季節的劃分。即使《夏小正》真的是夏朝曆法,也意味著夏朝還沒有出現四季。因此,夏朝的國號與夏季有關的假說是不成立的。
  • 周朝皇帝姓姬,那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
    ▼▼▼   以秦朝為分界線,秦朝以前的王朝,被稱之為先秦,關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我們如今能夠確認的,就是夏商周三朝,而再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則是不能稱之為王朝;而這三個王朝中,周朝相對來說更為世人所知一點;周朝皇帝的姓氏,在如今看來也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姓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就是說,周皇室是姬姓
  • 夏朝的服飾:主要以黑色為主,階級差距大,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
    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 論語新解(一)
    論語新解(一) 昨日颱風,中小學停課,飯間偶爾看到初中語文課本的《論語十二章》,對目前中學教育中仍然堅持傳統文化的學習深表讚賞。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能流傳至今的,一定是千錘百鍊,值得反覆研讀,細細推敲的經典。其中較為推崇的是《辜鴻銘講論語》。
  • 夏朝是個傳說嗎?
    大意為:六月癸未這天,我鑄此器向父親報告:我將繼承先祖黃帝之德,弘揚父親您的功業,並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大會諸侯,以光宗耀祖。我將以此敦年年祭祖,願祖先庇佑齊國萬萬年。        根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記•陳杞世家》,春秋初,陳國君主厲公之子陳完逃難到齊國,世代為齊國高級官員,後來篡奪了齊國君之位。齊威王是陳國開國之君胡公滿的二十三代孫。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能考上清華大學的小男孩名字,個個高貴雅致
    《論語》中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給寶寶起的名字出自《論語》,那樣既有文化內涵,又非常顯文雅氣質。 1. 鬱文出自《論語》: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釋義: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二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
  • 《論語》02 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
  • 夏朝歷史進程
    夏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夏朝共14代,17位王,存在約471年(前2070-前1600),被商朝所滅。夏朝實際是三個朝代,前夏,窮朝和後夏。在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經濟,文化,法律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2000多年後的中國文化第一個全盛時期打下了基礎。原始公社制度下,禪讓制實行。
  • 盤點商朝5次遷都原因,歷史竟如此相似,此帝國也曾發生同樣的事
    因此夏朝就漸漸失去了他內部的凝聚力。就在夏朝逐漸衰落之際,居住證黃河下遊一代的商族部落開開漸漸崛起,在部落的傳奇領先成湯的帶領下,商族一舉消滅了苟且殘喘的夏王朝。還把夏朝最後一個皇帝--昏庸的夏桀給擒獲了。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結束了,一個新的紀元也正式開始了,就是商朝。
  • 夏朝君王桀殘暴亡國,商湯重視賢才,勵精圖治開創商朝
    夏朝君王桀殘暴亡國,商湯重視賢才,勵精圖治開創商朝。夏朝的最後一任國君桀荒淫無度,昏庸殘暴。的確,夏朝正是因為他的這樣子的國君而覆滅的。但是,商朝之所以能夠推翻夏朝,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代,除了夏朝國君的無能和殘暴之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
  •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 夏朝只是叢林食人族部落?商朝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神創王朝
    遠古大洪水後神明上帝派神明玄鳥下凡創立商朝,玄鳥即是後世人們所熟悉的女神九天玄女。幾百年後商朝變得腐朽、殘暴不仁,於是上帝又派一些神明協助周武王創立了周朝(參見《隱藏的秘史:商朝是女神九天玄女創立的嗎?又是誰下令滅掉的?》),《詩經》中並沒有記載創立夏朝,也沒有夏朝的任何記錄,奇怪不?
  • 八百年江山 周朝是如何取代商朝的?
    我們試看周代以前流傳下來的傳說,便可發現彼時的政治活動都是以「族」為中心記載的。例如有窮族的后羿趁著夏朝君主太康外出打獵的功夫,奪取了夏朝的政權。而各方的族長,大概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四嶽」,這些人推選出共主,以決策當時的事務。 曾經的堯舜禹之禪讓,大抵是部落聯盟共同推選首領,只不過經過後世美化,成為了我們今天之所見。
  • 經典傳承|論語新解(一)
    本篇各章,多務本之義,乃學者之先務,故《論語》編者列之全書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實有深義。學者循此為學,時時反驗之於己心,可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淺深,而其進不能自已矣。學者讀《論語》,當知反求諸己之義。如讀此章,若不切實學而時習,寧知不亦悅乎之真義?孔子之學,皆由真修實踐來。無此真修實踐,即無由明其義蘊。本章學字,乃兼所學之事與為學之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