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孔子說:「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
孔子回答道:「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由誰來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就是一百代以後,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本章講的是禮的傳承特性。
「十世可知也」:「十世」,古代三十年為一「世」,所以「十世」也就是三百年的意思,當然若是把「十世」理解為「以後的十個朝代」也求償不可;「可知」,即可以預測的意思。
子張這一句話,問得頗有些莫名其妙,畢竟未來還沒有到來,以後的事情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會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又或者只能簡單地回答個「不能」,但孔子卻是根據子張的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殷」,即殷商;「因」,因襲、沿用、繼承的意思;「夏」,即夏朝;「禮」,即禮儀制度;「損益」,即減少或者增加。孔子這一句話是告訴子張,商朝與夏朝之間的禮儀制度是一脈相承的,雖然肯定會有些增減,但其變化卻是可以推測出來。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即周朝,此處指的是西周。此句與上句相似,其解釋也相同。孔子如此再次進行舉例,目的是為了通過夏、商、周三朝之間傳承的關係,來論證自己關於「可知」判斷的事實依據。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其」,指的是以後繼承的朝代或國家;「或」,可能的意思;「雖」,縱使、縱然的意思;「百世」:即三千年以後,不過孔子此處並非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時間,而是指很長的時間。
孔子這一句話,是給自己前面的事例作的一個結論,目的是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一句話,也是整篇文章最為核心的一句話,有點題歸納之效。
從本章孔子回答子張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對於夏、殷、周三代的變革,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一個「禮」字。這個「禮」,不但兼顧了一切制度規定,而且還包含了社會風俗、人心內在等其他的內容。
從本章的內容可以得知,孔子對於改革之事,並非持著一成不變的思想。即使有所「損益」,也是在前一個朝代的基礎之上,即便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範等所增減、變革,但更為重要的卻是一定要有的繼承。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孔子對於「損益」變革之事的贊同還是有著一定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絕對不能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也只有在這個條件之下,孔子的「可知」也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