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來徵服生活—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2020-12-22 閒情偶居

陽明先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想來每個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個繞不去的魔障吧。

01

持志心痛

其實很早前就看到「持志心痛」這句話,若有所感。對於一個內心想要抒發,以及想在讀書上有所成就的人,一直以讀書為內心痛苦之事。

不是喜歡讀書嗎,痛苦什麼?

痛苦一曰言不達意,想表達的東西,字句太淺陋不夠深刻;

痛苦二曰想要書寫的故事,支離破碎,連不成篇;

三曰找不到安頓自己的時刻,能靜下心來享受寫作過程。寫作過程是孤獨的,雖然腦袋總想把自己定住,可是屁股總不安分地要離開板凳。說白了,不就是自己心浮氣躁,才氣不夠,靈感匱乏嗎。都已經這樣了,還做什麼寫作夢。

可是就算這樣了,還是想寫,不賺錢也寫,明明有賺錢的機會,卻因為自己的狷介不去寫。要瘋了,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

也許,不想勉強自己靠寫不喜歡的內容去賺錢。要求不高的話,養活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何必和文字過不去。

這是我所謂的「持志心痛」吧,好了,牢騷發到這裡。說說這句話的原來意思,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本意是講,當你有事的時候,心著眼於事物,即心事相合,你一心在痛上,沒有功夫想別的,是謂專注。

如果不好理解,換一種說法吧。錢鍾書有雲: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所以,無事就痛快,有事就痛苦,有掛礙。

很多事情專注起來是很苦的。比如學生學習,用心學習像是渡百千劫,痛得不得了,專注不了幾分鐘。

當然多數時候,痛苦裡蘊含著甜。如果你能承受痛苦,或者說在痛苦中找到息息之路,你就能獲得更好的回報。能有堅韌之心學習,持續下去,總會有收穫。

如此說來,為了夢想百轉千回,乃至糾結,都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呢。

詞不達意,磕磕絆絆也要寫出來,整理思緒是必要的。

故事不能成篇,哪怕一個細節,一句哲理,也能讓人有美好的感受,對自己也有折射功能。

找不到安頓自己的時刻,就只抽一個小時的時間書寫,讓漂浮的浮塵沉澱下來。習慣成自然,就不用太多推力了。

02

悟道只在一句話

幾年前,很痛苦的一段時間,找了一些思想類來的書籍,尋找解脫之道。

聽說蘇東坡機遇堪憂,詩文裡流露出來的灑脫令人神往。於是買了全套的《蘇東坡全集》開始啃。文言文的內容,看得七葷八素,沒得要領,他的曠達真不好學。

後來看佛學經典《心經》、《金剛經》、《阿含經》等,也抄過不少,但總覺得似是而非,這條路走通了,那條又不通,紅塵之中的人想要清心寡欲無我相眾生相,是非常不容易的。看到身邊一些修佛的人,有些人固執又狹隘,還兼有清高傲慢,覺得爾等俗人不屑與之交談。這種人連無我相眾生相都沒想明白,不過是打著佛學的幌子,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所以,對佛學是有些逆反的,如果有人要我學佛,會說你全家都去學佛。

再後來讀《道德經》、《養生主》、《逍遙遊》,莊子有些說法還蠻符合現代科學的一些觀念,千載之下仍然有生命力說明其講到了真正的規律。特別是他關於生死的論述,暗合了分子生物學的一些道理。人是氣的聚合,人死了氣就散了,好像分子一樣散在空中,有的勇猛,有的剛毅,有的貪婪,有的懦弱,人身上的種種優點缺點都是這些氣聚而成。沒有靈魂,只有氣魄,不就更接近無我相、眾生相嗎?

書,汪洋大海;自媒體,雞湯油膩。有幾個人是誠懇說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呢?又有哪些人真的見識高博呢?哎,想要找出一套讓自己心悅誠服的思想真是難。

看的《傳習錄》也是囫圇吞棗,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也許當時的閱歷不夠。

直到最近看到豆瓣上一句話非常震撼:知行合一就是,你知了就已經在行中,行了也就知道了。

後半句很好理解,行了就是知道了。比如蔡瀾總說幹什麼都要去試一試,試了,機會50,50,不試,為0.

重要的是前半句:你知了就已經在行中。什麼意思?字面意思,知和行同時發生。你知道了而沒有做,那不叫真知道。比如老師在講臺上給我們講知識,我們似乎懂了,但如果沒有去做,那個知識點就根本不叫學到。

所以,對我而言,這是撥開雲霧見真章的思維方法。不必到處去求索,如果想知道什麼,去做一下就會明白。兩點之間距離最短是直線。

難道真理在這裡了?

03

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是誰,明朝大儒。

儒家思想自孔子以下到程朱理學都是對女人不友好的。

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是不是能讓人氣炸了,也許有人辯解孔子初衷不是貶低女人。但是千載而下,以儒家為尊的封建主義文化就是拿這句話來貶低女人的。連文字裡都透著男尊女卑的惡臭:奸、妄、妒、嫌等不好的一些詞和字都是「女」字旁。

程朱理學更是把女人不當人看。

什麼「存天理,滅人慾」,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宋代開始,所謂的士大夫拿著自己所謂的文明當規則,婦女被迫從社會漸漸退出,漸漸形成婦女對於男性中心社會的固定附屬關係,也使得男性堂而皇之地享受權利和財產,女性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須依靠老公。後庭院的權利較量之中陰謀使盡,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嘗到甜頭的士紳階層更是通過家規、族規、鄉約之類的規定,把這種思想廣泛地傳遞到民眾之中,使人們蒙蔽在這種似乎合理的文明秩序中。

倫理道德這事一旦確立,它的生猛程度比猛虎還要吃人不吐骨頭。

雖然大清已經亡了一百多年,雖然各種運動搞了個無數數不清,但民間、鄉間依舊存在各種封建思想餘毒。

作為儒家思想的理學,簡直成了君子劍先生的別名,很多人滿嘴的道德倫理,私底下卻男盜女娼。

看一看那個時代生活的《金瓶梅》就知,社會表面是一套嚴苛的倫理道德,內裡完全是另外一種運行風氣。

陽明先生一出,就如同一縷清新風氣吹開了渾濁不堪的思想道場,也許他不是站在女人立場上。但是他的思想立足在人心這個基本上追求,只要是人,有良知,就知道有些倫理道德有多麼站不住腳。

朱子強調格物,陽明認為要「格心」,講「誠意」,「致良知」。

有人說,這不是傻帽嗎,我講良心,就會受人欺負,好處都讓人家佔了。

要知道陽明先生可是把「致良知」在那個雲譎波詭,宦官橫行的黑暗官場上運用得出神入化,他不僅利用「致良知」修養自己見心明性,也善於勾引出別人的「良心」,救得出一個是一個。

認真看罷王陽明平生傳紀,好像陪他在熔爐裡走了一番,油然而生一種「就是給皇帝我做也不稀罕」的富足感。

因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最近我也在整理自己的思想,過往的經歷,把雜亂無章的思緒歸一,爭取做到做了會知的階段。

那麼,以後也學著去做。凡事再不求助外在,有什麼事問自己的內心,心會告訴你怎麼做。

做了就會知道,不做就獲得不了真知。

正所謂: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傳習錄》三十餘萬字都在闡述這個道理,可惜陽明先生那些學生辨來辨去沒什麼意思。我等凡人,只要了悟一個就足夠用了。

「內聖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陽明先生不僅自己做到了,而且還發展了提出了實現的道路。

這是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接近人的本真,更易於修為的方法。

而且沒有條條框框,全靠自己的心流去控制,不是所謂的克制隱忍,自律自強。而是致良知,問你的心這樣做對不對?不是形式大於內容的規範,而是知行合一,在事上磨,使心靈趨向于澄淨,更容易感知真知。

心靈有了這樣的自覺性,那麼,

「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不怨天,不尤人,優哉遊哉,可以卒歲。」

「物慾再不能挾高大以臨我,使我常炫亂反覆。」

相關焦點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青龍浦,船上。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所以「此心光明」是其心學的高度概括。二、「此心光明」是陽明一生的寫照陽明先生一生有幾個關鍵點。劉瑾掌權後,該打的打該殺的殺,朝廷沒有了反對聲音,陽明先生這時挺身而出,上書正德皇帝遠小人。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事上磨練,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果想。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道若間房。私慾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一層。寂然不動。種樹者養其根,種德者養其心。做學問要有個主宰,工夫才會有著落。持志如心痛,心內有痛必然不敢忘。世間其治不同,其道則一。這書啊,適合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翻翻,然後放下,靜思。
  • 話劇《此心光明》亮相涼都大劇院
    1月27至28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和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多彩貴州大舞臺展演」走進六盤水第三場,話劇演出《此心光明》在涼都大劇院亮相,為六盤水市群眾帶來一場歷史文化大餐。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般講到哲學,都避不開「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這個問題,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而朱熹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同時,這個抽象的、作為最高原則的理又呈現在日月星辰、草木蟲魚之中,理無處不在。但在這些具體事物中的理和作為最高原則的理並不是一回事兒。
  • 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陽明最後尋到自己的至善了嗎?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一句話,看似分為兩段,其實講的都是一個意思:我們一切奮鬥,都是為了能在離開人世時能安然闔上眼睛,道一聲:這一世,沒白來!保爾的這句話在特定的時期,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真正感動人的,不是一兩句「富有哲理」的「大話」,而是保爾的頑強奮鬥的精神,這句話正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王陽明中英文雙語連環畫《此心光明》走進中東歐國家版權授權儀式...
    王陽明中英文雙語連環畫《此心光明》走進中東歐國家版權授權儀式舉行 2020-07-17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實加體認之功而真有以見夫良知者,則亦莫能辯其言之似是而非也
    止風教育助力中考另一個老師也在學習致良知,但是她不認為致良知能解決一切問題,認為陽明心學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是可以的,家庭矛盾、子女教育、工作關係這些涉及到專業領域的問題還需要專業的方案來解決拓展助教今日在讀先生之言「 非實加體認之功而真有以見夫良知者,則亦莫能辯其言之似是而非也! 」內心觸動很大。
  • 全能大儒:精通文史、用兵如神,還有什麼是我王陽明不會的?
    讓我們追隨一代心學宗師的腳步,感悟知行合一的智慧,體味我心光明的豪情。他將知行合一思想貫徹於生活日用之中,形成了「事上磨」的修養方法,後來稱為工作修行合一的「事上練」。他的一生就是心學的最佳代言。他不僅是一個思想家,還是個教育家,軍事家。王陽明一生有三大事功,江西平匪、平寧王之亂和廣西平匪。正德十一年(1516年),南、贛、汀、漳四州的匪患愈演愈烈,眼看呈燎原之勢,成為朝廷心腹大患。
  • 你聽過最美的8字短句是什麼?我先來: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如果我的心是光明的,還需再說什麼嗎?浮舟滄海,立馬崑崙。來如風雨,去似微塵。——《增廣賢文》前兩句是: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來時不過一瞬,去日也如微塵。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霍去病讀來頗具氣魄。花開如火,也如寂寞。——顧城花兒在熱烈中綻放,在無人處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