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想來每個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個繞不去的魔障吧。
01
持志心痛
其實很早前就看到「持志心痛」這句話,若有所感。對於一個內心想要抒發,以及想在讀書上有所成就的人,一直以讀書為內心痛苦之事。
不是喜歡讀書嗎,痛苦什麼?
痛苦一曰言不達意,想表達的東西,字句太淺陋不夠深刻;
痛苦二曰想要書寫的故事,支離破碎,連不成篇;
三曰找不到安頓自己的時刻,能靜下心來享受寫作過程。寫作過程是孤獨的,雖然腦袋總想把自己定住,可是屁股總不安分地要離開板凳。說白了,不就是自己心浮氣躁,才氣不夠,靈感匱乏嗎。都已經這樣了,還做什麼寫作夢。
可是就算這樣了,還是想寫,不賺錢也寫,明明有賺錢的機會,卻因為自己的狷介不去寫。要瘋了,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
也許,不想勉強自己靠寫不喜歡的內容去賺錢。要求不高的話,養活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何必和文字過不去。
這是我所謂的「持志心痛」吧,好了,牢騷發到這裡。說說這句話的原來意思,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本意是講,當你有事的時候,心著眼於事物,即心事相合,你一心在痛上,沒有功夫想別的,是謂專注。
如果不好理解,換一種說法吧。錢鍾書有雲: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所以,無事就痛快,有事就痛苦,有掛礙。
很多事情專注起來是很苦的。比如學生學習,用心學習像是渡百千劫,痛得不得了,專注不了幾分鐘。
當然多數時候,痛苦裡蘊含著甜。如果你能承受痛苦,或者說在痛苦中找到息息之路,你就能獲得更好的回報。能有堅韌之心學習,持續下去,總會有收穫。
如此說來,為了夢想百轉千回,乃至糾結,都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呢。
詞不達意,磕磕絆絆也要寫出來,整理思緒是必要的。
故事不能成篇,哪怕一個細節,一句哲理,也能讓人有美好的感受,對自己也有折射功能。
找不到安頓自己的時刻,就只抽一個小時的時間書寫,讓漂浮的浮塵沉澱下來。習慣成自然,就不用太多推力了。
02
悟道只在一句話
幾年前,很痛苦的一段時間,找了一些思想類來的書籍,尋找解脫之道。
聽說蘇東坡機遇堪憂,詩文裡流露出來的灑脫令人神往。於是買了全套的《蘇東坡全集》開始啃。文言文的內容,看得七葷八素,沒得要領,他的曠達真不好學。
後來看佛學經典《心經》、《金剛經》、《阿含經》等,也抄過不少,但總覺得似是而非,這條路走通了,那條又不通,紅塵之中的人想要清心寡欲無我相眾生相,是非常不容易的。看到身邊一些修佛的人,有些人固執又狹隘,還兼有清高傲慢,覺得爾等俗人不屑與之交談。這種人連無我相眾生相都沒想明白,不過是打著佛學的幌子,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所以,對佛學是有些逆反的,如果有人要我學佛,會說你全家都去學佛。
再後來讀《道德經》、《養生主》、《逍遙遊》,莊子有些說法還蠻符合現代科學的一些觀念,千載之下仍然有生命力說明其講到了真正的規律。特別是他關於生死的論述,暗合了分子生物學的一些道理。人是氣的聚合,人死了氣就散了,好像分子一樣散在空中,有的勇猛,有的剛毅,有的貪婪,有的懦弱,人身上的種種優點缺點都是這些氣聚而成。沒有靈魂,只有氣魄,不就更接近無我相、眾生相嗎?
書,汪洋大海;自媒體,雞湯油膩。有幾個人是誠懇說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呢?又有哪些人真的見識高博呢?哎,想要找出一套讓自己心悅誠服的思想真是難。
看的《傳習錄》也是囫圇吞棗,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也許當時的閱歷不夠。
直到最近看到豆瓣上一句話非常震撼:知行合一就是,你知了就已經在行中,行了也就知道了。
後半句很好理解,行了就是知道了。比如蔡瀾總說幹什麼都要去試一試,試了,機會50,50,不試,為0.
重要的是前半句:你知了就已經在行中。什麼意思?字面意思,知和行同時發生。你知道了而沒有做,那不叫真知道。比如老師在講臺上給我們講知識,我們似乎懂了,但如果沒有去做,那個知識點就根本不叫學到。
所以,對我而言,這是撥開雲霧見真章的思維方法。不必到處去求索,如果想知道什麼,去做一下就會明白。兩點之間距離最短是直線。
難道真理在這裡了?
03
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是誰,明朝大儒。
儒家思想自孔子以下到程朱理學都是對女人不友好的。
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是不是能讓人氣炸了,也許有人辯解孔子初衷不是貶低女人。但是千載而下,以儒家為尊的封建主義文化就是拿這句話來貶低女人的。連文字裡都透著男尊女卑的惡臭:奸、妄、妒、嫌等不好的一些詞和字都是「女」字旁。
程朱理學更是把女人不當人看。
什麼「存天理,滅人慾」,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宋代開始,所謂的士大夫拿著自己所謂的文明當規則,婦女被迫從社會漸漸退出,漸漸形成婦女對於男性中心社會的固定附屬關係,也使得男性堂而皇之地享受權利和財產,女性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須依靠老公。後庭院的權利較量之中陰謀使盡,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嘗到甜頭的士紳階層更是通過家規、族規、鄉約之類的規定,把這種思想廣泛地傳遞到民眾之中,使人們蒙蔽在這種似乎合理的文明秩序中。
倫理道德這事一旦確立,它的生猛程度比猛虎還要吃人不吐骨頭。
雖然大清已經亡了一百多年,雖然各種運動搞了個無數數不清,但民間、鄉間依舊存在各種封建思想餘毒。
作為儒家思想的理學,簡直成了君子劍先生的別名,很多人滿嘴的道德倫理,私底下卻男盜女娼。
看一看那個時代生活的《金瓶梅》就知,社會表面是一套嚴苛的倫理道德,內裡完全是另外一種運行風氣。
陽明先生一出,就如同一縷清新風氣吹開了渾濁不堪的思想道場,也許他不是站在女人立場上。但是他的思想立足在人心這個基本上追求,只要是人,有良知,就知道有些倫理道德有多麼站不住腳。
朱子強調格物,陽明認為要「格心」,講「誠意」,「致良知」。
有人說,這不是傻帽嗎,我講良心,就會受人欺負,好處都讓人家佔了。
要知道陽明先生可是把「致良知」在那個雲譎波詭,宦官橫行的黑暗官場上運用得出神入化,他不僅利用「致良知」修養自己見心明性,也善於勾引出別人的「良心」,救得出一個是一個。
認真看罷王陽明平生傳紀,好像陪他在熔爐裡走了一番,油然而生一種「就是給皇帝我做也不稀罕」的富足感。
因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最近我也在整理自己的思想,過往的經歷,把雜亂無章的思緒歸一,爭取做到做了會知的階段。
那麼,以後也學著去做。凡事再不求助外在,有什麼事問自己的內心,心會告訴你怎麼做。
做了就會知道,不做就獲得不了真知。
正所謂: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傳習錄》三十餘萬字都在闡述這個道理,可惜陽明先生那些學生辨來辨去沒什麼意思。我等凡人,只要了悟一個就足夠用了。
「內聖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陽明先生不僅自己做到了,而且還發展了提出了實現的道路。
這是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接近人的本真,更易於修為的方法。
而且沒有條條框框,全靠自己的心流去控制,不是所謂的克制隱忍,自律自強。而是致良知,問你的心這樣做對不對?不是形式大於內容的規範,而是知行合一,在事上磨,使心靈趨向于澄淨,更容易感知真知。
心靈有了這樣的自覺性,那麼,
「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不怨天,不尤人,優哉遊哉,可以卒歲。」
「物慾再不能挾高大以臨我,使我常炫亂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