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月餅市場又紅火起來,但眾所周知,高油高糖的傳統月餅簡直就是「能量炸彈」。為了追求健康,這兩年無糖月餅越來越走俏,成為網紅月餅。眾多傳統老牌點心店也紛紛推出各種無糖月餅,並貼上了「健康」「養生」「糖尿病人可食用」等標籤,以吸引消費者購買。
但是,「無糖」月餅真的沒有糖嗎?老年人、糖尿病人能吃嗎?
圖說:今年無糖月餅在電商平臺上成「網紅」 來源:上海網絡闢謠
事實上,市面上所謂的「無糖」月餅,大多只是沒有添加蔗糖,但並不代表月餅中沒有任何糖分。「無糖」月餅中的甜味主要來自甜味劑,又稱代糖,是食品添加劑中的一個類別。甜味劑能夠提供與一般糖類相似的甜味,但由於難以被人體吸收,其產生的熱量遠遠低於一般糖類。也正由於這些特點,在過去的100多年間,甜味劑被廣泛運用於各類食品加工中。
關於甜味劑的安全問題,消費者不用擔心。目前我國批准使用的甜味劑都是經過安全評估的。在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中,對允許使用的甜味劑品種以及使用範圍和最大使用量也都有具體規定。我國甜味劑品種主要包括營養型和非營養型,前者多為糖醇類甜味劑,後者也稱高倍甜味劑,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標準》中對糖醇類甜味劑,如山梨糖醇、木糖醇、乳糖醇等都做出了適量使用的規定,對非營養型甜味劑的規定則更加詳細。如天然甜味劑甜菊糖苷的最大使用量為0.05g/份、人工合成甜味劑安賽蜜的最大使用量為0.04g/份等。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鼓勵消費者減少蔗糖攝入量,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應科學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攝入人群減少食用含蔗糖飲料和甜食,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的飲料和食品。因此,在提供同樣甚至更高甜度口感的條件下,適量食用「無糖」月餅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不過,市面上的「無糖」月餅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無糖」食品,多是商業宣傳的噱頭。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的要求,如果某食品標註「低糖」,則每100g/ml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5克;如果標註「無糖」則要求更高,每100g/ml中碳水化合物(糖)含量≤0.5克。
而且「無糖」月餅中雖然不含蔗糖,但是不等於沒有澱粉和油脂,澱粉水解後變成葡萄糖,會進入血液影響血糖指標;油脂則多是飽和度較高的棕櫚油、起酥油、氫化植物油等。飽和脂肪攝入過多,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依然要謹慎食用。此外,由於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患有苯丙酮酸尿症的人不宜食用含有該甜味劑的食品。
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約30g,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量問題值得高度關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要求踐行「三減(減鹽減油減糖)」行動,提倡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高於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攝入量不高於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高於25g。
圖說: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約30g,2022年目標值≤25g。
臨近中秋,購買月餅的消費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應受「無糖」「低糖」等字眼誤導而盲目跟風,而應關注食品的營養成分表,合理控制日常能量攝入,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迎接佳節。
原標題:今年無糖月餅走紅:到底有沒有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