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的黃帝陵在何處?陝西黃陵,還是慶陽正寧縣?

2020-12-16 魅力中國

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軒轅黃帝,死後到底葬在了哪裡?黃帝陵是在陝西黃陵縣嗎? 陝西黃帝陵令眾多海內外華夏兒女心神嚮往,紛紛前去謁拜,尋根問祖。這似乎證明黃帝陵就應該在陝西黃陵。

然而,隴東學院老教師張耀民經過15年潛心研究,證據鑿鑿,不僅《史記》對黃帝陵位於何處有明確記載,而且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帝冢」今天依然存在。於是,他著書論證:真正的黃帝陵不在陝西黃陵縣,而是在甘肅正寧縣五頃塬鄉。

《史記》記載了黃帝葬處

《史記》云:「黃帝崩,葬橋山」。《史記集解》引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史記索隱》引《漢書.地理志》云:「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

張耀民在查閱歷史史料中發現,這些記載其所指均為一地,即後世所謂的寧州橋山,也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鄉。

那麼,黃帝陵的所在地為什麼會出現種種說法?又緣何移位至陝西黃陵縣呢?張耀民認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學家對地理變遷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對黃帝冢所在地的記載,均是「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從《金史》開始,將橋山由原陽周縣(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移入中部縣(今陝西黃陵縣)。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將中部縣的「橋陵」一地,誤認為是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明史》則將橋山、黃帝冢一併記入中部縣城北。

如此看來,宋代以前的記載說黃帝冢在寧州橋山,均無異議。只是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將橋山、陽周縣、黃帝冢「搬來移去」,弄得真假難分,是非難辯,不能不說是個歷史性的鬧劇。

「黃帝冢」遺蹟在正寧縣

原《正寧縣誌》云: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曰:「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所祭的黃帝冢。

黃帝冢今天依然高高聳立在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土塬上,雖經幾千年的水土流失,但仍很壯觀。除冢東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存完好。冢高10-60米,西半部現修水平梯田18階,每階高1-3米,階面寬1-2米不等,上面栽植可結果的核桃樹近千棵。冢頂部原來呈長方「覆鬥」形,現在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1500-1800平方米。

隴東學院政法系講師陳亞峰自小在五頃塬長大,對黃帝冢很是熟悉。他告訴記者,黃帝冢的土層不是天然的土層,土層是夯築而成的,而且層數清楚。他還說,這裡的許多地名有「龍頭子」、「龍嘴子」的叫法,它們的名稱都跟軒轅黃帝有關,當地人把黃帝冢叫「疙瘩墳」、「仙人墳」等等。

現存於正寧縣文化館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軒丘」,即黃帝冢。總歸一句話,「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的記載,終由其原冢遺址給我們作出了無可爭辯的結論。

還黃帝陵本來歷史面目

「陝西的黃帝陵沒有任何歷史證據,只不過是由當地一座軒轅廟得來的。」張耀民在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我們如何對待黃帝陵的陵址呢?張耀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不可與中華民族的歷史開玩笑,不可數典忘祖,去隨意篡改史實;對歷史的記載,要毫不含糊的承認,不能有半點虛謊之詞。黃帝陵的所在地,除「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的記載外,《史記》之前,再無一處有實際葬地的記載,我們只有老老實實地承認,才可能真正地避免中外人士對黃帝陵的生疑,以還黃帝陵本來面目。

幾年前,一位陝西省旅遊部門的負責人在看了子午嶺的古黃帝冢後,感慨地說,陝西、甘肅都有黃帝陵廟,陝西是新建的,而甘肅則是山清水秀,還有高大而清幽的古黃帝冢。一古一今,各有特色,實乃旅遊者的好去處,且兩地相距不遠,我們可兩地合作,既可以引導遊客看看有千年古柏的軒轅廟,走一走子午嶺上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再看一下古黃帝冢的原貌,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何地?軒丘又在哪裡?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到底是否在陝西黃陵縣?真正的黃帝陵應該在哪裡呢?太多太多的歷史迷團一直困繞史學界,爭論不休,難下結論。

在九月底的綿綿秋雨中,我們走進了慶陽,拜訪了傾注15年心血研究黃帝陵的隴東學院張耀民先生,並跟隨該學院政法系講師陳亞鋒,來到了如今的黃帝冢所在地——正寧縣五頃塬鄉。

翼龍是軒轅部落的圖騰

何謂軒轅?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獻侯鼎》等銘文後說:「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餘謂當是天黿,即軒轅也。因此,他認為,「天黿就是軒轅」。天黿是軒轅的氏族名稱、氏族的徽號、氏族的圖騰。黿,是水族動物,黃帝以天黿作圖騰,說明他的圖騰就是水族動物。

張耀民先生認為,「環江翼龍」的發現,為天黿圖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肅慶陽地區的慶陽縣三十里舖,群眾在採石時,在炸開的石板層中發現了翼龍的化石。此翼龍系水族動物,頸長、尾短,沒有背椎,頭骨低長、牙齒多而較纖細。身無羽毛,體面光滑,但卻有兩個大「翅膀」,兩翼展開長達兩米,但不能作遠距離飛行,只能在水邊、疏林中滑翔,以啄撈小魚為生。

張耀民將「環江翼龍」化石與《獻侯鼎》等天黿銘對照,相互參證,發現兩者不僅形似,且印證揭示了惟獨軒轅黃帝死後乘龍升天的奧妙——天黿不僅是龍,而且能飛翔。天黿就是翼龍,也就是軒轅。

翼龍化石的發現,為軒轅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實物圖騰的證據。

軒轅黃帝為何葬在橋山?

為什麼說軒轅黃帝冢在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從地理實際看,隋羅川縣(今正寧縣羅川鎮)在橋山上的秦直道西側,而橋山(即軒丘)上的秦直道在羅川縣東九十裡,按《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來看,羅川縣在橋山之秦直道之西九十裡,而黃帝冢則在秦直道西十裡。此西十裡,正是今正寧縣五頃塬地。

軒轅黃帝一生徵戰南北,何處不可葬,為什麼偏葬在橋山?《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此處的「還葬」又是什麼意思?原來母系氏族部落的軒轅黃帝,有葉落歸根而「還葬生地橋山」的原因。如此看來,今慶陽地區乃軒轅黃帝的生地、故裡、家鄉,所以他死後「還葬」在本氏族部落,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軒轅黃帝死後,是否乘龍飛天?其中一方面是由於軒轅黃帝氏族圖騰為天黿,即翼龍,人們相信他們死後都會「乘龍」,飛向另一世界去。

「黃帝冢」湮沒了2100年

黃帝年代久遠,《史記》書其「葬橋山」是否可信?其實司馬遷的《史記》其所以從黃帝始,且書其葬處,就是因為黃帝以前,「荒遠難稽、不欲傳疑於後世」;「黃帝之死有冢可據也」,這是歷代史家較為一致的看法。何況,司馬遷與漢武帝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做過漢武帝的太史令、中書令,且到處遊歷過。所以,他對漢武帝「還祭黃帝冢橋山」的記載是絕對無誤的。

黃帝冢既在陽周橋山,即今正寧縣東子午嶺,那為何能錯位到今黃陵縣?這裡有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據張耀民研究史料對橋山的記載,發現將「橋山」移了位。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將橋山、陽周縣、黃帝冢「搬來移去」,弄得真假難分,是非難辯,不能不說是個歷史性的鬧劇。

霏霏細雨中,我們在隴東學院政法系講師陳亞鋒的帶領下,來到了正寧縣五頃塬鄉南夷村。一位村民聽說我們是來找黃帝冢的,他指著遠處告訴我們,那個高大的土丘人們都知道不是山,而是墳,都叫「疙瘩墳」,村民不敢砍上面的樹,不然就要爛手指頭。陳亞鋒對記者說,他從小就在這個村子裡長大,經常到「疙瘩墳」上去,總覺得很神秘,因為這裡有許多關於它的神奇說法。

「疙瘩墳」周圍的山峁溝壑連綿不絕,山脊猶如龍身龍背,蜿蜒在莽莽黃土塬上,給「疙瘩墳」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在採訪中,張耀民認為,黃帝冢之所以能湮沒2100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不能不說是歷史上出現了諸如《水經注》等的記載失誤或人為的幹擾而造成的。在今天,陳亞鋒則認為,是我們在對待歷史文化上的觀念有差異,這是造成黃帝陵「錯位」的重要原因,陝西黃帝陵為何名揚四海?我們該值得去深思了。

且莫與華夏歷史開玩笑

黃帝祠、廟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過,有的至今尚存,都是根據「黃帝崩,葬橋山,但均未見有力的證據,惟有黃帝冢「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有根有據。

本著非常崇敬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和中華民族尊祖的感情,張耀民認為,無論在何時何地建祀軒轅黃帝祠、廟都是崇高的,無可非議的,「祭如在」嘛!但軒轅黃帝冢究竟在何處?弄清楚,還歷史本來面目,也不是沒有必要的。

1993年11月,張耀民先生去了陝西黃陵縣,拜謁了「黃帝陵」及「軒轅廟」,考證了其許多宣傳資料和現存的文物,與有關人士進行了磋商,並提出了許多質疑之處。如提出「黃帝手植柏」有無證據?對方答道:「你看嘛,這麼大的柏樹,五千年了,不是黃帝手植再是誰來?」此等笑話昭然若揭。

「嘆滄海桑田,千載一逢惟漢武;看孤峰荒冢,幾時再見眾兒孫」。張耀民先生領略了陝西「黃帝陵」「舊貌變新顏」的全過程,也多次踏訪了正寧五頃塬的古黃帝冢,不由得思緒萬千。陳亞鋒認為,我們應該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對待歷史史實,要對沉寂了2100年的黃帝冢進行研究、保護和開發。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久。張耀民先生堅信,迷霧終將散去,還黃帝陵本來面目的一天,終會到來。

( 圖文選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帶你們看看正在建設中的甘肅慶陽正寧黃帝陵
    周末駕車到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聽說也在建黃帝陵,於是決定去看建設到什麼程度了。中華黃帝文化旅遊景區以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鄉子午嶺西麓橋山黃帝冢為中心而建,總規劃面積20.01平方公裡、建築佔地面積320畝,概算總投資7.2億元。目前,景區功德廳和百家姓氏廣場全面竣工。
  • 橋山龍馭 黃帝陵之謎_科學探索_資訊中心_驅動中國
    黃帝陵在陝西橋山,長期以來得到人們的公認,不見有誰發表不同的意見。然而近年來,一些人提出了獨特的看法,使黃帝陵的所在地成為一個歷史謎案。黃帝陵  1994年,張耀民先生在《西北史地》雜誌上撰文,認為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80裡的子午山,即今甘肅慶陽地區正寧縣東部五頃塬一帶。他認為橋山之「橋」,按《爾雅》的解釋是「山銳而高」。
  • 天下第一陵:陝西黃帝陵
    除了陝西黃帝陵外,還有河南荊山黃帝陵、甘肅正寧縣黃帝陵、河北涿鹿黃帝陵。我去的,是陝西的黃帝陵。也是正史中唯一記載的黃帝陵。 論哪一處正宗不是我關注的焦點,作為炎黃子孫,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這就夠了,或者說黃帝本身是否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根。橋山土厚水豐,林木鬱蔥,現有柏樹林1300餘畝,柏樹8萬餘株,不過上千年的柏樹並不多。
  • 辭舊迎新走陝西——黃帝陵
    早上8點半從西安出發,中午11點多到達黃陵縣城。臨近春節,縣城裡有些店鋪已經關門了。因為可供選擇的飯店不多,我們中午的團餐馬馬虎虎。黃帝陵位於縣城北的橋山上,距離我們吃飯的「香滿樓·小廚房」飯店只有兩公裡多一點。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包括軒轅廟和陵園區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
  • 真假「黃帝陵」,四個景區爭了幾百年,如今都是旅遊勝地!
    而作為黃帝陵寢的「黃帝陵」,自然備受中華子民的關注!「黃帝陵」大家應該都知道,目前公認的「黃帝陵」位於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是學術界公認的正宗黃帝陵寢,但是卻鮮少有人知道,在中國境內曾經同時存在4個「黃帝陵」,且都以「黃帝陵」為地名,這4個地方為了證明自己境內的才是真正的「黃帝陵」曾經爭了數百年,直到近些年才最終將陝西黃陵縣認為正宗,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缺乏實據,而不願意承認!
  • 夜祭黃帝陵
    黃帝陵軒轅廟內有一棵數十人合抱粗的古柏,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枯,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相傳是黃帝親手栽種,故稱「黃帝手植柏」,為世界柏樹之冠。還有歷代帝王祭祀的文墨和毛澤東、蔣介石、郭沫若、江澤民、李鵬等名人題寫的碑文。黃帝陵作為海外華人尋根問祖的首選之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香火十分旺盛,更有海外華人籌集的數億元善款投入景區的維護修繕。每年的清明節,黃陵縣都要舉辦盛大的世界華人祭祖活動。
  • 綠營執政縣市遙祭黃陵 彰化縣長親自主祭
    臺海網3月30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2015年春祭大典暨遙祭黃陵大典在29日上午舉行,分別由臺中市副市長張光瑤、潘文忠擔任臺中主祭,彰化縣長魏明谷及陸軍第十軍團陳寶餘中將擔任彰化主祭,這是兩地由綠營執政後,首次遙祭黃帝陵,備受矚目。
  • 陝西有黃帝陵,河南有黃帝陵,其他地方也有黃帝陵,哪個是真的?
    所有的黃帝陵不是衣冠冢,就是後世出於各種目的造的紀念冢,那麼哪個地方想發展旅遊,只管修就是了,大家又不會當真。只是呢,既然黃帝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而我們又號稱是「炎黃子孫」,那麼關於黃帝飛升成仙的歷史故事還是應該讓大家了解一下的。
  • 陝西黃帝陵明日將舉行公祭儀式,祭文如何寫兩岸關係受關注
    陝西黃帝陵明日將舉行公祭儀式,祭文如何寫兩岸關係受關注 「今日海峽」微信公眾號 2017-04-03 20:56
  • 軒轅黃帝像從黃帝陵前迎送到新落成的軒轅殿中
    中新網4月4日電 據陝西日報報導,4月3日下午,甲申年清明節海內外中華兒女追遠迎祖活動分別在橋山之巔、黃陵縣城、軒轅殿前舉行,依次隆重亮相的恭迎祖靈、萬民瞻仰、祖靈歸位三大儀式,將軒轅黃帝像從黃帝陵前迎送到新落成的氣勢恢弘的軒轅殿中。  下午3時,整個活動在黃帝陵前拉開帷幕。
  • 【519中國旅遊日】黃帝陵旅遊攻略
    519中國旅遊日,黃帝陵景區遊鉅惠來襲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麼好的福利,趕緊來看看具體內容吧!交通指南:動車:黃陵動車南站下車,搭乘公交到黃帝陵站下車長途客車:發車地點:西安城北客運站西安——黃陵自駕:導航「黃帝陵景區」即可公交:黃陵公交車黃帝陵景區站下車門票信息:5月18日-24日期間每天前10名遊客享受半價,先到先得!!!
  • 臺灣政客祭拜黃帝陵:洪秀柱前往大陸,馬英九「遙祭」,蔡英文「去...
    4月5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新黨主席鬱慕明前往陝西黃帝陵,擔任戊戌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主祭。這是洪秀柱首次祭拜黃帝陵,也是鬱慕明連續第七年清明節來大陸祭拜黃帝陵。 與鬱慕明同時祭拜的還有新黨四位青年代表。鬱慕明表示,帶年輕朋友來,就是讓他們到現場親身了解一下這段歷史,牢記祖先的恩澤。
  • 慶陽正寧「穿越子午嶺 探秘秦直道」森林馬拉松
    這裡是慶陽建設「東翼」億噸級大煤田的重點區,已探明煤炭儲量25億多噸,寧正煤田核桃峪800萬噸礦井正在建設,2×66萬千瓦電廠、煤田供水工程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羅川煤田正待開發,石油、天然氣儲量也比較豐富,潛力巨大,商機無限,前景廣闊。調令關森林公園調令關森林公園因位於子午嶺主峰、秦直道雄關——調令關而得名。
  • 「坐高鐵·遊慶陽」第二站正寧縣丨人文故裡 大美正寧
    乘坐高鐵 我們一起遊慶陽 從西安出發 到達寧縣站我們乘坐大巴車 前往和寧縣毗鄰的正寧縣 一座城的故事 也就從這裡開始
  • 黃陵進動車時代 西安到黃陵出行時間縮至77分鐘
    黃陵進動車時代 西安到黃陵出行時間縮至77分鐘時間:2016-01-22 08:02:33來源: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作者:李波編輯:鍾瑩   1月21日下午,記者從延安火車站獲悉,1月22日起,西安鐵路部門將開通到黃陵縣的動車組列車,在原有西延動車的基礎上,增加黃陵南車站的停靠點,每日停靠兩次,進一步方便陝北地區人民出行。
  • 人文始祖黃帝陵,現改成景點,網友:為何要先花錢才能祭拜祖先?
    就算是在今天,我們依舊能夠祭拜這些祖先,位於陝西延安黃陵縣的橋山上,就有一座黃帝陵,雖然在全國有好幾個黃帝陵,真正的黃帝陵一直沒有定數,但還是以橋山黃帝陵最為出名,被稱為天下第一陵,因為這裡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先祖的場所,《史記》中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也是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所以這裡一直都是中華的文明之根,享有很高的聲譽。
  • 2020年慶陽市直教育系統先進個人、骨幹教師評選結果公示
    付小娟 正寧縣西關小學周維剛 正寧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房 靜 正寧縣縣城幼兒園黨冰心 正寧縣山河小學王淑娟 正寧縣教研室付麗娟 正寧縣山河初中徐崔儒 合水縣樂蟠初級中學楊正偉 合水縣何家畔九年制學校左彩霞 合水縣西華池小學邵文奇 合水縣西華池小學高小偉
  • 中美鬥爭回看:毛澤東抗日「出師表」《祭黃帝陵文》
    在黃帝陵有幾通著名的石碑,每一座碑,都有深意存焉。甫進陵園,碑上大書「黃帝陵」三字,這是郭沫若手筆。這通碑大有來歷,最先是清朝陝西巡撫畢沅謹書「古軒轅黃帝橋陵」,後來蔣介石大約是嫌它羅嗦,也想表示自己的正宗傳人地位,便自己寫了「黃帝陵」三字,刻於原碑。蔣某人不慣寫這麼大的字,那字顯得生硬散漫,缺些骨力。1958年,原碑題刻再次被磨去,由郭沫若重書。
  • 慶陽新簡介「出爐」
    明代境內大部分時段設慶州府及府轄寧州與環縣、安化、合水、真寧4縣和平涼府所轄鎮原縣,另設慶陽衛、環縣守御千戶所。全境隸屬陝西行省,後改陝西布政司。  清代境內設慶陽府,康熙四年(1665)改隸屬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1728)裁衛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