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山龍馭 黃帝陵之謎_科學探索_資訊中心_驅動中國

2020-12-19 驅動中國

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又最受尊敬的陵墓,它早已為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所共同景仰,還被中國政府列入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國家已撥專款,著手對它進行整修。2004年,重修竣工之後的黃陵以其莊嚴宏偉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統一團結的光榮歷史,是全世界華裔敬祖尋根的寄託。不過有人提出黃帝並不葬在黃陵縣。

皇帝陵  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從黃帝時代起,就告別了蠻荒混沌的歲月,拉開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軒轅黃帝率領先民們,磨礪智慧,統一華夏,安定四方,黃帝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始祖,後人敬稱為「人文初祖」。相傳黃帝有土德之瑞,他禮賢好義,倡導勤勞生存,教人們建造房屋,燒制陶器,種植五穀,馴養家禽,在他那個時期,中華民族產生了文字、舟車、音律、算數、醫學等。相傳他的妻子是一位叫嫘祖的婦女,教女性養蠶、繅絲和紡織,中國自此以後有了紡織業。

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黃陵縣橋山成為他的陵寢所在地,是全民族共同嚮往的精神聖地。據說黃帝118歲時出巡河南,忽然晴空中發出巨大聲響,在一陣音樂聲中,有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將黃帝接上了天。當黃龍飛至今陝西橋山上空時,黎民百姓呆呆地看著,人們大聲呼喊著,邊跑邊哭為黃帝送行。黃帝見到這種情況,就下駕安撫百姓。黃龍催黃帝要上路了,黃帝不能違背天命,遂無奈地乘龍升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橋山龍馭」。後來人們將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

陝西黃陵軒轅廟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漢代人就已經認為黃帝陵位於橋山。《史記·孝武帝本紀》中又說,漢武帝曾「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傳》也說:「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一般認為,橋山的黃帝陵冢建於漢代以前,今天坐落在蒼黛古柏叢中的陵墓就是那個時候的產物。今黃帝陵冢南側有一座高20米的土臺,名為漢武仙臺,相傳就是漢武帝祭陵時修築的。由於武帝在此臺祈求長生不老、飛升成仙,人們遂稱其為仙臺。橋山東麓的黃帝廟也是始建於漢代。

黃陵縣城北的橋山,沮水河從西、南、東三面環繞並向東流去。沮水河自陝、甘交界的子午嶺源頭至入洛河處,全長128公裡,站在橋山之巔向下望去,就像水潛其底,穿山而過,橋山形如沮水河之橋,故得其名。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在陵前立了「古軒轅黃帝陵碑」,似乎向世人鄭重昭示,這裡是最正宗的黃帝安息地。黃帝廟內存放著數十通石碑,都為歷代帝王致祭軒轅黃帝的「御製祝文」,說明歷代帝王都相信,這裡才是黃帝的安息地。辛亥革命勝利後,致祭軒轅黃帝陵,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大總統名義,為祭陵寫下了一首氣壯山河的詩:「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建國以後,黃帝陵成為國家明令保護的第一號古墓葬。今天黃帝陵前祭亭內的石碑是郭沫若於1958年5月題寫,每逢清明節,人們都要祭掃黃帝陵,舉辦盛大的公祭活動,炎黃子孫們將橋山黃帝陵作為憑弔中華民族遠古祖先的象徵性場所。

黃帝陵在陝西橋山,長期以來得到人們的公認,不見有誰發表不同的意見。然而近年來,一些人提出了獨特的看法,使黃帝陵的所在地成為一個歷史謎案。

黃帝陵  1994年,張耀民先生在《西北史地》雜誌上撰文,認為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80裡的子午山,即今甘肅慶陽地區正寧縣東部五頃塬一帶。他認為橋山之「橋」,按《爾雅》的解釋是「山銳而高」。《史記》確說黃帝葬在橋山,但注釋《史記》的各書,均沒說橋山在陝西。劉宋時裴駰之《史記集解》注引三國時的《皇覽》,說「黃帝陵在上郡橋山」。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唐張守正的《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說,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80裡子午山,又說上郡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冢。所以稍後的《元和郡縣圖志》就乾脆說「子午山一曰橋山」。《明史·地理志》也說,橋山就是子午山。清代的《讀史方輿紀要》更是直接說:「橋山,也曰子午山,也曰子午嶺,寧州百裡,即子午嶺之別阜,嶺北即真寧,漢縣誌所云橋山在陽周南也。」又說寧州東百裡的真寧縣,就是漢上郡陽周地,隋改為羅川縣,唐代因為在這個地方得到了玉真人像,改為真寧。所以張耀民指出,黃帝陵所在的橋山,漢武帝還祭的橋山,就是今天「銳而高」並雄踞慶陽地區正寧、寧縣、合水東部和華池縣西部的南北長約300公裡的子午嶺,也即今之子午嶺南部的正寧縣境內。

他認為,秦在子午嶺上修築過馳道(秦直道),當年黃帝「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和秦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過回中」以及漢武帝北巡朔方,其實都是走的這條路。秦直道遺址證實了黃帝冢確實在羅川縣東90裡秦直道之間,黃帝冢在秦直道的西側,今天的所在地大約在慶陽地區正寧縣東部的五頃塬一帶。黃帝乘龍仙遊的故事,使這個地區與龍有關的地名至今尚有龍咀子、龍頭、龍湫等等。五頃塬北還有一地名叫喬冢塬,據明朝《萬姓統譜》說:「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喬氏就是橋氏。

張耀民還提出了其他一些證據,如明代以來,正寧人景清和慶陽人李夢陽等都有與「橋山」和「黃帝冢」有關的詩作傳世;北宋以前,這一帶有過冢、廟、祠或碑的存在;宋代以後,由於「天下紛紜」,遂遷建於陝西,正寧縣五頃塬唯有靈湫了。說黃帝冢一直在陝西,均未見有力證據,相反說在羅川縣倒是有根有據。

這種觀點在甘肅史學界中很有影響。1998年1月出版的《慶陽地區志》,在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和實地調查之後,否定了以往的說法,把黃帝的出生地認定在正寧縣子午嶺南部,把黃帝陵定在正寧縣的五頃塬村。

不過有人針對張耀民的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橋山不是子午嶺,黃帝陵不在正寧縣五頃塬村,黃帝故裡也不在正寧子午嶺南部。他們認為把黃帝陵認定在五頃塬村是不對的,而把黃帝的出生地確定在正寧縣子午嶺南部一帶是正確的,但不具體。黃帝陵在正寧縣五頃塬鄉西頭村南面的橋山,黃帝也出生於此。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司馬遷所說的橋山,既不在陝西黃陵縣,也不在陝北榆林縣,而在甘肅的慶陽地區。不過有人根據《爾雅》的「銳而高」就把子午嶺叫做橋山是不妥當的,因為銳而高的山很多。《史記正義》說,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80裡的子午山,而實際上羅川到五頃塬村和西頭村都不到80裡。西頭村南面溝裡的橋山,與黃土高原其他山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它不是陡坡式的,而是像饅頭一樣的圓形,明顯有人工加工過的痕跡,其中有墳是肯定的。為什麼叫橋山,是因為山腳下有水衝成的一個大洞,其上形成一個土橋而得名。清乾隆年間的《正寧縣誌》就說:「陵墓,黃帝葬衣冠上,在正寧縣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原,鐫字曰:黃帝葬衣冠之處。」這種說法其實在古代的一些資料中也可以得到證明。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今北京市平谷縣境內,也有黃帝陵墓遺址。有一些學者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進行論證。支持這種觀點的最早資料是明代官修的全國總志《大明一統志》,上面記有:「魚子山,在平谷縣東北一十裡,上有大冢,雲軒轅黃帝陵也。唐陳子昂詩:經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疑即謂此。山下有軒轅廟,見存。」其後各種北京地方志書都沿襲舊志,文字雖稍有出入,但內容則基本一致。

這種觀點遭到了學者的批評,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大明一統志》的記載,在同書之內就有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其次,該書的編者在「魚子山」條內,舉出了陳子昂詩:「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且說「疑即謂此」,後來的北京志書則愈傳愈訛。萬曆年間,蔣一葵的《長安客話》「黃帝陵」條,省去了「疑即謂此」一句,直接把陳詩與魚子山聯繫起來。倘若平谷縣魚子山的大冢果為軒轅陵,那麼,在歷代的地理書中豈能無記?《大明一統志》中引用陳子昂詩,並疑陳子昂所說的「薊丘」為魚子山,是站不住腳的。唐代的地理志中,涉及到密雲縣境內,都未記有黃帝冢,相反如《通典》和《元和郡縣圖志》,在唐寧州卻都記有陝西橋山黃帝冢。學者強調,縱觀自漢迄宋的歷代地理諸書,其相當於今平谷縣的記載中都無黃陵之記,而黃陵之記又都在今陝西境內。這就有力地證明:今之平谷縣境並無黃陵,從明代開始出現的記載,不過是出於當地群眾景仰黃帝的傳說。

由於黃帝活動在遠古的傳說時期,再加上中國的土地廣闊,而各地人民群眾又都思念這位人文初祖,所以關於黃帝的陵墓也就有了不同的說法,這是極其正常的。其實黃帝陵都是衣冠冢,說到底都是後人對他思念而修築的紀念性建築,並不是真正的陵墓,不同歷史時期在各個地方都建有黃帝陵也是很有可能的。在我國的豐富史籍裡,保留下來若干條有關的可貴記錄,憑據它們,足可以從學術角度來探清最早的黃陵究竟在哪裡。不過,站在各個地方的觀念上來各取所需這些資料的態度並不足取,因為這並不是真實科學的態度。此外,還存在如何對待一些民間附會傳說的問題。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解開這個中國帝陵史上的第一謎。

責任編輯:曹奎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陵:陝西黃帝陵
    這幅照片,就是遠眺中的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縣城北。除了陝西黃帝陵外,還有河南荊山黃帝陵、甘肅正寧縣黃帝陵、河北涿鹿黃帝陵。我去的,是陝西的黃帝陵。也是正史中唯一記載的黃帝陵。 論哪一處正宗不是我關注的焦點,作為炎黃子孫,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這就夠了,或者說黃帝本身是否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根。
  • 陝西有黃帝陵,河南有黃帝陵,其他地方也有黃帝陵,哪個是真的?
    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珣,龍珣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珣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大概就是說黃帝在首山採集銅礦,並且在荊山下將採集到的銅鑄成了鼎。鼎鑄成之後,有龍來迎接黃帝,並且將黃帝和隨從官員及後宮妃嬪七十多人帶到了天上。
  • 人文始祖黃帝陵,現改成景點,網友:為何要先花錢才能祭拜祖先?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自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炎指的是炎帝,而黃指的是黃帝,在傳說當中,遠古中國兇險無比,人族在當時是很弱小的群體,再加上不同的部落之間又有摩擦,外憂內患之下,生存不易,而在當時,有熊氏部落的軒轅和姜姓部落的神農氏聯合起來,打敗了外憂內患,最終融合成華夏族,才有了今日中華民族的繁榮
  • 辭舊迎新走陝西——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縣城北的橋山上,距離我們吃飯的「香滿樓·小廚房」飯店只有兩公裡多一點。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包括軒轅廟和陵園區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關於黃帝的歸葬之地,司馬遷在《史記·五帝紀》中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遠古時稱蟜(jiǎo)山,因沮河自西而東呈「U」形貼山而過,使山若橋,蟜山之名逐漸演變為橋山,黃帝陵也因此稱橋陵。
  • 在黃帝陵「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
    資料圖  打開《中國歷史》課本,第一張彩色大圖就是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的黃帝陵——最讓人浮想聯翩的是那神秘的「傳說時代」,最使人割捨不開的一定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赤子情結黃帝與黃帝陵  黃帝是遠古時代的五帝之首,「黃」字是對軒轅氏圖騰——天黿大黽的象形。同時,黃帝以土德稱王,因土呈黃色,故稱黃帝。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本姓公孫,名軒轅,後改姓姬。黃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
  • 中華成語故事解析系列之「龍馭上賓」
    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成語是「龍馭上賓」,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封禪書》,封禪就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儀式。在《史記·封禪書》裡,司馬遷記述了這麼一件事情。話說漢武帝的時候有一個方士,方士是什麼人呢? 就是專門用一些陰陽五行怪力亂神的學說去蠱惑皇帝,然後騙取榮華富貴的這麼些人。
  • 中美鬥爭回看:毛澤東抗日「出師表」《祭黃帝陵文》
    1938年的時候,國共兩黨也繼續祭祀黃帝陵,當時咱陝甘寧邊區呢派的是張國燾過來參加。國民黨這邊由蔣鼎文這些,所以祭完祖以後,張國燾最後就卷到蔣鼎文的小車裡面就逃走了。當然,雖然這個張國燾他給他留下了一個不恥的形象,他當了叛徒逃跑了,但是這也是國共兩黨共同祭祖的一段佳話。解說:在黃陵縣橋山之巔,陵前有祭亭,亭內石碑上刻著黃帝陵三字,塚前有一塊橋山龍玉石碑,傳說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
  • 正的黃帝陵在何處?陝西黃陵,還是慶陽正寧縣?
    《史記集解》引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史記索隱》引《漢書.地理志》云:「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裡子午山」。張耀民在查閱歷史史料中發現,這些記載其所指均為一地,即後世所謂的寧州橋山,也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鄉。那麼,黃帝陵的所在地為什麼會出現種種說法?又緣何移位至陝西黃陵縣呢?
  • 夜祭黃帝陵
    :高敬傑,萬泉橋頭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曾任運城市督學、萬榮縣教育局辦公室主任,作為特邀嘉賓出席第五屆中國教育家大會,與知名教育家魏書生合影,先後在國家及省市級報刊發表通訊報導、經驗論文、文學作品等200餘篇。
  • 【519中國旅遊日】黃帝陵旅遊攻略
    【519中國旅遊日】黃帝陵旅遊攻略 發布時間:2020-05-19 14:49:16
  • 【黃帝陵·新時代】毛澤東撰寫的抗日「出師表」:《祭黃帝陵文》
    中國青年網西安4月6日電(劉韻甜 記者 高琦) 1937年4月5日,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為喚起四萬萬同胞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派代表,共同赴位於陝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公祭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
  • 帶你們看看正在建設中的甘肅慶陽正寧黃帝陵
    周末駕車到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聽說也在建黃帝陵,於是決定去看建設到什麼程度了。中華黃帝文化旅遊景區以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鄉子午嶺西麓橋山黃帝冢為中心而建,總規劃面積20.01平方公裡、建築佔地面積320畝,概算總投資7.2億元。目前,景區功德廳和百家姓氏廣場全面竣工。
  • 軒轅黃帝像從黃帝陵前迎送到新落成的軒轅殿中
    中新網4月4日電 據陝西日報報導,4月3日下午,甲申年清明節海內外中華兒女追遠迎祖活動分別在橋山之巔、黃陵縣城、軒轅殿前舉行,依次隆重亮相的恭迎祖靈、萬民瞻仰、祖靈歸位三大儀式,將軒轅黃帝像從黃帝陵前迎送到新落成的氣勢恢弘的軒轅殿中。  下午3時,整個活動在黃帝陵前拉開帷幕。
  • 全國首屆「畫出你心中的黃帝陵」少兒繪畫作品大賽火熱進行
    西部網訊 丙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於2016年4月4日(清明節),在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祭祀廣場舉行。為了更好的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傳統道德,激發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宣揚「黃帝文化」,講好「皇帝故事」,西安市教育局決定聯合省委網信辦、西部網開展「畫出你心中的黃帝陵」少兒繪畫作品大賽活動,通過徵集兒童繪畫作品的形式,在少年兒童中普及皇帝文化,帶動全社會關注公祭活動。  相傳自西漢時起,便有帝王前往黃帝陵祭祀黃帝,祭祀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後續便有尋根問祖之說。
  • 祖地尋源: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黃帝陵祭始祖
    你好臺灣網龍巖8月7日消息(記者 陳少偉)8月6日,由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龍巖市臺灣事務辦公室、龍巖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龍巖人民廣播電臺承辦的《「祖地尋源」海峽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重走客家遷徙路廣播夏令營》活動在陝西省延安市黃帝陵舉行啟動儀式。
  • 1937年毛澤東曾寫"祭黃帝陵文" 被評抗日"出師表"
    在此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華民族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之際,為進一步營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聯合抗日的社會氛圍,國共兩黨分別派出代表,共赴陝西省中部縣(今黃陵縣)橋山黃帝陵,舉行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儀式。這是國共兩黨自成立以來,首次共同公祭黃帝陵。中國共產黨派出的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國國民黨派出的代表是張繼。
  • 蔡英文今年不再「遙祭黃帝陵」
    蔡英文今年不再「遙祭黃帝陵」。(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29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當局「2017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活動29日上午10時在臺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親臨主祭。
  • 真假「黃帝陵」,四個景區爭了幾百年,如今都是旅遊勝地!
    「黃帝陵」大家應該都知道,目前公認的「黃帝陵」位於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是學術界公認的正宗黃帝陵寢,但是卻鮮少有人知道,在中國境內曾經同時存在4個「黃帝陵」,且都以「黃帝陵」為地名,這4個地方為了證明自己境內的才是真正的「黃帝陵」曾經爭了數百年,直到近些年才最終將陝西黃陵縣認為正宗,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缺乏實據,而不願意承認!其中由以陝、豫黃帝陵之爭最為激烈!
  • 藍色科技暢想未來 科技實踐展示夢想 ——陝西省少年科普館黃陵縣橋山小學分館落成
    2019年3月28日,橋山小學全體師生和家長代表齊聚橋園,共同慶祝橋山小學第八屆科技節暨陝西省少年科普館落成。黃陵縣科學技術協會胡斌主席、黃陵縣教育科技體育局薛永星副局長、學校家委會尹東東主任應邀參加。
  • 馭龍公司:旗幟鮮明、堅定信念、眾志成城、戰無不勝
    2018年9月30日晚,在馭龍公司董事會例行會議上,圍繞即將開啟的二級招商工作,董事長、創始人盧馭龍與CEO傅佔傑先生提出了"旗幟鮮明、堅定信念、眾志成城、戰無不勝"的主張。"旗幟鮮明、堅定信念",意味著馭龍公司將堅守改良世界的使命,成為偉大公司的願景,堅持良知、良品為核心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