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南京,是去的石臼湖,在遼闊的湖面上飄蕩了大半天。那時候從未想過,這個湖泊有一日會爆紅,成為南京一個被稱為堪比茶卡鹽湖的「天空之鏡」。
石臼湖是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和馬鞍山市當塗縣、博望區四區縣間的界湖,由古丹陽湖分化而成的,也是長江下遊唯一直接通江的湖泊。
我們在高淳待了幾天,把石臼湖周邊的水網跑了一圈,又在湖面上漂泊了大半天,所見除了密密麻麻的蝦蟹養殖,便是開闊的湖面水道,只是湖水水質並不算好,沒有見到一點可以當作天空之境的地方。
但照片拍下來效果還是可以的,果然是照騙啊。
高淳的另一處湖泊,固城湖,作為當地的飲用水源地,水質要優於石臼湖。那裡盛產的螃蟹在當地也是有名的。
我們去的那幾天,正是固城湖螃蟹節,只是我們幾個對螃蟹都不感興趣,沒有一人提出要吃螃蟹。
高淳有一條古街,名「高淳老街」。那一片明清古建築群,據說是江蘇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被譽為金陵第一古街。
老街位於淳溪鎮,故又名淳溪老街,離縣城商業中心極近,我們步行過去大約十多分鐘。老街西臨官溪河,始建於宋代,名正儀街,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山大街。隨後幾易其名,最後還是改回了中山大街。
老街有不少人文景觀,像楊宅,關王廟,乾隆古井等。還有革命舊址——新四軍司令部舊址和駐淳辦事處。大概是去的晚了,這些地方都不見遊客,我們也興趣缺缺,便只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漫步。
踏著石板路,在縱深的小巷中信步,目光逡巡在兩邊有著精緻飛簷鬥拱和雕花匾額的木結構建築上,感受著悠遠的古樸韻味,其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尤其是看著古建的細部,雕纂精美,也會讓人感慨匠人的心思。
老街的主街道有六百多米,兩邊縱橫交錯著幾條小巷。景點大部分在主街道上,旁邊更多的是居民區。主街上最多的是雜貨店和餐館,還有幾家特產店。走到中部,可看見新四軍司令部舊址,門口正對一條橫著的巷子,巷子的牌坊看起來比武大老牌坊還舊。
走完主街道,繞進了一條小巷子,這裡則是居民老宅。斑駁灰白的院牆和陳舊的門窗,還有門口笨重的石墩,還原了更真實的生活色彩。
據說高淳的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其活動有跳五猖,蕩旱船,挑花燈,打湘蓮等。不知這些民俗活動是否還保留著,我們自是無緣一見。在高淳的工作完成後就匆匆趕往南京。
雖然高淳就是南京市下轄的一個區,但我從未將其與南京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城市聯繫在一起。
只有在靠近南京時,才生出幾分期待。
「江雨霏霏江草霽,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六朝古都,金粉之地啊,總該有些遺蹟等著我們吧。
到南京的那天傍晚,我們去了夫子廟。夫子廟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位於秦淮河畔。東吳形勝,江南自古繁華。夫子廟、秦淮河,這個文人騷客雲集,豔貫金陵的勝地,不論變成什麼樣,都會吸引無數遊客前往。
網上有人評夫子廟是南京最坑的一條小吃街。坑不坑我不知道,但人滿為患倒是真的。
我們從夫子廟的後門進入,所以除了那個很有古風的牌坊外,未見和夫子廟這個名字有任何關係的建築。牌坊後門一溜的臭豆腐小攤,再往後就是夜間也亮如白晝的專賣店。
慢慢深入,看到了尊經閣。其名稱意思是「以經為尊」。尊經閣是一座重簷丁字脊歇山頂三層古建築,古時候為教諭講課的講堂,樓上藏有《十三經》、《廿一史》等。
轉了一圈出去,又是小巷中的小商品鋪,繁華不減。直到走出巷子,我們才算見到了夫子廟的正門和主體建築大成殿。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聖殿。殿前露臺正中央一尊孔子青銅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
正門外臨河建有一座牌坊,寫著天下文樞,據說是顏真卿的字。因為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二合一的,所以這座牌坊成了夫子廟前門的標誌。
想想這孔夫子廟、經閣講堂皆藏身在汪汪商鋪中,也有趣的很!真是再現了「精深存鬧市,博大在民間」的南京特色文化。
夫子廟正對著秦淮河,一眼能看到秦淮河上的那面亮堂的雙龍照璧。這裡的遊人更擁擠了,在河邊、橋上徘徊。岸邊泊著一排遊船,還有幾艘悠閒地徜徉著,河水映著船上的燈火,疊影重重,有些不真實的絢麗。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狠,隔江尤唱後庭花。」看著對面「秦淮人家」幾個字,不知為何就記起這首詩。
遙想當年漿聲燈影的繁華,再看今日此地之熱鬧,恐優勝當年。只是王朝更迭消失,戰火遠去,南京幾度成亡國之都的悲涼似乎也淡化在一片祥和中。
秦淮河兩岸是很大一片的步行街商業區,從秦淮河橋上走過,沒有了河上的絢爛燈火,人也即刻少了許多。
遠遠地望見一條幽靜的小巷,巷子口的門眉上寫著烏衣巷。有些疑惑地走過去,烏衣巷不是沒有找到很確切的位置嗎?走近一看,果然。這裡也只是烏衣巷的一部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為劉禹錫的這首詩,我知道了烏衣巷,也了解了東晉的一些歷史。只是,看著眼前這座明顯是重修的甚至還算嶄新的巷子,真的很難跟那個烏衣巷聯繫在一起。
又或許大家惦念不忘的其實只是那個名字?就像走過烏衣巷看到的李香君故居,也不過像是見到了某個認識的人,不由在心裡呼道,哦,李香君!誰又會真正去探索李香君此人?
李香君故居已到秦淮河步行街的邊緣,旁邊有座牌坊,寫著古秦淮。走過秦淮河,沒有感受到昔日的金粉奢華,也未見歷史的滄桑,十裡秦淮,六朝煙月,早已鬥轉星移。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秦淮風光依舊,只是將那份繁華換成了現代人的喧鬧。
第二天,我們去了中華門。這座城門保留了歷史的殘破痕跡,外型上,城樓少了很主要的部分——只見城不見樓——在中華門三個大字上端應有的鏑樓不見蹤影,若不是門票的圖片上畫了一座樓,我們會以為這座城樓就是如此與眾不同!外牆上,斑駁的剝落印跡隨處可見,裸露在外的磚石和縫隙中的野草,爭述著歲月的無情。或許是缺少了鏑樓的緣故,南京中華門城樓遠沒有西安城樓的光鮮和威武。
不過,南京中華門卻是結構最為複雜的城樓。從門口望進去,拱門疊置,有院落幾許。走進了,才知,裡面是由四道拱門貫通的三重甕城。拱門內原有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在仍可看到那道閘門的凹槽。如此,將敵兵放入城,再啟動閘門關城,一切三段,伏兵四處,便可甕中捉鱉了。
甕城內建有27個藏兵洞,戰時可容兵三千,平時可藏糧萬擔。藏兵洞沒有進去,只在門口望了一下,幽暗的甬道和防空洞一般,夏天估計很涼快。而甕城兩側的坡道設計成馬道,可運送物質,也可騎馬登城。這樣結構巧妙,規模宏大的防禦性城樓也確實少見!
中華門這幾個字是蔣介石寫的,城樓卻是在明代修建的,當時稱聚寶門,是在南唐城門舊址上重建的。
當年朱重八同志聽從了朱升同志的建議,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就在南京廣修城桓。
南京的城牆有一半是沈萬山修建的,初聞聚寶門,很自然就想到了沈萬山。果然是有故事的:
當年朱沈二人比賽修城,朱修到一半的時候城牆突然倒塌,又從頭修起,還是塌。如此反覆。朱請人來算卦,說城下有怪獸,需要在城下埋一個寶物以鎮壓。朱心生一計,向沈萬三借來聚寶盆埋在城下。說「三更借,五更還。」 奇蹟出現了,城牆居然沒有再塌!可是聚寶盆已經埋在了城下,又怎麼還呢?朱就下令,打更人打過四更打六更,又命人把城中的雞都殺掉。於是南京城就沒有五更天,也沒有雞。
故事的真實性不做考究,不過,一個人富到讓統治者眼紅,這個人不死才叫奇怪。
城樓的最外面一道門樓最高,分上、中、下三層,第三層的鏑樓同樣無影。只餘一片很開闊的平臺,一馬平川,一覽無遺。城樓上擺著兩尊仿明代的大炮,還有幾顆圓滾滾的大礌石,和一臺望遠鏡。
站著城樓上俯瞰,城外南面臨秦淮河,正對著中華門有座橋曰長幹橋。城牆內,三座甕城形成了三個超大坑,真被困在裡面,抬頭一看,四周燈火通明,兵士森然,弓箭齊聚,想來心理上就承受不了。然而,映著背後鱗次櫛比的現代高樓,這甕城也只剩點綴的功能,早失去了威懾力。
南京的歷史除了金粉之地的奢華,餘下的大概就剩亡國的滄涼和革命的悲壯。孫中山對南京情有獨鍾,生前以南京為都,死後葬紫金山。他說:「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環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世稱「虎踞龍蟠」。諸葛亮也稱讚南京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確是帝王之宅」。
或許吧,有山有水有平原,魚米之鄉,富熟之地,更兼有長江天塹,石頭固城,確有做京城的特質。
只是,歷史無情,有經濟後援有天險固守的南京帝都,總是擋不住南下的炮火。這裡多少朝的都城,皆不能長久,難得的兩次北伐的勝利(明朝和民國),也一樣沒在南京多做停留。回想南京的帝都歷史,不免帶著幾分亡國的氣息。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盤龍。」秦始皇鑿秦淮以洩金陵帝氣,難不成真被洩了去?
逛中山陵,遊客眾多,人山人海,卻只是逛逛而已,至於那段歷史,想來也淹沒在一片蒼翠中了。
南京人對於紫金山是情有獨鐘的,去的路上,司機頗為驕傲地說:「怎麼樣,這裡環境不錯吧!」
「嗯嗯,挺好的。」
紫金山雖不怎麼高,卻是南京第一峰,林木蔥蔥,環境自然是好的。
有人說,逛中山陵如讀半部民國史,南京的革命史讀來也充滿了悲壯。那天去了雨花臺,一進門,革命烈士群像赫然屹立,很輕易讓人忘卻它最初的來歷,只剩革命的悲愴。
事實上,雨花臺這美麗名字來源於梁武帝時期,彼時佛教盛行,有高僧在臺上講經,感天動地,天花散落,遂名雨花臺。如今的雨花臺雖留有寺廟,天下第二泉等景,卻藏在不顯眼的側路,其主體早已成了緬懷革命先烈的歷史紀念館。
去雨花臺健身的人多了,路上還標識著健康行走一萬步的路線,看來這山丘小道環繞的烈士陵園更多的是被作為休閒鍛鍊場所。
歲月無情,誰也不可能一直為過去活著。問起那段悲慘的歷史,年輕一代越來越沒有感覺,也不免讓人唏噓。
之後又去過兩三次南京,每次都以為能細細品味南京的古都內涵,但每次都只能做匆匆過客。
朱自清曾說:「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於是我也曾幻想著在一些老街上走著,細細辨認兩邊古老的建築痕跡,然後一聲驚呼:「哦,這裡原來是......」
當然,我們並沒有時間去找那樣的「古董街」,便只能在一次次的邂逅中一點點領略南京。
最後那次恰好在金秋時節踏訪,算是南京最美的季節,只是南京的秋色也藏得深,沒去對地方,似乎便看不到「美成金陵」的南京。
因為南京和武漢相似,據說是沒有秋天的,身上的短袖還未換下,涼風乍起,丹桂飄香,南京的秋便不經意間來了!
在短短的秋季裡,常綠樹依舊蒼翠,中間夾著一些落葉樹種,總覺得美得不純粹。
我們沒有刻意去尋找金陵的秋景,卻在南京大學校園裡見到了。這座百年名校,有著和它的歷史相匹配的古老建築。這裡,老牆斑駁,牆上鋪滿了紅色的爬山虎,廣場上染了秋色的黃葉落滿一地,在夕陽下,那些紅色黃色的樹葉,也跳動著滄桑厚重和古樸懷舊的氣息。
校園靜謐,帶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沿著梧桐樹支起的林蔭道,漫無目的地閒逛,看滿目秋色,有種難得的愜意。看路旁的野貓,也蜷起身子,沐浴著午後陽光,仿佛時光都變得悠長而溫暖。
南京給人的感覺也如這午後的時光,儘管在歷史上頻遭重創,經歷過滄桑巨變,卻依然改不了骨子裡的從容溫婉,慵懶恣意。她不張揚,只等著你去慢慢品味。
同樣,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也多了幾分包容和溫和。在高淳、在南京接觸的當地人,多少帶了江南的婉約。他們熱情又不似北京人的過度熱情,爽朗而沒有北京人的張狂,即便是和我們討價還價的師傅,也是笑呵呵的讓人發不起脾氣。
與一片山水發生靈魂的碰撞,可能一生只有一次。我想,讀懂一座城市,也絕非朝夕可致,在這裡,我們只是匆匆過客,也只有輕輕發出一聲感喟!
PS:去哪裡看美成金陵的南京?
這個季節到南京看最美金陵秋色,品金陵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