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為東。 資料圖
近日,一封匿名舉報信流傳網絡,指稱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前院長顧為東的博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這一指控遭到顧的否認。
該舉報信稱,顧為東2001年於南京農業大學通過答辯的博士論文,大範圍抄襲了《江蘇產業結構調整的資本支持戰略研究》一書的內容。該書出版於2000年,巧合的是,顧為東任此書的副主編。
授予顧博士學位是南京農業大學,該校科研院成果與智慧財產權處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舉報信確有其事,校方正在對信中內容進行調查。
公開資料顯示,顧為東科研成果突出,是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6年7月2日,江蘇省發改委發布通知,免去顧為東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的職務,到齡退休。
15年前的博士論文,被指大範圍抄襲一專著
舉報信稱,顧為東的博士論文(下文簡稱「顧文」)涉嫌大範圍抄襲一專著,在其182頁(實際為210頁,此處應指除去封面、參考文獻以及致謝的部分)的論文中,存在照抄該專著內容的有127頁。但被顧文大量引用的這一專著,並未被顧為東列入其博士論文的參考文獻。
顧文被指抄襲的這本專著題為《江蘇產業結構調整的資本支持戰略研究》(下文簡稱「《研究》」),曾獲江蘇省哲學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該書出版於2000年,顧為東擔任副主編。
根據《研究》後記部分的記述,顧為東「負責了課題的具體組織和籌劃工作,並承擔了部分章節的撰寫」;該書第三章起草人名單中,顧為東與其餘四人的名字並列出現。
顧為東的博士論文題為《產業結構調整的資本戰略支持研究——以江蘇為例》,2001年6月通過答辯,南京農業大學授予其博士學位。
該舉報信羅列出了顧文與《研究》內容重合的相應章節。澎湃新聞比對兩份文獻後發現,信中列出的內容重合情況屬實,兩者內容重合度較高,顧為東的博士論文有近70%的內容與《研究》雷同。
例如,顧為東論文第九章標題為「江蘇各產業的結構調整中的資本支持」,該部分架構與《研究》第五章「江蘇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資本支持」完全一致;內容上,顧文多出「在上一章對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支持戰略對策分析的基礎上,本章進一步從江蘇一、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出發,提出了貫徹這些戰略的更加具體的資本支持措施。」一段,除此之外,其餘內容與《研究》第五章的內容大致相同。
顧為東:論文早於成書前便完成
「怎麼可能呢?」被問及針對自己的抄襲指控,顧為東這樣回應澎湃新聞。他表示,論文與《研究》一書都是自己寫的,抄襲是「本來就沒有」的事情。
對於博士論文與《研究》一書內容大量重合的情況,顧為東解釋稱,在攻讀博士學位前,他自己就已經累積完成50多萬字的文稿,博士論文與《研究》一書都源自這50萬字的成稿。
顧為東強調,博士論文在1999年就已經提交,但由於他所在的研究院工作任務較多,論文答辯一直耽擱到2001年才進行。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顧為東論文封面「論文提交日期」一欄處填寫的日期為2001年6月2日。但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辦公室工作人員朱初英稱,顧為東博士論文的導師李嶽雲已向研究院核實了論文提交年份,為1999年。
對於《研究》後記部分列出的起草人另有多人的情況,顧為東解釋說,其他人提供了素材、參與討論了方案,因此而掛名,但整本書還是由他負責編寫。
「其他人」之一朱一超向澎湃新聞介紹,《研究》一書涵蓋多個專業領域,需由各方向的負責人提供素材給編寫組進行整理。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辦公室工作人員朱初英進一步補充稱,這部分內容只包括具體數據與相關解讀。
朱一超負責起草了該書第五章的部分內容,被問及素材與成稿間的差別,朱一超對澎湃新聞表示,差別不大,「只是從布局上進行了調整,不會改動我們的主體內容」。
朱一超表示,他知道顧博士論文與《研究》一書大量重合的情況,但並不認為顧進行了抄襲。
引用自己寫的文章,能算作抄襲嗎?
舉報信稱,早在2016年初,舉報人就實名向南京農業大學反映了相關情況,並上交了相關材料,但校方遲遲未予理睬。
南京農業大學科研院成果與智慧財產權處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證實,確實有人向學校舉報顧為東博士論文抄襲,校學術規範委員會正在調查。
在論文中大量引用自己已發表作品內容是否符合學術規範?對於這一問題,該工作人員回應,可以引用自己寫過的東西,但要符合論文發表標準;此外,對論文引用自己此前已發表成果所佔比率要有一定限制。
對於南京農業大學規定的上述限制標準,該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清楚具體情況。
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7月2日曾發文,要求刊登舉報信的相關網站刪除舉報信。文件稱,「學位論文及該書皆為顧為東本人創作」,「其學術研究具有長期一致性,並無抄襲之可能,亦無人可供顧為東抄襲剽竊。」
截至澎湃新聞發稿時,授予顧為東博士論文的南京農業大學尚未對上述被指「抄襲」事件給出調查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