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九民紀要》公司印章效力認定規則的理解和適用 | 至正 • 論法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餘藝 上海二中法院

本期主筆:餘藝

民庭審判團隊負責人

西南政法大學

全日製法學博士

公司印章這個詞最近頗具話題性,前有當當網李國慶「搶公章」事件,後有騰訊公司和老乾媽公司的跨界大瓜。

1

印者,信也

在人們傳統、樸素的觀念裡,公司印章就是公司身份、意志的表達。

國人信「章」的觀念根源於我國源遠流長的印章文化。印者,信也。

印章在古代就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如今的法律體系裡,公章的示信功能已有所減弱。

儘管上述兩個事件都涉及公章,但公章本身對於事件的發展並不具有決定意義。持有公章並不等於獲得公司的控制權,合同上的公章系偽造也不代表公司必然免責。

2

不再唯「章」論

那麼,在公司對外交往行為的效力認定方面我們為什麼不再唯「章」而論呢?

從大的方面來說,法律規則的設計應當服務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就商事交易法律規則而言,其目標就在於構建陌生人之間的互信機制,確保陌生人之間亦能夠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協作,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每籤訂一份合同都需要去核實對方公司所使用的公章,是否與其在公安、工商處備案的公章一致,交易成本會不會高到無法承受?

如果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可以憑藉其掌握的公章隨意處置公司資產,為自己的個人債務買單,公司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如何維護?

3

「看人不看章」

為此,《九民紀要》中專門強調要確立「看人不看章」的裁判思路,把審查重點放在交易相對人是否有理由相信,代表公司籤字或蓋章的行為人對公司相關事務享有代表權或代理權上,而非公章之真偽上。擇其要者而言:

1.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表權或代理權,即使公章為假,合同亦有效,公司應受合同拘束。

一般而言,對代表公司籤約的自然人的身份及代理權限進行核實,比判斷公章的真偽方便得多,相對人也比較容易做到。

比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肯定是有權代表公司的,由法定代表人籤字或蓋章的原材料採購合同,應為有效,公章真假不重要。

2.行為人越權代表或無權代理,相對人未盡必要審核義務,即使公章為真,合同亦無效,公司至多承擔合同無效之責任。

對於某些特殊的事務,比如公司為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公司法就規定誰也不能直接代表或代理,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

在這種情況下,交易相對人籤訂相關合同前就負有審核公司是否已作出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的義務。

如果交易相對人不能證明其已盡必要審核義務,則即使合同上的公章為真,合同也會歸於無效。

在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的情況下,合同雖然無效,但由於公司是一個擬制主體,法定代表人是公司機關,故公司原則上還是應當承擔合同無效的後果。

但如果能夠證明相對人明知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或公司機關決議是偽造或變造的,那麼公司對合同無效的責任也可以拒絕承擔。

除了以上「真人假章」、「假人真章」的情況,實踐中還經常出現「只有章沒有人」的情況。

如果沒辦法通過「人」的要素來判斷合同的效力,那是不是只要經過鑑定確認合同上的公章並非公司的備案公章,公司就可以免責呢?

不是!即使合同上加蓋的公章並非公司的備案公章,但如果相對人能夠證明公司曾使用過該枚非備案公章,或者公司在其他場合曾認可該枚非備案公章的使用效力,則公司亦應承擔責任。

人像攝影:施蕾

原標題:《對《九民紀要》公司印章效力認定規則的理解和適用 | 至正 • 論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九民紀要》出臺後公司對外債務加入效力認定
    》出臺後公司對外債務加入效力認定2019年4月甲公司起訴乙公司和丙公司至上海寶山區法院訴求:一、解除2018年6月甲乙公司籤訂的買賣合同;二、返還合同履約保證金和剩餘貨款;三、賠償實際損失和利息;四、丙公司針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試論《九民紀要》中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法律問題
    》(以下簡稱《九民紀要》),全文共計130條,涉及與民法總則適用的法律銜接、公司糾紛、合同糾紛等十二個民商事審判實務問題,其中,有關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問題主要規定於公司糾紛案件的審理一節第17條至第23條7個條文。
  • 【公司實務】《九民紀要》關於合同效力的認定及相關法律後果的規定(上)
    《九民會議紀要》第30至35條就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的強制性規定的效力認定,及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後果,包括財產返還、折價補償、損害賠償,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規定。雖然合同的成立、生效、無效認定、撤銷、解除等作為民法基礎原理,在法律法規等各個層面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適用中仍常伴隨著爭議,特別是合同效力的認定問題。《九民會議紀要》通過六個條款對此予以規範,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也有助於統一司法審判尺度。
  • 玄玉寶:《民法典》時間效力初探 | 至正 • 論法
    法律的時間效力是確定法律的適用範圍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它與法律的對人效力、對事效力、空間效力共同構成法理學中「法的效力」的研究範疇。針對這部分內容,《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條關於「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及前述九部法律同時廢止的規定,在時間效力上只具有形式意義,相關法律規則的實際運行能夠在新舊法之間實現自動切換、無縫銜接。
  • 論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 | 至正 • 論法
    王軼教授將「交易便利」,理解為鼓勵交易。即:在《民法典》的合同編中主要體現為,所有的規則設計都應當儘可能地促進合同關係的成立;都應該讓成立的合同儘可能地成為生效的合同;都應該讓生效的合同中的債權儘可能地得以圓滿實現。易言之,儘可能促進合同有效,是為《民法典》合同編規則理解與適用應予秉持的宗旨。合同行為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之一。
  • 法院適用《九民紀要》認定一公司對外債務加入無效
    新民晚報訊 (記者 郭劍烽 通訊員 胡明冬)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俗稱《九民會紀要》或《九民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從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的角度,統一了對涉及公司對外擔保案件的裁判規則。《紀要》規定,公司對外債務加入參照該規則。
  • 解讀《九民會議紀要》債權人善意的認定標準
    》(法[2019]254號,以下簡稱「《九民紀要》」)的出臺,明確了《公司法》第十六條在理解與適用上的爭議問題,並對如何判斷擔保合同的效力作出了明確規定,其核心在於判斷債權人是否「善意」,這受到了金融機構債權人的重點關注。
  • 公司清算責任相關規定解讀及九民紀要發布後最高院裁判規則精釋
    對此,最高法院民二庭的觀點認為,在公司法尚未修改的情況下,目前應當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18條的規定執行,即有限責任公司清算義務人為公司股東;但是應當準確理解司法解釋的規定,根據《九民會紀要》規定,避免不應當承擔責任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 【公司法務】《九民紀要》關於合同效力的認定及相關法律後果的規定(中)
    《九民會議紀要》第30至35條就合同上期,我們對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效力認定問題進行了討論,下面我們將探討一下合同違反規章的強制性規定的效力認定,及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 【新法解讀】《九民紀要》關於合同效力的認定及相關法律後果的規定
    《九民會議紀要》第30至35條就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的強制性規定的效力認定,及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後果,包括財產返還、折價補償、損害賠償,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規定。雖然合同的成立、生效、無效認定、撤銷、解除等作為民法基礎原理,在法律法規等各個層面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適用中仍常伴隨著爭議,特別是合同效力的認定問題。
  • 侯國躍:合同效力裁判規則的體系解釋
    此後,《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進一步提出了「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概念,指出違反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形認定合同效力。隨著這一概念的提出,審判實踐中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有的人民法院認為凡是行政管理性質的強制性規定都屬於「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不影響合同效力。就此,筆者認為理解法律概念不應望文生義。
  • 正確理解掌握《九民會議紀要》五大思路,深入學習探討紀要內容要點總結
    為準確理解掌握《九民會議紀要》內涵,正確把握和理解適用《九民會議紀要》精神實質和基本內容,準確把握《九民會議紀要》應用範圍,在訴訟中正確理解適用
  • 論公文書實質證明力推定規則的限縮
    仍然需要追問的是,上述推定規則是否具有比較法上的支持,作為其特殊類型的、所謂生效裁判事實預決效力應當何去何從,以及是否應當限縮這一實質證明力規則的適用範圍。上述問題的回答植根於對比較法原理的準確掌握和對我國實務要點的充分認識,值得從證據法和證明理論視角加以討論。
  • 學習和掌握《民法典》及《九民會議紀要》精神和要點實務應用場景
    培訓地點:江蘇*南京  【課程大綱】  第一模塊、民法典與九民紀要視角下的擔保法律實務  專題一 擔保的共同規則  一、擔保物權的法律關係  二、獨立擔保  三、物報與人保的競合  四、擔保人的追償權與法定代位權  五、擔保責任的特殊免除  六、主債變化時擔保人的責任  七、擔保物權的競合與優序規則  八、擔保擔保的實現期間  九、擔保合同無效、主合同解除時的擔保責任  十、擔保物權實現的條件和程序  專題二 抵押與質押的法律適用
  • 學習和掌握《民法典》及《九民會議紀要》的精神和要點
    二、法律適用問題1、「一典立、九法廢」——民法典實施之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等是否繼續有效?2、民法典實施之後,與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相關的司法解釋是否繼續有效?3、過渡期(2020年6月—12月)的法律適用問題。
  • 九民會議紀要全文(法〔2019〕254號)
    各級人民法院要正確把握和理解適用《會議紀要》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內容。二、及時組織學習培訓為使各級人民法院儘快準確理解掌握《會議紀要》的內涵,在案件審理中正確理解適用,各級人民法院要在妥善處理好工學關係的前提下,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習培訓,做好宣傳工作。三、準確把握《會議紀要》的應用範圍紀要不是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
  • 九民紀要|對賭裁判新規則:有效為原則,無效為例外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了《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正式稿(以下簡稱「《九民紀要(正式稿)》」)。其中,就對賭協議效力及履行的裁判規則引起了廣泛討論。本文將從《九民紀要(徵求意見稿)》到《九民紀要(正式稿)》的變化,結合此前司法審判案例,就對賭協議的效力及履行部分規則進行簡評。
  • 《九民紀要》對票據審判的影響|與談紀要
    中國政法大學票據法研究中心近期主辦「九民紀要對票據法及票據審判的影響」專題研討會,與會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九民紀要》第102-104條的理解與適用問題,精細劃定「穿透式審判思維」在票據領域的適用界限,系法律理論與審判實務實現高質量互動的典範。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全文轉載與談紀要,以饗讀者。
  • 合同內容違反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如何認定合同效力?
    當然不行,因為合同違反《刑法》,侵犯了《刑法》保護的法益,因此這類合同被認定為無效。那你會問,是不是合同內容違反了規範性法律文件就都無效呢?也不是,比如合同當事人籤訂房屋買賣合同後,一方因地方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規定「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不滿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而主張購房合同無效,法院就不予支持。那麼合同違反不同類型的規範性法律文件,效力究竟如何認定呢?
  • 非正式行政法淵源的效力適用規則研究
    如果我們用控權理論來審視行政法淵源,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與行政有關的規範性依據都是行政法的正式淵源,其中存在為數眾多,非常龐雜的非正式行政法淵源。加強對非正式行政法淵源價值構成及其效力與適用規則的研究,對有效控制和監督行政權力、構築和完善行政審判的法律適用規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