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6月5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宋彥偉)近年來,江蘇省經濟薄弱村——東海縣雙店鎮竹北村變了,變美變富變強,變得讓人刮目相看。如今,行走在竹北村,只見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兩旁,建築各異的商貿樓鱗次櫛比,裝潢靚麗的商家店鋪讓人目不暇接;前來採購商品、買農資、拉運農產品的人流、車輛絡繹不絕……村民們說,村看村,戶看戶,黨員帶著村民富,咱們村能有今天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都是村黨支部精準發力,激發內力、村企合力、爭取外力,集聚「三力」收穫的豐收成果。
激發內力,產業扶貧,爭先恐後幹個體
「自打鎮村兩級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富裕起來的村民公路兩側連片開發興建『十裡商貿一條街』後,咱家的生意就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了!」竹北村「洋洋」超市老闆邊忙著招呼顧客,邊高興誇讚這幾年村裡實施產業扶貧,點燃全民創業「燎原之火」的好處。
脫貧攻堅,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發展適宜的主打產業是關鍵。近年來,竹北村黨支部利用境內交通便捷優勢和傳統集貿優勢,發揮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先鋒帶頭作用,探索「商貿大戶+貧困戶」、「黨員幹部+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增收路子,因勢利導,鼓勵村民積極投身個體私營經濟大潮,帶動建檔立卡戶從事力所能及的小商小販,激活一方特色經濟發展。
為營造有益於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的「土壤」,近年來竹北村先後投資完善了集貿市場基礎設施,通過環境整治,填溝清障,擴大了集貿市場,增加個體攤位200多個,打通了三條街道,形成了「三縱三橫」的集貿格局,設立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副食水果、蔬菜供應、糧油買賣、家禽畜畜交易等10多特色貿易區,劃線交易,秩序井然。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這裡貿易「淘金」。每逢集日成交額突破120萬元。在此基礎上,村黨支部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從土地審批、供電供水、協調資金等方面提供服務,鼓勵村民沿洪夏公路兩側連片開發興建商貿樓,「壘」高小城鎮,到工業小區投資辦廠,廣納民資,強力推進私營戶二次創業擴張。目前全村個體商戶發展到125戶,私營企業3家,經營範圍涉及日用百貨、農資、建材、修理、服裝、食品、飲食服務、洗浴、飼料、三禽炕孵、農產品加工、收購等行業,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成為獨具特色的「農民創業一條街」,帶動建檔立卡戶年增收15萬元。
如今在竹北村,形成了「家家幹個體,人人有事做,戶戶忙增收」的喜人局面,民營經濟這塊「蛋糕」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催生發展內力,潛力無限。貧困戶說,致富思源,這與村黨支部「親商、扶商、安商」是分不開的。這兩年,村支書宋彥軍為個體商戶盡心盡意操辦供電、爭取用地指標、協調信貸支持,排憂解難的事兒枚不勝數。竹北村的「父子炕」、「兄弟炕」、「股份炕」通過扶持信貸,將一年春季炕孵禽苗改為常年炕孵「毛蛋」,炕孵的周期由21天縮短為17天,實現了出售味道鮮美的「毛蛋」200萬隻的生產能力,產品遠銷周邊市場及魯、皖等省市。小小的「毛蛋」成為當地的一項富民特色產業,農民增收的「金蛋蛋」。
村企合力,扶貧解困, 家門口上班拿「外塊」
竹北村有個叫小胡的村民,輕微的自閉,與人交流有障礙,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幾年前被村支書安排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海縣老鄉好花生食品有限公司上班。經過公司鍋爐技術培訓和耐心生產指導,他現在已是一名熟練的技術人員,自閉症已經完全康復,家裡還蓋起了二層小樓。村民們都說這是村企合力幫助他重獲了新生,幫助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竹北村以龍頭企業、典型大戶為抓手,就業幫扶接「地氣」,依託「企業+貧困戶」、「就業+崗位「的模式,為貧困戶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助其就業增收,幫助越來越多像小胡這樣的貧困家庭摘掉了「窮帽子」。近年來,村裡強勢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吸納花生食品、麵粉企業入駐,為貧困村民家門口端上就業「金飯碗」。特別是通過與年生產4000噸優質花生食品能力的老鄉好食品有限公司精誠合作,安排了數十名低收入和留守婦女戶進企業上班,實現了脫貧致富和照顧家庭兩不誤。並組建了東海縣老鄉好花生種植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即統一購進種子原料、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統一銷售、統一結算,社員可以以資金和耕地入股參與合作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使土地在規模經營中,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推行「村企業+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利用東海縣老鄉好食品有限公司的現有廠房、設備、銷售渠道和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對農戶進行市場指導,科學的種田。村企根據市場需求,推薦優良品種,統一提供優良的種子、肥料、農藥,公司以高於市場價0.1元統一回收農戶的產品,共推廣花生新品種種植面積3210畝,進行技術培訓21次,培訓人數500人次,帶動了當地和周圍的花生種植戶1500餘戶,農戶平均每畝增收220元。
藉助外力,上下聯動,村民獲得愛心幫助
走進竹北村,只見一家家農戶漂亮樓房頂端的光伏電池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鄉村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真要好好感謝政府為貧困戶謀福利,如今咱家裡日常照明、看電視和做飯不用花一分錢電費,把結餘電量賣給國家還解決了咱老倆口的養老問題!」村裡68歲的病災戶拄錢興動用顫抖的手,指著電錶上跳動的數字笑得合不攏嘴。
精準扶貧,離不開點對點的定向幫扶,竹北村不忘爭取結對扶貧工作隊、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支持,對貧困對象開展有的放矢的愛心扶持和幫助。
竹北村是江蘇省經濟薄弱村,下轄6個自然村,總人口3139人,總戶數838戶,耕地面積5337畝,人均耕地不足1.5畝。2016年初,全村共排查出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112戶331人,他們均為老、弱、病、殘,大部分家庭無勞動能力、無致富項目、無一技之長,脫貧致富難。什麼項目才能開啟貧困戶脫貧的「金鑰匙」。市婦聯結對扶貧工作隊領導通過家家走、戶戶訪,摸實底、查病因,集思廣益,最終敲定了利用貧困戶家房頂有限空間種「太陽」精準扶貧、「普惠式」脫貧好項目。
為解決資金問題,市婦聯領導、鎮村幹部一起研究對策,憑著熱心、耐心和誠心,上通下聯,多方籌措。市婦聯在網站發起了「約您一起種太陽」大型公益募捐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踴躍獻一份愛心,幫助省定經濟薄弱村竹北村112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發展陽光產業,努力實現小康路上一個不少的目標。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通過微信紅包、銀行轉帳的形式捐款凝聚愛心,把濃濃的關愛之情毫無保留奉獻給渴望早日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你出100,我捐300」,雙店鎮機關紛紛慷慨解囊,參加捐款的不僅有個人,還有外地的大公司、大企業,其中深圳漢宇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匯來20萬元,南京一家公司捐款20萬元 ,還有一家公司出資16萬元。很快募捐到了96萬元的項目資金。
有了這些愛心作後盾,光伏扶貧項目落地生根時機成熟了,村黨支部書記宋彥軍和市婦聯領導喜出望外,馬不停蹄協調安裝,做好規劃設計,派出質量監督小組跟蹤督查,嚴把工程和材料引進等關口,抓好常規督促,與安裝公司籤訂質量保證書,統一使用國家合格光伏產品,確保萬無一失,把惠民實事做實。全村安裝的40套容量為3KW的光伏發電設備已交付使用,通過分布式太陽能發電,自發自用,並將結餘的電量賣給電網公司,全村112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從而實現「造血式」扶貧惠民,受益時間可長達20年。
「光伏發電項目一次投入,終身受益。」竹北村支書宋彥軍介紹說,這個項目不用佔用資源和人力,也無需後期維護,收益穩定無風險,國家在政策上還有支持。目前,這個分散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的收益十分可觀。清潔能源產業與扶貧相結合,實現產業式持續穩定增收,光伏發電扶貧項目不僅是扶貧惠農項目,還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農戶脫貧致富的新思路,村民們也對生活有了新的憧憬。如今的竹北人,除了有「賣電」和國家補貼的收入外,各式各樣的小賣部、小加工、小製作大量湧現。與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模式相比,光伏發電扶貧項目被譽為「造血式扶貧」模式,村民們享受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帶來的收益。
不僅如此,2017年,竹北村還利用市婦聯愛心援建資金,建立了雙店鎮竹北村「巾幗生態林」, 連片種植220畝的優質高效採摘鮮桃,吸納貧困留守婦女從事日常管理和採摘農事,每天可以賺取六七十元的勞動報酬,多路並進共奔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