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就轉基因技術研究發倡議:踐行負責任的科學研究

2020-12-14 生物谷

28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對外發布《關於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以下稱倡議書),倡議科學家應在轉基因技術審批決策過程中堅持審慎負責的行為,不要受各種潛在利益的影響,謹慎對待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研究,規避利益衝突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倡議書》說,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如有不規範的研發和濫用也可能帶來安全風險。轉基因技術研究與開發應遵守倫理規範,保障安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

《倡議書》指出科學家在轉基因技術研究中要承擔防止擴散、加強安全性研究、開展安全評估等責任。積極關注技術應用的社會和環境效果,預見技術的潛在風險,自覺規避技術的負面影響。

《倡議書》還指出,研究人員一旦發現他人在技術開發或應用中可能存在嚴重的倫理問題,及時向相關主管部門報告。如果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技術倫理問題,應主動與同行,必要時與人文社會學者進行探討。

基因是具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斷,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基因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通過控制蛋白質表達,決定生物的特徵特性,並在繁衍過程中代代相傳。

轉基因技術就是將高產、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品質等已知功能性狀的基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轉入到目標生物體中,使受體生物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獲得新的品種,生產新的產品。轉基因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例如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異花授粉和天然雜交等。

倡議書全文如下:

關於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

2013年4月

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醫藥、工業、農業、環保、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必將為人類社會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但轉基因技術和其他高技術一樣,如有不規範的研發和濫用也可能帶來安全風險。為此,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倡議從事轉基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人員,以及在相關機構中負責轉基因技術安全監測和評價、檢測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以對人類社會發展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加強職業操守,規範科研行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與社會溝通,促進轉基因技術良性發展。

一、一般原則

科學家所處的特殊位置及角色,使其應具有兩方面的責任擔當,一方面體現在使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最大限度地造福於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另一方面表現為感知不公正和避免風險的自覺性。為此,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應秉持如下一般性原則:

——負責任。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究與開發的科學家應對自身的研發活動負責,關注技術應用的不確定性和社會效果,自覺維護健康安全、環境安全和國家安全。

——可持續。轉基因技術研發應遵守倫理規範,保障安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拓展其在醫藥、農業、環境和其他相關產業中的應用。

——服務於國家、社會。轉基因技術研發和評價應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人類健康、糧食安全、營造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服務。

二、研究活動中的責任

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究與開發應自覺遵守國家有關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遵循國際相關生物安全公約。負責任地開展轉基因技術開發及應用,在增進轉基因科學知識,推進轉基因技術發展的同時,積極關注技術應用的社會和環境效果,預見技術的潛在風險,自覺規避技術的負面影響。科學家在轉基因技術研究中的責任包括:

——規範研究過程的責任。對於實驗室和田間試驗的規劃及執行,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法、分級安全控制的措施和要求、轉基因生物研究安全操作規程等,確保安全有序。

——加強安全管理的責任。遵守實驗室、試驗區域安全管理規定,參加定期培訓和考核,定期檢查計劃執行和實驗(試驗)記錄和結果,建立安全管理檔案,包括:建立安全管理責任制度;建立實驗室和田間試驗安全監管記錄;建立人員、材料管理文件,對人員調整、人員進出、人員培訓、人員考核、材料進出等建立檔案備查。

——防止擴散的責任。轉基因生物在貯存、轉移、運輸和銷毀、滅活時,應當採取相應的安全管理和防範措施,具備特定的設備或場所。安全等級Ⅱ、Ⅲ、Ⅳ的轉基因生物,在廢棄物處理和排放之前應當採取可靠措施將其滅活和銷毀,以防止擴散和汙染環境。發現轉基因生物擴散、殘留或者造成危害的,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並立即向當地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加強安全性研究的責任。加強轉基因作物對健康和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積極推進安全轉基因技術體系的研究,從技術發展初期就儘可能地避免或減少風險因素。在轉基因研發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轉基因產品生成過程,分析轉基因產品內基因產物可能引起的風險和基因轉移的可能性。

——開展安全評估的責任。自覺地承擔起對研究後果的安全評估責任,推動轉基因產品檢測、監測技術的發展,提高轉基因技術及產品的安全評估能力,促進轉基因技術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三、社會責任

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日益緊密,科學家應對由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果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科學家在轉基因技術的決策諮詢、風險管理、科技傳播等事務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轉基因技術的社會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科學家應在審批決策過程中堅持審慎負責的行為,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堅持公正理性的立場,在科技傳播過程中堅持誠實坦率的態度。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包括:

——決策諮詢中的責任。積極參與相關政策議題的討論,為決策提供全面、準確、真實、客觀的意見, 在討論中,給出合理的理由或證據來支持論點或結論,使人信服。重視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應用過程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努力增進社會理解,拓展政策選擇。

——科學傳播中的責任。忠實於事實與證據,尊重公眾知情權,並以恰當的方式就轉基因安全風險問題與公眾溝通。利用多種方式、渠道參與各類科普事業,提高溝通能力,普及轉基因生物技術、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識,提高公眾認知水平。在與公眾的溝通中,應主動並努力地去理解社會公眾的認知與關切。

——科技倫理教育的責任。在教育實踐中加強科技倫理教育,引導學生、青年科研人員關注科技工作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告知基本的科學研究倫理規範,培養其科學研究的責任意識。

——規避利益衝突的責任。接受各類委託,承擔項目研究、成果鑑定、安全評估等活動時,應實事求是、客觀準確,不受各種潛在利益的影響。謹慎對待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研究,規避利益衝突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四、行動方針

科學家應基於自己的專業分工,在轉基因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活動中,遵守科研規範,保持對技術倫理的敏感性,自覺思考技術開發和應用可能帶來的倫理、社會和法律問題,定期開展安全自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負責任的科學研究。

——秉持科研誠信。堅決反對剽竊、篡改、偽造等各類科研不端行為。在轉基因技術研究和技術開發中,遵守科學研究發表規範,不因片面追求研究成果發表的優先權而發表不成熟的成果,或使用不正當手段搶先發表。一旦發現不端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遵守安全管理規定。遵守國家有關轉基因生物研究與試驗安全評價、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及相應的制度,在轉基因生物研究與實驗前,應按照安全等級向相應的管理單位申請。在實驗中,嚴格執行規定的安全措施。對研究成果特別是實物成果,應按照國家相關法規進行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商業化生產,按國家相應的規定對各環節落實管控措施。

——積極督促同行。督促從事轉基因研發的同事、學生遵守相關規定。一旦發現他人在技術開發或應用中可能存在嚴重的倫理問題,及時向相關主管部門報告。如果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技術倫理問題,應主動與同行,必要時與人文社會學者進行探討。

——開展安全檢查。制定檢查計劃,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對違規行為及時予以糾正;自覺接受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積極支持、配合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執行公務。

——接受社會監督。在尊重智慧財產權和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向社會公開相關研究,保證公眾能夠了解研究的基本目的、進展和結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生物谷Bioon.com)

特別申明:生物谷轉載上述內容,不表明同意其描述,僅供讀者參考,並不構成觀點或建議。

專家觀點:

彭光謙:八問主糧轉基因化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81263.shtml

黃大昉:「反轉基因思潮」辨析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80547.shtml

李寧:研發能證明轉基因沒有問題,能打消老百姓疑惑的技術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9810.shtml

曹廣福:轉基因是否有害?現在是下結論的時候嗎?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8124.shtml

賈士榮:阻擋轉基因將成為歷史罪人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7114.shtml

曾慶平:我對轉基因的態度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7111.shtml

林敏:轉基因熱點爭議問題及應對策略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6542.shtml

轉基因:中國該拒絕還是該發展——訪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6015.shtml

陳君石院士駁「轉基因大豆致癌說」:無流行病學證據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4296.shtml

黃大昉:我為什麼支持轉基因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4073.shtml

彭於發:我國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審批三個轉基因大豆新品種http://www.bioon.com/master/talent/572034.shtml

 

推薦閱讀:

農業部回應轉基因質疑 全球4/5人口都在吃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81262.shtml

生物谷專題:【BIOON視點】:轉基因大辯論告訴我們什麼?http://www.bioon.com/z/bioonnews_20130802/

PK專題:是否應該推行轉基因主糧商業化?http://www.bioon.com/z/pk_gm/

「大豆保衛戰」:轉基因大豆油致癌?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4070.shtml

農業部官員稱民眾質疑轉基因食品源於無知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3621.shtml

農業部官員:進口轉基因大豆審批3年 安全性有保障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2773.shtml

進口轉基因大豆應尊重群眾意願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2392.shtml

農業部批准三種轉基因大豆進口 用作加工原料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2005.shtml

美國「小麥風波」凸顯轉基因困境 專家:中國須謹慎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1310.shtml

轉基因致癌續:農業部公布三種轉基因大豆安全評價資料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5689.shtml

農業部官員:美國人不吃轉基因大豆是謠言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575532.shtml

轉基因作物安全: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agriculture/575383.shtml

孟山都中國轉基因攻略:陰謀還是陽謀?http://www.bioon.com/bioindustry/foods/575244.shtml

轉基因致癌說提出者稱推論有依據 談不上是造謠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574970.shtml

相關焦點

  • 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概念辨析和學理脈絡
    [18] 趙迎歡、Brbel Dorbeck-Jung.納米藥物設計與負責任創新:建構論視角的解釋[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1):257-261.[19] 王前. 「負責任創新」理念簡介[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1-19(005).
  • 轉基因玉米致癌研究撤稿:解決科學爭議的專業化之道
    審慎措辭做出撤稿的理由了無新意,無非是該研究的數據不足以支撐其結論。在塞拉利尼論文發表後,歐洲食品安全局及歐洲多國權威科學及監管機構進行了迅速調查,得出了該研究實驗所用鼠種存在問題、樣本量太少、統計方法有誤以及缺乏餵養數據等結論。其中,歐洲食品安全局先後在2012年10月和11月做出了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其研究結論的初審和終審意見。
  • 「轉基因玉米致癌」研究遭強烈質疑
    科學著述表明,在兩年內90%的這種齧齒動物會罹患癌症,無論是否食用轉基因食物。 法國生物分子工程委員會前主席馬克·費盧教授指出缺乏實驗鼠的食譜信息,「除了轉基因玉米,不知道它們還吃了什麼東西。而且玉米中含有極易致癌的黴菌毒素。有沒有測試這種毒素的濃度?報告中沒有提到這一點」。
  • 了解科學發展的歷程,你才會懂轉基因技術
    可惜童第周先生1979年就去世了,他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領導完成了這項最接近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成果。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關於基因的認識和基因的操作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逐漸發展起來。中科院水生所繼續童先生的工作,將魚的某個特定基因或基因原件取出擴增,進行重組,然後注射到受精卵裡面去,研究對受體魚發育和性狀的影響。
  • 英國洛桑研究所轉基因小麥研究未能成功
    Rothamsted研究在2012-2013年開展的轉基因小麥田試結果近期發表在科學期刊——科學報告中。數據顯示,轉基因小麥並不如設想一樣可驅走田間蚜蟲,只是在實驗室中才會如此。Rothamsted研究的科學家旨在發現轉基因小麥是否可產生警示蚜蟲的信息素及信息素是否可在實驗室及大田驅走蚜蟲。這可以讓農戶減少殺蟲劑的噴灑,保護環境及使農業更加可持續。該為期5年的研究儘管未發現轉基因小麥可驅走田間的蚜蟲,但仍然取得了一些重大發現。轉基因技術讓小麥產生警示蚜蟲的信息素(E)-β-法尼烯(Eβf)取得了成功,這是世界首例而且在植物科學也是一種重要的理念。
  • 「工匠精神」任勃:匠心獨運的植物遺傳研究
    利用轉基因技術對人體或者動物進行基因的編輯目前是絕對被禁止的,但是對農作物等植物,卻沒有這個顧慮。任勃認為弘揚和延續「工匠精神」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擔當與責任。無論是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從事研究工作,一直秉承著工匠精神的信念,潛心科研,為夢助力。「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匠心。匠心決定了我們處理問題時所展現的決心與意願。」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難是數不清的,在這些困難中如果意志不夠堅定,就很難走到最後獲得成功。
  • 院士專家熱議轉基因:站在戰略高度權衡利弊—新聞—科學網
    保障未來糧食安全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李家洋介紹,2030年前後,我國人口將增加2億以上,糧食總需求量將達到7億噸以上,單產需增加40%以上。然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如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土壤條件差、工業化和城鎮化導致耕地不斷減少等,使我們只能依靠農業生物技術保障未來16億人口的糧食安全。
  • 「月壤快遞」已進入中科院實驗室 正式轉入科學研究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將國家航天局移交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給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並向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頒發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責任狀。當天早些時候,國家航天局局長、探月工程總指揮張克儉向侯建國移交了嫦娥五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
  • 轉基因生物技術在爭議中前行
    由於這些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建成獨立完整的生物育種研發體系,包括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個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中國的轉基因作物研究開發的整體水平已經領先發展中國家,但是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是重要基因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如棉花、水稻、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 高通侯明娟:發揮移動技術專長 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高通2017年發起的《5G技術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研究預測,到2035年,5G創造的經濟產出將達12.3萬億美元,5G價值鏈將在全球創造2200萬個工作崗位。就在上個月,依據經濟模型的測算,研究機構更新了這一數據,將經濟產出的預測提高到13.2萬億美元,其他相關預測也均有上調。
  •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5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組建工作報告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國防科工局等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海南省及三亞市有關領導,中國科學院機關和有關研究所領導和相關專家等100餘人出席了會議。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史貽雲,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 中科院老科學家走進嶽陽校園
    本次活動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踐行「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的重要舉措。
  • 中科院和北大宣布轉基因有毒?又是一場假警報
    編者按: 關於轉基因是否有害的爭論從未停息,「美帝亡我大中華之心不死」、「反轉人士」賭咒發誓表達赤子之心同時誹謗科學共同體收了帝國主義的黑錢為其站臺等等鬧劇層出不窮,明智的群眾自然能夠用雪亮的眼睛辨其真偽。
  • 馬詩雯 王國豫:合成生物學的「負責任創新」
    「負責任研究與創新」的概念將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責任明確聯繫在一起,這也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和反思在「面向未來,不確定性,複雜性和集體努力」語境下作為社會歸屬的「責任」概念。同時,「負責任研究與創新」不僅要求對科學和創新的「不確定產品」(包括它們有意或無意的潛在後果和影響)進行反思與審議,而且還要反思和審慎對待其目的和動機。
  • 法國轉基因玉米毒性研究被認為存在不足—新聞—科學網
    歐洲食品安全局的主要職責是向歐盟委員會等歐盟決策機構就食品安全風險提供科學的評估和建議。該機構當天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指出,上述科研工作的報告9月19日發表在英國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物學》上,但這項研究的目標不明確,實驗設計、指導和數據分析方面的諸多重要細節被省略,僅憑報告中給出的信息並不能得出相關結論,該報告也不能作為評估轉基因玉米健康風險的有效依據。
  • 《科學》公布2019十大突破 中科院蘭大研究成果入選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12月20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公布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2019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對抗營養不良的補充劑等科研成果入選。
  • 陳曉亞院士:轉基因問題專家怎麼說都要被罵—新聞—科學網
    組委會於17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中美科學家關於轉基因的共識。 原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坦言,轉基因的研發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爭議。社會上那些不科學、不理性的爭議已經阻礙了一些成熟的轉基因產品市場化造福於人民。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姜韜則表示,像轉基因這樣在全球範圍內都引起廣泛討論的,在科學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 胡豔華:為什麼我會研究轉基因作物種植問題
    可以說,轉基因作物種植與鄉村社會變遷這樣一個研究課題的形成,就是這樣一種研究方法的體現。2012年第一次下到潭村,我的確是想完成我的教育部課題,這一課題比較適合用社會學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來做。當時問卷初稿都設計好了,遺憾的是沒有找到足夠多的樣本。但在和村民一起生活的時間裡,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課題,轉基因作物的種植是其中一個。
  • 研究揭示二元Cre轉基因方法的潛在應用價值
    研究揭示二元Cre轉基因方法的潛在應用價值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7:16 利用二元Cre轉基因方法分離小膠質細胞和中樞神經系統邊界相關巨噬細胞,這一成果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Steffen
  • 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揭牌
    本報訊 昨天,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舉行。市長丁純和中科院物理所所長方忠、黨委書記文亞等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揭牌儀式前,丁純會見了前來參加活動的相關院士專家一行,希望他們對常州發展給予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力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