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向民眾普及文物知識的重要載體,到今天,我國的博物館總數已經接近5000家。
評價一家博物館有沒有分量,無非要看兩樣本事——藏品夠不夠豐富?文物夠不夠珍稀?
很顯然,作為國內博物館界的「老大哥」,山東博物館是完全符合這兩項的。接下來,就帶著大家走進山東博物館,領略一下「十大鎮館之寶」的風採。
先聲明一下,這「十大鎮館之寶」一說,既不是山東博物館自己評的,也不是我信口開河憑空捏造的,而是山東博物館自2010年11月16日開始,向全社會徵集選票,共計回收約15萬份問卷,選出了30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此後又經過觀眾代表評選和專家覆審等層層環節,最終於2011年3月17日公布了票選結果。
「十大鎮館之寶」名單如下:東平漢墓壁畫、紅陶獸形壺、甲骨文、頌簋、蛋殼黑陶杯、魯國大玉璧、鄭燮雙松圖軸、亞醜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九旒冕。
可能是覺得「十大鎮館之寶」還不足以讓人大飽眼福,山東博物館又另設最具聽覺衝擊獎、最具視覺衝擊獎和最具故事魅力獎,分別由「天風海濤琴」、「搶金雲龍紋朱漆木箱」、「蟬冠菩薩像」獲得。
首先來看得票最高的東平漢墓壁畫。
無論是從製作工藝還是從考古價值上來說,東平漢墓壁畫都稱得上是山東博物館內所有藏品的「大哥大」。這幅作品出土於2007年在東平縣境內挖掘的一座漢代古墓,是一幅描繪漢代宮廷宴飲場景的畫作。
從工藝上來說,這幅作品把漢代畫匠的技術展現得淋漓盡致,圖中48個人物形態各異,表情豐富,為研究漢代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
更重要的是,東平漢墓壁畫還是當前在山東境內年代最久遠、工藝最精細、保存最完整的漢代考古發現,讓山東省在漢代考古方面徹底告別了「一窮二白」的尷尬境地。
接下來,是出土自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紅陶獸形壺。
作為5000多年前的實用性器皿,這件紅陶獸形壺不僅展示了先民制陶工藝的先進性,還是仿生藝術加工的開山之作,整個作品對於動物特徵的拿捏和比例結構的把握,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實在叫人驚嘆!
出自商周時代的藏品主要有甲骨文、頌簋和亞醜鉞三件,分別從文字記錄、器皿製作和禮器打造三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商周時代古民的社會生活現狀,對於今天我們研究商周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出土於山東濰坊姚官莊的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文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製作非常精美,代表了中國遠古時期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即使放眼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下面要介紹的是鄭燮《雙松圖軸》,鄭燮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聽著不熟,但鄭板橋的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沒錯,就是那個以畫竹而聞名於世的清代畫家,其實人家的原名就叫鄭燮,板橋只是他的號。
這幅《雙松圖軸》,是鄭板橋考中進士那年所作,圖中有松樹,有修竹,更有怪石蘭草,精湛的畫技肉眼可見,也是鄭板橋傳世作品中保存較好的一幅,可謂價值連城。
還有魯國大玉璧和九旒冕,都是山東境內出土的最珍貴的宮廷文物之一,被視為無價之珍寶。
魯國大玉璧是目前所有發現的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也是工藝最細膩的一件。九旒冕更加了不得,是目前我國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親王冠冕文物,
最後,再來介紹一下被譽為「新中國三十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
這兩份竹簡的出土,不僅佐證了孫武、孫臏各有其人之說,更把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發展推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在這兩份兵書中所提到的諸多戰略思想,足足要領先西方上千年!
這些竹簡,共有4900多枚,都陳列在山東博物館,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些竹簡才是山東博物館「十大館藏之首」。
那麼問題來了:山東博物館的這「十大鎮館之寶」,你最喜歡哪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