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王俊)今天(1月16日),教育部發布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14門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方案和課標將於2018年秋季投入使用。據悉,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中,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科目。此外,引力波、人工智慧、大數據處理等也成為相關課程中的內容。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在介紹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時表示,新方案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外語科目方面,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王湛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擴大普通高中教育的語種是大勢所趨,此次選擇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的原因也是出於國際交流的目的,這幾個語種覆蓋性高,在國際場合應用多,以後還將會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語種。「當然,這些科目在不同地區的設置也需要根據具體條件和學生興趣。」王湛還表示,並不是說在課程方案中提到增加語種,緊接著高考中就會出現這三門科目,這還有一個實施過程。
另據王湛介紹,新的課程標準重視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將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等結合各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歷史課程方面,設置『改革開放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專題;地理、生物、化學等課程則要求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物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宇宙學研究新進展,開展引力波討論活動等;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數學等課程要求學生學習了解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處理等相關內容。」
近幾年,部分省份進入高考綜合改革實施階段,語文、數學、外語為考生必考科目,另外幾門科目則需選擇三門參加考試。有媒體報導稱,選考科目「棄物理」成為趨勢。對此,王湛表示,物理能培養學生對宏觀世界、微觀世界的認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是這次重點打造的課程。「我們精心設置了課程方案,物理也是學生必修課程,但至於學生在新高考方案中如何選擇,受多種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