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成績再好,不如心靈手巧。隨著新時代發展,《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在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其中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勞動素養評價結果將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以及升學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這一意見家長必須重視,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必修課必須家校強強聯手,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不勞動的孩子普遍表現就是「懶」。太多孩子從小沒有勞動習慣,最直接後果就是養成「懶」的習慣,身體上的懶必將造成學習上的懶,曾國潘一直強調「百種弊病皆從懶生」,行為上懶於做事,思維上懶於思考。許多孩子作業拖拉,不願寫字,成績不好的原因不是孩子智商比別人差,最主要原因就是懶。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不是上課沒有筆記,錯題沒有訂正,文字多的作業懶於動筆,懶於思考,
勞動是快樂的源泉,幸福生活的保障。想一想,我們上學時曾經最盼望的一節課就是每周最後一節勞動課。全校師生一起在學校各個地方打掃衛生。每個班級分一個區域,老師學生拿著各種工具集體勞動,那個場面聲勢浩大,大家邊勞動,邊聊天。大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過「幸福只會給予不怕勞動的人,多年忘我勞動的人」。
勞動教育能讓學生的大腦得到休息。每周參加一次學校的集體勞動,能讓學生從緊張的學習生活中解放出來,還鍛鍊了一部分孩子的組織協調能力。看起來沒有學習,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學。根據季節的不同,勞動的內容安排不一樣。春天,在學校植物區種植花卉,樹苗,澆水、施肥,看著植物一天天成長;秋天,打掃落葉,收集植物的衰亡,每一次勞動,都賦予特殊的含義。
學校每周安排一次集體勞動課,每天還可以布置作業,至少在家做一項家務活,讓孩子在家也養成勞動的習慣。有些家庭,家裡老人多,父母都沒有事可以做,孩子更不會做事。家長要密切與學校聯合,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
1.從小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替代孩子勞動的機會,小時可以從每天的洗漱、吃飯、穿衣開始,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既有勞動意識,又增加了孩子獨立動手能力,孩子還會在勞動過程中玩出各種花樣,如:將褲腿穿在胳膊上,把浴巾當裙子。家長不要去打斷,這是孩子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的快樂。
2.做一些簡單家務。隨著孩子的成長,除了能做好自己的事外,可以慢慢增加一些簡單的家務給孩子做。如:洗自己的內衣內褲,整理床鋪,收拾書桌,拖地等。有些勞動習慣了的孩子,逐漸開始對做飯感興趣,家長可以逐漸放手,讓孩子學著做飯,第一次失敗,以後就熟練了,家長就不用擔心將來孩子吃飯瞎對付的問題了。
3.家庭勞動日。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家庭勞動日,全家動手,增加親子感情。打破家庭勞動有的人玩死,有的人累死的格局。讓孩子意識到勞動是一個人的責任感,是一種優良的傳統美德。不要被貼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標籤。
勞動教育課需要學校和家庭聯合起來,一切為了我們的孩子成長,學校和家長都要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平時的基礎教育計劃中,學生才能真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