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易地搬遷時代: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2020-12-19 新京報網

自2017年以來,新京報記者深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和威寧縣、大方縣,通過《攀山溜索上學路》等系列報導,記錄一區兩縣多個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度貧困村落存在的現實困境。


△2019年2月25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花果小學,五年級的劉桂仙站在教室裡向窗外望。花果小學每個年級設一個班級,但6個班卻只有5間教室,一年級的23名學生只能擠在一間約18平方米的小辦公室裡上課。學校的兩層教學樓建於2006年,所有教室的天花板都脫落得非常嚴重,隨時有可能掉落,有時為規避風險,只能提前將之敲落。


△2019年3月21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劉桂仙姐妹三人放學後和爺爺在一起。她們的父母都在雲南打工,平時和爺爺奶奶生活。姐妹三人每天早上4點多出發上學,下午6點多放學到家,每天大概要花7個小時在上學路上。


隨著政府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易地搬遷的實地落實,以及社會公益力量的介入助力,截至目前,農村「三留」問題(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已在一區兩縣取得較大成效,曾經困擾深度貧困家庭的居住條件、教育環境、醫療保障、就業形勢等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6月9日,畢節市威寧縣第七小學,因為下雨,劉桂仙和同學們一起在教室裡上體育課,當天體育老師教學的內容是運動傷處理。易地搬遷到縣城集中安置點後,劉桂仙從家到學校只要花半小時。新建成不久的威寧縣第七小學容納了約3000多名學生,其中90%以上來自易地搬遷的精準扶貧戶家庭。與此同時,劉桂仙原來就讀的花果小學也重新修建了教學樓和宿舍樓。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劉桂仙姐妹三人放學後在爺爺的陪伴下做作業。爺爺說,搬到縣城後,學校條件好,離家近,上學路好走,孩子們學習成績提高得也快。姐妹三人還獲得了公益組織每人每年5000元的資助,該資助會一直持續到她們高中畢業。


實現易地搬遷之後,如今,一些孩子再也不需要凌晨起床,溜索過江、攀越險峭山路,徒步數小時上學;一些家庭再也不用為學費犯愁,孩子們得到社會公益組織的資助,可以坐在安全亮堂的教室裡專心上課;一些孩子再也不是留守兒童,父母不需要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可以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家庭;一些老人再也不必擔心老無所依,有病無錢治……


△2018年12月11日,畢節市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上箐組,4歲的李青怡每天坐在爺爺的背簍裡去上幼兒園。李青怡的父母在浙江打工,6歲的哥哥讀一年級,年近七旬的爺爺每天背著、牽著接送在三元鄉上學的孫子、孫女,日均徒步28公裡,行走5個多小時,從寒冬到酷暑,風雨無阻。


△2018年12月11日,畢節市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上箐組。圖中為李青怡的住處,及其周邊環境。


△2020年6月12日,畢節市大方縣奢香古鎮,李青怡和哥哥、爺爺在新家。一家六口於2019年初搬遷到這裡,免費分得了一套居住面積為120平方米的新房,基本生活設施和用具配備齊全,幾乎是「拎包入住」。兄妹倆的上學路程縮短到十分鐘左右,爺爺奶奶也被納入城市低保。


△2020年6月13日,大方縣奢香古鎮易地搬遷安置點。這裡是李青怡的新家所在地,該安置點涉及貧困家庭2635戶,11688人。



·威寧縣·


△2019年2月26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大石頭組位於牛欄江大峽谷切割最深的區域,山崖險峻。大石頭組與外界的通聯只有兩種途徑:一是徒步從峽谷底部攀爬大巖山到谷頂的環山路;二是經由兩條百米跨江溜索到達對岸的雲南省會澤縣火紅鄉耳子山村槽槽組,然後從當地的水電路繞道外出。大石頭組分上寨和下寨,2017年以前有74戶居民,隨著精準扶貧的推進,一部分住戶易地搬遷至威寧縣城。截至2019年3月,還有25戶未搬遷。


△2020年6月10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這裡是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最後25戶村民易地搬遷至縣城的集中安置點。共計有66565名大山深處的貧困民眾搬進了縣城五裡崗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



- 張梅 -



2017年12月15日,畢節市威寧縣哲覺鎮論河村中寨組,8歲的張梅和弟弟。張梅姐弟三人都在論河小學上學,每天往返學校要走2個多小時。



2020年6月9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張梅姐弟三人在新家。2019年,他們隨父母作為精準扶貧戶搬遷到這裡,入學了威寧縣第七小學,該校是專門為易地扶貧安置點配建的,可容納學生3000多人。



- 卯會朵 -



2019年3月23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卯會朵和妹妹在老家臥室。她們睡覺的房間沒有電燈,只能透過一個書本大小的方洞,借外面一點微弱的光進屋。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卯會朵姐弟三人在新家客廳的沙發上合影。他們就讀於附近的威寧縣第七小學,父母在就近的農業產業園打工。他們三人也獲得了公益組織每人每年5000元的資助。



- 王方賢 -



2019年3月23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13歲的王方賢和弟弟從地裡幹活回來。母親10年前出走改嫁,父親長期在外地打工,兄弟倆和80歲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家在大石頭組最偏的地方,王方賢大伯說,兩個孩子一開始去花果小學讀書的時候,家裡沒有鬧鐘,每天凌晨2點半左右就起床,背上書包挨個敲同學家的門,喊大家一起上學。後來,其他同學家長不勝其煩,給兄弟倆在外打工的父親打電話,才買了鬧鐘。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王方賢兄弟倆在新家。他們家4口人,分得了80平方米的新房,生活設施配備齊全,兄弟倆都就讀於威寧縣第七小學。



- 張鵬和張健 -



2017年12月15日,畢節市威寧縣哲覺鎮論河村中寨組,8歲的張鵬和張健(右前)和姐姐及堂姐在老屋的閣樓合影。5個孩子分屬兩家,他們的父親是兄弟,合住在一間幾十年的木房子裡,姐姐和堂姐在縣城的中學讀書,周五回到家中,周日返校。



2020年6月9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張鵬和張健在新家的臥室裡合影。兄弟倆就讀於威寧縣第七小學,他們的姐姐就讀於附近的初中和高中,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均返鄉就業。



- 劉章橋 -



2019年3月23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劉章橋兄妹四人在一起玩耍。他們在花果小學就讀,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打著手電,在漆黑的夜裡爬山,通常歷時3到4個小時才能到達山頂的花果小學,整個上學路需要爬升1100多米,路程超7公裡。每天放學也是走同樣的路,因為是下坡,用時在3小時左右。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劉章橋兄妹四人帶著他們養的兔子在新家的小區裡玩耍。他們就讀於附近的中小學,家和學校之間單程步行約半小時。



- 卯春坊 -



2019年2月24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卯春坊姐妹和父母一起合影。畫面中,還有一家人喜愛的9歲土狗和1歲的貓。姐妹倆在海拉鎮中學讀書,每周往返一次,單程大約20公裡,其中最為艱險的是大約7公裡的梯子溝路,剩下的是水泥路,如果她們想取道相對容易的荒田溝,要多走2公裡的水泥路。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卯春坊和父母在新家合影。卯春坊現在就讀的中學離家徒步只要20分鐘,她的姐姐在貴陽市就讀職業學校。



- 卯留玉 -



2019年3月21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患有糖尿病的73歲卯留玉在給自己打針。丈夫劉明學說,每針90元,每月要花800多元的藥錢,一年下來差不多一萬。他當時不願意搬遷,因為妻子的藥錢大部分不在報銷範圍內,他們主要靠自己養豬、養雞掙錢,再加上兒子打工給一些。搬出去後,不能養豬了,人老了,又做不了其他事,擔心沒錢買藥。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朝陽社區,社區醫生定期到卯留玉夫婦新家為老兩口檢查身體。易地搬遷後,兩人均被納入城市低保,每月人均600多元。按2020年的新政策,卯留玉的糖尿病用藥也被納入了醫保,日常有小病,不出社區就能治療。



- 伍正明 -



2019年2月24日,畢節市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行走不便的伍正明在家編織竹簍。他七十了,兒子在雲南打工,患病的妻子跟著兒子在雲南治病。村裡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他所在的大石頭組又稱「溜索村」,村民外出要不通過溜索跨過牛欄江出村,要不翻山越嶺4個小時以上出村。大石頭組不適宜人居,被納入整寨搬遷到縣城。對於部分不願意搬遷的家庭,政府持續進行勸說工作。



2020年6月8日,畢節市威寧縣五裡崗街道,伍正明自己搖著輪椅到小區老人們聚集的地方打牌。遷入新居後,伍正明和妻子都被納入了城市低保,在雲南打工的兒子也返鄉就業,在當地的江南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現在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伍正明說,過去不想搬,現在搬過來了,日子也好過多了。



·七星關區·


△2018年2月27日,畢節市七星關區青場鎮木梳塊村。這裡地處深山,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極為不便,為深度貧困村,被整體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全部搬遷至七星關區集中安置點。該村2019年初開始實施搬遷,2019年底搬遷完成。

 

△2018年6月25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五十畝村。圖中是一戶貧困家庭的住所。2019年,七星關區海子街鎮類似的貧困家庭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全部搬遷至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安置點。


△2020年6月14日,航拍的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這裡共安置該區易地搬遷群眾7000多戶,29000多人。除了幼兒園、中小學、社區居委會、文化室、老年人服務站、社服衛生院、警務室等配建齊全,安置點周邊還建設了6個產業配套項目,可覆蓋貧困戶5286戶,18500多人。



- 李佳雪 -



2018年6月24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五十畝村,李佳雪和弟弟從地裡挖完菜回家。李佳雪的母親5年前離家不知去向,父親在浙江打工,姐弟三人平時和奶奶一起生活,睡在一間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土木結構危房裡,每天往返學校要走3個小時。2017年,他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



2020年6月6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李佳雪和姐姐、奶奶在100平方米的新房裡。奶奶納入了城市低保,父親通過政府的勞務輸出外出打工,姐弟三人作為留守兒童被納入學校和社區重點幫扶對象,就讀於柏楊林街道配建的小學上學,步行不到10分鐘。



- 宋善德 -



2018年2月2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橋頭村化家溝組,宋善德夫婦帶著孫子在家做農活。他們的兒子和兒媳婦在福建打工,一家子所在的化家溝組因為自然條件惡劣,且處於地質災害區,屬於深度貧困村,被整體納入易地扶貧搬遷。



2020年6月6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陽光社區,宋善德夫婦和孫子在社區允許席地而坐的綠地上拍完照後離開。夫婦倆被納入城市低保,兒媳婦從福建回來後入職了社區的公益崗位,三個孩子就讀於離家不到500米的小學。



- 宋善友 -



2018年6月25日,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橋頭村化家溝組,宋善友和妻子王銀珠帶著兩個兒子住在一間小木屋裡。宋善友的妻子患有精神障礙,全家的生計都靠宋善友一個人種地、養殖勉強支撐,是精準扶貧戶。

 


2020年6月6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幸福社區,宋善友夫婦帶著3個孩子在新居前合影。遷入新居後,因妻子是精神障礙患者,且三個孩子還小,需要宋善友在家照顧,柏楊林街道依照相關政策,將宋善友一家5口人全部納入城市低保。



- 曾德英 -



2018年2月27日,畢節市七星關區青場鎮木梳塊村,67歲的曾德英帶著6歲的孫子龍星和患有殘疾的21歲女兒一起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自然條件惡劣,屬於深度貧困村。



2020年6月6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陽光社區,曾德英和孫子、女兒在100平方米的新家裡。三人均被納入城市低保,龍星的父親此前在浙江寧波打工,因為疫情返鄉,在社區就業中心的推薦下進入附近企業工作。



- 蒲禎彬 -



2018年2月2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橋頭村化家溝組,蒲禎彬兄妹三人放學回到家裡。他們每天需要徒步至少3小時往返地處深山的家中和位於鎮上的學校。遇到雨季,外出的道路泥濘得幾乎無法行走,泥石流災害也令人困擾。



2020年6月6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蒲禎彬兄妹三人在新家的客廳裡。他們就讀於的中小學離家不過500米,父母在附近的產業園上班。



- 汪育高 -



2018年2月2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橋頭村興廠組,57歲的汪育高和79歲的母親在已經成為危房的家裡。汪育高的大兒子已成家,在外地打工。二兒子和三兒子在亮巖鎮讀初中和小學,汪育高為他們租了一間民房,每天早上給孩子們做好飯就返回家中料理田地,下午三點左右回到鎮上給孩子做飯,每天來回要走10公裡山路,周而復始,辛苦奔忙。汪育高一家在2018年前就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納入易地搬遷家庭。



2020年6月6日,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幸福社區,汪育高和已經讀初一的小兒子在新家客廳合影。他們的新家有120平方米,兩個小兒子在離家不到500米的初中和高中就讀,每天不到十分鐘就能到校。汪育高和母親都被納入城市低保,老家的土地則按退耕還林政策給予他5年的現金補助。



新京報首席記者 陳杰 劉旻 攝影報導

編輯 劉晶 陳婉婷

校對 趙琳

相關焦點

  • 老有所終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老有所終,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出自:西漢 戴聖《禮記 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近義詞有:老有所養,反義詞有:流離失所,老有所終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指養老。
  • 【打卡8.5】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張老師宣布「新規定」後,學生通過自己想出的各種方法獲得了成績的提高。
  • 羅城「易地搬遷+」讓貧困戶安居樂業
    羅城「易地搬遷+」讓貧困戶安居樂業   羅城訊 為確保易地搬遷對象「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今年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結合實際,探索「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特色農業、就地創業等結合起來,開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脫貧新路徑。
  • 當初那位紅遍全網的非洲「討水男孩」,後被遊客收養後,結局如何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貧窮的地方就容易發生很多悲劇,當初那位紅遍全網的非洲「討水男孩」,就曾經轟動全網絡,後被遊客收養走了,幾年過去了,他的結局如何呢?
  • ...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貧困群眾走出深山通向...
    多年的試點經驗表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目前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之一。「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當前工作重點正在從搬遷為主轉入以做好後續工作為主,從解決『如何搬』『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
  • 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成就展舉行
    12月8日,觀眾在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成就展參觀。當日,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成就展在湖北省圖書館舉行,用圖片、圖表、視頻等方式集中展示湖北省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奮鬥歷程和成果。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 武都馬營鎮:易地搬遷開啟美好新生活
    通訊員 王雯  走進馬營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林立在眼前,乾淨整潔的小區內,三三兩兩的搬遷群眾在廣場上健身、下棋,臉上不時露出開心的笑容,獲得感、幸福感寫在臉上......這是武都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帶來的喜人變化
  •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案例_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案例資料下載_築龍...
    摘要:2月9日,工人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大興鎮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的建設工地施工。 都安瑤族自治縣總面積4095平方公裡,2016年全縣精準識別貧困人口136898人,全縣計劃「十三五」期間對12480戶52414名貧困群眾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
  •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編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在北京舉辦,交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經驗做法,探討鞏固搬遷脫貧成果的路徑方法。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國務院新聞辦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
    2019年底已有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今年剩餘的40萬貧困搬遷群眾各地已完成相關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後就業能力明顯提升,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了至少1人就業目標,搬遷群眾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據統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 祁陽:易地搬遷讓群眾有了「穩穩的幸福」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丁廟灣村針對安置戶實際情況,開辦扶貧車間、成立建築小分隊、建立白茶基地,幫助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扶貧車間已經吸納了120多戶像廖小柳一樣的易地搬遷安置戶就業。丁廟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前幾天,丁廟灣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迎來了喜事,一個小生命的到來為唐丹婷家裡增添了無限的希望。
  • 易地搬遷戶 融入新社區
    為了讓搬遷戶儘快融入新社區,芮城縣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遷入地鄉(鎮)黨委配合,民政局督促指導,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黨員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安置點基層黨支部和群眾服務中心,建立公開欄並實行「三務」公開,建立臺帳,成立(掛靠)24個黨支部。
  • 鳳山易地扶貧搬遷成全國典型案例
    【原標題】鳳山易地扶貧搬遷成全國典型案例  近日,國家發改委通報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在全國100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通報中,鳳山縣名列其中。  「這個成績來之不易,背後凝聚著廣大幹部的智慧與汗水。」鳳山縣委書記薛海源說,「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對搬遷戶黃巧妹來說,易地扶貧搬遷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幫她摘掉了「窮帽子」。近年來,江門市結合崇左地域、交通、環境、資源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搬遷戶意願及對未來發展前景要求,科學規劃建設了龍巖、和樂城、城南等多個安置點,有力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