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和身份證上的名字對不上,也能矇混這麼久?近日,隨著被頂替者索賠183萬,發生在陝西吳起的一起涉冒名頂替陳年舊案,又浮出水面。
據新京報報導,1999年,17歲的吳起少年楊登科初中畢業報考了中專,卻被黃世權冒名頂替。楊登科復讀後於2002年考上了大專。2005年,他畢業後發現自己初中學籍在檔案中處於空缺狀態,同時,他發現另一個「楊登科」黃世權已當了多年公務員,並先後擔任副鎮長、街道辦副主任等職務。
從2006年開始,楊登科多次實名舉報「假楊登科」均無果。2018年4月,楊登科將舉報內容發布在網上,引發關注後,假「楊登科」黃世權被停職,並接受縣紀委監委審查。
前有被頂替上大學的王娜娜,後有被堂姐冒用學籍的黃海霞……這幾年,冒名頂替上學事件時有爆出,已經讓民眾陷入「審醜疲勞」。吳起的這起案件有些地方仍讓人大跌眼鏡。最奇葩的,就是冒名頂替者的人事檔案跟單位用名不一樣。
據了解,黃世權的身份證和單位公示名字用的都是「黃登科」(黃世權曾改名黃登科),可人事檔案的姓名欄寫的卻是「楊登科」——連姓都不一樣,按說疑點很明顯。都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當事人在這些關鍵材料、證件上姓名都不一,顯然不太正常。
從常理看,人事檔案是考察幹部能力、業績與現實表現的基礎性材料,是選任幹部的重要依據。檔案上名字跟實際使用名字不符,在公務人員錄用、選拔、任免等環節都很容易發現。可為什麼黃世權職務發生多次變化,「姓名上的貓膩」卻遲遲未被揪出?這到底是工作疏忽,還是選擇性失明?
而被頂替者「實名舉報12年無果」,似乎已給出了答案。漏洞那麼明顯,基本上一眼便知,當地為什麼遲遲未介入調查?到頭來,「發到網上半年就被處理」與「實名舉報12年無果」形成的鮮明對照,也讓人生出疑問:如果不是在網上發酵,當地還要多久才會介入調查、加以處理?
雖然被頂替者楊登科因此波折,從「可能上中專」變為「復讀上了大專」,不像王娜娜那樣「人生失去了14年」,但「假楊登科」盜用其信息,導致他走上漫長維權路,對其權益的侵害就擺在那。他將黃世權及其父親、吳起縣三個部門一併訴上法庭,也是有據的維權。
而黃世權的被雙開,顯然不意味著追責的句點。從以往類似案例看,冒名頂替背後連著身份信息、準考證偽造、學籍檔案修改、錄取過程等諸多環節的漏洞。該案背後又連著怎樣的造假閉環,又是否有人該查不查不作為,顯然也要一查到底。
無論如何,檔案和身份證連名字都對不上,冒名冒得這麼明顯的「冒名頂替」案件,蓋子不該遲遲揭不開。
□梅堂(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