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想寫出一個好的文案,除了要多看多練,更重要是能從問題的關鍵規律出發,對症下藥。本文作者總結分享了常見的文案寫作和創意策劃的11個思考方式,並分別展開了梳理分析,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
自廣告誕生以來,便有著無數前輩,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嘗試探究出廣告、文案、傳播的規律問題。
並且,他們努力把這些規律,提煉出一個成型、簡化、易懂的工具,供後來者使用和參考。
而我個人,在工作時也會用到這些工具,去打開思路、提高效率,或者去檢驗工作是否符合標準。
以下便是一些常見的文案、創意思考工具,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01 文案關鍵四問
多年之前,讀過一本書叫《奧美的創意觀點》。
書中說一篇文案要解決的,其實就是四個問題:「為什麼說?向誰說?怎樣說?以及說什麼?」
只要很好的解決了這4個問題,那便是一個通順的文案邏輯了。
為什麼說:就是你的文案,要解決什麼具體的商業問題,想要消費者做出什麼具體改變。向誰說:確定目標讀者,具體是哪個人群。怎樣說:以哪種方式、哪種風格、哪種調性、哪種口吻…,將廣告信息傳達給目標消費者。說什麼:具體要說些什麼,重點去傳達什麼內容,以打動你的目標讀者。
02 ROI創意標準
ROI標準是廣告大師伯恩巴克提出來,去衡量一個文案創意是否合格的標準。
他認為一個好的廣告創意必須包含以下三點:
相關性(Relevance):也就是文案創意必須與商業訴求相關,不能傳達商業訴求的創意,可以說是一件藝術作品,但絕不是一個好廣告。原創性(Originality):這個詞也可以翻譯為「獨創性」,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創意必須是新穎的、有創造力的,而不是因循守舊、默守陳規的。震撼力(Impact):也可叫做「影響力」,就是文案創意必須在消費者中產生影響力和震撼力。
03 引爆點法則
引爆點法則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總結的,一則信息之所以引爆流行的3個關鍵點:
首先,製造流行一般都會通過一個大的、關鍵的傳播節點,去放大信息聲量、擴大傳播圈層。
這個節點可能是一個社交達人、也可能是一個KOL,或者一個大V,或者是一個媒體,甚至一個大喇叭。
總之,靠一個人的肉嗓子,再好的信息也很難引爆傳播。
這就是「個別人物法則」。
其次,信息要有足夠的附著力、足夠的粘性,這一點很好理解,一個看過就忘的信息,不可能流行起來。
這就是附著力法則。
最後,信息的流行會受到環境的極大影響,比如當你出了一則關於愛情的文案,那麼在情人節發布,就會比平時的效果更好。
因為此時的環境,對於這類信息的傳播是有幫助的。
或者如果是策劃一場關於「畢業」的傳播活動,那麼在八、九月份的畢業季舉行,就會比在其他時間的要好。
這就是環境威力法則。
04 愛達模型(AIDA模型)
愛達模型是推銷專家劉易斯,提出的一個推銷模型,後來被廣告、文案圈廣泛使用,也對之後的消費路徑研究帶來巨大影響。
它雖然比較簡單和樸素,但卻有著清晰和嚴密的邏輯,描述出一個好的推銷(無論是面對面推銷,還是廣告推銷)需要解決的4個關鍵問題。
這4個步驟層層推進,缺少哪一個,都會影響最終目的實現。
比如一張海報,你必須要先通過標題或者視覺設計,去引起人們的注意,讓人們去看海報。如果第一步做不到,人們壓根不去看,那後面的一切都是白費。
然後,要通過海報的具體內容,去誘發消費者繼續閱讀的興趣,以及對於產品的興趣。並在這個過程中,去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最後,以優惠、打折、限時購買等等方式,去促成消費者的儘快行動。
05 AIDMA模型
愛達模型之後,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模型也在不斷的進化,比如AIDMA模型,就是由愛達模型進化而來。
AIDMA模型的進步之處,在於意識到消費者心動之後,有時並不會立即下單購買,或者沒有條件立即購買。
因此,廣告必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讓消費者記住廣告(Memory)。
以便當消費者產生購買需求,或者有了購買條件時,可以回憶起廣告,進而選擇此商品、此品牌。
06 4A模型
凱洛格商學院的羅克爾教授,也對AIDA模型進行了修改。
在羅克爾教授的新模型中,「興趣」和「欲望」被整合成了態度,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態度如何,決定著消費者的後續行為。
並且,他還新增了「再購買」環節,關注到了消費者購買完成後的行為,用「再購買」去衡量消費者對於品牌忠誠度。
07 AISAS模型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消費者的購買路徑也有了很大變化。
而AISAS,就很清晰的描繪出,網際網路時代的消費者購買路徑是怎樣的。
通過與愛達模型的對比就會發現,網際網路時代的購買路徑,和傳統時代的購買路徑最明顯的不同,便是增加了「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環節。
也就是現在的消費者,產生了購買興趣之後,並不一定直接購買,而是要搜索、參考一下產品的口碑。
比如想跟朋友吃飯,在選擇餐廳時,很多人都會在大眾點評上,看看這家店的口碑如何(Search進行搜索)。
而當吃完飯後,無論體驗如何,很多人會將此次的就餐體驗,朋友圈等社交平臺(Share分享信息)。
08 5A模型
5A模型是科特勒在《營銷革命4.0》中,提出的一個消費路徑模型。
與傳統消費路徑相比,5A模型最大的不同,也是在吸引之後,增加了「問詢」的步驟。
另外,當行動(購買)過後,如果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比較好,那麼消費者便會轉變為「擁護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品牌粉絲」。
09 非比尋常的新聞要素
這是廣告人鄧斌,在《金牌文案》中提到一個很實用的創意方法:
在新聞稿的撰寫中,一般都會包含5個要素,也就是5個W,Who(主角是誰)、When(什麼時間)、Where(什麼地點)、What(做什麼)、why(為什麼而做)。
假如這5個W都是普通的、常見的,那麼這個事件便不能引起人們注意的。
而只要將其中的一兩個W變成非比尋常的,那麼這個事件就能吸引讀者的目光:
比如一個廣告創意如果是:「一個男人(who),在早晨(when)的洗手間(where)用某某牌洗面奶洗臉(what),以保持面部的清潔(why)」。
那麼這就是一個,令人熟視無睹的創意。
但是如果我們將其中的一兩個W,換的非比尋常一些,就會立刻增加這則信息的吸引力:
「一個男人(who),在早晨(when)的飛碟上(where)用某某牌洗面奶洗臉(what),以保持面部的清潔(why)」。
或者
「一個原始人(who),在早晨(when)的山洞裡(where)用某某牌洗面奶洗臉(what),以保持面部的清潔(why)」。
10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麥肯錫的一個經典工具,不但可以用於寫作,也是一種強大的思維方式。
有很多人將「金字塔原理」講的比較複雜,但在我看來,它其實很像寫議論文時的「總分結構」:
在論述時,首先提出一個中心論點,然後以3個(或幾個)論據去支撐這個中心論點。
而這3個(或幾個)論據,也是一個個的分論點,因此每個分論點下面,也可以有3個(或幾個)論據去支撐,狀如金字塔。
其中的關鍵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11 SCQA模型
SCQA模型是麥肯錫一個非常經典的「結構化表達」工具,也是「金字塔原理」的一部分。
所謂情景,就是以某個大家較為熟悉的情景引入。所謂衝突,展現出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衝突。所謂疑問:從「衝突」之中,提煉出要解決的問題。所謂回答: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無論是在寫方案、寫文案,還是演講、分享中,這個模型都是一個十分實用的溝通工具。
比如,下面這篇文案,就是典型的SCQA模式:
它什麼都做,但是周末晚上赴宴的是誰?從前,有一部醜陋的甲殼蟲。它跑27英裡只用一加侖汽油;它跑四萬英裡只損耗一組輪胎;而且它能像蟲子一樣在一點點縫隙中停車。它送爸爸搭火車,送孩子們上學,也可以送媽媽到雜貨店、小商店,以及在別人都上班的時候,送媽媽去最愛去的地方。(情景引入)這醜陋的甲殼蟲就像家裡的一員。可是,唉!它不好看!因此,臨到任何重要場合,這部可憐的甲殼蟲就被停用。替代它的是一部300馬力的豪華轎車。(展現衝突)不久之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醜陋的甲殼蟲(造得十分堅固耐用)沒有越變越醜。但英俊的大豪車也沒有越老越好看。事實上,沒過幾年它的帥氣就消失了。(提出疑問)最後,你看吧!醜陋的小甲殼蟲比那輛英俊的大車子看起來還帥一點了!這個故事告訴我的道理是:如果你想炫富,就買一部拉風的豪車。如果你只是想變富,就買部甲殼蟲。(給出答案)
以上便是文案工作時,經常用到的一些工具,希望可以對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參考資料/案例來源:
《奧美的創意觀點》譚啟明《營銷革命4.0》科特勒《金牌文案》金牌文案聯盟《引爆點》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託
#專欄作家#
文案、品牌主管;對文案、營銷、品牌有些深度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