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京媽說,原創內容。
媽媽群裡有位媽媽說,她家娃6個多月了,最近每天「吧唧吧唧」吃手吃的津津有味的,幫她拿出來,一會兒自己就又塞進去吃了。
吃手時口水不停的往外流,衣服一會兒就得換一件,戴口水巾也是,一天得換五六塊口水巾。
她說從網上看,寶寶吃手的文章很多,有的說這是寶寶聰明的表現,也有的說家長要幹預,如果寶寶總吃手,會影響口腔和牙齒發育,牙齒不整齊、外凸,會影響寶寶的容貌。
的確啊,生活中也經常看到愛吃手的小寶寶,從五六個月大的小寶寶,到三四歲的大寶寶,吃手比吃飯還香。
可是,為什麼寶寶都愛吃手呢?吃手的行為家長到底要不要阻止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分析分析。
為什麼寶寶都對「吃手」樂此不疲?
其實,寶寶吃手是由原因的,而且要從「在媽媽肚裡」說起。出生後的寶寶愛吃手不僅是一種生理需求,也是情感和心理需求,家長要正確認識。
原始反射。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就經常吃手,這是吸吮的本能。
出生後的嬰兒,都具備這種人類原始反射——覓食和吸吮反射,可以幫寶寶獨自完成吃奶的事情。
口欲期。
1歲前的寶寶,探索世界大多是用手和嘴來完成,用嘴巴吃奶、用嘴巴發出哭聲表達需求、用嘴巴撕咬表達憤怒感情等;在口欲期,寶寶喜歡把手放進嘴巴,也喜歡用手把其他東西放進嘴巴裡。
緩解長牙痛。
出生後4-6個月開始,寶寶會開始長牙,這個階段,寶寶牙床會癢、脹疼,聰明的寶寶就會把手塞進去吸吮啃咬,緩解出牙的不適感。
安慰自己。
不少家長發現寶寶飢餓或犯困時容易吃手,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安慰;此外,當寶寶感覺累、緊張、生氣、害怕時,也會吃手來緩解情緒。
發育的需要。
寶寶從出生後2-3個月開始吃手,這其實是寶寶智力、動作發育的一個信號,也是讓寶寶「變聰明」的一個動作。
「把手指放進嘴巴」的動作,有助鍛鍊寶寶手眼協調性和手部靈活性;
「吃手時」也有助促進寶寶觸覺、味覺、嗅覺等方面的發展,促進智力發展。
寶寶吃手時,家長到底要不要幹預和阻止?
這應該是困擾不少家長的一個問題,要不要幹預或阻止,要看實際情況和寶寶的月齡。
2歲之前的寶寶,正常的吃手,是不需要幹預的。
「吃手」是寶寶的一個成長曆程,這是成長的需求,也是滿足寶寶好奇心的過程,若家長強行幹預,反而會強化孩子吃手的行為。
寶寶正常的吃手行為一般在2-4歲的階段會逐漸停止,家長也不必太多焦慮。
但如果寶寶屬於「過度吃手」,那家長就要幹預了。
這種情況不僅會增加「病從口入」的機率,而且可能會影響手指骨骼的發育、甚至變形,也會影響口腔和牙齒的發育,導致牙齒排列變形等,這種情況就會讓寶寶「變醜」。
另外,過度吃手還會增加寶寶緊張、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心理健康發育,因此是需要幹預的。
家長可以採用 轉移注意力(給寶寶玩玩具、陪寶寶玩遊戲、陪寶寶說話等),多鼓勵和陪伴孩子、增強孩子的安全感,也可以嘗試 用其他「安撫物」代替,比如安撫奶嘴、咬膠玩具、安撫巾 等。
寶寶吃手階段,家長要怎麼做?
前面雖然說正常情況下,「寶寶吃手」的行為,家長不必幹預,但基本的衛生和健康保護,家長還是要重視的,需要做好下面幾點:
勤幫寶寶擦洗雙手:最好經常用溫水衝洗雙手,不方便衝洗的也可以用溫熱毛巾擦洗。
挑選材質安全玩具並勤消毒:寶寶經常玩的玩具要注意定期清洗消毒,確保衛生。
圍戴口水巾:口水巾要選擇柔軟純棉材質的,一來可以及時幫寶寶擦口水,二來也防止口水流進脖子發生「淹脖子」。
最好口周皮膚護理:經常吃手、流口水,寶寶嘴巴周圍就會發紅,甚至出現小疹子,家長要勤用溫水清洗,洗乾淨後塗抹適量嬰兒潤膚霜,尤其寶寶睡著後塗抹效果更好。
小Tips:市面上各種嬰兒潤膚霜很多,價格也不等,如何挑選一款合適的?
看品牌,儘量選大品牌、時間久的品牌,品質更有保證些;
看成分,寶寶皮膚嬌嫩敏感,因此要選成分簡單,且不含風險成分的潤膚霜,避免買含有 乙醇、香精、苯氧乙醇、羥苯甲酯、羥苯丙酯(後三種為防腐劑)成分的;
看效果,選好買回來後,家長可以先在寶寶 耳朵後面或手腕處塗抹做皮試,沒不良反應後再使用。
以上就是關於寶寶愛吃手的內容,你家娃愛吃手嗎?也歡迎分享你娃的吃手趣事和對應方法。
關注「京媽說」,學習更多專業、實用又接地氣的母嬰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京媽點讚並分享給更多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