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文人如何寫遊記?

2020-12-27 澎湃新聞

昆明大觀路有間民族學書屋,裡面十來個書架的偏門專業類舊書,服務於周圍的相關研究和教育機構,偶爾吸引來三兩愛書人。沒文創、沒茶館、沒分享講座,逼仄的空間營業一周,經常也就一天五六十的銷售額,老闆娘早已將業務重心擱在孔夫子這樣的舊書網站了。

我時常鑽進這間書店,翻閱那些手寫的油印本地方志和民間小調曲譜,在此過程中,我發現了幾本古舊的遊記,有明代、清代、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於是開始好奇,過去的人會以怎樣的流水帳方式,記錄自己一天的旅程?

太華山是今天昆明市民周末全家散步的地方,它和華亭山、羅漢山一起組成昆明西山。西山在元代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雲南四大名山」之冠,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而在當代,西山又是「昆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龍門飛峙」。我以從古到今的順序,展開研究了下這些「太華山遊記」。

昆明大觀民族學書屋 秦子寒 供圖

明:張佳胤,駢儷體抒情,想像加持的景觀

重慶合川人張佳胤(1527-1588),明代嘉靖末期官員,在上任河南滑縣正三品僉都御史(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駐地方紀檢組長)之前,來昆遊覽。1566年陰曆12月24日,他從安寧出發,經碧雞關,入華庭寺,沿古道爬到太華寺夜宿,次日遊覽各名殿一番後,下山乘舟返省城。

這一天的遊覽鍛鍊,被他寫作《遊太華山記》。

和所有流水帳一樣,遊記第一段是說抵達方式和過程。雖比今天少了個纜車,但可看出陸路景觀極大的變化。「東逾碧雞關,循山徑,左右多花竹流水,藤樾交蔭「,與今日出昆高速重要收費站不同,彼時的碧雞關是鬱鬱蔥蔥、竹林流水的愜意樣貌。「稍下,為高嶢村,帆檣鱗次,蓋賈人買舟處。」

在賴聲川名劇《暗戀·桃花源》中,女主角雲之凡回憶中的高嶢,即便在民國時代也早已不再毗鄰滇池,而三四百年前的明代,卻是可以租船遊玩的,所謂「賈人買舟」。

張佳胤的主要目的地是高處的太華寺,於是開始「西陟支徑「後,就較迅速地路過低處的華亭寺。「寺亦稍稍就圮,僅有山鳥送客爾」之殘破樣貌,與整修一新的今日模樣,當然判若兩寺。

今日,連接華亭寺和太華寺的太華古道,約有2公裡和600級臺階,不清楚是否保持著嘉靖年間的階級高度,總之張佳胤遊記中記述的是,「由大徑登太華,回折數盤,兩僧持茗椀立亭右,乃少憩,寓目萬頃碧波」,且林間「長松茂草,蔽藤參天」。

遊記中幾處出現「萬頃」兩字,大抵是作者入太華寺後,受大雄寶殿東面那座萬頃閣所震顫,不自覺多處挪用。在「一碧萬頃「的牌匾之下,張佳胤」憑欄眺視,樹杪可手,毇毇濤聲,疾徐相繼……時夕陽既下,太華山影盡落湖中,波光蕩搖,千峰俱動「。如此看來,這觀湖景之處倒沒多少變化。

黃昏觀海後,張佳胤夜宿山閣。「是夕,松濤四起,窗月凌亂,宿鳥驚棲,忽喧忽寂。至一鼓,滿林大響,如百萬楚師夜鳴,刁鬥聲撼巖壑。」

可能是官府中待久了,作者盡被鳥鳴嬉戲搞得夜不能寐,甚至將想像力移至四面楚歌的古戰場。於是,他隨著日光早早醒來,看著「朝陽漸升,射以赤氣,晶光漭沍,不類人間」這樣的,被想像加持的景觀。

起床早膳後,作者又花不少時間認真逛了逛靈宮殿和玉皇閣,才「下山登舟,乘風掛席,行黃葦中,可二十裡至省。」可知,當時的西山腳下,是有渡舟回昆明市的。

由於作者遊覽太華山之時,正值嘉靖末期,嚴嵩等奸臣為迎合皇帝推崇道教,興起祭祀般的青詞之風,因此張佳胤的文風也免不了附庸時代風雅之嫌。

西山龍門舊照

明:徐霞客,一個測繪員

張佳胤登太華山70年後,即1638年6月,古往今來中國第一大旅行家徐霞客,以地理測繪般的科研精神,認真到太華山轉悠了一圈,並將其寫入《徐霞客遊記》中篇幅佔據一半以上的《滇遊日記》之開篇。

當然,從行程順序上看,徐霞客是在崇禎11年(1638)年5月,從貴州盤縣進雲南富源,自東往西抵達的省城昆明。

然而,徐霞客由黔至滇這部分日誌散佚,後人整理全部遊記時,就只得從其太華山一日遊開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的全三冊《徐霞客遊記》中,可以找到帶有完整足跡的地圖,復原其行程線路,也將《遊太華山記》和滇南建水的《遊顏洞記》一道,合併為《滇遊日記一》。

在無電的古代,徐霞客就著夏至的長日,先坐船,再登山,體力充沛地另擇他路,又爬了個來回,再下至碼頭復行舟回昆。他也就沒必要像冬日登山的前人張佳胤那樣,不得不在寺廟裡掛單一宿。

至於抵達方式,徐霞客選擇了當時常規得多的水路。從今天市中心的彌勒寺搭船,渡草海,直至高嶢村上岸。詳細觀察,並以準確的方位記錄了高嶢所處位置,以及整座太華山的走勢。「蓋碧雞山自西北亙東南,進耳諸峰由西南亙東北,兩山相接,即西山中遜處,故大道從之,上置關,高嶢實當水埠焉。」

第二段起,徐霞客「餘南一裡,飯太史祠。」1987年,這座曾經紀念太史楊慎的祠堂,成為了「昆明徐霞客紀念館」。 像是目標明確的登山者那樣,前人詳述過的華亭、太華兩大名寺及連接彼此的古道,行者徐都匆匆路過,且在日記裡以寥寥幾筆帶過。對於張佳胤夜宿聽濤、晨起觀海的太華寺景觀,徐霞客認為不過如此,「然此處所望猶止及草海,若瀠瀠浩蕩觀,當更在羅漢寺南也。」也就是說,他的登頂遊覽和觀測目標,是如今不復存在的羅漢寺。

遠在草海行船時,他已抬頭仰視,「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照此描述,感覺起來幾乎與大同名勝懸空寺無異。出太華寺走入山林中,「見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窩,累累欲墮者,皆羅漢寺南北庵也」。等來到羅漢寺北庵,之前在太華寺所見的水景果然成了小兒科,「諸殿俱不巨,而點雲綴石,互為披映,至此始擴然全收水海之勝」。

從羅漢寺正殿往東出山門口,徐霞客「凡八折,下二裡抵山麓」,經過漁民聚居村落,沿湖岸崖壁,「亟懸仄徑下,得金線泉」。再往深處,既有著」海中細魚溯流入洞,是名金線魚」,還能手持火把深入「東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極」的大石洞。聽上去,簡直都是愛麗絲夢遊仙境遠古仙境的畫面。繼而,他又原路回到山頂羅漢寺北庵,再一次「於聳崖間觀黑龍池而下。」這才結束了這一天的行程,回程也就沒再累述。

通篇看來,時年51歲的徐霞客當然體力充沛,才能以遠超觀光打卡的地質研究精神,兩上兩下西山。

而文字上,我們的旅行大師沒有抒發任何感想,既不睹物思人,更不詠物言志,而是像個測繪專家那般,逐一詳述湖、山、廟、殿的方位乃至距離。單是計量單位「裡」,全文就出現了26次。

85年雲南人民出版社版《徐霞客遊記校注》 秦子寒 供圖

清:新晉朝官,其實是「廟宇試睡員」

在那本集中於明清兩朝的《雲南古代遊記選》中,古人們到過的最偏遠地方是維西,即今天迪慶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絕大部分都高度集中於昆明、大理,及各自周邊。

昆明本地人戴綱孫(生卒年份不詳),22歲那年才第一次登太華山,並寫下遊記。不過依照其道光九年(1829年)考取進士的資料,登山日記大抵也是1829年前後所著。後來官至工部主事、浙江道御史後,鴉片戰爭也隨即到來,國運開始衰微,他自此也同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清代公知」往來密切,帶著對朝政的失望,借病隱退回鄉,閒養間編修了第一部《昆明縣誌》。

他青年時的這次登山,與前朝文官張佳胤一樣,也選擇夜宿山間,且佛巖山、太華兩寺各一晚。在交通不便的古時,或許也再次說明了只有徐霞客這樣腳力出眾的旅行家,才有可能一日內兩上兩下並完成測繪調研,至於抒情詠志之事,還是留給這些文官吧。

不過,戴綱孫的行程出發頗晚,更像是聽朋友一番話後的即興旅行。「今歲中秋壬午,友人有言及金碧舊聞,遂命儔侶載具,出西郭門賃小舟」。舟行草海時已近黃昏,「語篙師當作竟夜遊。會日薄暮,澄波如鏡,餘霞錯綺「。而在此以前,作者是在豔羨早已把太華山當郊遊目的地的同鄉們,只恨自己公事繁忙。「然而迫王事蹴身謀,卒卒無昕夕之閒,則不暇遊」。更認定在山中的老翁和牧童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山翁、牧豎日出於煙霞浩渺之區,習而相忘,則不知遊」。

泊舟後,已算是摸黑夜登,「循山徑盤闢,時涼月巳午,松稍微蔭」。今天不存在了的佛巖山寺門打開,由僧人引入宿舍後,「偏夜半、窮深林、履峻壑,力既倦,遂解衣熟寐。」

真正的觀光遊覽行程,是從次日拂曉開始的。作者僅用三小段簡單記述。不一會兒,就先爬到華亭寺,作者在這個康熙年間重修的名寺間信步,「由佛殿上,為海月堂,嶙峋巉瞼,雕楹鏤檻。堂有樓曰:大悲閣,即舊所稱縹緲樓也。」

趕上日出時分,前朝兩位遊記作者都看不上的華亭海景,都被戴綱孫讚美為「紅輪一線,與白波爭激宕,日光皆作浮圖形,下有金蓮花捧之以出。」

往上,登入太華寺後,或許因前人已描述太多,這位超慢步山客在寥寥數筆後,就「蓋宿於太華」。遊記中,或許是懶得贅述遊覽所見,接著就來到末段一番感慨,大概是說歸來後,朋友們責問怎麼沒去哪哪哪,這位「廟宇試睡員」也實在不想貪心,收尾道那些個奇峰名寺「皆奇麗峻拔,而太華特勝,故以其名概之,又謂之西山雲」。

當代:報社徵文的入選者

一本同樣由雲南人民出版社發行於1988年的《雲南遊記百篇》,封面是從卡瓦博格到版納佛塔的名勝水彩化後的拼貼,選文來自《雲南日報》1987年「美麗的雲南」遊記徵文活動的佼佼者們。編者在開篇宣布,「這是迄今為止第一本雲南當代遊記,大多為普通百姓所寫,也許您覺得您可以寫得更好,那麼我們期待著更好的那一本問世。」

百篇裡僅有一篇關於太華山,《而今又劈穿雲洞》,作者黃建安。與前人風格完全不同,這位現代作者的全文跳過如何抵達西山腳下、華亭寺和太華寺等名勝樣貌等內容,直接描述從山頂龍門到三清閣的新鑿人行隧道,並對比清朝盛年開鑿的山頂老隧道。

可能受現當代眾多非時間線性文學影響,這位作者也直接從登到龍門頂的開頭寫起,並以一副對聯起賦。「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益心境放平」。接著,才因在雨天的龍門平臺上見到對聯,而後知後覺身處風光無限的險峰。「便覺得真大,無邊無際;又覺得滇池很小,似有似無,一霎那我仿佛被人擠著推著,離開了平臺,在雲雨裡無根無基地飄蕩起來」。

作者不過是誇大表達了自己的「幻境「,多年前,從以禮河來昆明的他,春節登龍門,」天啊!好多的人喲……排在「長龍」中慢慢挪動,上石階,穿石洞,你上我下,擠得要命。還好,在人群中可欣賞滇池的美景……中午過後,總算進了龍門,可上了龍門,人像插筷子一般,不要說照相、觀景,連想穩穩站住都不可能,腳跟既立不穩,心境也放不平。「

這樣的人山人海,也是我童年模糊的太華山記憶。我甚至從沒覺得滇池這一大片高原水體有啥美景可言,即便在它沒被汙染之前,也比鄉土教材裡的中甸碧塔海、明信片裡的黃龍九寨溝差上十萬八千裡。

畢竟是徵文比賽的入選作品,對景區有了一番先抑後,必然得跟上後揚。「昆明市政府於1984年組織人力、物力,從龍門往前開闢了一條新隧道,再築石級直達山頂,另闢新路繞道三清閣。從此,龍門有了迂迴餘地,死路變成了活路。「接下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細述最新這次在大雨天穿越新隧道的發現和感受。讀畢洞中的「鑿穿雲洞記」後,才知道整個新隧道只用了200天就大功告成。而清代為改變「手攀鐵索,危蹬歷階「的遊覽條件,從1781年開始的」匠心鑿混沌、石腹穿玲瓏「的工程,直至1853年才完工。

72年與200天,技術的飛躍清晰可見。作者感慨,」既佩服新隧道開鑿之神速,也驚嘆於先人徵服龍門的頑強!「

當下,觀海的報紙雕塑

物是人非。山還在那,見多識廣的當下人,不會像古人那樣,將其視為了不得的風景。

周末舉家遊覽的,大抵會坐唯一允許通行的景區大巴上去,龍門拍照發個朋友圈,聶耳墓逛一逛,就開始徒步下山,到接近山底的美食小鎮吃個午飯。公司團建的,會選擇太華古道走一走,然後在翻修一新的古寺門前拉開正能量布條,找人拿手機按上一輪合影。

我最近一次上太華山,是被叫去參加個波蘭琥珀展,龍門頂多出一家私營的艾維美術館。

創作爵士樂的昆明姑娘張譯勻,帶我到這棟現代玻璃建築的架空層,見到芬蘭裔的加拿大雕塑家馬蒂。他那些用心雕琢的漂亮身軀,要麼沉思著、要麼拉長著,一個個都朝落地窗外的滇池探去。馬蒂介紹說,這些其實都是用報紙一道道糊起,再上青釉漆的,看似青銅般沉重,卻如羽翼般輕盈,也算是應了古人們腳踏實地、心在晴空的意境吧。在攀談的間隙,一對爬山上來的上海夫婦,以馬蒂覺得不錯的價錢,買走兩隻紙塑人體。

那天望著滇池落霞,三人聊到很晚,龍門廣場沒了下山班車。似古人夜遊般,幾人就著霞光下山。左側是隱入黑色的植被,右側林子背後是從粉漸變入深灰的湖景。在一個樹木稀疏的拐角處,月亮初升,雖不會再有漁火,但我第一次覺得,冥色中的滇池,其實挺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因此,當下遊記散文創作所面臨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怎麼寫」的問題,更關乎到「為什麼寫」——如果遊記只是為了「記遊」的話,那麼,短短三五千字所能傳達的信息顯然不能與大量的照片或完整的視頻相比,如此一來,遊記散文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重尋中國古典時代的文人遊記傳統,追求內與外的渾融無間,將個人心靈的安頓與對自然、民俗、文化的探求結合起來,這恐怕是當下遊記散文唯一的突圍之路。
  • 一百年前的日本專欄作家如何寫中國遊記
    一大批日本作家紛紛湧向中國,包括大正時代知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唯美派大師谷崎潤一郎、日本東洋史學京都學派開山人內藤湖南、大正文學代表人物佐藤春夫、大正時代「中國通」村松梢風。那麼,他們會如何在日本報紙上書寫中國遊記呢?
  • 讀遊記《中國之旅》:感悟餘秋雨對文人的批判與反省
    或許與先生自己多年來被是是非非、似是而非、今是昨非牽連有關,書中多論及剛直秉正卻屢遭貶謫之輩,如蘇東坡,如朱熹,如柳宗元……餘秋雨《中國之旅》讀《黃州赤壁》方對蘇東坡有了真正了解。才華橫溢的蘇東坡恰為橫溢才華所累,懵懂中身陷「烏臺詩獄」,受盡屈辱摧殘,蒙冤無處申訴,誣陷者恣意妄為。文化名人的無奈和悽楚令人心悸。
  • 微習作 | 如何寫好一篇遊記?
    遊記與攻略不同,遊記的要抒發自己的感受,比如說在《黃果樹瀑布》裡這樣寫:「我們久久地坐著,任涼絲絲的飛珠撲上火熱的臉龐,打溼薄薄的衣衫。聆聽著訇然作響的瀑布聲,只覺得胸膛在擴展,就像張開的山谷,讓瀑布飛流直下,挾來大自然無限的生機。」
  • 閱讀者丨看村上春樹如何寫遊記
    遊記其實不好寫,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去過一些地方,但好像除了小時候老師讓寫的《記一次有意義的春遊/秋遊》之外,我們都很少寫遊記,就連攻略都不常寫。《假如真有時光機》其實是最近兩年還比較暢銷的一本書。村上春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從我的成長經歷來看,他至少火過3次。
  • 文人的藝術在哪裡?文人的風範在哪裡?文人又是如何品?如何遊?
    我們想通過百年名校來回顧百年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這些百年名校以及晚清民國以來的教育在蘇州這個地方的興起與發展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江南特有的文化傳承——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因時而變,也是這一地區的文人傳統的延伸。文人的傳統是什麼?是「遊於藝」,今天,這個傳統已經完全丟失了,基本沒有了。因此,今天包括我在內,只是從事而已。
  • 遊記怎麼寫才精彩,遊記寫手該注意什麼?
    隨著旅行人數的增多,寫遊記成為很多旅行者記錄自己行程的一種方式。但是我相信很多遊記寫手在旅行之後都有動筆的衝動,但卻不知道如何下筆?不排除有些人只是單純的想記錄自己的旅行經歷,隨便記下自己想記的部分即可,自己看著開心就好;可是有些人卻想把自己的旅行經歷寫給別人看,展現自己的同時幫助也想去這裡旅行的人們。
  • 如何通過寫遊記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你有沒有讓孩子寫過觀後感以及遊記?這些看似常見而普通的文章,其實背後也是大有學問的!該怎麼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和孩子探討問題,該怎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那不如看看這篇文章吧!去年國慶,堂姐帶著10歲的孩子到山西旅行,想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更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遊記作業。旅行過後,孩子如期完成了遊記作業,但堂姐看後不是很滿意。
  • 馬家輝:「恐遊症患者」愛寫遊記
    他的旅行往往帶著一點「不情不願」,敏感、猶豫不決,但又離不開文人遊山玩水時那一雙解構主義的眼睛,這也是馬家輝的遊記和別人的遊記相比更有意思的地方。一個根本不喜歡旅行的人,一個討厭出門的人,會在遊記裡寫些什麼?又是什麼促動著一個怕黑怕人怕餓怕暈機的「恐遊症患者」走過一處又一處,留下一段又一段的文字?
  • 外國人寫的中國遊記最近很流行
    她曾經寫過一本《一口氣讀完日本史》,不知道看過的人多不多。這本新書,則是對清史的一次個性化梳理,近300年的悲歡離合、是非功過,被一個小女子端在紙上,任人評說。難得的是正文部分完全是史書的寫法,文字之嚴謹,史料之豐富,在最近的歷史類圖書中,都算是上品了,看得出來她做了很多功課。更讓人歡喜的是每一章開頭都引用了一首古詩。
  • 野雞、名妓與妓館:在中國買春的日本文人
    村松梢風並不是唯一在中國尋花問柳的日本文人,與他同一時期,比他有名得多的日本作家——比如芥川龍之介和谷崎潤一郎——也在他們的中國遊記中,或是為了映證中國的落後與「罪惡」,或是單純出於一種獵豔的心情,記錄了類似的對中國賣春女的觀察,以及他們往返於妓館的記錄。
  • 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旅行遊記?
    而撰寫一篇旅行遊記,作為一次旅行的見證,給朋友的旅行提供一些幫助,是所有「驢友」必不可少的技能。那麼如何才能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旅行記錄呢?這在古人的遊記中大有經驗可循。按時間記述談及「遊記」,不得不提的是《徐霞客遊記》。
  • 不僅寫《徐霞客遊記》,他還為書法史留下壯舉,可惜不為眾人所知
    說起徐霞客,除了寫了一部著名的遊記以外,他還在書法史上作出了一項壯舉,可惜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徐霞客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眾所周知,他的傑出貢獻在於考察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遊記散文巨著《徐霞客遊記》,是世界上第一位考察研究巖溶地貌的科學家。除此以外,我要說一件很多人並不了解的徐霞客的傑出貢獻——那就是他為保留和傳承元明書法,留下了著名的「晴山堂石刻」,成為罕見的以元明著名書法家作品為主的石刻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從《威尼斯小艇》學寫遊記的一種寫法
    很顯然,編者編排這一組文章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學習寫作遊記。小學生寫遊記初始狀態往往是所謂的「春遊體」。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敘事的幾個要素都具備了,條理似乎還算清晰,但什麼都寫,什麼都沒寫好,易寫成流水帳。課堂上老師也會講一些寫遊記的技法,比如移步換景、定點換景、定景換點等等。這些技法可以幫助學生觀察得更全面,更細緻,對寫好遊記很有幫助。
  • 被文人墨客成就的名山,唐宋文人為什麼多以仰視的視角寫廬山
    廬山在最早先以雄、奇、險、秀聞名天下,而後真正讓廬山聞名於世的,是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佳作;對於這座襟長江帶鄱湖的名山,歷代文人,特別是唐宋文人在抒情寫意時,往往以仰視的視角,此時山大人小,凸顯廬山的氣魄,但細想也不盡然,以仰視角度寫廬山背後或許有其他答案。
  • 中國旅遊的傳奇 他寫遊記那天被歷史永遠銘記
    作為古代偉大的旅行家之一,在寫《徐霞客遊記》之前他就已經開啟了遊歷之旅。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他無意於仕途卻流連於名山大川之間。在交通如此不便利的條件下,他能走遍大半個中國,其困難可想而知。若只是遊山玩水也罷,他帶著考證、探求的目的前往每一個地方,最終寫下了《徐霞客遊記》——這是一本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著作,詳細記載了中國地理,水利、地貌、人文的情況,被譽為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地理著作,被翻譯成幾十國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所以,《鶯鶯傳》中張生不肯求娶鶯鶯,就是為了空出正妻之位以備日後結緣鼎族;《霍小玉傳》中的李益無論對小玉如何山盟海誓,最後選擇的枕邊人還是甲族盧氏女;《櫻桃青衣》中盧生夢中與鄭氏女結姻,從而「勒授王屋尉,遷監察,轉殿中,拜吏部員外郎,判南曹……知制誥,數月即真遷禮部侍郎……遂拜黃門侍郎平章事……數月,為東都留守河南尹兼御史大夫」一葉知秋,從這些細節也是能反映當時大環境下,下層文人渴望成為乘龍快婿
  • 園林遊記文學書寫的園林特性——兼論與山水遊記的不同
    作者:李小奇,商洛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伴隨構園遊園活動而產生的園林遊記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有大量的作品傳世。中唐之前遊園之作多為「賦」「序」的文體形式,中唐之後以「記」體為主。隨著園林的興盛,不僅湧現了大量單獨篇翰的園林遊記,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園林遊記匯錄。
  • 小學生遊記怎麼寫?記住3個重點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記錄旅遊見聞的遊記吧!遊記是描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是通過對自然風光、人物景觀以及其中的人與事進行描繪,來達到記事、抒情、說理等目的。所以寫遊記時,一定要具備「遊」的經歷。沒有「遊」,也就不切記一、切記:交代主體與地點主體指的是做這件事的人或集體。
  • 中考作文指導:初中生怎麼寫好遊記
    同學們,暑假一定去過不少旅遊勝地吧,看到風景秀麗的景色,是否想一展才華,寫寫文章,寫寫遊記呢?想寫遊記,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下筆?那就看看遊記作文指導吧! 遊記就是我們一起組織去玩了以後回來老師布置寫一篇遊記的作文,大部分是這樣的,那麼我們寫遊記作文主要抓住那些關鍵呢。那我們同學在遊覽之後,怎樣把它寫下來,而且有充實的、活潑的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