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複習】
第一輪 課標點點清
課時四 物態變化
(課標要求及考點解析)
課標要求
1.能說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測量溫度。
2.能區別固、液、氣三種物態,能描述這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徵。
3.通過實驗探究物態變化的過程,嘗試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與物態變化聯繫起來。
4.能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有節約用水的意識。
考點解析
一、溫度計
1.溫度: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單位:攝氏度(℃)
2.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的儀器。
①原理:家庭和實驗室中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規律製成的。
②分類:常用溫度計、體溫計和寒暑表等。
③使用方法:見真題1點撥和真題2解析與點撥。
本知識點考查的關鍵:對溫度計原理的了解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真題1(江蘇省無錫市)下列溫度最接近23℃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體溫
B.我國江南地區冬季最低氣溫
C.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D.讓人感覺溫暖舒適的窒溫
解析:健康成年人的體溫大約在36.7℃左右;我國江南冬天有時也會下雪,顯然23℃過高;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我們感到春季和秋季氣溫比較舒適,春秋兩季的氣溫大約在20℃左右。
答案:D
點評: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生活常識的積累和對攝氏度的把握。難度較小。
真題2 (廣東省)如下左圖所示,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下列哪種操作是正確的______,測出的讀數如下右圖所示,則液體溫度為_____℃。
解析:溫度計在使用時,一是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二是測量液體溫度時不能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三是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垂直(或與液體的表面相平)。A、B、C圖,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壁,違背了第二條測量值與被測液體溫度不同;對於測量工具讀數的問題,一般首先確定0刻度位置,然後確定每大格和每小格代表的示數,最後讀出示數。右圖中零刻度在溫度計的下方,液柱遠離零刻度是零上,每大格代表10℃,每小格代表1℃,示數為16℃。
答案:D;16
點撥:溫度計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清它的量程,這樣可以防止被測物體的溫度超出它的量程而損壞溫度計,然後分清它的分度值,這樣可以保證讀數準確。另外使用溫度計時還要注意:應使溫度計和被測物體接觸一定時間後,等液面靜止(穩定)時再讀讀數,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體溫計除外)。
二、物態變化
1.六種物態變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2.吸熱和放熱過程
①吸熱:熔化、汽化(蒸發和沸騰)、升華
②放熱:凝固、液化、凝華
本知識點考查的關鍵:六種物態變化的區別和吸熱、放熱的判斷。
真題3 (江蘇省無錫市)下列現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見的霧
C.鋼水水澆鑄成火車輪
D.衣櫃中的樟腦丸變小
解析:凝固是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霜是結束的狀態為固態,但開始時人們並沒有看到草木上有液態的水,不符合要求;霧為結束時的狀態為液態,不符合要求;C開始時鋼水是液態,火車輪為固態,符合凝固的定義。D開始為固態,結束時看不見為氣態,不符合要求。
答案:C
點撥:判斷物態變化名稱的題目,一定要分清實例中物質開始時的狀態和結束後的狀態,從而結合每種物態變化的定義進行判斷。一般只要有「白氣」的題目存在著液化的物態變化。
真題4 (安徽省蕪湖市)水無常形,變化萬千,如圖所示的各自然現象,在形成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的是( )
解析:河流中冰雪消融是固態的冰雪變成了液態的水,是熔化現象,需要吸收熱量;露珠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的,屬於液化現象,需要放出熱量;固態的白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凝華而成的,窗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的,凝華過程需要放出熱量。
答案:A
點撥:判斷實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吸熱還是放熱,首先是要記住哪些物態變化是吸熱哪些是放熱,然後是判斷出各種實例屬於哪種物態變化。
真題5 (四川省綿陽市)以下與物態變化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衣櫃裡放樟腦片,利用了汽化
B.氣溫低於水銀熔點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銀溫度計
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裡放幾桶水,是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熱
D.電冰箱使用的製冷物質工作時,在冷凍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
解析:衣櫃裡放樟腦片,過一段時間就會變小,這是一種升華現象,所以A不正確;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製成的,如果氣溫低於水銀熔點,水銀就會凝固,所以B選項正確;北方的冬天,在菜窖裡放幾桶水,是為了利用水的凝固放熱使窖內的溫度不會太低,菜不致凍壞,所以C不正確;電冰箱使用的製冷物質工作時,在冷凍室要汽化,在冷凝器要液化,所以D選項不正確。
答案:B
點撥:本題綜合考察了物態變化部分各個知識點的內容,如各種物態變化、溫度計的原理等,需要在熟練掌握本部分各個知識點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正確的解答。
真題6 (山東省濟寧市)炎熱的夏天,小紅從冰箱冷凍室中取出一些冰塊放入可樂杯中,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後,杯中的冰塊全部變成了液態,圖中的圖像能正確反映冰塊物態變化過程的是( )
解析:冰屬於晶體,剛從冰箱中取出的冰溫度低於0℃,吸熱溫度升高,達到熔點熔化,熔化時繼續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直到全部熔化完,再吸熱溫度升高。
答案:B
點撥:本題考查了晶體熔化過程,考查了對圖像的觀察、分析能力,冰屬於晶體,吸熱熔化溫度保持不變,冰的熔點是0℃。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在於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反映在圖象上是否有一條與時間軸平行的線段。
三、實驗探究
1.固體熔化的特點
①固體熔化時都需要吸收熱量;
②固體的分類:晶體和非晶體。
③熔點:晶體熔化時,吸收熱量不發生變化的溫度值。不同晶體的熔點不同。
本知識點考查的關鍵: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分、圖象的物理意義和探究的有關情況。
真題7 (遼寧省本溪市)生活中小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不同固態物質在熔化在熔化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相同嗎」?小明選擇的固態物質是蠟和海波,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將溫度計插入試管中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_______在固體粉末中,不要碰到試管底或試管壁。若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甲所示,則此時溫度計的讀數為________℃。
(2)為了使物質受熱均勻,實驗裝置中小明設計的方法有:_______(寫出一種方法即可)。
(3)如圖所示,甲、乙是小明繪製的蠟和海波的熔化圖像,則_______是海波的熔化圖像,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
解析:(1)溫度計在使用時,應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即玻璃泡要全部放入被測物體中,從圖可以看出溫度計的示數為44℃。
(2)在做晶體的熔化實驗時,最好的方法是採用浴熱的方法,即圖中的把被加熱的試管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的方法,這種方法能使晶體均勻受熱,防止直接加熱,使晶體的局部受熱而溫度升高過程,其它地方還沒有熔化它的溫度就升高,不能明顯看到溫度不變的過程。在加熱的過程中不斷攪拌,同樣可以防止試管內物體加熱不均勻。為了防止水在加熱時受熱不均勻而造成試管受熱不均勻,可在下面墊上石棉網。
(3)由於海波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所以是晶體,而甲圖像有一段與時間軸平行的線段,因此甲圖象是它的熔化圖像。
答案:(1)全部浸入;44;
(2)把石棉網墊在燒杯下加熱(將試管放在水中加熱;加熱過程中用攪拌器不停的攪拌固體物質)
(3)甲;海波是晶體,有熔點(海波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
點撥:實驗時,儀器的選取和方法的使用,要保證一是能夠順利進行,二是能明顯地看出實驗現象,得出合理的結論。
2.蒸發和沸騰
①蒸發:液體在表面進行的汽化方式。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
②蒸發的決定因素:溫度、表面積和氣體流動的速度。
③沸騰:液體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的汽化方式。這個溫度叫做液體的沸點。它在某些方面相似於晶體的熔化。
本知識點考查的關鍵:蒸發的致冷作用、決定因素的應用和液體沸騰的探究。
真題8(福建省福州市)今年「5·18」海交會上有一種「超聲波噴霧降溫扇」,在風扇轉動時還可噴出水霧。噴霧可以增加空氣中的水分,風扇吹風加快了空氣中水分的 ,就加快了從周圍物體 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解析:噴霧可以增加空氣中的水分,風扇吹風加快了空氣的流動速度,從而加快了水分的蒸發;蒸發要從周圍物體中吸收熱量,從而起到降溫的目的。
答案:蒸發(汽化);吸收
點撥:解答此題需要知道:①蒸發的快慢和空氣流動速度的關係;②蒸發要吸熱。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當外界不能提供熱量時,可吸收自身的熱而使其溫度降低,所以蒸發有致冷作用。
真題9 (山東省煙臺市)在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中,甲、乙兩組同學分別使用A、B兩套裝置(如圖甲)來完成實驗。
(1)圖乙a、b所示的是觀察水沸騰實驗中出現的兩種情景,其中水沸騰時的情景為______(填「a」或「b」);
(2)甲組觀察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丙所示,他們所測水的沸點是_____________。他們所選擇的裝置應是___________(填A或B)。
(3)分析評估A、B兩套裝置。
解析:(1)a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增大,所以是沸騰時的現象.b中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逐漸減小,所以是沸騰前的現象;
(2)由圖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所以其示數為103℃,A裝置加蓋,這樣可以減少熱量的損失,縮短加熱所需時間,而B未加蓋,這樣熱量容易散失,所以選擇裝置A;
(3)A裝置熱量損失少,實驗耗時少,但所測水的沸點不是當地氣壓下水的沸點;B裝置熱量損失大,實驗耗時長,所測水的沸點是當地氣壓下水的沸點。
答案:(1)a;(2)103℃;A;(3)見解析
點撥:此題是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主要考查了水沸騰時和沸騰前的現象,同時還考查了溫度計的讀數問題及影響加熱時間的方法。有時還考查操作錯誤和作沸騰圖像等,有關操作錯誤的解法之一,就是根據儀器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確,讀數是否符合要求進行判斷。作圖像應根據測量的實際數據進行,而不能憑印象(水的沸點為100℃)作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