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時代,俞敏洪老師是經常被我班主任拿作是勵志典型,給我們加油打氣,傳播正能量的。特別是俞敏洪老師三年高考考上北大,後來又成立了新東方,身家幾十個億。10幾歲的時候聽到這些,無不為之動容,激情澎湃。
當時不明白啥是奮鬥者啥是創業者,也不懂終身學習的意義。覺得自己如果可以複製俞敏洪老師的成功,不用幾十個億,有個一億就好了哈哈。聽起來挺俗氣,但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學生時代都是物質匱乏的,缺錢且窮,甚至工作以後也是還是窮,學生時代可能是沒錢買多零食或者玩具,而打工以後終於可以自由購買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比如遊戲機和零食,但一切又是那麼索然無趣了。二十歲再去玩三歲的玩具已經體會不到稚童的快樂了,四五十歲再去擁有二十歲夢寐以求的商品房,用來迎娶白富美,卻發現早已物是人非。
大部分男孩子常常會因為沒錢而自卑,而不敢去追求妹子,覺得自己還沒有能力給她幸福,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以後再去追求。於是網上就有很多文章是在寫啥對的時間和啥對的人,讀完以後會發現好有道理,雖然有一絲絲憂傷和難過,但是面對美好事情不去勇敢追求,終於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和自我安慰。其實都騙你玩的,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流量變現。我曾經也陷入這些筆者的圈套,因為我每天都不讀書啊,精神層面的匱乏,思想理論知識的缺失,就很容易讓比文化素養更高的人趁虛而入,進而操作你的思想,間接控制行為。
我在自傳讀到,俞敏洪老師在大學讀了幾百本書,大部分應該都是人文科學的書。很多人一輩子除了教科書,課外書都沒幾本,畢業以後很多都不學習了,到老都感覺這輩子沒活明白,想著下輩子,或者重新開始。如果你不讀書,就算給你很多次機會其實意義也不大,你無非是彌補曾經的過失,可是人生的路每一次稍微的改變都將走向不一樣的進程,你所遇到的麻煩和問題又會迥然不同,難道永遠去重啟遊戲。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書讀多,你就沒那麼容易被騙了,因為書上的東西都是前人失敗和成功經驗的總結,能幫助你節省試錯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同時讓你會學會去遠離那些使你愚蠢的人,要求上進,不斷進步。人要學會自愛,取悅自己,才能更好的愛人。
舉兩個親身例子,朋友A是畢業5年的程式設計師,他和我講我們都是屌絲,不要去追女孩子,單身就好了,現在妹子要求高,看我都五年了,你才一年多一點,我經驗比你豐富,相信我。雖然他都這樣說了,我還是沒聽,因為他除了工作經驗比我多一點,比我代碼敲得多一點,其他方面都不如我,對我沒有絕對的優勢壓制,無論是身高長相文化素養,工作經驗也只是業務邏輯上面多一點熟練度,我會的ios和安卓他都不會,所以很難給我洗腦。大半年過去以後,我有女票了。他定了鬧鐘,每天早上看一下基金,中午看一下基金,晚上再看一下,吃飯就著b站搞笑視頻,我周末悠閒吃飯也會看視頻,但其他時間都不會,因為被打斷的心流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的。
之前參加公司技術總監的分享會,總監說他剛畢業是搞了一年多的遊戲換皮,但是他通過換皮慢慢了解遊戲引擎從底層到上層封裝,理解了前人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來遊戲框架,才讓後人換皮輕鬆,教育我們簡單的事情要認真細心去做,去理解簡單的事情是怎麼來的,好好學習,而不是急於求成,開分享會前還特別強調5年以上的程式設計師不用來聽了。技術總監對我有絕對性的優勢壓倒,所以他給我洗腦,我很欣然接受了。
關於洗腦,我有如下總結:
當自己知識缺乏,或者說對某個行業或者知識不懂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請教前輩問題,前輩把他正確的知識告訴我們,我們拋棄自己胡思亂想的錯誤理論出大腦,接受正確的知識進入大腦,就是在洗腦
從孩童時期,我們被父母教育一些人生道理,老師教會我們寫字讀書,和朋友玩耍,幫助同學朋友解疑答惑,無時無刻不在被洗腦和洗腦的過程
而隨著我們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我們將呈現一種趨勢,我們只可能比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洗腦,而我們也只能洗得動某方面知識不如自己的人
另外一個例子,朋友B總是抱怨,抱怨打工沒有前途,浪費時間,我說那你創業啊,他說沒錢沒技術。那你學習技術,積累資金啊,他又說CSDN上面抄襲嚴重,沒有創新,誤導人的文章很多,很多沒啥技術含量,運營不好,一堆問題,我說既然別人做不好,那你可以弄一個專欄,把自己實踐驗證的知識寫出來啊,他就不說話了,我知道他不會去做的,只是發發牢騷,如果別人什麼都做好,還要我們幹什麼。
至於抄襲的問題,我覺得要辯證看,可能存在一小部分是這樣的,但大多數人還是熱愛技術,同時我們在弄的技術或者知識理論前人早就弄過了,甚至都是他們很多年前提出來的,但我們通過學習並且自己去親自演算實踐,並且總結出來,並且掌握,這不是抄,是我們自己學習的心血啊,雖然搜索知識的時候,很多博客看起來答案都差不多,但不同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答案相似,大多數人實踐過是對的。
至於誤導人的文章很多,這個就得看個人明辨是非的能力了,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像計算機二進位的語言一樣只有0和1,不是錯誤就是正確,很多事情無法用對錯去評判,別人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接不接受看你自己,一般會獨立思考的人都不容易被誤導。
至於沒有創新,能提出一個新思想和新理論是很難的,那種可謂是智者。因為創新來源於靈感,靈感這個東西就是稍縱即逝,人是沒辦法把握的。所以不要先苛求別人創新,創新真的不容易,我們應該先自身去努力嘗試創新,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至於很多沒啥技術含量這話,每個人學習也好,寫文章也好,總有一個從懵懵懂懂到有模有樣,狗模人樣,人模狗樣,人模人樣的一個過程,一開始大家都很水哈,誰不是通過自己學習,一點點積累,慢慢變強的。如果一個人只在原地踏步,單純抱怨自己出身和運氣不好,而不願意努力,嘲笑在自己後面很遠的地方開始跑的人,貶低正在努力向上爬的人。人沒有了心氣,也就走不遠,因為你看見一座山就停下了,又怎麼能有幸可以經歷驚濤駭浪和遇見成功的彩虹。
俞敏洪老師自傳中,就談到過,一個人奮鬥從農村到城鎮,從城鎮到縣城,從縣城到市區,從市區到省會,去外省,去國外,每一次遷徙,每一次等級的跨越,除了體會不同的風光外,收穫更多的自我能力的提升和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很多人都想一夜暴富,大學讀了幾年,工作奮鬥了幾年就想功成名就,怎麼可能。人家三代努力憑啥比不上你十年寒窗,還有的甚至是1千多年的讀書人的基因和刻在骨子裡面的風骨,人家祖先從奴隸制社會就開始努力,代代為家族的榮光而努力拼搏,一直傳承到現在,憑啥比不了幾年的努力。
以前我們在象牙塔裡面,學習好就代表了優秀和成功,或許那個時候我們覺得只要成績好,就應該很有錢,很成功,但事實不是這樣。成功的路真的有很多條,賺錢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早不是以前了。如果你沒有那種一買彩票直接中頭獎的運氣,沒有炒股一買就賺的實力,那就停止抱怨,虛心學習,多讀書,多看報。你沒有辦法掌握未來,但你可以掌控現在。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你有才華,有藝術修養的時候,好運也會如約而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