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中小學老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而且一輩子都是教教科書上的那點東西,不斷地重複不斷地重複,最後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們發現不少中小學老師,到最後變得知識面很狹窄,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生教好。」
俞敏洪認為中小學老師讀書少。
老師看課外書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但這不單單是因為老師自身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老師不願意看書。
從小學開始,每個班都有60左右的學生,每天老師們想得很多的是怎樣讓學生更好的吸收學習內容;有沒有更好的授課方式;學生今天狀態怎麼樣;作業反饋怎樣……
老師也是普通人,雖然滿懷教育情懷,但現實生活中每天忙碌,又有多少時間去看書呢?
作為比較日本教師有三高:社會地位高、工資待遇高、師資水平高。為什麼呢?
日本社會認為,中小學教師職業是「聖職」,因為教師為社會培養人才,做出了貢獻,所以,教師在日本社會的地位很高。平日裡,教師出門時把教師牌佩戴在胸前,車上乘客看到後,會站起來讓座,甚至連老年人也為教師讓座。便利店和超市也有專門針對教師設置的打折商品,教師持證來購買可以享受優惠。
相比較而言,國內教師身份就比較尷尬,以前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嚴師出高徒」「尊師重道」。現在呢,更多的是制度對老師的約束,老師們要對家長、學生、學校的多重考驗。
俞敏洪認為中小學老師知識點狹窄。
從小學開始就是分科教學了,或許一個老師的知識面是狹窄的,僅限於對所教授的專業精通,但學生不是只有一個老師,每個老師都將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是會產生1+1>2的效果呢?
俞敏洪認為老師沒能力教好學生。
現代教育模式已經存在很久了,經過每一代人的努力,在不斷地完善。國內優秀的人才也越來越多,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都是是對教育成果的認可。如果老師沒能力教好學生,那又該誰來教呢?
想要老師多讀書,那就要給老師讀書的動力。當讀書與工作無關時,不能更好的為人服務,不管是老師,還是其他行業,誰會去讀書呢?我們整個國家讀書的人多嗎?
當前學校教育中幾乎只考核學生成績。如果老師選擇讀書,就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這些投入對學生成績的提升並不顯著。
俞敏洪的觀點,給了我們警醒,也引發大家不斷深思關於國內教育該如何越來越好,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也是祖國發展的基石,應該越來越重視。但同時也可看出教師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高,不論是在經濟,還是社會地位,都並不在行業領先,怎麼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師這一隊伍中來?
未來教師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