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向來愛懟人的俞敏洪這次又把矛頭指向了老師,在其直播的時候就讀書問題再次「開炮」,劍指中小學教師,表明現在的中小學教師幾乎不讀書,總是用老舊的知識教學生,已經不具備把中國的學生教好。
同樣,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非常贊同老俞的觀點。因為,我自己基本上保持一月讀一本書的習慣,有時實在沒時間讀書,就在手機上讀電子書。雖然讀的不是什麼大部頭,但一年累積下來的數量還是挺可觀。作為老師,為什麼要讀書呢?
一、更新知識結構
我們向來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句話就很好地說出了積累和輸出的關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既然又要傳道,又要授業,又要解惑,那老師必須要「術業有專攻」。這個也就是你的知識結構也就知識素養。
我們說教師的基本素質包括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湛的專業知識。要想讓學生聽懂,學好,你必須對自己所教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並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否則,你站在講臺上會沒有底氣,更會沒有自信。而所有知識的獲得,又有哪一塊有離開閱讀?
如果一位教師覺得在學校學的東西就能教一輩子,那他肯定不是一位好老師。我們給學生的這桶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否則這「水」會變質,久而久之,這「水」就廢了。
想想,廢水還能培育新苗嗎?不更新知識結構,還是拿多年前的知識進行教學,學生有興趣聽嗎?如果在聽,也是裝裝樣子而已,心早已飛到教室外面去了。
舉個例子,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有個詞語叫得意揚揚。有次聽寫時,我把一位學生寫的得意揚揚打了錯,這位學生找到了說我改錯了。我很詫異,因為我上學時,書上寫的是得意洋洋。
為了弄清得意洋洋和得意揚揚這兩個詞語的區別,我特意去圖書館查了資料,得出的結論是從詞義上來看,形容得意的樣子是用「揚揚」,如「揚揚自得」,「洋洋」則主要用來形容多而且豐富,如「洋洋大觀」「洋洋萬言」等;《現代漢語詞典》中也把「得意揚揚」這個詞列在「揚揚」這個詞條下面。
有了這個小插曲,我一有空就找來各種詞典和字典,追蹤溯源,力圖把一些常用詞語的來龍去脈弄懂。否則,再碰到把學生題目改錯的事,顏面何存?
二、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現在的學生早已今非昔比,他們每一天都會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們會找各種理由不聽講,例如,今天心情不好,老師太老,老師顏值不高等等。而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如果還是按老一套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會打瞌睡。
為了調動課堂氣氛,吸引學生聽講,老師會採巧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諸多方法中,我認為老師的博學多才、引經據典、滿腹經綸最為有用。要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必須成為他們的「菜」,那就是多讀書,讓自己變得腹有詩書氣自華。
記得有一次去聽公開課,有一男生和女生為了桌子界線吵起來了,我們滿以為這位老師會各打三十大板,可誰知這老師說了句:「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不知是這位老師引用的詩詞好,還是這倆學生被秦始皇嚇到了,這節課兩人再也沒發生口角。自然,學生親其師,則信其道。這位老師的引經據典,學生也被老師的才學哲服了。
三、改變對學生的態度和看法
當下教育界,一切以分數來評價學生。分數是學生、老師、家長的命根子,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數成了衡量一位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的評價體系明明包括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什麼只注重智育,而忽略了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
如果老師閱讀的書足夠多,他的知識面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不一樣。他會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而不是考試的機器,應試教育的填鴨品。他所讀過的書都會帶他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感受世間萬物的變化。從而更加在珍惜學生的差異,正確並客觀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四、讓教書變得更有意義
如果一位老師不能熱愛他所從事的教育行業,那他就成為不了一位好老師。如果每天, 你就是寫教案,上課,批改作業,這樣流水線似的工作會讓不知不覺產生職業倦怠。會覺得教書索然無味,但如果你大量閱讀,把課上精彩了,學生上課不再是逼,而是嘴角上揚,巴不得一直講下去。
那你就是獲得了教學上的成功,更在講臺上實現了自我價值。在我上學時,之所以迷戀語文,是因為我有一位老老師。在學李商隱的《無題》時,他不僅講了詩意和創作背景,更是把整個李商隱的創作史和唐詩的興起、發展、繁榮講了個遍,讓我們嘆為觀止。
講的時候並不是幹講,而是風趣幽默,插科打渾無所不能,一課堂45分鐘,鈴聲響後,我們仍然不肯下課,求著老師再上連堂。猶記得,這位老師上課的神情,那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他不是老師,而是化為了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隱,而我們則是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少年,與李商隱同喜同悲,休戚與共。試問,這樣的課有哪位學生不喜歡呢?又有哪位教師敢說這不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四、提高個人的眼界和改變處世態度
歌手兼音樂製作人李健曾說: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於狂妄。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匱乏。不讀書的人,往往會自認為很牛,因為他的世界只有自己。
而讀過書的人,古今中外,不同領域,不同人生,都可以從書中領略到,而且他還能時刻意識到自己還是坐井觀天,對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保持應有的謙卑和學習的態度。正所謂知道得越多,才發現知道得越少。
一位老師只有多讀書,他才會獲得全方位的成長。因為,我們從事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是育人子,啟人智,授人學。
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大量閱讀,又怎麼好意思讓學生閱讀大量的書?我們強調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認為,作為老師最好的教育就是示範,自己做個愛讀書的人,給學生做起榜樣。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慢慢地也會愛上閱讀,進而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在此,我還要說一句,俞敏鴻,你說的話沒錯,我深表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