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最近在一次直播中說道:我們很多中小學老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而且一輩子都是教那點東西,不斷地重複,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們就會發現有不少中小學老師到最後知識面很狹窄,他們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子教好。
看到這個直播,很多中小學老師表示不買帳,並喊話俞敏洪校長:你能給中小學教師道個歉嗎?
讓俞敏洪校長道歉不是沒有理由,也不是沒有先例。2018年11月,俞敏洪校長曾在某論壇上針對女性發表了一番言論:「現在中國是因為女性的墮落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墮落。」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廣大女性的聲討,全國婦聯也對俞校長進行了批評,最後俞校長只好借中國女網發了一封致歉信。作為廣大中小學教師中的一員,筆者對俞洪敏校長的「中小學老師不讀書沒能力教好學生」的言論也不認同,其理由如下:
關於讀書問題,有報導稱:中國每年人均讀書4.66本,韓國每年人均讀書11本,日本每年人均讀書40本,德國每年人均讀書47本,讀書最多的是猶太人,每年人均讀書64本。我不知道這個報導是否準確,也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得來的,總之說明一個問題:中國人讀書太少。這個人均不到5本的書籍,按照俞敏洪校長的「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的說法,中小學教師的閱讀量連平均數都達不到。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什麼數據只要一平均就不好看了。就目前來講,中國農村人口約佔半數,這部分人大多以務農為主,確實讀書不多,居住在城市的知識分子(包括學生)應該是讀書的主要群體。如果中小學教師的閱讀量都達不到平均數,那麼到底是誰在讀書,而且又是哪個群體讀了那麼多的書把半數農村人口的平均閱讀量都提上來了?因此,俞敏洪校長說中小學教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是過於主觀的。當然,在教師隊伍中,一年不讀三五本書的人肯定有,不光中小學教師中有,大學教師中也有,公務員、醫生、律師、工人、農民中都有,但不管怎樣,筆者仍認為中小學教師的平均閱讀量還是相對較高的,當然閱讀量最高的,應該是作家和編輯,因為他們是專門與文字和書籍打交道的。
誠然,我們中小學教師的閱讀量跟國外比起來確實還有待提高。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很多專家認為,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只有一桶水已經遠遠不夠了,甚至需要教師是一條河才行。我們相信,很多教師還是願意讀書的,只是現在的中小學,別說自我發展需要好好讀書,現在就是好好教書都很難,太多與教學無關的事務「進校園」,是最令廣大中小學教師頭疼的。很多年前,教師就是很純粹的教學,做好上課、備課、輔導、作業、測試等工作就可以了,可是現在,老師們還能這麼純粹地教書嗎?學生需要減負,教師更需要減負。
據了解,我國的基礎教育在全世界是做得最好的,起碼是最紮實的,這都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功勞,怎麼到了俞洪敏校長這裡就變成「沒能力教好學生」了呢?俞洪敏被稱為「留學教父」,我們是不懷疑他培訓留學生的能力的,但是對於能否教好中小學生的問題,俞敏洪校長可能還缺乏真正的認知。我們不否認,多讀書對一名教師很重要,但是並不意味著多讀書就一定能教好學生,不讀書就「沒能力教好學生」。筆者大部分時間在中學工作,但也在一所鄉鎮中心小學工作過幾年,並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在小學工作的幾年裡,有幾個低年級的教師教學效果非常好,同年級的老師都比不過他們,以致好些家長都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進這幾個老師的班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幾個教師都是由代課教師轉正的,是屬於「以工代教」的工人身份,他們跟全日制大學畢業的教師相比,身份低微,文憑低下,在那個教師緊缺的年代,他們從高中或初中畢業後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取得中師文憑後進入了教師隊伍,他們的學歷教育本來讀書就少,工作以後也沒讀多少書籍,可是,他們教書卻很用心、用情,也善於引導孩子去學習,因而教學效果自然就好,一些年輕的本科生往往也自愧不如,一些飽讀詩書的教師也常常沒有他們這樣的教學效果。可以這樣說,教書靠的是用心用情用法,而不一定是靠讀書。因此,俞敏洪校長說中小學教師不讀書沒能力教好學生是不客觀的,起碼是不全面的。
一所鄉鎮小學的代課教師都能把學生教好,更別說像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這樣的人了。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需要我們用心去做,更要用情去鑽,一個不用心用情的教師哪怕讀書再多也於事無補。俞敏洪校長說中小學教師讀書少我們認可,知識面狹窄也不否認,但說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中國學子教好我們就不敢苟同了。還是那句話,俞校長,你能給中小學教師道個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