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家長提問:
由於疫情宅在家裡,想訓練的思維能力,通過寫作文訓練有用嗎?
首先,恭喜你!當你開始重視思維能力鍛鍊時,我覺得你已經走在很多很多家長前面了,就當下而言,有些話我不便在這裡說出來。
但凡你留意一下周邊的孩子,能力出眾,智商與情商並存的孩子越來越多,說話主題明確,思路清晰,佐證時有理有據,他們在邏輯思維的方面是非常出眾的。而那些經常出沒在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同樣也如此,比如撒貝寧、董卿等等,怎麼能說的那麼好!相信各位也都深有感觸。
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到,他們也是從普通人進階到了現在這個層次,這裡最關鍵的還是思維能力。
聽我說完,你就明白為什麼如此強調思維能力。
其次,想說你選擇寫作文來鍛鍊思維是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部分人看到「訓練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肯定想到的是找一些關於邏輯思維方面的書籍來訓練,比如填格子的文字遊戲、積木搭建的工程遊戲,還有很多西方書籍上面介紹的遊戲等等。我不反對,但這些對思維的鍛鍊有弊端:一個是不系統;二是過於理性化,在我們的國情下對個人成長不是太有利。
舉個我們兒時在校或者孩子當下在校學習正在發生的案例,你就會明白了。
咱們的語文作業是不是有一道題:是修改病句。大家非常熟悉,對吧?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語句方面,講究特別多,一句話裡面涉及:主語、謂語、賓語、形容詞、副詞、介詞、關聯詞等等,而就是這些元素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
想要正確布置這些元素,沒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非常難的。
而那些語文成績好的孩子,看到修改病句這樣的題目就非常開心,因為只要讀一遍就知道錯在什麼地方?
但是,語文成績好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因。
而這個原因沒有人多願意透露,此原因不僅能幫助孩子順利通過學業的考驗,進入理想的學校,而且也決定了孩子這一輩子人生動力。
是不是有點誇張?看完再說
記得在小學、初中階段,我的學習非常好,一直穩定在年級前十,也順利考入理想的高中,但上了高中,尤其是下半階段,學習動力明顯不足,非常吃力。
那個時候,我非常害怕,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父母常年在外,問題就這樣一直存在,一直到高考結束。
不出意外,我落榜了,第二年我又復讀了,最終還是沒有考入理想的學校。
參加工作10年後,我開始專注教育這塊,研究關於教育領域的各種資料,最終讓我找到了當初高中階段失敗的原因。
原因就是我讀書少,不是「我讀書少,你別騙我」的那個意思,是我的閱讀量、寫作量少。
閱讀量、寫作量少跟你 丫 的高考失利有關係嗎?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非常有關係。
再回到修改病句那道題,閱讀量大、寫作量大的同學,在此基礎上已經建立非常完美的語感和非常正確的語言邏輯順序,讀一遍就知道這句話的正確順序應該是什麼?
而沒有建立這樣基礎的人,只能摸索,慢慢回憶老師講過哪些修改病句的做題技巧,一個一個套用,這就在時間和心境與別人形成了巨大差異。
而我上高中後,發現數學題目中應用題分值佔大頭,那些小學、初中引以為傲的數學題,到了高中讓我慢慢開始吃力了。
為什麼呢?
因為應用題,你要讀懂題目裡文字,文字裡的邏輯關係若不搞清楚,是很難找全計算方程式的,第一步結果不出來,後面就能很難進行的,這就讓我的大題目正確率或者說能列式計算的概率維持75%左右,分數自然不高。
所以,我強烈建議各位家長培養孩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
除了閱讀,為什麼還要寫作呢?
要是你讀懂「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
其實,學習是一個過程,分為:輸入、思考、輸出
輸入就是咱們說的閱讀,當然還有別的方式。
思考方式比如分析、評價等等。
但是,知識、技能要能記住,還能隨時調出來為我們所用,就要選擇一種輸出方式,在學生階段,最好的輸出方式就是寫作。
各位應該有一個體會,就是我們剛學習完資料,就把所學的內容講訴給周圍的人聽,你會發現你對這份資料的內容記憶更加清楚了,更容易脫口而出。講訴出來給別人聽也是一種輸出方式。
所以說,這位網友的提問和做法,我非常贊同。
如何閱讀?如何寫作?我也在研究,也總結好的方法,因為篇幅原因,後期會慢慢更新。
現在要解決的是,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閱讀和寫作的好習慣呢?
就四個字:以身作則。
孩子最牛逼的能力之一就是模仿能力,而孩子的模仿對象多數是家長。
我提幾個問題,你看能否實現?若是能,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不是嗎?)
是否可以給孩子和你布置一個閱讀空間?比如一個小書房(這是我小時候的願望。)
是否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讀書規矩?(比如,讀書打卡,這是每天的必修課,千萬不要多!!!)
是否可能在每晚8點30分,帶孩子進入閱讀空間,互補幹擾,一起閱讀?
是否可以與孩子一周選擇出去一次(周邊即可),讓孩子寫寫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