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2020-12-23 搜狐網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1915年8月2日,臺灣餘清風率抗日民眾圍攻臺南廳噍吧哞支廳南莊警察派出所。後圖日軍俘獲餘清風后頭上被押赴法場。

  (一)反割臺鬥爭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傳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這是臺灣近代愛國士紳丘逢甲《離臺詩》中的一首,它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昏聵無能的清政府割讓臺灣的強烈憤慨,和收復失地、矢志雪恥的悲壯情懷。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噩耗傳出,猶如晴天霹靂,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痛斥賣國賊,反對割地求和。

  噩迅傳到臺灣,民眾上書臺灣巡撫:「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之手,不願死於倭人手。」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臺的決心,隨後率領臺灣紳民上書清政府:「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對祖宗、下對百姓。」臺灣同胞決心用生命來捍衛祖國的領土。

  與臺灣同胞相呼應,祖國內地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臺運動。正在北京會試的各省舉人1300餘人,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倡議下,連夜趕寫了長達18000字的呈文,上書光緒皇帝,即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合約,反對割地,要求清政府遷都再戰,變法圖強。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和臺灣人民的死活,幾次詔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內渡,撤離臺灣。並派割臺專使李經芳於5月19日前往臺灣辦理交割。6月2日,李經芳懾於臺灣人民反割臺的巨大聲勢,不敢登岸,在基隆外一艘日本軍艦上正式與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日本任命他為臺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辦理了臺灣交割手續。

  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臺灣雖毫無困難,但在中國人民面前要佔有臺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臺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臺灣。
  抗日名將黑旗軍將領劉永福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臺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幹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民主國是在臺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臺灣同胞自發保衛臺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臺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眾多義軍中,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是由徐驤、吳湯興、姜紹祖所領導的三支隊伍。在臺灣人民抗日激情的影響和推動下,以臺灣軍務幫辦劉永福為首的部分清軍將士,也紛紛表示抗不奉詔,堅守臺灣,與臺灣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分別由樺山資紀和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揮,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且戰且退,最後被迫退往獅球嶺拒守。由於唐景崧缺乏真正與「臺灣共存亡」的決心,當臺灣民主國成立當天,便下令各官員在三天之內返回大陸,從而掀起了一場內渡逃跑風,當日本大舉進攻臺灣的第七天,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進英船,逃回大陸,隨著唐景崧的逃走,「民主國」不久即告解體,日軍攻佔了基隆。6月6日午夜,日軍進攻臺北。城內一些愛國軍民奮勇抵抗,但因無人指揮,無法打退日軍的進攻。7日下午,日軍攻佔了臺北。

  臺北失陷和唐景崧等官僚士紳的潛避,激起了臺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臺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氣憤,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堅守臺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臺抗日武裝鬥爭。

  日軍侵入臺北後,分軍兩路,一路侵佔宜蘭,一路入侵新竹。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決定聯合起來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進犯的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所部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擊斃60餘人,其餘的逃入山林。隨後,逃竄的日軍在援兵的救援下,逃出了義軍的包圍圈。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被迫退至湖口。吳湯興決定憑藉湖口的土壘房舍再次阻擊日軍西進,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毀掉,義軍只好再次後退,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佔領了新竹和宜蘭。徐驤、吳湯興等人率領義軍雖未阻止日軍南下與西進,但同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使狂妄的侵略者膽戰心驚,大有身陷泥沼舉步維艱之感。日本人竹野與三郎在《臺灣統治志》中心有餘悸地說:「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指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鬥。我們的對手十分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蔽在村舍裡,當一所房子被大炮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裡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臺北的情況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的村民是以頑強和勇敢著稱的。」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東路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部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七星隊——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林鴻貴率領的黑旗軍小分隊全部犧牲,吳彭年率七星隊終於奪回了八卦山山頂陣地。日軍不甘心失敗,將七星隊團團圍住,瘋狂的向山頂衝去,吳彭年率七星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1930年10月,日軍向霧社的山地部落開炮

  八卦山爭奪戰,是臺灣軍民與日軍進行的一場最為激烈的反割臺戰鬥,擊斃日軍精銳師團1000多人,義軍和黑旗軍死傷500餘人,最後,徐驤僅帶20餘人衝出重圍,進入阿里山區。徐驤在阿里山區很快又組建了一支700人的隊伍,投入嘉義保衛戰。徐驤與嘉義守將王德標在嘉義城外暗埋地雷,並將日軍誘入地雷陣中,炸死日軍700餘人。隨後日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守軍被迫放棄嘉義城,退守曾文溪一線。

  位於臺南北部的曾文溪是臺南的最後一道防線。10月13日,日軍調集精良部隊28000人,對扼守曾文溪的數千義軍、黑旗軍發起總攻,一時間戰場上彈如雨下,硝煙瀰漫,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曾文溪兩岸,屍橫遍野,徐驤不幸中炮陣亡,臨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曾文溪失陷,臺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日寇控制了整個臺灣省。

  從1895年4月,臺北阻擊戰開始,至臺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臺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轟轟烈烈的武裝反割臺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卻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在臺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親王和山根少將在內,共4800餘人,重傷者500餘人,另有21000餘人回國治病,5200餘人留臺治療,總計損失32000餘人,佔侵臺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同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他們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永遠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二)抗日三猛

  日本侵略者雖然佔領了臺灣,但是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並沒有停止,從1895年到1902年連續進行了長達7年的武裝鬥爭。日軍原本以為劉永福離開後臺灣可以全面收復,其實抗日遊擊戰才真正開始。臺灣地勢險阻,義軍常常出奇不意地打擊日軍,遊擊戰遍布全臺,此起彼落,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困擾。詹振、陳秋菊、林李成、簡義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抗日義軍領袖,特別是被稱為「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虎和林少貓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簡大獅

  簡大獅是臺北農民武裝起義的領袖。1895年12月31日,簡大獅率義軍襲擊臺北日軍,城內臺胞奮起響應,雙方在八甲町展開激戰,日軍死傷300多人。後因日軍得到增援,簡大獅等戰至彈絕而退。1897年5月8日,是日本當局強行規定臺胞選定國籍的最後一天。當日簡大獅等率5000多人再攻臺北,一度佔領臺北奎府街,戰鬥打了一天,義軍首領之一詹振力戰身亡。1898年2月,簡大獅率部與日軍在竹仔山一帶激戰,大戰6日後退入深山。

  1899年初簡大獅內渡大陸,以圖再起。清政府迫於日本壓力,竟逮捕簡大獅並於當年引渡至臺灣。簡大獅被押廈門廳時,曾憤怒陳詞道:「我簡大獅,系臺灣清國之民……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餘人以與日人為難……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

  大獅一吼,驚天地,泣鬼神!
  圖中右一為霧社起義發動者莫那魯道

  1902年6月簡大獅在臺灣受盡酷刑後,被日本人殺害。

  簡大獅遇害後,舉國震驚,萬民憤怒。清末一位姓錢的武進士悲憤賦詩:「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擁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上海《申報》評論:「臺灣義民簡大獅為中國爭氣,為全臺爭氣,此中國最有志氣之人。」

  柯鐵虎

  柯鐵虎本名柯鐵,因臂力過人,善鬥,又被人們稱為柯鐵虎。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抗日基地——鐵國山。鐵國山抗日軍民出擊各地,勇猛無比,日軍為之膽怯。日軍對雲對雲林地區的抗日軍民恨之入骨,於是實行慘無人道的屠村政策,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雲林大屠殺,3萬臺灣同胞慘遭日軍殺害。

  樺山資紀於1896年12月12日派數千日軍進攻鐵國山,柯鐵虎為避免重大犧牲,實行轉移,隱藏深山。1897年柯鐵虎率領義軍五六百人,再次進攻日軍,日軍調來大批人馬,柯鐵虎等終因力量懸殊,再度轉移。在此次戰鬥中,柯鐵虎也身負重傷。1895年5月,日軍改用招安政策,不惜以優厚條件誘降柯鐵虎。柯鐵虎提出了十項條件,日軍表面上應允,但暗中嚴密監視,同時派兵力包圍了柯鐵虎等的住處。1899年10月,柯鐵虎移往打貓東頂堡的一個巖洞中。由於身患重病,於1900年2月9日不治身亡。

  林少貓

  林少貓是南部最有實力的抗日義軍首領。當日本準備要接管臺灣時,林少貓便立即招募義民,響應抗日。1897年,林少貓親率義軍主動攻擊鳳山、潮州間的日軍。1898年底,他率領上千人佔領了虎頭山。林少貓也因此成為日本人的心腹大患。

  等到新總督兒玉源太郎就位之後,改採「招撫政策」,費盡心思請了各地的仕紳作說客,勸少貓投降,但他始終不為所動。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他的幼子被日軍逮捕,在不得以的情況之下,林少貓只好與日本人談和,但提出了設立自治區和「治民局」,日本官員不得進入,居民可以自帶武器,日本當局賠償損失等條件。日方基本接受了他的條件。然而,1902年,日方秘密派遣隊伍進攻林少貓,林少貓組織的義軍浴血奮戰了一整天,最後相繼殉難。這位始終堅持到最後的抗日鬥士雖然慷慨犧牲了,但他保衛鄉土的精神卻留給後人無盡的哀思。如今,他的神位已被安奉在高雄市壽山的忠烈祠,供後人憑弔。

  







相關焦點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
  • 馬關血淚:晚清割臺迫其獨立,英勇抗日被清廷封鎖仍戰至最後一人
    乃上年日本肇釁,遂至失和。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臺灣,竟有割臺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然而當時積貧積弱又吃了敗仗,被列強打怕了的腐朽清政府,早已是鐵了心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自然對於民眾之呼聲,置若罔聞。
  • 日本侵華老兵謝罪山東泰安抗日烈士陵園
    倪青華 攝     原日本侵華日軍59師團45中隊退伍老兵鹽谷保芳日前再次來到中國山東泰安抗日烈士陵園謝罪,並向陵園敬獻了「謝罪侵略反省,中日友好親善」牌匾,以特殊方式傳達日本人民致力中日友好的信息。     現年87歲的鹽谷保芳是日本山梨縣人,現住日本東京,侵華期間為日軍的1名軍曹,1942年至1945年曾在山東泰安駐紮。
  • 1945年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寶島」臺灣始末(組圖)
    「寶島」臺灣始末(組圖) 2002年8月8日11:03  南方網-南方周末 毛澤東與蔣介石於1945年的合照  李登輝、陳水扁之流
  • 民國:國民黨曾派飛機轟炸臺灣,遭日本殖民並打造高雄為侵略軍港
    而這段片頭前言,以及MV中在美軍炸彈火光裡消逝的驚恐日軍、沉沒的日本戰艦、焚燒的臺灣總督府,再加上桌遊裡象徵神風特攻隊的紅蜻蜓與白蝴蝶手摺指示物,被冠以「被遺忘的文化記憶」之稱,觀者可由此看出,這款遊戲想傳達的,絕不是血淚抗日、八年抗戰的立場;反而在躲避戰火的主題下,包裝了接受甚至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含意,暗示盟軍的轟炸並不「合法」與「合理」。
  • 「日本八路」:抗日戰戰時期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
    抗戰期間,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正義鬥爭,博得了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國際主義隊伍,他們被中國老百姓稱為「日本八路」。他們的出現及其抗日義舉,被稱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後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鬥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
  • 臺灣民眾抗日大事記
    1871年(清同治十年)12月 發生「牡丹社事件」,臺灣高山族居民誤殺上島避風的琉球國民,日本以琉球宗主國自居,乘機侵略臺灣。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3月 4名日本人遭風暴漂流到臺灣,獲救後被送回日本,日本政府不但不感謝中國,反稱這4人遭劫,為侵臺製造輿論。
  • 糖衣加大炮,清末臺灣抗日武裝終被招安[組圖]
    在中部雲林,4000餘戶房屋被毀,民眾大批被殺,據臺灣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揭露:"費時六日間,燒毀七十餘莊之民居,不分良匪,殺害人民三百餘--不查實際,多殺良民之父、奪其母、害其兄,又殺其子、殺其妻、害其弟,以激其恨,且又將其家屋及所有財產焚掠一空,使其無寄生之所。"許世楷:《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1972,第121頁。 這就是血腥的雲林大屠殺。
  • 一條舊毛毯,見證軍民抗日史
    一條舊毛毯,見證軍民抗日史 2015-04-10 10:27:08 來源:焦作晚報 作者:李曉軍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抗日名將呂正操:有六七分勝算就敢打(組圖)
    被中央軍委譽為「平原遊擊戰堅持村落防禦戰的範例」的掌史之戰,是呂正操直接指揮的。 他是地雷戰、地道戰、平原遊擊隊、敵後武工隊、回民支隊的指揮者和領導者,並發動10餘萬人馬參加百團大戰,被毛澤東譽為「堅持平原遊擊戰的模範」。1931年9月18日22點20分,「九一八」事變爆發。此後四個月內,我國東三省大部分地區淪陷,成了日本帝國擺脫本國危機、進而侵略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戰略要地。
  • 日本「御林軍」近衛師團為何被臺灣抗日義軍打的傷亡近半
    文/寂寞的紅酒近衛師團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一支王牌部隊,素有天皇「御林軍」之稱。近衛師團由各常備師團選拔精銳組成,負責保衛日本皇宮和皇室的安全,是日本軍隊中的「天之驕子」。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近衛師團成為日本本土唯一一支沒有被抽調的常備兵團。1895年,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日本對臺灣垂涎已久,所以匆匆調集部隊前往臺灣進行「武裝接收」。當時中日雖然停戰,但日本軍隊全都集中在遼東和山東一帶,本土能調動的主力部隊只有近衛師團。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樺山資紀得知敗訊後,極為震怒,遂令駐守臺北的日軍15000人全部出動,經過十天苦戰,才打通臺北—新竹交通,但臺灣抗日軍民仍四處出擊,襲擾日軍。  8月16日,日本政府不得不從中國東北調遣有「陸軍戰神」之稱的乃木希典第2師團赴臺,其一部組成第四混成旅團,由伏見親王率領接管臺北防務,另一部由乃木希典親自指揮參加新竹方面的作戰。
  • 專家駁李登輝言行:臺灣光復是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否定
    在這個極為重要的歷史紀念日裡,下臺多時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近來卻大放厥詞,不僅在臺灣,而且在日本,公然聲稱:他和他的哥哥曾在戰時加入日本軍隊,為他們的「祖國」而戰。他還說戰時臺灣和日本是一個國家,臺灣沒有抗日。「臺灣很感謝被日本統治」。這個自稱巖裡政男的「大正男」,還始終不忘記為他的「祖國」爭奪釣魚島,多次聲稱「釣魚島就是日本領土」。
  • 二戰,日本如何經濟侵略中國?日本說:中國是一個讓人害怕的國家
    二戰時期,亞洲地區的日本開始大舉入侵中國。在常人的印象中,日本人主要以武力侵略為主,儘可能地多佔地盤,為日後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作拓展準備。所以從我們的東北開始,他們先後入侵察哈爾、綏遠、華北、華中等地區,只是到了抗日相持階段,日本因為兵力和國力的問題,才不得不停止大規模的進攻勢頭。
  • 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日本侵略者的足跡遍及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幾乎與世界上主要的大國都交過手。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頻率如此之高、範圍如此之廣、對象如此之眾,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戰爭土壤的根植性日本統治者推動對外侵略擴張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公元391年,日本通過武裝入侵一度確立了對百濟、新羅等朝鮮半島南部國家的宗主權。
  • 翁萬達後代在臺灣抗日故事
    翁紹煥痛心疾首,聯繫士紳,遍城貼出告白,把賣國賊出賣臺灣的醜惡行徑告訴廣大臺胞,並把大批告白郵寄給北京的當道諸公,要求他們參劾賣國賊以平息臺灣百姓的公憤。  無可救藥的清政府,置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廢約抗日呼聲於不顧,一意孤行,割讓臺灣遂成為既成事實。臺灣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在臺幫辦軍務的南澳總兵劉永福,率領以在潮州所招收千名義勇為主力的黑旗軍,鎮守臺南。
  • 蒙山人民對日本侵略的反抗——抗日英雄記
    昔者,戰肇中東,即奪我臺灣一帶,迨及歐戰罄調,復藉口強租青島,袁氏執政,更逞心迫認苛求。年前乘我國興師北伐,大功將決告成,彼旋派旅山東,慘殺肆行實現。鳴呼!同胞罹劫,血染濟南,威施夏大。計往日欺凌罪惡,海山奚足比其深高,論當時含垢蒙羞,膽薪豈可緩乎嘗臥。
  • 日本對北平的移民和侵略
    日本推行對華移民政策的歷史流變 日本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移民侵略最早可追溯到對臺灣移民。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及澎湖列島後,其軍政界認為,向臺灣大規模移民是統治臺灣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同化臺灣人民,加強對臺灣的佔領和資源掠奪。以對臺移民為侵略經驗,日本逐步向庫頁島、朝鮮、中國大陸等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