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白鹿原》火了陝西關中的白鹿原村,也因此深深記住了原著的作者陳忠實。他是陝西西安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短篇小說集有《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中篇小說集有《初夏》《四妹子》《藍袍先生》等,《白鹿原》是他自己稱為可以作棺材枕頭的長篇小說,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
《陳忠實文學回憶錄》如他自己的名字一樣,忠實的記錄了他一生文學的文學創作之路和心理歷程。
看過很多作家的傳記,幾乎都是在小學、初中時代就已經顯露出愛好寫作的傾向,他們有的是寫作文時常被老師評為優秀等級,有的是從小就對閱讀有著非同尋常的興趣……陳忠實老師也是一樣,他從小喜歡文學,但卻不喜歡作文,因為老師們出的作文題目幾乎千篇一律,經常是換湯不換藥,什麼「我的爸爸、我的媽媽、寒假最有意義的一件事」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共鳴。一般我們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一直寫到高中畢業,這麼多年,爸爸媽媽大概都被寫煩了,最有意義的事件也早都躲遠了。
但是到了初中他卻喜歡上文學了,因為新來的老師第一次作文課就讓他們自擬題目,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這對他來說太新鮮了。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有了第一次投稿的經歷。
我想每個人都曾有過自己的夢想,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我們都曾有過美好甚至浪漫的夢想,但很多時候都只是想入非非,並沒有因為夢想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一旦我們成年,一旦我們面臨關係到人生的直接選擇,我們便會倍感壓力。
陳忠實老師在他二十歲那一年面臨著回家務農還是進入大學繼續深造。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相信很多人的選擇都是不約而同的,尤其是那個時代,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基本是天差地別,所以他選擇了高考,但是很遺憾落榜了。
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文學夢,因為他知道,不管怎樣,生活老人的腳步不會亂,絲毫不會理會誰得了,誰失了,誰哭了、誰笑了,唯有自己用奮鬥去改變這一切。
所以,不管是夏日炎炎還是冬日漫漫,當別人在嘮嗑閒談,陳忠實都窩在房間讀書和練習寫作。
但是,這並不是一本勵志書籍,只是忠實的記錄陳忠實老師文學的創作之路, 從青澀的學生時代開始喜歡文學,到高考落榜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再到創作短篇小說、中篇小說以及決心創作一部可以當做棺材枕頭的長篇巨製,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腳踏實地、潛心專研的普通人。
世上每一個物種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即使是同一物種也有各自的特點。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用百花齊放來形容某一領域繁盛的景象,比如工業革命的興起、手工業的繁榮以及文藝復興的時代等等。
陳忠實老師特別推崇這一點,他覺得作家就像花兒一樣,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顏色,每朵花應該以自己的姿態開放著,每個作家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作品,其實即使是現在的娛樂圈都是這樣,每個人必須有獨屬於自己的作品才會真的被人記住,被人尊敬,僅僅靠流量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但是陳忠實老師的前半生其實並沒有完全明白這個道理,他一開始準備入手小說時,曾經特意去閱讀外國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說,本意是想學習這些名家小說中人物的結構方式,但是讀著讀著,他發現每一個人在架構人物時都有自己的方式,偉大的作家們不會有雷同的架構手法,自此他悟到了沒有什麼架構方式可以去借鑑模仿的,因為每一個作品都是不同的,作品中的人物也不會是相同的,架構的方式也不會相同。
所以當他下決心寫一本長篇巨製的小說時,他沒有著急去設定去架構,而是踏踏實實去收集、查閱資料,當別人質疑他已經寫了這麼多書後,寫一篇長篇小說還需要如此費心查閱資料嗎?他也只是淡淡的說:我想寫一本能夠當做棺材枕頭的書。
實際上就是告訴別人我想寫一本屬於我自己的書,獨屬於白鹿原人的書,因為換了別的地方的人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構這樣的情節。
這就是很多偉大的作家在說自己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時,會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是小說中人物自己要這樣的,因為社會背景、地方風俗以及環境時間等等都是形成小說人物命運及走向的因素。
人生千姿百態 ,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通過陳忠實老師一生的文學創作之路,我們既能感受到時代的變遷,也能感受到他本人隨著時代變遷而產生的變化,他的作品也隨著時代變遷以及本人心境的變化而變化著,最終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那道風景,成就了他個人的獨樹一幟。